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宋林逋手札册

宋林逋手札册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宋林逋手札册


本幅的书笔划锋稜露骨,行与行之间的距离,较一般为宽,有一股疏朗的情趣,其劲则表现在笔划的力量。以尖削居多,而转折处也显得方硬,单字之结体往往置重心於一角,而非平均分配,加以笔划,相对细瘦,也就清劲有加。

中文名:宋林逋手札册

作者:林逋

年代:宋代

类别:中国书法

收藏人:台北故宫博物院



基本信息


作品简介


苏轼(1036-1101)跋林逋「自书诗卷」:「书似留台(李建中,945-1013)差少肉」。

黄庭坚(1045-1105)同意这种看法,更直接的说「清气照人,其端劲有骨,亦似斯人之涉世也。」

从字的笔划结体及总体的丰神,林逋书风的特征,大致可以上引苏黄二家的说法为定论了,本幅的书风也正是如此。就书风渊源,向不见有人指出其胎息何处,就书论书,其疏朗处显然得自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变化而来。存世王羲之名迹,以故宫藏「快雪时晴」圆柔敦厚,「七月都下」二帖偏於流畅,惟「平安」三帖,以劲健为特色。尤其是「何如奉橘」二帖,字形的结体较为竖长方,这也与本幅字之结体相同,又此幅之笔划之锋稜露骨,也就是为苏东坡所评「差少肉」,反之即「多有筋骨」。

与「自书诗」两相比较,正如安岐所谓:「较此二帖,结体稍肥。」

作品赏析


事实上,「自书诗」其肥如此,比之颜真卿、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瘦硬。古人不容易见到真迹,惟从翻刻流传摹本得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为宋初驸马都尉李玮所藏,太宗曾取其家收藏法书以刻阁帖。

又此帖宋初欧阳修(1007-1072)、蔡襄(1012-1067)等人均曾观赏(见该帖后署观款),即使当时林逋未见此帖或刻本,就存世王羲之诸法帖言,「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之结体,也是最近於「集字圣教序」者。「集字圣教序」的流传,较为普遍,这或许是一线索。

历来评论林逋的书风,均赞扬他的清劲,正如他的咏梅名句「暗香疏影」,逸出尘外,其清劲处说明书法与个性的关连,这是「字如其人」的说法。传统的书法评价,却往往带有泛道德的因素。扬雄(西元前53-後18):「书,心形也,心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清代刘熙载(1813-1838)《艺概》:「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意,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贤者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俐落,才子之书秀颖。」

国人谈书法,喜欢以「人品即书品」,人品的成分,使论者因慕其人益重其书。归结到书写或书迹,其整篇显现的丰神,从一点一字又是如何说起?本幅呈现的是行与行之间的距离,较一般为宽,也就在篇幅上有一股疏朗的情趣,其劲则表现在笔划的力量。此件下笔总以尖削居多,而转折处也显得方硬,单字之结体往往置重心於一角,而非平均分配,加以笔划,相对细瘦,也就清劲有加。

原帖释文


逋奉简三君。数日前曾劳下访。属以多故。未果致谢。感愧。感愧。牓名必已见了。彼珍重者。果为两手所矣。呵呵。如因暇时许相过否。驰此不宣。从表林逋顿首。四月十七日。所托买物钱二索。省是前人留下。尚恐未足。馀俟面谢。多感。多感。

作者简介


林逋(西元967-1028年)字君复,钱塘(今杭州)人,少力学,景德中,放游江淮,及归,隐居於西湖之孤山。好古,性恬淡,真宗闻其名,屡赐粟帛,诏州县常存遇之。不娶无子,种梅养鹤,自称梅妻鹤子。仁宗諡和靖先生。和靖先生高节迈俗,诗文笔札,当时即享誉,喜为词,多奇句。工行草书,存世书法极少。

相关分词: 宋林逋 宋林 林逋 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