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塔城地区

塔城地区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塔城地区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中部,属于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辖塔城市、额敏县、裕民县、托里县、乌苏市、沙湾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五县二市,有5个县(市)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546公里。区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八、九、十师所属的36个农垦团场,腹地有石油重镇克拉玛依、独山子石化基地和奎屯市。目前有39个乡、27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辖区总面积104546.958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6.12%。

中文名称:塔城地区

别名:塔尔巴哈台城

行政区类别:市

所属地区:中国西北

下辖地区:塔城市、额敏县、裕民县

政府驻地:塔城市

邮政区码:834300

面积:10.4547万平方公里

人口:96万人(2004年)

知名产业 :矿产资源



概况


简介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西北部,塔额盆地的北缘,塔尔巴哈台山南坡,额敏河北岸,西部和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50公里。地区辖2市5县,辖区总面积10.454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4.4万人,有汉、哈萨克、维吾尔、回、蒙等29个民族。行署驻地塔城市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637公里。塔城市是我国有名的边陲重镇,也是我国距离边境最近的城市之一。全市总面积4356.6平方公里。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中部,地处东经8216′-8721′、北纬4325′-4715′之间。东北与阿勒泰地区相邻,东部以玛纳斯河为界与昌吉回族自治州及石河子市相连,南以依连哈比尔尕山和婆罗科努山为界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伊犁地区为邻,西南毗邻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480公里;在地区腹心地带,有自治区直属的克拉玛依市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属的奎屯市。

塔城地区所辖的塔城市位于地区的西北角,额敏县位于北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在东北部,南部由东向西依次为沙湾县和乌苏市,托里县在区境的西南,裕民县在西部。

中共塔城地委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行政公署驻塔城市。市区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637公里,距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伊宁市832公里,距巴克图口岸17公里;距地区所属各县县城分别为:至裕民73公里,至额敏57公里,至托里123公里,至乌苏398公里,至沙湾451公里,至和布克赛尔502公里(以上均为公路里程)。

地区行政公署驻塔城市新华路169号,邮政编码:834700,电话区号:0901 。

塔城市境内地形较为复杂,北高南底,北部高山连绵、丘陵起伏,南部沼泽、洼地星罗棋布。北部的哈孜克提山是市内最高峰,海拔2148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4条,额敏河自东向西横贯南部,河两岸有大面积盐碱地。另外还有喀拉古尔河、乌拉斯台河、阿布都拉河、锡伯图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市,注入额敏河。

塔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西汉时为匈奴右地,于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年)正式归附汉朝。三国以后属鲜卑地,隋属突厥地。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始置塔城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设塔城县,先后属塔城道、第五行政区、塔城专区。1984年11月17日设立塔城市。“塔城”系“塔尔巴合台”的简称,意为“旱獭”,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州塔城地区政治、文化、经济、行政的中心。

塔城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境内土地肥沃,广阔丰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北部有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的塔尔巴哈台山,青色的山脉东西长约百公里,山中绿绿茵茵的夏牧场是水草丰茂的放牲畜之地的草原;中部一望无际的广阔大地,是有名的以生产小麦为主的农业宝库;南面的盆地,沿也门勒河从东往西延伸,是一个我国少有的草种齐全的广阔自然打草场,并有一片芦苇屏障,还有枝叶茂盛的大片芨滩,是牲畜越冬的宝地。

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砂金、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花岗岩、玄武岩、辉绿岩、鹃云岩、粘土等。著名物产资源有裕民贝母、野巴旦杏、巴斯拜羊、红花油、乌苏啤酒、乌苏奶粉、托里花岗岩、塔城飞鹅等。动物主要有雪豹、鹅喉羚、马鹿、棕熊、盘羊、猞俐、白鹤、黑 、金雕、大天鹅、高山雪鸡、新疆北鲵等。主要野生药材有贝母、党参、肉苁蓉、甘草、黄芪、芍药、大黄等。塔城是新疆自治区的粮油基地之一,也是优质细毛羊重点基地之一。

主要景点有:乌苏温泉、塔斯提风景区、瀚海柳浪、甘家湖梭梭林自然保护区、鹿角湾、巴尔鲁克山野巴杏自然保护区、沙湾温泉、蒙古庙草场等。

面积

塔城地区区境东西横距约394公里,南北纵距约437公里,总面积10.4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疆总面积的6. 5%。

