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唐公村

唐公村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唐公村


唐公村由唐家墩、南水渭、尤家大、南墩、杨花桥、俞家里等6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地唐家墩。 唐公村位于运河镇的西部,北靠京杭大运河,西邻塘栖镇,南接临平街道。全村总面积2.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23亩,共有13个村民小组,723 户农户,2767人。全村共有大家企业4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 ,村股份企业1家。

中文名称:唐公村

所属地区:余杭县五杭镇

下辖地区:6个自然村

电话区号:0571

邮政区码:311100

地理位置:运河镇的西部

面积:2.35平方公里

人口:2725人(1992年)



村情简介


唐公村1992年,全村702户、2725人。有耕地1943亩,其中粮田1760亩。农业以粮、麻、油为主,土特产有甘蔗及少量的瓜果蔬菜。村办企业从80年代迅速崛起,1983年,成为浙江省100个工业产值超千万元的村之一。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9343.5万元。有企业4家,务工人员82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80%。工业总产值9270万元,利润突破2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664元。村办企业的发展使村级经济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的比例由1980年的71%上升到1992年的97.1%。被杭州市人民政府评为杭州市奔小康先进村。

地理位置


唐公村隶属于余杭县五杭镇。属平原水网地区。与德清、桐乡两县交界。南距县城9公里,西南距杭州市区35公里。与杭沪、杭宁、杭徽、杭温、杭甬等10条公路干线沪杭、浙赣、杭甬、杭长4条铁路区间站相距甚近。与杭州笕桥机场相距30公里。京杭大运河沿村而过。

唐公村位于运河镇的西部,北靠京杭大运河,西邻塘栖镇,南接临平街道。全村

总面积2.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23亩,共有13个村民小组,723户农户,2767人。全村共有大家企业4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 ,村股份企业1家。唐公村由唐家墩、南水渭、尤家大、南墩、杨花桥、俞家里等6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地唐家墩。

农业建设


1949年前,唐公村虽然有肥沃的土地,但耕作技术落后,荒芜严重,田间野芦、茅草丛生。每逢水灾,水淹村庄,陆地行舟;遇上旱灾,河沟龟裂。村民大多以糠菜、螺蛳、河蚌作主食。土织的棉绸小衫是村民最好的"行头"。民国时期,一般村民若有一件洋布(平布)衫,便是时髦的作客衣,逢年过节走亲戚才舍得套一套,事后又收藏起来,待来日喜庆之际再穿。"吃得过生豆腐,穿得过斜纹布"这句当时流行的套头话,道出了唐公村民的生活状况。

1949年后,唐公村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组织了初级社、高级社、生产大队,建设家园,温饱问题得到解决。80年代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村办企业的发展,唐公村不仅每年拨出7万元贴农金扶持农业,而且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业向"一优二高"方向发展

。村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年年坚持堤塘砌石,疏浚河港,新建改建大小水闸、旱涝排灌机埠13座,排灌功率160千瓦,添置拖拉机15辆,修建放水渠道3500米,加固加高沿河堤塘12000米,使粮田旱涝保收。产量逐年上升,从1949年的亩产70公斤,上升到1000公斤,最高的1989年亩产达到1050公斤。络麻生产连续稳步发展,全村500亩络麻田,平均亩产超过413公斤。生产的络麻大部分供应有关国营纺织厂生产出口麻袋、麻布、麻线和其他麻类制品,支援国家出口创汇。油菜种植逐步扩大,各家各户都种植油菜,年产油菜籽7万多公斤,不仅满足村民的食油需要,还提供商品油1.4万余公斤。在主体农业发展的同时,多种经营不断扩大,多数农户种植了葡萄、桔、桃、枇杷等果树。猪、鸭、羊、鹅等养殖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年四季都能供应市场。小脚青甘蔗是唐公村的主要特产,在杭嘉湖平原享有盛名。种植历史悠久,贮藏方法独特。春节前后出窖的甘蔗味甜、肉脆。年产甘蔗为780多万捆,是农业经济收入中的一大主要来源。1992年产粮107.65万公斤,提供商品粮4.9万公斤。农业总产值273.5万元。

工业发展


综述

唐公村兴办企业始于1975年。到1992年已创办了4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其中3家是联营企业。共有职工857人,内有工程师、助理工程师6人。其中有3人是从外地招聘来的。拥有固定资产680万元,1992年创产值9270万元,税利达到400万元。

