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宿流村

宿流村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宿流村


地处胶州湾畔,红岛街道西南隅,距街道驻地2公里。北距胶州湾高速公路3.5公里,南与青岛、黄岛一衣带水。2004年宿流村改为宿流社区,有土地总面积4495亩,其中可耕地680亩。居民1464户,3879人。明朝永乐年间,金氏祖从云南昆明徙此建村,初为“西荒村”,后称“西辽村”,1934年更名“宿流村”。



经济状况


2001年被青岛市确定为“海洋产研区”。日本大善、香港恩利、三洋水产、红福英水等大型企业相继建成,占地868.3亩,总投资12960万元。工业区水、电、道路、通信等基本设施一应俱全。到2004年,社区有民营水产品加工厂20余处,商业服务业112家,滩涂养殖100户。2004年经济总收入13855万元,人均收入5200元,集体可支配资金170万元。

优势产业


社区“黄澜”养殖的蛤、蛎以及对虾、贝类、紫菜都是本地的特产,养殖面积12500亩。闻名青岛的“阴岛虾皮”,其主要产地就位于社区的前海和西部海域。

社会事业


1993年以来,社区投资542万元,用于社区建设。修街道9条,其中7条总长12公里,铺设了沥青路面,安装了路灯,进行了绿化、美化;建住宅楼37处(包括三个单元的六层楼一座);建集贸市场一处,海港码头2处;建商业楼区,占地3000平方米;建青岛市达一流标准的幼儿园、小学教学楼各一处。1991年黄河水入户。社区92%的民户有彩电、冰箱,有线电视430户,固定电话1000户。全社区养老保险参保3243人,投保率83.6%,投保额294万元;参加医疗保险投保率95.3%。1991年以来,先后被青岛市授予“文明村庄”、“安全村庄”、 “先进党支部”等称号。

宿流村地处胶州湾畔,红岛街道西南隅,距街道办事处两公里。

据宿流村金氏族谱载:始祖金布、金平、金市于明朝永乐年间,由云南迁此立村,因西部荒滩取名“西荒村”。后荒野垦成了辽阔的良田,改为“西辽村”。又因退潮时,海水积于村前,1934年更名为“宿流村”。《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里仁乡阴岛社“宿流”。

明永乐六年(1408年)金氏立村后,吕氏祖时英从云南省交趾国乌沙卫迁居即墨南关,到四世祖又转迁马哥庄莲花湾,不久来阴岛西辽村。

从清朝道光年间(1813年)至宣统年间(1905年)相继来此定居的有窦、管、刘、韩四姓。民国十年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周氏、刘氏先后迁入,余者均为建国后相继徙此。现宿流村共有金、吕、窦、管、刘、韩、周、柴、贾、王、姜、蒋、辛、杨十五个姓氏。

明清时期,宿流村隶属即墨县里仁乡。1922年划归胶澳商埠海西区。1930年划归青岛特别市阴岛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又归属即墨县,日本投降后,仍属青岛市阴岛区。

1949年阴岛解放后,又归属即墨县管辖。1956年阴岛区、马哥庄区、中华埠区、河套乡合并,由阴岛区公所管辖。1958年成立阴岛人民公社,称宿流生产大队。1961年先后归属崂山郊区、崂山县。1967年阴岛更名为“红岛”。1984年撤红岛人民公社,成立红岛??人民政府。1991年撤乡设镇。1994年划归青岛市城阳区红岛镇。2001年撤红岛镇改为红岛街道办事处管辖。

宿流村中心位置为东经12017′,北纬3215′。其辖区:东与观涛村相邻;北与高家村、殷家村接壤;南部和西部濒临胶州湾畔,总面积三平方公里,合4495亩。截止2002年,全村1540户,总人口3884人。

宿流村地质系胶莱盆地东南部青山地层。村后的北岭属隆起部分,东西两侧土地较为平坦。

居民区北高南低,落差为三米。北部水流沿村中心街沟渠流入胶州湾。

宿流村属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年温适中,有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气候温和的特点。由于濒临胶州湾,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又出现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霜期短等海洋性气候特点。

胶州湾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产资源天然宝库,鱼类、虾类、贝类100余种。宿流村前便是胶州湾,历来以捕捞为主。特产有八带鱼、光鱼、青板鱼、梭鱼、鲴眼鱼、鲳鱼、鲅鱼、鱿鱼、刀鱼、偏口鱼、虾蟹及各种杂鱼。