四季特征

塔城地区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属于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在大气环流、地理纬度、地形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其气候总的特点是:平原地区夏季较为炎热,冬季寒冷,春季升温不稳定,秋季气温下降迅速,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降水量地区间分布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塔城盆地年降水量较多,准噶尔盆地及和布克谷地较少;山区与平原地区相比,冬暖夏凉,热量不足,迎风坡降水丰沛,背风坡降水较少。

河流

塔城地区有大小河流107条,其中年径流量1亿立方米以上的有12条,0.1-1亿立方米的有36条,100万-1000万立方米的有58条,100万立方米以下的有1条。全地区河流总径流量52.79亿立方米。

工业发展


建国五十多年来,塔城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工业生产逐步走上快车道,工业经济势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以食品、轻纺、能源、建材、化工等骨干的支柱产业。2003年,全区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2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3.05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到2003年末,全区发电量达51750.4万千瓦小时、原煤412.6万吨、小麦粉22.54万吨,分别比1955年增长3619倍、325倍、61倍。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对国有企业改革和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使产权单一的纯国有企业比重下降,呈现多种筹资渠道,多种经济类型,多种经营形式的发展格局。多种经济类型的共同发展,为地区经济运行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国有工业总产值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1978年为73.6%,1989年为63.3%,到2003年下降为15.4%。包括村办工业,城乡合作经营工业在内的集体企业则从1978年的26.4%上升到2001年的48%,以股份制经济为主体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从无到有,2001年比重占34.6%,此外,城乡个体工业2001年比重也占到42.3%。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塔城地区已把发展特色农业及特色工业作为大开发的重点,对依托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在地区工业经济中所占重要地位日益突出。目前,地区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企业120个,占全部企业的40%以上,2001年底总资产达14亿多,产品销售收入6.7亿元,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塔城地区工业经济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跨行业,跨地区的龙头企业,如,屯河股份公司额敏食品分公司,乌苏番茄制品分公司,沙湾五宫水泥分公司,乌苏啤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通过自由联合或兼并重组等方式,使这些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充分发挥了其管理水平高、机制灵活、规模效益好的优势,对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今后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矿产资源


经地质调查,塔城地区有铁、锰、铬、铜、镍、金、铂、水晶、煤、石灰石、石棉、石英沙、石膏、盐类、膨润土、玉石、粘土、沥青、石油、大理石、花岗岩、珍珠岩、蛇纹岩等金属、非金属矿产41种,列入自治区矿产储量的矿种有铁、铬、金、煤、石灰石、石棉、膨润土、粘土等8种,其中煤、金、铬、膨润土、石盐、花岗岩、石墨、石灰石、沥青储量规模大,囿于资金和技术,尚待开发。

为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建立以矿产开发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将该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区先后成立了和布克赛尔煤炭集团公司,塔城铁煤煤业集团公司和乌苏四棵树煤炭有限公司,并吸引了一批有技术、有势力企业集团来我区参与矿产资源开发,投资成立了额敏华威瓷业、新疆广汇托里花岗岩公司和布克赛尔雪山化工公司等企业。目前塔城地区已有5个县(市)正在开采或勘探油气资源。其中和布克赛尔县境内4个油田年产量已达200余万吨,占克拉玛依油田年产量的20%;沙湾县霍尔果斯油田初步勘探石油储量5000万吨;乌苏市已打井13眼,形成年产9万吨原油和日产8万立方米天然气的生产能力,计划2—3年内原油、天然气年产量分别达到50万吨和20亿立方米。

行政区划


塔城地区辖2个县级市、4个县、1个自治县:塔城市、乌苏市、额敏县、裕民县、托里县、沙湾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八、九、十师所属的36个农垦团场。油城克拉玛依处在地区境内中央腹地。目前建有39个乡、27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辖区总面积104546.958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6.12%。

塔城地区 面积94891平方千米,人口96万人(2004年)。

塔城市 面积 4007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邮编834300。

乌苏市 面积14394平方千米,人口21万人。邮编833000。

额敏县 面积 9147平方千米,人口20万人。邮编834600。县人民政府驻额敏镇。

沙湾县 面积12460平方千米,人口20万人。邮编832100。县人民政府驻三道河子镇

托里县 面积19992平方千米,人口 9万人。邮编834500。县人民政府驻托里镇。

裕民县 面积 6107平方千米,人口 5万人。邮编834800。县人民政府驻哈拉布拉镇。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面积28784平方千米,人口5万人。邮编8344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和布克赛尔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历史归属


