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宋代欧阳修行书集古录跋尾

宋代欧阳修行书集古录跋尾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宋代欧阳修行书集古录跋尾




基本信息


【名称】集古录跋尾

【作者】欧阳修

【书体】行书

【年代】宋代

【类别】 纸类文物、书画。

【规格】纵: 28.1 公分,横: 553.5 公分

【文物原属】 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文物介绍


《集古录跋尾》,欧阳修书,行书,金石考证汇编。成于北宋嘉祐八年。纸本,纵272厘米,横1712厘米。凡五十八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七百九十二字。《集古录跋尾》原十卷,现仅存文稿四纸,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

据《宋史》等古书记载,欧阳修以公职之便,广泛观览公私所藏的金石遗文,依此编写了《集古录》十卷。《集古录》收录了上千件金石器物,所收集器物,上自周穆王,下至隋唐五代,内容极为广泛。断简残编,掇拾异同,随得随录,不依时代编次。后来,这位大文豪的儿子欧阳?继承父志,又续撰《集古录》二十卷。后来,北宋最著名的金石收藏家赵明诚与李清照,根据自己搜藏的三代彝器及汉唐石刻编撰了一部传世之作《金石录》,其体例就是仿照欧阳修的《集古录》。

作品释文


右汉西岳华山庙碑。文字尚完可读。其述自汉以来云。高祖初兴。改秦淫祀。太宗承循。各诏有司。其山川在诸侯者。以时祠之。孝武皇帝脩封禅之礼。巡省五岳。立宫其下。宫曰集灵宫。殿曰存仙殿。门曰望仙门。仲宗之世。使者持节。岁一祷而三祠。後不承前。至於亡新。寖用丘虚。孝武之元。事举其中。礼从其省。但使二千石。岁时往祠。自是以来。百有馀年。所立碑石文字磨灭。延熹四年。弘农太守袁逢。脩废起顿。易碑饰阙。会迁京兆尹。孙府君到。钦若嘉业。遵而成之。孙府君讳璆。其大略如此。其记汉祠四岳事见本末。其集灵宫。他书皆不见。惟见此碑。则余於集录。可谓广闻之益矣。治平元年。闰月十六日书。右汉杨君碑者。其名字皆已磨灭。惟其铭云。明明杨君。其姓尚可见尔。其官阀始卒。则粗可考云。孝顺皇帝西巡。以椽史召见。帝嘉其忠臣之苗。器其璵璠之质。诏拜郎中。迁常山长史。换犍为府丞。非其好也。乃翻然轻举。宰司累辟。应于司徒。州察茂才。迁鮦阳侯相。金城太守。南蛮蠢迪。王师出征。拜车骑将军从事。军还策勋。复以疾辞。後拜议郎。五官中郎将。沛相。年五十六。建宁元年五月癸丑。遘疾而卒。其终始颇可详见。而独其名字泯灭为可惜也。是故余尝以谓君子之垂乎不朽者。顾其道如何尒。不托於事物而传也。颜子穷卧陋巷。亦何施於事物耶。而名光後世。物莫坚於金石。盖有时而弊也。治平元年闰五月廿八日书。右陆文学传。题云自传。而曰名羽。字鸿渐。或云名鸿渐。字羽。未知孰是。然则岂其自传也。茶载前史。自魏晋以来有之。而後世言茶者。必本鸿渐。盖为茶著书。自羽始也。至今俚俗卖茶肆中。多置一甆偶人。云是陆鸿渐。至饮茶客稀。则以茶沃此偶人。祝其利市。其以茶自名久已。而此传载羽所著书颇多。云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三卷。岂止茶经而已也。然佗书皆不传。独茶经著於世尒。右平泉山居草木记。李德裕撰。余尝读鬼谷子书。见其驰说诸侯之国。常视其人贤愚材性。刚柔缓急。而因其好恶喜惧忧乐而捭阖之。阳开阴閇。变化无穷。顾天下诸侯。无不在其术中者。惟不见其所好者。不可得而说也。以此知君子宜慎其所好。泊然无欲。而祸福不能动。利害不能诱。此鬼谷之术。所不能为者也。是圣贤之所难也。

作品赏析


欧阳修喜以枯笔书写,虽露锋却不流浮,沉著有力,如苏轼所评:“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彩秀发,膏润无穷。”用笔精谨,线条爽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故苏轼云:“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自成一家。”

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里传达出的许多见解,对整个宋代书法界来说,仍有他一定的影响力。经由他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他独到的书法观念,诸如对书法界抛出了法」与意」的议题,对书法的批评着重人品的修为,对书法的学习采取享受乐趣的方式。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嘉佑五年(1060),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欧阳修一生博览群书,以文章冠天下。他文史兼通,造诣很深,对宋代文风的改革颇有贡献,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编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并与宋祁等修《唐书》(《新唐书》)。

欧阳修书法亦著称于世,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这位散文宗师还是一位金石收藏学的先驱开拓者,编辑和整理金石遗文上千卷,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其中金文跋二十余篇,其他绝大部分为石刻跋尾。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