实业公司

1992年3月8日,唐公村成立了余杭县第一家村级实业公司新星实业公司。村党总支部书记姚永福任总经理,工业支部书记唐根华任副总经理。祖祖辈辈耕耘于田地上的农民走上了兴办企业的道路。公司有4家成员厂,固定资产667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98万元。公司占有资金总额达958万元。新星羊毛衫厂,1979年创办。原来单一生产开司米服装。1985年转产"银兔"牌羊毛衫。为了争创名牌,在市场

上站稳脚跟,先后到上海、杭州聘请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作顾问。1987年,与上海十九毛纺厂、十六羊毛衫厂联营,双方充分发挥经济、技术合作优势,使"银兔"牌羊毛衫在新产品开发和产品质量上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1988年"银兔"牌羊毛衫在上海全国军地生活用品评比会上获银杯奖。每年以100多个新品种、新款式投放市场。羊毛衫日生产能力1300件。1992年产值达1500万元,利润100万元,被评为余杭县二级企业。唐公村织锦厂,1986年创办。1987年与杭丝联联营后,充分发挥联营优势,迅速成为五杭镇的出口重点创汇企业。生产的凸凹绉、四纹绒、双波缎、斜纹绸真丝产品,远销西欧及日本、美国。年出口7.2万米,创汇32.4万美元,人均创汇4263美元。被评为余杭县二级企业。

飞童联营厂

飞童联营厂,前身是1975年创办的唐公村五金厂。1987年与杭州小轮车总厂联营后更名。联营后,企业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成为自行车、小轮车配件的专业厂家。生产的各种垫圈、方川钉、鞍座搭襻、小轮车架畅销全国。1991年投资75万元,从杭州小轮车厂引进一套生产自行车转铃设备,年产各种规格转铃300万只,产品与菲利浦、凤凰、永久、安琪儿配套,并经省外贸公司每月出口2.4万只“飞叶”牌车铃。生产的各种转铃被定为省优质产品。1992年在天津中国车铃抽样评比中,被评为质量信得过产品。是年拥有固定资产132万元,产值超过700万元,创利润55万元。

丝绸印染厂

唐公村丝绸印染厂,1980年创办。先后与杭州绸厂、幸福丝绸厂、都锦生丝织厂等120多家企业保持密切的业务联系。由于讲究信誉、产品质量过硬,受到这些厂家的信赖。以加工各类真丝绸缎为主,合纤为辅,产品间接出口赢得国内外用户好评。为杭州幸福绸厂加工的纺真丝,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尼龙织锦获河南省洛阳市金杯奖。1991年投入150万元,兴建了真丝炼白车间,开工投产后,完全改变了印染品种单调的局面,基本形成炼、染、整一条龙生产。拥有机缸12台,其中4台M125机缸属国内先进设备。年加工能力1000万米,年加工产值510万多元。

农村建设


唐公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全村福利事业得到进一步提高。1980年投资8万多元,接通村内公路。

1986年投资30多万元建造自来水厂,铺设水管4700多米,家家户户吃上了卫生清洁的深井水。1989年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991年投资4.1万元,铺浇了1.5-2米宽的水泥路,总长度2100米。村民人人参加合作医疗,村民家财保险率达到90%,有98%的户改建了新楼房,彩电、录像机、冰箱、热水器、卡拉OK音响等高档家电产品进入了农户。

1991年唐公村被余杭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

文化建设


村内建有两星级老年活动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和治安联防分队。曾先后被任命为区级“五好”村党组织,“文明村”,“文化村”等荣誉,并连续五年被运河镇党委,镇政府评为先进村。2007年6月15日晚,运河镇唐公村村委会门口的广场上举办了名为“牵手唐公村 建设新农村”的文艺演出。“牵手唐公村 建设新农村”文艺演出是区文化馆组织、策划、辅导的,这是2007年两家(区文化馆和唐公村)文化结对以来举办的首场大型文化活动。这场演出以唐公村的村民自己表演为主,文化馆各业务干部则进行了精心的辅导,确保了唐公村村民表演的舞蹈、表演唱、京剧、越剧、通俗歌曲等十个节目,在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具有了舞台可看性和审美感。村民的演出之间,还穿插文化馆优秀骨干许晓明、吴寿松、冯小娟、陈丽琴等的助兴节目。

相关分词: 唐公村 唐公 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