清代区划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朝设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管理境内的军政大事。

境内蒙古族实行扎萨克制,额鲁特、察哈尔、哈萨古特三部落游牧于城南巴尔鲁克、毛海柯凌和城东拜兴图及西北卡伦以外一带;同治之乱后,游牧地有所改变,设十牛录、十苏木,其中额鲁特蒙古8苏木。察哈尔、哈萨古特各1苏木。旧吐尔扈特蒙古部落游牧于以霍伯克萨里(今和布克赛尔)为中心的地带,东至布伦托海,西至察罕鄂博,北到额尔齐斯河,南止纳林河一带;设亲王盟长,下辖共14牛录,统归亲王专管,参赞大臣节制。乾隆四十年(1775),清政府将土尔扈特部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四盟,其中北路盟在和布克赛尔,置二旗。

境内哈萨克族以部落为单位实行千户长制,哈萨克有4部落,即柯勒依、曼毕特、赛布拉特、吐尔吐勒。其游牧地,柯勒依部原在宰桑淖尔以西一带,后来该地被俄国吞并,其游牧地内迁至从阿尔泰山哈巴河承化寺一带至巴尔鲁克山、喀拉库木迈里山一带;曼毕特部等游牧于额敉勒河、察罕托海、巴尔鲁克山及塔尔巴哈台山一带。共设台吉1员、千户长4员,统归参赞大臣专管。清光绪十四年(1888)。设塔尔巴哈台抚民直隶厅,辖境为今塔城、额敏、托里、裕民、和布克赛尔一带地方,主管屯垦等事宜。

今塔城地区南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办事大臣于库尔喀喇乌苏。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设县丞—员,领队大臣一员,管理土尔扈特游牧及本境精河屯田,精河安阜城所设官弁皆由其管辖。乾隆四十年(1775)。清政府对土尔扈特部进行调整,其中东路盟在库尔喀喇乌苏,下置二旗。清末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辖有奎屯庄、三个庄、六十户地、九间楼庄、八十户庄、西湖庄、马厂湖庄、甘河子庄、车排子庄等庄及本城。

民国时期区划

民国1年(1912),塔城区划沿袭清制。

民国2年(1913),塔尔巴哈台抚民直隶厅改为塔城县,辖直隶厅所属地方;库尔喀喇乌苏抚民直隶厅改为乌苏县,辖直隶厅所属地方。

民国5年(1916),裁撤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府,设塔城道,下辖塔城县、乌苏县、沙湾县。辖地为今塔城、额敏、托里、裕民、和布克赛尔、乌苏、沙湾一带地方。

民国18年(1929),塔城道改为塔城行政区,下辖塔城、额敏、乌苏、沙湾4县与和什托洛盖县佐。民国23年(1939)。国民政府在全国推行以县区保甲(县以下设区,区以下设保、甲)为主的“新县制”,但塔城地区是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哈萨克族习惯以部落为单位分部聚居,部落首领对本部落行使一切权力,包括政治权力。国民政府为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在塔城少数民族聚居的农牧区实行千户长、百户长(相当于区、村长)制。千户长、百户长名义上由民众选举、县长加委,实际上全由牧主或富牧担任,集政治、经济大权于一体,父死子继。民国30~33年(1941~1944),裕民县、和丰县先后成立。民国34年(1945),“三 区”革命临时政府在塔城行政区辖境设塔城专区,辖塔城、额敏、裕民、和丰、乌苏、沙湾6县,县以下仍沿用千户长、百户长旧制。

新中国成立后区划

1、1950~1954年区划

1950年1月,塔城专员公署成立,辖塔城、额敏、裕民、乌苏、沙湾、和丰6县。同年6月,6县全部成立县人民政府。1951年,全专区共划区23个,建乡117个。

1984年政社分设,撤社建乡

1984年。塔城地区各县(市)开展政社分设,建立乡(镇)工作,全地区共有55个乡、11个镇。同年,塔城县撤县建市。1985年。撤销塔城镇,设立新城、和平、杜别克3个街道办事处。

