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台北抚台街洋楼

台北抚台街洋楼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台北抚台街洋楼




概说


台北抚台街洋楼,为台湾省台北市市定古迹。本古迹位于台北市中正区,日治时期明治年间建立。位置在开封街一段、延平南路交会处一带,地址为台北市中正区延平南路26号。是台北府城内所存之商店古迹,因该地古迹多为官方建筑,少有民间店铺,格外珍贵。

历史渊源


1900年(日明治33年)定案的台北市区计划,将抚台街列入街廓计划,抚台街洋楼推算应为抚台街拓建后不久兴建,于1910年(日明治43年)完工,地址在北门城内,属旧抚台街大和町(现延平南路一带)。洋楼所在地为大和町四丁目八番地,建物部份据查原为合资会社高石组所使用,1930年代后转为酒类商佐土原吉雄先生的店铺,土地标示为大仓组株式会社(从事土木建筑营造业)所有。 而有抚台街之名的出现,乃因于台湾割让给日本前,刘铭传任台湾巡抚期间,曾在现今延平南路与武昌街口,设巡抚衙门,故延平南路旧称为抚台街,所以位在延平南路上的这栋洋楼就被后世冠上此名。

战后,该地址在228事件前为二二八大屠杀死者宋斐如经营的人民导报报社所在之处,于1946年3月8日,警备总部以“挑拨政府与民众间感情”、“煽动暴动”等罪名查封了人民导报,然后才被行政长官公署劫收,再交由国防部军务局管理。抚台街洋楼失去日治时代“洋行”的贸易性质,转为警备总部的咨询案情室,不久,警总将其迁往他处,改成警备总部军法室人员的宿舍,配给六户居住,一层三户。解严后,警备总部解散,抚台街洋楼成为单纯安置国防部退休军眷的寓所,但这十几年来,定居于此的八户人家,一一搬走,也曾开设中医师诊所,这里后来成了杂草丛生的废弃地。而1997年底正式定为市定古迹,但2002年,它却因一把无名火几乎烧尽,只剩一楼的石头建筑。

2004年,台北市文化局积极要求国防部编列预算修复,让古迹早日受到保护,虽然国防部一开始也允诺复建,但却迟迟未有下文,自此,抚台街洋楼的修复议题逐渐被淡忘,直到2009年初,文化局邀请艺文工作者、抚台街洋楼附近的地方人士,一同研究它“古迹再利用”的方式,最后由台北故事馆总监陈国慈认养,于2009年4月19日重新开放。

建筑特色


抚台街洋楼是现今台北城内仅存之日治初期独栋式的洋式店铺,为石木混合构造,规模虽不大,但弥足珍贵。由于左右并没有相邻连接的建筑物,有别于一般常见的连栋式街屋建筑。其外观上最大的特征,即是在立面上的陡斜屋顶、屋顶突出之老虎窗型式与石造拱廊柱。 一楼为石造,外有精美的石拱骑楼。拱廊为四柱三间,拱圈是梯形唭哩岸石块组合成,骑楼天花板有木材拼组成的图案。一楼室内天花板原为印花铁皮天花,但因多年前曾遭祝融现已找不到该种薄铁皮材质,所以改用桧木,屋内角落目前以钢构补强。二楼与屋架均为木造式,屋顶屋面覆以铜片瓦,屋顶仿蒙萨双脊屋顶形式(因法国建筑师蒙萨得名),屋面第一坡面较陡,第二坡面较缓接近平顶,第三坡度才是平顶。正面屋顶开有三个老虎窗,中间者最大,老虎窗具有通风功能,内部二楼屋顶复折式桁架造型美观。

总的而言。抚台街洋楼整体装饰简洁而不复杂,虽质朴细部却不失细致,深受欧陆古典风格之影响,呈现简洁与美。建筑物一楼以朴质厚重石材叠砌筑造,形成造型典雅之骑楼时造拱廊。二楼及屋架均为木造,覆以蒙萨屋顶(Mansard roof)或称复折式屋顶,面铺石棉瓦片,斜度很陡,并有突出的老虎窗组构而成。外观欧风十足,属仿文艺复兴式样的店铺建筑。这种风格形式于日治初期常见于官署、公共建设,传达强烈威权风格。

相关分词: 台北 抚台 台街 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