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苏氏族谱

苏氏族谱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苏氏族谱




园美苏氏


苏姓

得姓始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颛顼之裔陆终长子。其父陆终娶鬼方氏之女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后均有封国,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后迁至今河南省濮阳),后又封于苏(一说其子封于苏),夏桀时被商汤所灭。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于苏国,后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初,苏国为狄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苏姓,并尊昆吾为其始祖。

族谱的意义


园美苏氏霞间大三房族谱

族谱,是记载一个姓氏家族或家族某一分支的宗族氏系和历代祖先的名号谱籍。在有些地方,族谱也称家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是炎黄子孙根脉相连、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

族谱,流淌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伴随着自然和社会演进的历史长河,源自同一血脉的家族,引领着自己的姓氏符号,形成了本家族的宗亲氏系,并逐步出现了记载宗亲祖先的谱牒。这是血缘的延续,是根脉的连接。不管你迁徙到何方,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族谱都将连接着你,血缘和亲情都将跟随着你。历历族谱,蕴涵着祖先的图腾,流淌着家族的血脉,洋溢着族人的心香。

族谱,承载着义无反顾的民族凝聚力。相同的姓氏构成了家族,百家姓氏和千千万万个家族的汇聚,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族谱体现了宗法与人伦这一维系家庭、家族关系的本质功能,同时它也具有维系社会、法律、道德、传统的深厚内涵。这也是血缘的延续,是根脉的连接。不管你是何氏何姓,不管你的家族大小,都要以炎黄传承为依归,以中华民族是我们的共同家园而荣耀。历历族谱,记载着炎黄子孙的春秋,体现着最基本的道德传统,凝聚着厚重的民族向心力。

族谱,积淀着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族谱的出现,本身就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赋予了一层新的内涵。众多家族供奉列祖列宗的虔诚心灵,催生了祖厝、宗祠、家庙、神龛等的建筑辉煌和地域特色。随着祭祖礼俗与儒、佛、道教的影响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祭祖规制、原则和程式。去除某些不合理的成分,实为中华民俗文化之大成。历历族谱,包含着华夏山河的人杰地灵,渗透着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

族谱,连接着海峡两岸人民的血缘亲情。台湾同胞的根在大陆。两岸人民同族同祖,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同谱同牒。一湾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两岸人民的民族亲情,挡不住两岸族谱的接续传承。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历历族谱,连接着两岸人民的血脉,沟通着两岸人民的亲情,凝聚着两岸人民的民族精神。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百家姓氏同为炎黄子孙的涓涓血脉。站在老祖宗的面前,庄严、肃穆、虔诚而崇敬的历史感,将会促使人们铭记家训志,回归民族魂。

安溪衡阳始祖苏结公


安溪衡阳始祖苏结公 ,字实甫,光诲第四世孙,克昌公次子,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已丑科进士,官授监察御史,赠议政大夫,谥忠顺。嘉祐五年(1060)由于胞兄缄公邕州全家殉国,悲感于怀,请奏仁宗皇帝允准,辞官回福建故里,择地肇基于安溪衡阳。结公二十七岁登进士,三十八岁偕妣林氏,庶妣郭氏,长子九郎公(字子长),先居福建仙游,后徙清溪(今安溪)衡阳,继生次子十二郎(字子仲)、三子十四郎(字子文)、四子十五郎(字子贤)始祖结公到衡阳,羡其风土清嘉,山川淑秀,堪为子孙生息繁衍久远之地,择地于岭兜坑边定居。衡阳(属长坑乡)地处僻壤,高山环抱,山岭重叠,兵家不争,而境内林密树茂、山泉汇聚、水源充足、旱涝不惊,虫害不生,宜人耕耘。俚语曰:“天下乱不必忧,天下荒有半收。”结公有遗诗一首:“才到衡阳立定基,一妻一妾双双儿。愿与天长同地久,子孙继世耀门楣。”

结公肇基衡阳,创业垂统,至北宋元丰八年(1085),四子分炊,长子九郎居衡阳东阳,次子十二郎居衡阳岭兜,三子十四郎居西阳岩头,四子十五郎居衡阳卿美埔兜。传至第四世,结公有二十四位重孙,至第五世就有三十六位玄孙。玄孙皆“有”字行第,世称“三十六有”,何其盛也。仅以衡阳村为中心及周边彐山、湖上、大西溪、小西溪、扶地、青苑、南阳唯结公现今派裔有四万多人,统称衡阳苏。

结公第五世以后,后裔不断拓展徙迁外地,遍布福建、浙江、江西、云南等省,或迁徙到港、台、澳及东南亚各国定居,人称“棣萼纷飞各东西”。据1999年安溪衡阳大宗谱编纂,时仅联系三十六“有”中十五“有”支系后裔,人口约30多万人,还有二十一“有”后裔派系由于宗谱失落或迁居海外等原因,无法联系和确证归宗。