1984年.恢复和新建9个乡和4个镇:额敏县玉什喀拉苏乡、喀拉也木勒乡、额玛勒郭楞蒙古民族乡、喇麻昭乡;乌苏县塔布勒合特蒙古民族乡;沙湾县元兴宫乡、八家户乡;裕民县江克斯乡;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巴音敖包乡;乌苏县哈图布呼镇、白杨沟镇;托里县庙尔沟镇;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什托洛盖镇。

1990年区划

1990年,塔城地区辖区1市6县,市、县辖3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55个乡。有居委会57个、行政村724个。

(一)塔城市 辖3个街道办事处、6个乡、23个居委会、91个行政村:和平街道办事处, 9个居委会;杜别克街道办事处,7个居委会;新城街道办事处.7个居委会;二工乡。9个村;也门勒乡,13个村;喀拉哈巴克乡,18个村;恰夏乡,17个村;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18个村;阿不都拉乡,16个村。

(二)额敏县 辖1镇、10个乡、7个居委会、102个行政村:额敏镇,7个居委会:郊区乡,7个村;上户乡,10个村;玉什喀拉苏乡,13个村;喀拉也木勒乡,9个村;杰勒阿尕什乡,18个村;额玛勒郭楞蒙古民族乡,9个村;玛热勒苏乡,17个村;二道桥乡,4个村;霍吉尔特蒙古民族乡,5个村;喇嘛昭乡。3个村。

(三)裕民县 辖l镇、5个乡、5个居委会、24个行政村:哈拉布拉镇,5个居委会;哈拉布拉乡,6个村;新地乡,5个村;阿勒腾也木勒乡,5个村;吉也克乡。5个村;江克斯乡,3个村。

(四)乌苏县 辖3个镇、12个乡、7个居委会、154个行政村:乌苏镇,7个居委会:哈图布呼镇;白杨沟镇;八十四户乡,15个村;九间楼乡,12个村;皇宫乡,18个村;西湖乡,19个村;车排子乡,11个村;西大沟乡,19个村;甘河子乡,12个村;葫麻梁乡,10个村;四棵树乡,21个村;吉尔格勒特郭楞蒙古民族乡,9个村;、塔布勒合特蒙古民族乡,4个村;夹河子乡,4个村。

(五)沙湾县 辖1个镇、13个乡、4个居委会、255个行政村:三道河子镇.4个居委会;东湾乡,14个村;西戈壁乡,14个村;八家户乡,8个村:乌兰乌苏乡,23个村;金沟河乡,15个村;大泉乡,13个村;安集海乡,24个村;元兴宫乡,4个村;博尔通古乡,17个村;老沙湾乡,37个村;四道河子乡,32个村;商户地乡,15个村;柳毛湾乡,19个村。

(六)托里县 辖3个镇、4个乡、7个居委会、42个行政村:托里镇,4个居委会;铁厂沟镇2个居委会;庙尔沟镇1个居委会;多拉特乡,11个村;阿克别里斗乡,4个村;库普乡,16个村;乌雪特乡,11个村。

(七)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辖2个镇、5个乡、4个居委会、56个行政村:和布克赛尔镇,4个居委会;和什托洛盖镇,9个村;夏孜盖乡,12个村;铁布肯乌散乡,8个村;查干库勒乡,13个村;巴音敖包乡,6个村;莫特格乡,8个村。

塔城地区形似熠熠生辉的一颗钻石,总面积9.46万平方公里。西北部是西准噶尔山地和塔额盆地,南部为北天山山地,中东部是准噶尔盆地,地形各具特色。山高林密,沟深水澈的山地占总面积的8.2%;牧草繁茂、矿藏富饶的浅山丘陵占32.9%;光热充沛、物产丰盛的草原占46.8%;鱼鳞沙丘、旷野壮观的沙漠占12.1%。全地区水土资源丰富,宜农宜牧,宜工宜林,开发潜力巨大。地跨北四县的库鲁斯台草原河流纵横、清泉密布,是全国著名的平原牧场和生态湿地。

历史沿革


自古以来,塔城地区辖境就是祖国版图重要的一部分。秦代,塔城地区辖境为呼揭塞人游牧之地。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隶属西域都护府。隋代,为西突厥铁勒等部游牧地。唐朝统一西域后,先后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下设的昆陵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公元656年,唐高宗以开国大将“三板斧”闻名的程咬金为葱道行军大总管,率兵讨伐反叛做乱的西突厥贵族阿史那贺鲁,攻克咽面州(今塔城市附近),大败西突厥两部,后叛乱平息。唐天宝年间,塔城地区境域设有曹禄州(今塔城市西)、火拨州(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并有清海军城、叶河守捉(今沙湾县内),黑水守捉、东林守捉(今乌苏市内)等军事建置。