宿流的黄澜蛤、蛎驰名中外。黄澜又称黄峦。此地水质优良,不受污染,贝类在此生长期限短、繁殖多,个大肉肥,味道鲜美。柬埔寨元首西哈努克来青访问时,品尝过黄澜蛤、蛎,此事传为美谈。

宿流的黄澜蛤、蛎成了一种品牌,连小孩子都有“吃黄澜蛤、蛎一口,不吃肉鱼一顿”的说法。

宿流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现有养虾池700余亩,紫菜养殖2000亩,滩涂养殖面积12500亩。池养对虾均为订货销售。滩涂养殖的蛤蜊、牡蛎、泥蚶,每日两个码头打垛成堆,也供不应求。

宿流村的自然景观不仅引来无数的好奇者前来观赏,且也使部分学者争相前往洞察其中的奥秘。

立于西海岸,目睹“黄澜”,好奇心理顿生肺腑。在连声叫绝的同时迸发出一串迷惑难解的问号。古人云“有人摇出黄澜头(指航板),走遍天下不用愁”。意思是:谁摇着舢板冲出黄澜头,谁就是征服这一海域的佼佼者。此言足证流急。俗话说:无风三尺浪。在海不扬波,平静如镜的时刻,站立岸边,顿觉惟有黄澜头簇拥着一朵朵的浪花,这是绝妙难得的镜头。再细察,黄澜周边,水均为绿色,绿到一清见底之程度,而面积200余亩的黄澜,海水却是黄色。

西南海边的窑湾沟前,有一绺细沙海滩,赤脚步入沙滩之上,没有踏沙之感,而好似踏着一团丝棉。尤为甚者,坐沙滩之上,远眺、细看:碧海,蓝天下的青岛、黄岛的建筑物历历在目;满载航行的大小船只,穿梭般的来往不绝;鱼虾跳跃,海鸥飞翔;清风拂面,微波嬉滩。这就是红岛著名的八大景之一的“西沉归帆”。

宿流村沿海的奇滩怪石,滨海绿色长廊加上三万株名贵花木的点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滨景点,使人流连忘返。

宿流村的三官庙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800年)。庙房造型属道家传统型。瓦房顶端脊骨和四角飞檐排列着形态各异的兽类,色彩暗淡。庙内有三兄弟的神象,两侧各路神将站班。梁上绘有五彩缤纷的金龙盘柱,四周有引人注目的壁画——在山水树木衬托下的道家人物,各个显出清静无为的神态。庙内有钟、鼓、磬三种乐器,院内桑树上挂着高一公尺,直径为0.5公尺的大铁钟,每逢年节方能听到钟声轰鸣。大厅外竖着带有道家标志的旗杆。现庙宇拆除,成为宅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宿流村建第一处学校,规模216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主房18间,分六个教室。教室外为走廊。东厢房7间,西北角伙房2间。正门向阳(阶梯式),便门在西。一进正门有一圆形花坛,校内教学设施布局合理。建校竣工时,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前来视察,对校建和配套设施,予以较高评价。2001年村委办公室翻新,该校拆除。

建国前,宿流村民有自愿组织,于冬闲时间排列文娱节目,春节期间演出的传统。

建国后(1950——1955年)村政府文教委员吕明普组织村中戏剧爱好者,吸收学生参加,进行剧目排练,先后演出了《刘胡兰》、《白毛女》、《九件衣》、《小二黑结婚》、《李二嫂改嫁》等12个剧目。1967年—1978年,初以青年团为中心,后党支部书记吕明宽牵头,先后排演了《夺印》、《红灯记》、《江姐》及吕剧《李二嫂改嫁》,颇受欢迎。

旧中国因生产力落后,粮食产量低下,多数村民难得温饱。自德国、日本帝国主义相继侵入红岛之后,加之官府腐败透顶,游击队逼钱要粮,土匪或明或暗横行乡里,情势极端险恶。村民在铁蹄下抗争,在生命线上挣扎,有的离乡背井,不知去向,有的出卖劳力苦度春秋。

建国后,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分到土地的村民用宽厚的脸瞠亲吻第一次属于自己的田园,用滚滚热泪浸润着希望的种子。1955年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八处初级社,旋即转为八处高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八处高级社并为二处即新胜三社和新胜四社。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确定后,宿流村又划属阴岛人民公社宿流耕作区,按军事编织设四个连十六个排,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全归公社所有,人力、财力统一调配。1959年成立宿流村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61年全村组建三个生产大队。1966年三个生产大队合并,成立宿流村生产大队管委会,下设十五个生产小队。1984年撤大队管理委员会,成立村民委员会,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船网工具按投标形式,下放到户。