园美苏氏支派始祖可卿公


园美苏氏支派始祖可卿公,字荣肩。 上属安溪衡阳七世祖, 下乃吾园美苏氏之始祖。仙逝于山青水秀的衡阳。一翁公迁居园美后,将先父可卿公的骸骨移葬在园美。据传,在园美龙溪宫佛龛右座顾宫公(境主公)神座内,原有一尊可卿公神主牌。后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庙宇和可卿公神主牌一并被毁坏,此历史依据已无法复原。吾等后人被祖先的虔诚所感动,特根据可卿公的历史记载,沿用本册历史名人画像,2002年2月请本族十七世新秀苏若山为可卿公绘像,意在填补此历史空白,敬奉先祖。

园美苏氏苏氏支派开基祖一翁公


园美苏氏开基祖一翁公,讳元英,字祥恺。乃衡阳七世祖可卿公之子, 苏氏园美开基祖。亨寿八十四岁。在明朝初洪武十六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 (即公元1383年之冬),携眷属迁居南安园美。拓业兴家,恩惠子孙。 鸿志高德,功留乡梓。一翁公来吾园美开基至今,已届628年。众裔继 世弘扬,经几代人努力,现今园美已更美了。为纪念这位功不可没的开基祖, 2002年请本族十七世新秀苏若山绘此像,以供众裔瞻仰。

园美苏氏支派之祖源来历和发展


苏氏园美支派,位于安南交界之溪湾北岸 —— 南安市仑仓镇园美村。

旧传地理先生称为“铜锣盘”。此地形平而圆,实如其言。北面依山,东西南面环溪。四周环抱青山绿水,内外密集厂房新楼。交通方便,阀门满街,现已是我国驰名水暖之乡。一座挺立在新村中的苏氏宗祠,古雅壮观,金光焕彩,颇显苏氏旺族之灵气。在本村东面靠溪边,还有一座“苏氏下间祖宇”,乃普用公分传下间派下所建。其厅上悬挂一块大清皇帝授封之牌匾——即清朝道光庚子科钦赐举人苏丕烈(讳朝镇)之“文魁”。门口有一对石雕旗杆座。此文物古迹至今宛在。可见祖先显贵之荣耀。

据族谱记载和查证:园美苏氏乃安溪衡阳祖分衍之支派,属於入闽同安芦山衍派。

吾族开基祖一翁公,於明朝初洪武 十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即公元1383年之冬),由安溪县长坑衡阳西溪迁来南安廿六都园美乡。并将其先父可卿公(即衡阳七世祖 ) 之骨骸移到园美风水地,立为一世始祖。至四世祖普育公、普用公又分传为顶苏与下间两大派下。至今628年,繁衍20世。全族人口共三千余人,占全村人数约近二分之一。

由于社会变迁, 早在清朝初、民国初、抗日前及解放前后, 吾族有部分宗亲先后徙至台湾、金门、南洋(马来西亚)、厦门(后埔、林后、灌口)、南靖等地拓展谋生。各处传衍不均,估计外迁生传的人口也有数千人。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祖家已有一些户口迁出,到厦门定居或往外省各城市暂住经商。但“富贵不离祖”,每逢过节或方便时, 总有众多外出者返回老家看看。故乡,永远是游子的摇篮与希望!谁会忘记生养自己的发祥地呢?

追溯以前,在园美的历代族裔,继世勤劳,不断奋进。秉承列祖先贤的德愿,共建赖以生存发展之家园。过去长期只靠着农业和手工副业为生,生活十分艰苦。例如:打铁、补鞋、收废品、江湖行医等等, 四处奔波, 风雨飘摇;30年来,国家改革开放,“穷则思变”,白手起家,引进技术,开办水暖器材工厂。大多青年除了升学工作外,均外出从商,推销水龙头、阀门和卫生洁具等产品。走南串北,拼搏拓业,为家乡致富闯出一条通往全国各地的宽广大道。从此,村貌族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家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遍进住新居,配有电视电话,重视创业和培养子弟。有的大户不仅往外开商店、在家建大楼,而且热心倡办公益事业。或捐款办学,或集资建宗祠及宫庙。家国经济不断发展,增强了宗亲凝聚力,为弘扬家族文化,增添新光彩。

目前初步统计: 在旧社会, 清朝皇榜“钦赐”举人 1 名(授匾“文 魁”), “五代三公”老寿星1位,中央民国政府社会视察高官1名;至1949年后,任县市局级以上新老干部12名;博士导师、大学领导、教授、副教授3名,博士8名,硕士8名;外交官、拿督各1名;中学校长、高级教师、高级工程师5名;中小学教师20余人,大学生100多人。还有500多位年轻有为的富有商家、企业家,在各大城市创办公司、购房、买小车等,业绩显著。可谓:英贤奕世,富贵传家。名扬四海,光耀千秋!

