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汤森理论

汤森理论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汤森理论




简介


解释气体放电机制的最早理论。由英国物理学家J.S.E.汤森于1903年提出。

内容


汤森在实验中发现,当两平板电极之间所加电压增大到一定值时,极板间隙的气体中出现连接两个电极的放电通道,使原来绝缘的气体变成电导很高的气体,有放电电流通过,间隙被击穿。汤森用气体电离的概念解释这一现象。他设想有n0个自由电子在电场作用下由阴极向阳极运动,只要电场足够强,电子在与气体分子碰撞时会引起后者电离,发展成电子崩。若每个电子在电场中移动单位距离时产生的电离次数为α(汤森电离系数),则可推知n0个自由电子在由阴极向阳极运动中经过距离n后将增加到n0e,而每个电子产生的正离子-电子对数为e-1。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运动,设每个正离子撞击阴极时引起的电子发射(称二次电子发射)的概率为r,则n0个自由电子引起电离后产生的二次电子数为rn0(e-1)。要使放电持续不断,则需使rn0(e-1)=n0或r(e-1)=1,这就是汤森自持放电的条件,又称汤森判别式。

解释


对于不同间隙介质都有不同的临界击穿电场强度Ec(大气中约30kVcm)。间隙中的电场E低于Ec时,间隙不会击穿。在汤森判别式中,电离系数α 随外加电场强度E的增强而增大,因此电子的电离效应也加强。α 值必须足够大才能产生足够的电离次数及离子数,满足自持放电条件使间隙被击穿。实际过程比这要复杂一些,例如间隙中空间电荷的积累会引起电场畸变;阴极表面还存在光电发射和其他粒子轰击阴极表面的过程;间隙气体中还有光电离和电附着作用等。虽然自持放电包括的过程比较复杂,但判别式的形式仍是其中rm为包括了各种阴极表面过程的二次电子发射概率,μ为气体吸收系数。利用高速示波器可以测出放电发展过程中的电流变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说明间隙中电离、阴极发射电子等一次次的循环。不满足自持条件时的放电,电流逐步减为零,此时间隙中气体未击穿,仍保持绝缘状态。汤森理论只适用于气压比较低、气压与极距的乘积(Pn)比较小的情况。

相关分词: 汤森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