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斯氏喙鲸

斯氏喙鲸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斯氏喙鲸




简介


斯氏喙鲸(学名Mesoplodon stejnegeri)最初在1885年时,由美国国家博物馆(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现今隶属于史密森学会)馆长Leonhard Stejneger发表。当时仅在白令岛发现一具头骨,其后将近100年间没有任何关于其存在的证据被提出。自1970年代末期开始,一些对斯氏喙鲸感到兴趣的博物馆科学家开始调查在日本与阿留申群岛积累的搁浅记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94年,有4头成年雌鲸在阿留申群岛的艾达克岛(Adak Island)集体搁浅,由于其尸体未腐坏,提供了研究其外观与生物学资料的机会。斯氏喙鲸有时又称为白令海中喙鲸(Berng Sea Beaked Whale),它们可能是生存于北太平洋的中喙鲸中,分布范围最北的一种,其分布可能不仅止白令海周围。它们的牙齿外露的部分比其他中喙鲸来得大,仅次于长齿中喙鲸,也因此斯氏喙鲸有时又称军刀齿中喙鲸(Saber-toothed Whale)。

外型特征


斯氏喙鲸的身躯长,和其他中喙鲸一样往两端渐细。与其他中喙鲸相较之下,其额隆显得扁平,以平缓的坡度连接中等长度的尖嘴喙。镰刀状的背鳍位于背部中央后方。嘴部曲线至后半平滑地上翘,形成明显的弓形。成年雄鲸有2颗扁平的大型牙齿,突出的位置大约在弓形下颚的轴心位置,距吻尖约20厘米,前倾且略微向内侧弯折。

无论雌雄体色皆为灰至黑色,头部表面呈暗灰褐色(形成所谓的“帽子”);此深色区域延伸至眼睛后方,使其外观像戴着面罩。体色似乎会随年龄增长而加深,年老个体无论是头顶的“帽子”与“胸鳍窝”(flipper pocket,说明见剑吻鲸科)皆呈更深的灰色。尾鳍反面(至少雌鲸如此)有浅灰或白色的斑纹,在尾鳍后缘呈辐射状分布(称之为星爆starburst),会随年龄加深。身上常有白或浅色的圆形、椭圆形伤痕,为雪茄鲛的咬痕,多集中在身体后半,且密度随年龄增加而加深。在没有雪茄鲛出没的日本海,该海域的个体似乎没有这些伤痕。雌鲸身上很少带有长条伤痕或牙齿造成的切痕,成年雄鲸则常被其覆盖。

分布


斯氏喙鲸分布于北太平洋与白令海西南部的亚北极与凉温带海域,也包括日本海与鄂霍次克海在内,阿拉斯加与阿留申群岛可能是分布中心。搁浅记录最南至日本的宫城县与美国的加州。虽然它们又称作白令海中喙鲸,但似乎只在南部边缘出没,而不会深入白令海域。冬、春季时是日本海域的搁浅高峰期,显示它们可能会迁徙。在阿留申群岛附近族群身上发现有雪茄鲛咬痕的存在,推测它们的分布南限可能达该种鲨鱼众多的暖温带海域。斯氏喙鲸主要在水深750至1,000米的大陆坡海域目击到。

现状


斯氏喙鲸以往在日本会在渔民捕捉柯氏喙鲸时一并被捕杀。在北美西海岸外海,它们有时会陷入捕捉剑鱼和鲨鱼的流刺网中。由于没有任何关于其数量的资料,无法判断它们是否有灭绝的危险。

相关分词: 斯氏喙 斯氏 氏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