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送春

送春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送春


送春就是唱春歌,也叫唱春、颂春,是高淳民间文艺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春歌有悠久的历史。民间曾有明文末年,朱棣篡权,叔夺侄位,杀人如麻,天怒人怨,出现六月冰封长江,南粮不能北运,有道士自称"送春人",教马之清唱春歌解冰冻的传说。



民俗形式


送春简介

送春:高淳民俗。

送春是自由学唱、自我娱乐的民间文娱活动,在高淳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不论老少都会哼几句春歌,田头场地也常有春歌飞扬,因此,历来有"高淳人出门山歌进门戏"的说法。每当新年伊始,春回大地之际,送春人敲锣打鼓经千家万户送去春天的颂歌,送去祥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送春人是一支庞大的业余文艺队伍。遍布全县城乡各地。春节期间最活跃。送春人你来他往,春锣春鼓声此起彼落。旧社会乡间贫苦人多,串村走巷,挨门及户送春,索讨报酬以谋生计者为数不少,有"半月送春三月粮"之说。也有不少人是唱"耍春"的,他们有一定文化,有这个爱好,年纪轻,长得帅,一送春二游耍,显示自己"春才"的意思。他们也走村串巷,更喜唱"座堂春",到一地被一些富户或几户联合邀留"唱座堂",往往一唱就是几个日夜。唱的是长篇叙事曲牌,像《风筝记》、《十里亭》、《牡丹亭》、《洛阳桥》、《香丝带》、《开东坝》等。高淳送春老艺人魏建春、谷凡培年轻时唱座堂,三日三夜不"倒草"(重复)。现在他们虽然年过八旬,唱起来还字正腔圆,高亢清亮。

开场仪式

送春的开式很简易,一般是两人搭档,一鼓一锣,一唱一和。鼓手为大在左,锣手为小在右,称鼓锤为鼓鞭,锣锤为锣片。讲究的锣片两面是喷漆龙凤图饰;鼓鞭是十三节紫竹根做成。每到一户,鼓弹十三下,锣敲九声,鼓手行腔起调,锣手接唱和应。上门是见啥唱舍,称"见之歌"。唱"见之歌"是初学唱春时必须死记硬背的必修课。它涉及"三十六大行,七十二行",天文地理,上下古今,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等等,唱到哪样就交待出它的根源带落。如看见老人唱"寿星灵婆",见到小孩唱"神童遇贵人";见到姑娘嫂子唱"仙女下凡";见到青壮唱"出将入相"。这也叫"欢春歌"。有了满腹春歌,才能应对自如。

咏唱春歌

春歌的内容丰富生动,有抗争类、有情爱类、有褒有贬,明白易懂。虽然包罗万象,什么历史典故、人物春秋、乡风民俗等,但歌词浅显通俗,又是用当地方言行腔切韵,听起来很亲切。比如讥讽篇"十二月懒汉"中唱词:"六月懒汉怕挑水,挑水只好一担头,挑多了缸里要长青苔,淹煞老鼠就脏掉缸水。"唱乞丐自叹:"十年以前亦不差。穿吃嫖赌像中了邪,田地房产卖干净,茶亭庙宇当做家。"其寓意是劝人从善学好,改邪归正。解放后高淳文化部门为使送春这一文艺形式发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作用,曾组织民间艺人编写了很多内容健康、唱词生动的新歌词,如《土改闹翻身》、《歌唱长江大桥》、《颂雷锋》、《计划生育好》。

诗词散文


原文之一

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

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落更开】即还有开花者

【不信】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诗,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写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

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原文之二

送 春

(南宋)朱弁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

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雨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

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注释

①朱弁(bian四声)(约1085-1144),字少章,自号观如居士,江西婺源人。他在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冬天以太学生擢任通问副使,出使金国,不屈于金人的威胁,和共同出使的洪皓同被拘押,16年后方归回南宋。他在留金期间写下了不少怀念故国的诗作,深切婉转,是南宋初期的重要诗人。有《曲洧旧闻》、《风月堂诗话》等传世。

②风烟节物,和季节相适应的自然风物。

③褚衣,棉絮做的衣服

④君,指春天。

简析

《送春》这首七律就是他出使金国期间所作。诗中说北国气候严寒,几乎没有春天,花柳之类的景物,迟迟不见春意,待到春意刚来,可春天又过去了;意在以塞北春天的短暂来反衬被拘押在塞北时间之久。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这两句的意思是,到了三月,气候仍很冷,缺少春意,眼前很难见到和煦的春风,温暖的春云,更很难见到标志春天到来的景物,如春草、春花、春柳、春莺之类的动植物,人们还不能脱掉褚衣(棉衣)。这里表面是写季节气候,实际是写自身遭遇。写寒季之长,实际上是写诗人被拘押时间之长。这样第二联写愁和梦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

“结就客愁云片断,唤回乡梦雨霏微。”这两句是写:天空片片云朵,就像是我这被拘押在外地的人的愁绪凝结而成的;下了一阵蒙蒙(霏微)细雨,把我还乡的好梦给唤醒了。诗人作为南宋使者,无理被押,有国不能归,有家不能回,即使做梦也在思国思家。

“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这两句写出三月即将过去,已是春末时节,桃花柳树才露出春意。照实说,三月底,桃花早该凋谢了,可山下的小桃树的花才刚刚开放,沙滩边的垂柳却还没有飞絮。不过总算有点春意了。但是颇令人遗憾的是,春天刚到却又完了。

最后两句:“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是说端起酒杯来送春,没别的话可说,只是羡慕你春天的刚到来,又要回去了。慨叹自己长期被拘押在金国而不能回南宋去,读者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无限惆怅的心境。

古代的诗人词家,常常写一些留春送春的诗词,作者这首送春诗也写得缠绵悱恻,却寄托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这一点不可不察。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忠贞和眷念之情,婉转缠绵,有晚唐诗人的风格和情调。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而“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塞北三月又怎样呢?有人说“天春不见花”,有人说“春色未曾看”,都说得太抽象。而朱弁以“恋褚衣”极写塞北的风寒,以小桃“花初见”和弱柳“絮未飞”说其姗姗来迟,却“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这就把塞北春天来迟去速的特点具体地勾勒出来。

原文之三

《送春》

宗璞

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闲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斯诺墓所在的小山后面,人迹罕到,便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有一小块颜色很深,像需要些水化一化;有一块颜色很浅,近乎白色。在深色中有浅色的花朵,形成一些小亮点儿;在浅色中又有深色的笔触,免得它太轻灵。深深浅浅联成一片。这条路我也是不常走的,但每年春天,总要多来几回,看看这些小友。

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二月兰。各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这家因主人年老,从孙远居海外,没有人侍弄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含笑望着它们。

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野草却依旧猛长。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信是无处投递,乃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许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房门。整个春天各种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作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一天张绚烂的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我知道,春归去了。

在领地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孱风愁,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去,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蘼花事了”,我始终不知荼蘼是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指征。

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相关分词: 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