1130年,在全国强攻下,辽宋室耶律大石收集余部,横刀跃马西迁到叶密立(今额敏县境),修城筑堡,游牧耕作,休养生息,此为塔额盆地的农业的肇始。此后,耶律大石以契丹人为中坚,厉兵秣马,征服中亚及东欧各国,自号“天佑皇帝”,建都叶密立城,其声势远扬里海以外,以致今日俄罗斯和中亚各族语汇中仍把中国人称作“克塔依”(契丹之黑心音)。

1225年,成吉思汗把蒙古草原西部、阿勒泰、塔尔巴哈台封给第三个儿子窝阔台汗驻节叶密立,兵强马壮。

1635年,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洪台吉建立威震天山南北的准噶尔汗国,其统治中心为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今塔城地区辖境为准噶尔汗国核心地带。1640年,以卫拉特蒙古巴图尔洪台吉和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为首的东、西蒙古29位首领,在塔尔巴哈台山阳会盟,制定了著名的《蒙古-卫拉特法典》。

1757年,清朝军队在今哈萨克斯坦阿亚古斯河接受以哈萨克中玉兹首领阿布赉汗归附。同年7月,阿布赉汗派使臣到北京朝贡,乾隆皇帝封阿布赉汗为哈萨克汗。

1763年,清政府在雅尔(今哈萨克斯坦乌尔扎尔)设塔尔巴哈台军台,次年筑肇丰城,设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驻防,置官65员,军士600名。塔城地区正式设立行政建制。因雅尔冬季雪厚,夏季多白蝇叮咬,军士不堪其苦,1766年移至今塔城市筑城,乾隆皇帝赐名“绥靖”。参赞大臣为塔城辖区最高军政长官,直隶中央,由伊犁将军节制。大臣府下设领队大臣、协办大臣、管粮通判等衙署和印房、满汉事务公所、军台处、营务处、粮饷处、驼马处等机构。参赞大臣着重于驻防巡守、卡伦稽查、屯垦戍边等军事管理,兼管通商事务。农牧、税收、诉讼则由朝廷册封的游牧部落王公贵族管理,参赞大臣行使节制、监督之责。军府制和扎萨克制并行。

1771年,从伏尔加河流域冲破俄军围追堵杀,九死一生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进入塔城、伊犁。清政府安置亲王策伯克多尔济领3旗驻牧和布克赛尔、巴木巴尔领2旗驻牧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市),并周济大批粮食、衣物、牲畜,让他们在此繁衍生息。

1809年,俄国布赫玛尔塔等地商队,携带俄货抵塔城进行边境贸易,收购本地大批珍贵兽皮、羊毛、土特产运回俄国。

1850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塔城成为新疆首次对外开放口岸。此后,俄商在塔城开洋行、办银行,商业网络延伸到乌苏、乌鲁木齐。俄侨涌入塔城置业。“自斜米至塔城道上,俄商驼铃不绝于途”。塔城对外贸易额占全新疆40%以上,成为名扬中亚、欧洲的繁华商埠。

1855年,俄军闯入塔城边境的雅尔噶图金矿,驱赶、毒打、杀害中国矿工,激起民愤,清政府怯懦敷衍。同年8月26日夜,徐天尧、安玉贤为首的五六百回汉族矿工一举烧毁俄国设在塔城的贸易圈。一贯蛮横霸道的俄国驻塔城领事和巧取豪夺的俄商连夜狼狈逃窜出境。中国矿工的这一爱国主义壮举震惊中外,载入《中国大事年表》。

1864年,在太平天国起义和西北回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清朝陷入风雨飘摇之中。俄国趁机逼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从中国西北边疆强行割去4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其中塔城地区丧失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1872年,盘踞我国伊犁的沙俄军队和入侵新疆的阿古柏匪帮勾连一气,派出假冒商队,私运武器驼队东进。途经沙湾,被徐学功民团伏击,杀伤“俄商”及前往接应的阿古伯匪军50余人。此事件即电影《神秘的驼队》的原始素材。

