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唐李白上阳台帖

唐李白上阳台帖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唐李白上阳台帖


唐李白《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



法书基本信息


【文物命名】唐李白上阳台帖

【作品名称】上阳台帖

【作者】李白

【年代】唐代

【书体】行草

【材质】纸本墨迹

【规格】纵28.5厘米,横38.1厘米

【字数】5行,共25字

【收藏】故宫博物院

清安岐《墨缘汇观》、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有著录。

法书作品内容


释文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①。

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备注

① 清壮可穷:一作“清壮何穷”。

法书写作背景


李白724年(唐开元十二年)出蜀游三峡,至江陵遇道士司马承祯,得到司马承祯赞赏。后唐玄宗命司马承祯到王屋山建立道观,并题写匾额。根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有关记载,司马承祯不仅道术精深,而且诗、书、画皆有极高造诣,曾在阳台宫内作山水壁画,画高一十六尺,长九十五尺,画中仙鹤、云气、山形、涧壑一一毕呈。

《上阳台帖》为744年(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时所作。李白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观后,方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无缘再见。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有感而作《上阳台》。

法书鉴赏递藏


鉴赏

《上阳台帖》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上阳台帖》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其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宋黄庭坚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山谷题跋》)。

递藏

《上阳台帖》曾入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入张伯驹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献给中央国务院。1958年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题跋

《上阳台帖》帖后有宋徽宗赵佶一跋,跋文为:“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通名)也。”

元代张晏跋曰:“谪仙尝云:欧、虞、褚、陆真奴书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极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元代书法家欧阳玄题诗云:“唐家公子锦袍仙,文采风流六百年。可见屋梁明月色,空余翰墨化云烟。”

法书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742年(唐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756年安史之乱发生第二年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817年(唐元和十二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相关分词: 李白 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