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铁芯子

铁芯子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铁芯子


这是流传较广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凉州的铁芯子是在清朝时期由华北地区来凉州经商的人传入的,主要活动在城市。其特点是设计奇巧惊险,是高层次的活动形式。把十二三岁的男女小孩装扮成某一故事中的人物,分两层或三层固定在铁支架上,铁支架不外露,而是隐藏在戏装下面,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支架根端固定在平台上。



武威铁芯子


有的人物看来悬在空中,实际上有一根与支架连结的铁圈把人物稳定在铁架上,既不会出险情,也不感到难受。建国前的铁芯于是由大商号承办的,雇16个壮汉分两班轮流抬着平台游行;建国后由各行业系统承办,主体内容有了时代感,把平台固定在汽车上缓缓行进。

皋兰铁芯子


不同于河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抬芯子”、“车芯子”、“背芯子”。皋兰铁芯子作为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绝,在于她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制作工艺、人物造型、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这种创新越来越精巧、玄妙、奇特。铁芯子的高度一般为5米—7米,分三、四层设计,每台铁芯子上多则四五人,少则二三人。

历史


铁芯子是流传于皋兰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广场艺术,县内主要流行于什川、泥湾、河口、长川、水阜等地,尤以什川地区最为盛行。追其源,初始人们为拜神祭祖,用面团捏成猪、羊、牛、鸡和各种人物造型,供奉于仙桌上,焚香化纸顶礼膜拜,以表达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喜悦之情,和祈求先祖神灵的护佑和降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更多人的观瞻愿望,每年正月闹社火时将八仙桌与供品抬街游行,观者如潮。至清代末年,面捏人物被七八岁孩童扮以各种历史人物或戏剧人物所替代。这种由静变动、由“死”变“活”的形式,使人耳目一新。民国年间,人们对年复一年的供桌上抬人的游街形式逐渐乏味,遂改用铁器打造骨架为芯,仙桌上摆献供品为装饰物,在仙桌下坠以石磙或石磨等重器为平衡物的芯架,周围用彩色绸布装饰掩盖,并与铁骨架连为一体,铁架上分层有序地将戏剧人物造型的孩童固定在铁芯上,而露出的固定物则用彩带、花草及戏中道具巧妙遮掩,给人以玄妙之感。表演时数十名青壮年将桌抬起,锣鼓在前开道,前呼后拥游行街市,热闹非凡。这就是皋兰铁芯子的雏形阶段。

原理


皋兰铁芯子在制作工艺上讲究安全、美观、舒适。根据每台铁芯子的内容设计,在最下端受力集中的部分选用较粗的钢管钢筋铆焊,上部则用较细的但可承受孩童重量的小钢筋焊接,符合力学原理,不致发软,这是从孩童的安全考虑设计的。

美观玄妙,有高有低,错落有致,整台铁芯子装起来就是一幅构图奇特、疏密适度、造形优美的立体图画。由于铁芯子装台多为5岁~8岁孩童,且表演又值冬季,加上表演时间长,一般小孩会出现困乏、嗜睡,甚至哭闹等现象。因此在固定小孩的腰部设计了半圆形的铁环,在固定小孩时多用棉布带缠绕,松紧适度,使其既安全又舒适。近年来,铁芯子的制作随着表演场地的变化有所改进,有的设置于四轮推车上,有的安装在小型拖拉机上,一改过去人抬的单一表演形式。

铁芯子的表演内容


多为戏剧人物,装饰一个台子,反映一个故事,每个小孩装扮的人物均按戏中人物造型穿着、打扮、化妆,稚嫩的小孩,经乡间艺人巧妙的装扮后,造型惟妙惟肖,常引人发笑不止。台中常装扮的有《西游记》 《铡美案》《游西湖》《白蛇传》等传统剧目,一些英雄人物也被装上了铁芯子,如《遨游太空》中杨利伟的形象等等。

铁芯子的装台艺术十分精妙,在传统装法中讲究玄、妙、巧,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台装戏中,设计者将金箍棒插进白骨精腰间,将白骨精吊在棒尖,高空悬挂形成摇摇欲坠之感,观者手握冷汗,演者安然无恙。铁芯子除了传统的玄、妙、巧之外,又采用了动与静、声与影的结合等多种新奇表现手段。如原来铁芯子固定在抬盘上,只能随着众多抬芯人的转动而转动,现今有的铁芯子根据剧情需要安装了滚珠,整台芯子不停转动,满足了不同视角的观众。有的铁芯子利用电动原理,设计了能够有动作的动物造型,如《西游记》中白龙马的设计,四蹄腾空不停地奔跑,是用汽车雨涮的原理制作的。 《蛟龙出水》中的小龙口中喷水洒向人群,是借用了喷雾器的原理设计的。在声与影的结合上,则结合剧情内容配以音乐,在人们观瞻过程中同时欣赏了音乐,如《李彦贵卖水》中配以剧中人物的唱腔录音,使人赏心悦目。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皋兰铁芯子从乡间的表演发展到县城、省城表演,从个别村社一台二台的装置发展到十几台几十台有规模的表演,很有大文化气派,特别是在1992年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上,二十多台风格各异的铁芯子的表演,令数万名省内外来宾和观众大开眼界,大家异口同声地赞叹“皋兰三绝”之一的铁芯子实在是绝。

相关分词: 铁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