1893年,塔城各族军民力同心,据理力争,如期收回被俄国强行租借达十年之久的巴尔鲁克山,捍卫祖国的领土主权和尊严。这是清代对外领土交涉中我国唯一的一次胜利。

1912年,伊犁革命党人响应“辛亥革命”起义成功。起义军与省城清军激战后对峙于乌苏。同年6月,双方在塔城和谈,议定11条。从此,新疆全省废除帝制,承认共和。1916年,裁撤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设塔城道,辖塔城、乌苏、沙湾三县。1929年,塔城道改为塔城行政区。

1933年,被日寇残酷围剿退入苏联境内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及家属3万多人,经苏联政府与新疆当局协商,转道从巴克图口岸回国。塔城各族人民倾城出动,欢迎抗日将士,捐钱献物,热情接待抗日英雄归国。1938-1945年,塔城区各族各界民众慷慨捐献大量金银首饰、钱财、粮食、衣物、数千匹战马,并认捐14架战斗机,支援抗日前线。在祖国危难的时刻,塔城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1945年8月,“三区革命”临时政府塔城专员公署成立。

1949年10月2日,塔城专区各族各界召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给毛泽东主席发出贺电,表示坚决拥护中央人民政府,拥护《共同纲领》,为建设边疆为奋斗。

1950年8月,中共塔城地委成立。此后,各县中共县委陆续组成。从此,塔城专区各族人民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塔城。

1951年,时任塔城专署专员的巴什拜,捐马100匹、牛100头、羊4000只、黄金100两,认购飞机一架,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和豫剧大师常香玉爱国捐机相媲美。

1955年,中苏两国政府协商,动员在华苏侨回国参加经济建设。塔城专区开始遣返苏侨,前后分5批计5000余户、2.8万人,至1963年结束。

1962年4月,在苏联驻伊犁领事馆和塔城苏侨协会的煽惑裹胁下,塔城专区千万多边民非法越境去苏联,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同年,中国政府关闭巴克图过境口岸,只保留国际邮件交换。5月,兵团军垦人员入驻塔城边境县执行“代耕、代牧、代管”任务,8月,组建七个“屯垦戍边” 边境农场。至90年代,塔城地区有29个军垦农牧团场。军垦开发促进了塔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969年6月,苏联军队侵入塔城地区巴尔鲁克山西部,绑架牧工,开枪打死牧工孙龙珍。翌日,中国外交部向苏联政府提出强烈抗议。8月13日,苏军出去飞机、坦克、装甲车及300任军人,侵入塔城地区铁列克提。中国边防军人被迫自卫还击,中方阵亡、重伤数十人。同时,外交部向苏驻华大使馆发出照会,提出抗议。事后,塔城专区、县、镇各族军民在人民广场集会,追悼死难烈士,声讨苏军侵略行径。中苏两国关系恶化,军事对峙形态使塔城地区成为战备前线,各项经济建设滞缓。至1989年5月,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中苏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塔城边界趋向和平。1991年12月,前苏联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独联体成员国)。中苏边界塔城地区段随之成为中哈边界。1994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签署《关于中哈国界的协定》。1996年成立中哈联合勘界,解决争议地界。2003年7月,中哈新国界生效,两国实现睦邻友好。

1976年,石河子市成立,从沙湾县划出460平方公里。在国家大规模建设开发中,塔城地区所属的克拉玛依、独山子、石河子、奎屯等市区相继从行政辖区内划出。塔城地区从国家大局出发,从土地、水源、粮油、肉食、蔬菜和人员上积极支援这些市、区的开发建设。

1978年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指引下,塔城地区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民俗风情


语言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大

多数人使用汉文。

达斡尔族主要信仰萨满教,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

“达斡尔”的意思是“开拓者”。达斡尔族的生产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和狩猎。

达斡尔族人的村落大多是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他们的村落、房屋都修建得十分整齐。他们的风俗是不管谁家建房都全屯动员、大家动手。建房时一般都在屋外围上用红柳条编织的各种花样的篱笆,显得大方而又美观。

服饰

达斡尔人的服装是由布匹、狍皮和羊皮等多种原料制作的。早先,男子的服装以狍皮为主,只有夏装和内衣为布料。他们的狍皮服装分为冬装和春秋装两种。用于晚秋、冬季、初春的狍皮制作的皮袍称为“德力”,绒毛厚、防寒能力强、轻便保暖,为便于骑马,皮袍的前后摆开衩;用于晚春、夏季和初秋季节的狍皮制作的皮袍称为“哈日米”,因为长绒已脱落,毛薄,宜于春秋穿用,是猎人和入山伐木者理想的外衣。达斡尔人称之“其卡米”的皮靴,是用狍子的下腿皮毛朝外拼缝成靴靿,狍脖皮为底。人们脚穿毡袜,再套“其卡米”,保暖轻便,适于林海雪原中行走,是猎人必备的防寒靴。