宿流村走了三十年的集体化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宿流村民利用两面环海的优势和域内肥沃不衰的土地,大力发展渔农业生产,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大河有水小河满,村民生活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生产、生活环境亦有了明显改善。但在创业过程中,由于采取了某些不切实际的做法,出现过一些波折,走过一段弯路,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人力、物力、自然资源的损失。

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像春雷一样催醒激欢了宿流村民,使其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竞相争秀,率先致富,各个领域日新月异,万象更新,出现了民殷村富的可喜局面。1978年农业总产量76万公斤。1998年增至122万公斤。全村水产品加工厂20处,商业、服务业112家,滩涂养殖100户,紫菜养殖2000亩,特种动物养殖24户。工商企业1993年总收入306万元,1999年增至4801万元。服务业1993年总收入46万元,1999年增至682万元。从1993—2002年十年间全村平均年总收入9272万元,人均年收入3000元。2002年全村完成经济收入12356万元,集体可支配资金17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被街道办事处列为经济指标各项考核第一村。

2001年至2002年,对宿流村是凯歌高奏、好戏连台、春潮正浓的辉煌岁月。2001年青岛市政府确定宿流村为“海洋产研区”,这是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机遇,开拓了宿流村的发展空间,逐步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方向发展。现招商引资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日本大善、香港恩利、三洋水产、红福英水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4960万美元,占地925亩。这个大步跨越,为宿流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抓住横观调控以适于内部和外部的经济发展,宿流村宏伟工程的另一个侧面,更令人关注和感叹。1993年投资150万元开辟了红岛第一处海产品批发市场;投资90万元,先后建成两个海港码头。2000年旧房改造建起了5400平方米的住宅楼和商业网点。2001年红岛街道投资于宿流村后、村西的工业区,建造了一流标准的柏油路一条。是年投资48万元新建村委会办公室一处。2003年投资40万元用于全村及厂区自来水改制,改变了投资硬软环境,实现了“水、电、路、通讯”等五通一平。

宿流村尊重知识,尊师重教,蔚然成风。1994年与观涛村合力投资163万元,建起了高规格达青岛市一类标准的小学教学楼。2002年又按照青岛市规定的一类标准,投资41万元,翻新幼儿园一处。2002年投资10余万元为小学购置了31台微机;投资一万余元为幼儿园进行了绿化。建国以来,经各类学校培养出的大、中专院校学生,为红岛之首。截止2000年全村大专以上学历56人,中专学历(不含高中)187人。吕明灼晋升为大学教授,吕明祥被授予大校军衔,吕明奖等在军、政界任重要职务。

宿流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尤为明显。1997年投资230万元建造了三公里长,8米宽的滨海沥青大道;1999年又投资12万元按照绿化、美化的景观标准加以修整,现已成为令人注目的景点。2000—2001年开辟楼区南北大街、整修西北大街及中心街西部排水沟,总投资3308万元。1999年又投资4.8万元,购置各种花木,对居民区内进行绿化、美化。为彻底改变西部环境,使西部工业区成为理想的“海洋产研区”,2002年又栽了300亩的沿海防护林。2003年又投资1万余元购置了新式垃圾桶30个,均匀地布设于居民区内,由垃圾车定时处理。

在村民生活中,令人欣喜的变化是:人们的心态变得开始理智和成熟起来,期望值变得更加现实。近几年村“两委”不断加大文化阵地建设力度,有力地推动了村级“两个文明”建设。2002年村委院内整新了文化教育中心、党员活动室、村民夜校、妇女之家、老年之家等文化办公设施,配备了音响和各种书籍报刊。由于老年人较多,又开辟了两个老年活动中心。这样昔日徘徊街头,甚感无聊的老者,每日可自由自在地进入活动中心,或看看书、读读报,或下象棋、玩扑克,或弹弹拉拉唱上一段,实为美不胜收,其乐无穷。宿流村的老龄妇女秧歌队和青年舞蹈队,在红岛街道是颇有名气的,多次参加城阳区、红岛街道组织的文艺活动,并获奖。如今的宿流村,村风正、民风淳,村民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宿流村整体推进奏效,重点突破成功,被授予青岛市文明村庄、市级安全村庄和区级先进党支部称号。

在发展大青岛的框架内,红岛的全面开发已成定局。宿流村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地依托自己的优势,大展雄风,高扬“龙头”,为率先实现“经济国际化,城市园林化,社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而不断开拓前进。

相关分词: 宿流村 宿流 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