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太平歌词

太平歌词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太平歌词


太平歌词是一种从属于相声艺术的曲艺形式,约形成于清代初叶,其曲调是从莲花落演变成的,流行于北京城区、郊区。20世纪20年代就有艺人在露天(明地)演唱,它一直被作为相声的基本功,也是相声艺人招揽观众的主要手段之一。



太平歌词介绍


相声

天津是相声的重要策源地,是培养相声名家的摇篮。相声,是

一种幽默的语言艺术,讲究说、学、逗、唱。说一段儿,有头有尾;学一段儿,学谁像谁;名角儿逗一段儿,一说一捧;唱一段儿,几可乱真。说相声时,既要“抖包袱”逗哏,又要装傻充楞,惹人发笑。相声,有单口相声(一人说)、对口相声(一逗哏、一捧哏)、三人相声(1捧、1逗、1腻)。相声分“贯口活”、“子母活”、“倒口活”、“柳活”、“灯迷”、“说字意”、“西江月”、“绕口令”等。

名角儿

清末民初时期,天津出现相声演员,他们多是北京和天津人。起初多在城市贫民集中的西城根、北城根以及三不管、谦德庄、鸟市、河东地道外等地带撂地为生。后来逐渐发展到席棚演出。这时期,天津相声界的代表人物有名扬北京的“八德”,即玉德龙、马德禄、李德扬、焦德海、刘德志、张德泉、周德山、李德祥。其中李德扬(艺名“万人迷”)最受欢迎,有“笑话大王”之誉。“八德”杰出的表演技艺,为天津相声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后,相声的演出开始由席棚进入茶社、戏院,如西南角的“山泉”、北大关的“志诚信”、侯家后的“义顺”、北门西的“宝和轩”等茶社。相声演员最集中的是南市东兴市场的“连兴”茶社和东北角的“声远”茶社。此期间,天津的这些茶社荟萃了全国优秀的相声演员,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丰富各自的表演技能,促进了天津相声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相声在天津的繁荣。与此同时,在激烈的表演竞争中,许多著名的相声演员脱颖而出。如张寿臣、马三立、常宝堃和侯宝林等。

“常氏”一家可谓是天津相声世家。从长辈常连安算起,其子辈有: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孙辈有常贵田等,都是天津著名的相声演员,并于五六十年代活跃在天津相声舞台。曾举办过三代同台的“常氏相声专场”,至今仍为天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驰名中外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于40年代活跃在天律的相声舞台,并在天津成名。

20世纪20至40年代,天津还有许多受观众欢迎并有自己独特风

格的相声演员。如刘宝瑞、赵佩菇、郭荣启、戴少甫、于俊坡、朱相臣、阎笑儒、刘奎珍、王长友、于世臣,于宝林、耿宝林以及女相声演员于小福、于佑福、来小如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的相声舞台上,除了健在的那些老相声演员继续演出外,又涌现出了一大批相声表演人才。如刘文亨、苏文茂、刘文真、高英培、范振钰、冯宝华、王文玉、王凤山、魏文亮、孟祥光、李伯祥、杜国芝等。他们与老相声演员们一起,在挖掘传统相声段子的同时,又创作了大批优秀相声节目。

太平歌词

太平歌词原从属于相声

20世纪20年代就有艺人在露天(明地)演唱,它一直被作为相声的基本功,也是相声艺人招揽观众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演唱形式为“干板数唱”,即演员一边数唱,一边用左手持两块竹板击节。击节处为每小节的板,右手间或以手势辅助演唱。体裁有大段、小段两种。大段百句左右;小段一般二三十句。唱词为上下句对应形式,以7字句、10字句为主,通篇为一辙。除竹板外,无伴奏乐器。50年代前比较流行。有许多著名艺人如吉评三、荷花女、秦佩贤、王光麟等。其中王光麟对太平歌词进行了大胆改革,加强了旋律性,使其脱离了相声,进入了杂耍园子,成为一个独立的曲种。太平歌词的著名曲目有《劝人方》、《饽饽阵》、《韩信算卦》、《太公卖面》、《堆兵做梦》等。

名称的由来


“太平歌词”是用两片竹板伴唱的一种北京民间小曲,是从莲花落的曲调演变成的。金受申在《北京风俗曲》中指出:“莲花落和什不闲腔调相同,实有分别,一个人手敲竹板唱的为莲花落。几个人分唱、加插科打诨的为什不闲,又名拆唱莲花落,有时,还可以加锣鼓。”清末,慈禧太后经常宣召民间艺人进宫去演唱,有一次莲花落艺人赵星垣(艺名抓髻赵?——一九三九)进宫去演莲花落,慈禧听后太为夸赞,说:“他唱的是文武忠勇孝贤良,颂扬的是国泰民安。”遂赐名叫“太平歌词”。并召成喜、来喜等人到宫里任专职教习,教太监们演唱。传到宫外以后,艺人们也沿用了这一名称。相声演员在开场前招揽观众或中间加演时都演唱“太平歌词”,在当时这是演员们的必修课之一。他们演唱时。把两片竹板夹在右手上,运用手指、腕子的变化,发出轻重和连环点来,作为伴奏。演员们称这两块竹板为“手玉子”。一九八〇年陈柳德等在《御赐和玉子》一文中指出:因为慈禧赏给过进宫演唱的相声演员恩绪一付竹板,人们就称竹板为御赐,“玉子”是“御赐”的讹音。这种说法只能作为参考。