从前,达斡尔猎人还戴一种用狍子或狼、狐狸的头皮做的帽子,取兽头的整张皮为帽盔,兽耳向上挺立,还嵌入两只眼睛,猎人戴这种帽子便于接近野兽,起伪装作用。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布匹成为达斡尔人的主要衣料,男子开始普遍穿单袍和棉袍,狍皮衣服逐渐减少,与此同时,羊皮成为达斡尔人冬季防寒服装的材料之一,尤其以牧为主的海拉尔达斡尔中,

羊皮是他们冬季防寒服的主要材料,达斡尔人的羊皮冬装,除厚绒羊皮袍外,还有罩布面的羊羔皮长袍、皮袄、坎肩等。

自清初以来,不少达斡尔人任文武官员,上自将军、都统,下至佐领、骁骑佼,官场上的礼服随之在达斡尔族中普及开来,除官员外,富有者也备缎子面料的长袍、马褂等礼服,以备参加婚丧等典礼时穿用。参加各种典礼、聚会的男子,必须系腰带,而且腰带上佩挂烟荷包和火镰,否则会被人们耻笑不重礼节。

女装以棉布为主,习惯穿旗袍,冬季穿棉旗袍或单旗袍,外罩棉袄,除日常的服装外,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还置备绸缎面料的旗袍、上衣、罩衣或皮里的对襟坎肩,供年节或参加各种典礼时穿用。绸缎服装的花色因年龄不同而有别,老年人长袍发蓝、灰色为多,外罩黑缎上衣或过膝的外罩。中青年女子的绸缎服装颜色鲜艳,并配以不同颜色的花边,与绸缎服装相配套,脚穿绣花鞋。

达斡尔族女子素来注重装饰打扮,除上述艳丽服装外,头插金属簪筓和绸缎花朵,出嫁的女子还要梳两半头,佩戴各种首饰,戴金银或玉制耳环、耳坠、戒指,在右侧衣襟上佩挂绣花烟荷包和手帕,以备给长辈敬烟之用。

是否会做各种针线活,尤其是绣花技艺的高低,曾经是评证青年女子的标准之一。女孩过了10岁就学缝衣绣花,当出嫁时不仅要带自己做的绣花鞋若干双,烟荷包和绣花枕头,还要给婆婆和小姑子们带去亲手绣制的花鞋,以显示其针线技艺。

在达斡尔族民间有一种乐器,称为“木库连”,汉译为“口弦琴”。以铁片为琴架,中间嵌薄钢条片为簧片,放在唇齿之间,用手指有节奏地弹拨簧片尖端发出乐声,木库连的音量微弱,音域也较窄,但音乐柔和,能吹奏多种曲调,颇为达斡尔人所喜爱。

“鲁日格勒”

达斡尔族是喜歌善舞的民族。“鲁日格勒”是流传于各达斡尔族,以呼号为节

奏,多由女子参加的边呼边跳的民间舞蹈,这种舞蹈起源于他们远古的狩猎生活时代,“鲁日格勒”词意为“燃烧”或“兴盛”,可能是由于达斡尔族的先民在古代围着篝火狂舞而得名,鲁日格勒一般是两人对舞,其他人围观助兴,达到高潮时多人下场齐舞。每场开始时,以唱为主,曲调悠扬缓慢,委婉动听,舞者随曲拍滑步慢舞,继而以舞为主,歌曲转为欢快,舞步随之加快加大,最后进入高潮,对舞者一手叉腰,一手伸开挥向对方,左右手交替动作,形成双方“对打”、“对挡”的架势。

鲁日格勒的各种动作源于达斡尔人的社会实践,例如,表现他们狩猎生产的“熊斗”、“鹰飞”;表现渔业生产的“制桨”;表现田园劳动的“摘豆角”;表现家务劳动的“提水”、“挑水”等。

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舞具有结构完整,呼号助兴,以滑步或滑跺步为基本步伐,队形简练等特点。主要节目有《映山红》、《曲棍球》、《嬉水姑娘》、《欢腾的山村》等。

