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简介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简称川农大玉米所)的前身是著名玉米遗传育种学家杨允奎教授1963年创建的数量遗传教研室,1997年成立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中心,2000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全所现有在职职工23人,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副研究员1人,讲师2人,助理研究员2人。研究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高级专家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四川省中青年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5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9人。

玉米所在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四川省的科学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863项目2项、948重大专项2项、国家科技攻关1项、以及四川省科技厅、教育厅等多项科研项目。在植物分子育种与转基因等生物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中,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果。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也是西南地区玉米遗传育种人才培养的中心。近年来已培养作物遗传育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两个专业的博士10余名,硕士40余名,多数毕业生已成为所在行业或单位的业务管理与学术带头人。近年来编著、撰写并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专著、教材5部,发表重要论文100余篇。

玉米所在注重学科建设的同时,积极加强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在内的人才培养工作。现招收作物遗传育种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两个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目前在 所研究生65人,其中博士生17人,硕士生48人。2002-2004年全所毕业研究生44人,其中博士生11人,硕士生33人。先后有3位科研人员在我所做博士后研究,现已出站1人。近三年累计完成本科教学工作量5000多学时,累计指导毕业实习学生185人,其中导师制学生91人。此外,玉米所的教师还承担了农学院相关专业的暑期教学实践工作。玉米所的试验基地也为本科生的课程实习、暑期实践以及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提供了重要的实习场所。

玉米所在玉米新品种选育、社会服务上成绩突出。先后选育了48-2等集高配合力、高产和高抗多种病害于一体的玉米自交系10余个和川单9号、川单13号、川单21号等丰抗兼优的“川单”系列杂交种20余个,“八五”以来累计推广8,000多万亩,增产玉米30多亿公斤;其中川单9号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被评为全国“八五”十大农作物新品种,获国家重大新品种“后补助”和1996年度四川科技进步特等奖;川单13、14、15、16、21、23被推荐为四川省主推种,川单13和23获得农业部新品种“后补助”。西南有关育种单位用 本所选育自交系48-2、S37和18-599等为亲本,育成杂交种10余个,推广种植千余万亩。为改变西南地区玉米育种和生产的落后面貌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所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3项,发明专利3项,专业技术人员 人均获国家、部省级科研奖励和专利5项次以上;200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所长荣廷昭院士还荣获1997年王丹萍科学奖、被国家科委评为全国科技成果推广先进个人,1998年被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1年获四川“首届创新人才奖”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2年获四川第二届科技杰出贡献奖 ,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标志性成果:

1. 《美国玉米带优良种质自交系18-599、156和四川地方种质自交系21-ES的选育研究》,2001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玉米新型雄性不育材料的创造、研究与应用》,200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 《川单11号、13号优化配套高产栽培模式及示范推广》,2003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4. 《优质、多抗、超高产玉米杂交种川单15的选育及应用》,200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春

5. 《突破性玉米杂交种川单21的选育和应用》,2005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