太平歌词渊源


张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桥》中说:“太平歌词演唱者,手持木(按:应是“竹”)板两块,用指合拍,词句多为警世规善的词句,歌韵多婉转。”该书又说:“据该行老辈人云:太平歌词之名,顺治年间已有之,故宫岔曲中,已有太平歌词之名称……”从穷不怕(朱绍文)在天桥地场上演出时开始,太平歌词被相声艺人引入“唱”活,北京解放以前表演相声的演员都必须会唱太平歌词。相声在明地演出时,于正式开演前或演出中加演。演唱时把二寸半长,一寸半宽的两块竹板(行话“玉子”),在左手手心,运用手指、腕子的击打、颤动,能奏出轻重点和连环点,比较悦耳动听。唱词基本上是一韵到底的七字句,最初的唱法是每句前四个字是说,后三个字才演唱押韵。太平歌词的唱词内容,有民间传说故事、劝世文和文字游戏三类。尤以第一类曲目最多。北洋军阀时代,相声演员曾编演《世态炎凉》,第一句就唱出“中华民国颠倒颠”,抒发了对反动统治的愤懑。唱词基本是七字句,每段曲目一韵到底。原始的唱法,每句前四个字是说,后三个字上韵演唱,比较呆板。

1920年,相声演员汪兆麟,吉坪三到上海大世界游艺场演出的时候,王兆麟对太平歌词的曲调进行加工,变成四句一反复的单曲体,比较婉转动听,连演一个月,很受欢迎。同时,在胜利唱片公司,将《劝人方》《小上寿》《三婿拜寿》等曲目灌制成唱片,由此,太平歌词一度风行全国。汪兆麟受到天津进步戏曲家王钟声等的影响,经常根据时事新闻即兴编成新词演唱,影响较大的有歌唱鉴湖女侠秋瑾的《女士英豪》和抨击张勋妄想复辟的《黄粱梦》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相声演员常连安、张杰尧、侯宝林等,也经常演唱太平歌词。侯的演唱别具一格,特点是圆润嘹亮、委婉跌宕、韵味浓郁。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该形式罕有演唱。1950年中央广播说唱团曾创作、演出新曲目《刘老汉过年》,并配以管弦乐器伴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亦有关金凤编演的《刘胡兰》新曲目。

太平歌词特点


太平歌词在地场上演出的时候,有三种演出的形式。第一种是边撒字边演唱;第二种是一个人独唱,进入杂耍园子演出以后,也有人演唱过。第三种是两个人对口唱,大多是在地场上加演的时候演唱的小段,曲目有《一文钱》《世态炎凉》等,节奏较一般曲目快,有些接近上下句交复的快板。如《一文钱》完全反映了当时相声艺人卖艺是为了养家餬口的思想境界,所以强调一切向钱看,词中唱到“一文钱到手难,里边四方外边园,上手到有几个字,园宝流通铸在上边,大人为钱高官做,小人为钱常见官……拉洋车的也为钱,抄起车把一溜烟,一毛钱拉到山海关”,它采用了相声手法,甩出逗人乐的笑料后,宣告结束。

太平歌词曲目


太平歌词传统曲目有《太公卖面》、《秦琼观阵》、《韩信算卦》、《阴魂阵》、《小上寿》、《三顾茅庐》、《打黄狼》、《饽饽阵》、《丑妞出阁》、《十字锦》、《福禄寿喜》、《一文钱》、《世态炎凉》、《鹬蚌相争》、《文王卦》、《五猪救母》(又名《五龙捧圣》)等。

其他曲目还有《白蛇传》、《层层见喜》、《骷髅叹》、《孙庞斗智》、《五龙捧圣》、《劝人方》、《刘伶醉酒》、《蛐蛐斗公鸡》、《挡谅》、《蛤蟆赞》、《游西湖》、《单刀会》、《罗成算卦》、《战马超》、《百戏名》、《十女夸夫》、《青菜名》、《为人应报父母恩》、《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生在世讲礼仪》、《夸闺女》、《怕》、《排王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百家姓》、《百家姓-列国古人名》、《虫蚁打仗》、《闹天宫》 等。

相关分词: 太平 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