如今,展望园美,一派欣欣向荣。与时俱进,大展鸿图。当你步入村里纵横的水暖长街,使人顿觉热气腾腾,精神振奋。响亮的机器声、鞭炮声,伴随来来往往的人群和车流,传递着现代商潮的最强音,展现了乡镇繁荣的新气象。村南过大桥有连接各地的省级公路,村北新开发区有通往鹰泉的铁路,好像双龙腾飞,商海竞秀;而那从安溪而下三面环绕村边回旋的西溪碧水,犹如银河汇合,财源滚滚……

祖史源远流长,园美人杰地灵。吾族的未来,正如《园美苏氏宗祠重建落成庆典纪念册》中一首赞诗的祝福:源源流水千山绿,代代争光万世昌。

苏氏霞间大三房祖先之艰难创业史


九世祖 国迁公,生传下大三房之子孙,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之过程;据历代传说:苏氏大三房之“祖屋”,最早建在本村下间角落苍口垅头,土名“房粉格”内(即今龙泉中学操场北侧)。祖先居住不久,其屋盖突然被狂风大作所吹翻,飞至附近西北面小山脚“萧厝垅”。风雨交加,屋塌人散,新宅故居,变成废墟……(至1960年,还能看到此祖屋遗址之大片石基)。

当时,由于遭遇此大灾难,家无立足之地。国迁公之儿子:兄弟六人,惶惶不安,心灰意乱,无计可施,纷纷准备逃往他乡避难谋生。匆忙之间,不顾一切,兄弟六人只带着各自妻儿,一起步行到乡里过溪不远之处玉田村与墩坂交界的英溪桥内“三脚松”。在此绝望之时,其中老大、老三、老四兄弟三人,泪流满脸,哭着不愿离乡背井,于是又返回园美下间,另起炉灶,固守家园。

而老二 家倡、老五 家倬、老六 家伍 等三兄弟,决心已下,意无反顾,直往“五峰”方向而去,最后住在 同安马巷院内。这是下间大三房祖先最早外流之族亲。但因前辈失去联系,其后情况完全不明。 前几年 宗场山水大山三人,特往马巷院内多方查问,查无其后辈与去向。虽然时隔数百年之久,但当今日子 好过了,谁不忆早年曾经共患难过的另一部份祖先之后代呢?

值得高兴与骄傲的是,下间大三房之祖先并没被灾害所吓倒,而是不畏艰难险阻,发奋创业。留在园美下间的 家鼎、家儒、家伦 三兄弟(即老大、老三、老四),通力合作,勤劳节俭,又在下间择地另建一座祖厝,号称“下厝”。座落于原大二房“乌砖厝”(现在“下间祖宇”正对面)之北侧。 即金针、金奎住楼后面向 南约30米之处。其后还在该“下厝”宅前造一条“大岸”,通往“内厝”(即大五房“国琬公”之房头祖宅)。据说,当年还要求迁居马巷三兄弟回来协助修筑。

但由于民国时期乙亥年(即1935年),园美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水灾,全乡成为汪洋大海,家畜家禽家具到处飘流,房屋倒塌不计其数。吾下间大二房有名的“乌砖厝”(三进护厝大宅),就是这次洪水淹倒的。下间大三房此祖厝(下厝),同在此特大水灾中被冲倒……

家乡变迁,往事难忘。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到下间秋车的“合财糖铺”玩或去下坑垅劳动,依稀可看到一间小屋(俗称“祖厝仔”),供奉祖公妈的“神主”。每逢清明、冬至、年兜或祀日,他们的后代裔孙裔媳,就成群挑着“菜碗”(祭品)和银纸香烛,到此处祭拜祖先!随着时代的转变,这种祭祖的情景已渐消失了。

下间大三房之“下厝”倒塌之后,就没有再重建房头的祖厝。这也许是上述两次风灾水灾,带给他们惨重的损失和巨大的打击之缘故吧!

但鉴于从前的沉痛教训,大三房人是有志气的,能“穷则思变”。从此,跟下间其他房头一起,所有堂亲都搬迁到地面较高的小山坡。经过几番找拼,先后又分建三座“小三房”的大厝:(1)原称“旧厝”(在“虎堀”王厝内边,属长来之房头);“源成”大新厝(属佳贞、佳此、佳烧史弟建的房头);“豆埔”乌砖壁厝(属土顿之房头)。其中以“源成”新居最为坚固美观。在旧社会,园美乡之古厝建筑中,堪称民居之前列。

其后数十年,三房人跟其它房头的宗亲一样,不知又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的艰苦奋斗……

编者,根据宗场提供一些祖传史实和线索,并联想本人原在家乡所见所闻之往事,写成此篇回忆录。其目的在于传告后代:霞间大三房祖辈们之艰难创业史,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作为其后代裔孙,切勿忘记,切勿翻身忘本!

苏氏霞间大三房之《苏氏家规》


凡为子孙,内外有别。士农工商,各守一业。

费用必俭,为官必廉。非义不取,救死扶贫。

违者劝诫,不改不仁。

父慈子孝,老小有序。夫正妇顺,举动必端。

不近声色,邻里必和。奸诈勿为,众与绝之。

礼义廉耻,兄友弟恭。和善心正,言语谦让。

不贪势力,待人以诚。盗偷必忌,恶毒不交。

凡吾子孙,须讲文明。为人豪杰,处事必公。

敦亲睦族,敬老尊贤。承先启后,必遵家规。

光宗耀祖,世代昌荣。

相关分词: 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