雕刻

是达斡尔族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有木刻和桦树皮雕刻等两种。过去,凡生活较殷实的人家在修筑房屋时,在门窗特别是隔扇门和门框上,刻制各种山水图案。民间雕刻更为普遍的表现形式,是在达斡尔人日常所用的桦树皮制作的盒、桶、篓和箱等器具上,雕刻各种自然景物、动物等形象。这种雕刻采用锯齿形相错压合的工艺,或用彩绘、点剌、烫花等多种方法,使雕刻的形象完整美观。

刺绣

是达斡尔族传统的民间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临近婚龄的姑娘学做针线活、刺绣是最主要内容之一。新娘出嫁时为大家带去的枕头、布鞋、烟荷包的刺绣水平如何,历来是人们评价新娘的一个重要内容。

剌绣的技法,除平绣、贴补绣外,以折叠绣最有特色。刺绣花样的多以几何

纹、吉祥如意以及民间故事中的人物,自然界的花鸟、禽兽为内容。

山歌

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种形式,以音调热情奔放、委婉多变、节奏鲜明、节拍严正见长。

山歌,达斡尔人称为“扎思达勒”,通常在野外生产劳动的间隙或赶车的旅途中唱,歌词见景生情,可即兴填词。曲调高亢、悠扬,多颤音,具有达斡尔族山歌的独特风格,达斡尔族民间艺术工作者在本民族山歌基础上加工改编的《心上人》、《山乡》、《催眠曲》等山歌,可谓是当今达斡尔民歌的优秀作品。

气候特点


塔城地区属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春季升温快,冷暖波动大。夏季月平均气温在 20 ℃以上,炎热期最长 90 天,酷热期最长 29 天。秋季气温下降迅速,一个多月时间,气温可下降 20℃ 。冬季严寒且漫长,将近半年。年极端最高气温 40℃,极端最低气温零下 40℃ 。塔城盆地降水量稍多,年均 290 毫米,蒸发量 1600 毫米。乌苏、沙湾、和布克赛尔 3 县所处的准噶尔盆地降水稀少,年均降水 不足 150 毫米,蒸发量却高达 2100 毫米。全地区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 135 千卡 / 平方厘米,日照 2800~3000 小时,无霜期130~190 天。全疆闻名的托里老风口及风线地带,时有大风,一次大风最长持续 7 天,最高风速达 40 米/秒。

历史沿革


西汉时期为匈奴右地,唐为北庭都护府所属阴山都督府,宋属西州回鹘和西辽。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置塔尔巴哈台,设参赞大臣,至雅尔(今哈萨克斯坦乌尔扎尔)地方屯种筑城。乾隆三十一年(1766)由于雅尔地方冬令雪大难于驻扎,因而移进二百余里楚呼楚(即今塔城市区)地方,另筑新城,颁赐城名绥靖城,隶属伊犁将军。清光绪十四年(1888)设置塔城直隶厅,隶属伊塔道。民国二年(1913年)改塔城直隶厅为塔城县,隶属伊塔道。1916年,伊塔道改为伊犁、塔城两道,塔城县与塔城道同治,隶属塔城道。1930年隶塔城行政区,1943年隶塔城专区,1968年属塔城地区。

1984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塔城县,设立塔城市。

塔城市辖3个街道办事处、6个乡:和平街道、新城街道、杜别克街道、二工镇、恰夏乡、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阿不都拉乡、也门勒乡、喀拉哈巴克乡。

2000年,塔城市辖3个街道、1个镇、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149216人,其中和平街道 16858人、杜别克街道 20163人、新城街道 18182人、二工镇 17107人

、喀拉哈巴克乡 9835人、恰夏乡 11792人、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 8731人、阿不都拉乡 7106人、也门勒乡 7641人、良种繁育场虚拟乡 1944人、园艺场虚拟乡 2192人、也克苏牧场虚拟乡 1889人、恰合吉牧场虚拟乡 2201人、博孜达克农场虚拟乡 4862人、窝依加依劳牧场虚拟乡 1921人、地区种牛场虚拟乡 2669人、叶尔盏提162团虚拟乡 4585人、阿克乔克163团虚拟乡 4002人、乌拉斯台164团虚拟乡 5530人。

相关分词: 塔城地区 塔城 城地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