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朔州途径

朔州途径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朔州途径




“朔州途径”名词解释


朔州途径就是指一条高碳能源城市的低碳转型之路,朔州市在能源产业领域致力于低碳发展的积极尝试,因而被低碳经济专家称为“朔州途径”。近年来,朔州市通过输入端减少碳源,转化端提高能源效率,输出端减少碳消费,全过程增加碳吸收等四条途径,努力实现黑色经济绿色发展,探索出一条高碳能源城市低碳转型之路。2009年该市荣获“低碳中国贡献城市”称号,市长冯改朵荣获“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市长”。

具体措施


① 优化升级能源产业,培育低碳产业,通过源头控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化

身处高碳能源区的朔州市,在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上狠下工夫。从2006年开始,该市就开始了煤炭行业的优化升级改造。当年205座地方煤矿最终合并成去年的67座,资源回收率由15%提高到75%以上,煤炭洗选能力提高到了近2亿吨,初步实现了煤炭行业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清洁化、安全化。

在传统火电行业,对所有的燃煤机组全部进行了汽轮发电机组增容改造和高压电机变频改造,全部安装了脱硫除尘设备。通过一系列的节能综合措施,全市燃煤机组每千瓦时电的耗煤量由380克下降到330克,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标煤120万吨,消减二氧化硫2800多吨。

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发展风电、生物质能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目前正在建设的电力项目9个,总装机容量359.8万千瓦,其中煤矸石电厂3个、装机容量180万千瓦,风电项目4个、装机容量19.8万千瓦。去年,该市与华能公司签订了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煤电一体化合作项目;引进建设了100兆瓦太阳能单晶硅生产线;朔州经济开发区与中冶集团签订了合作建设1GWP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1月15日,我省首批大型并网太阳能发电项目——右玉小五台一期10MW、平鲁阻虎一期5MW太阳能发电项目正式开工。4月22日,大唐新能源朔州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成立,百万风电场利民一期项目开工。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其中,煤矸石发电300万千瓦,风力发电200万千瓦,规划的太阳能发电120万千瓦。全部建成后,朔州市的能源结构将会发生质的变化。

朔州市还加快了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大了对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在预算内安排2000万元的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起市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争取全市其他行业转产旅游业投资额度每年不低于10亿元。两年来,全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②“动静”结合,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通过中间转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化

循环经济变传统的 “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的线型工业结构为 “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工业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完成中间环节的碳转化,最终实现低碳排放。 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工业固体废弃物是朔州市发展煤电产业必然产生的副产品。

朔州市每年产生近300万吨粉煤灰,经多年累积总量已达5000万吨。朔州市的决策者认识到,只有做到一手抓“动脉”,即煤电清洁化,一手抓“静脉”,即废弃物的资源化及其产业化,“两脉相承”“以静促动”,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绿色发展。

2006年,朔州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集中对粉煤灰提取白炭黑和高硅、高铝氧化物进行科研攻关,先后获得3项国家专利和1项国际专利。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中试,年内将建厂生产。年消化300万吨的粉煤灰综合利用工业园也将启动建设。

朔州市润臻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变“废”为“宝”的公司。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完全达产达效后每年可生产5亿块粉煤灰加气砼砌块,能“吃掉”电厂150多万吨粉煤灰。

近3年来全市新上煤矸石砖厂、粉煤灰砖厂12家,已形成年产10亿块砖和近20万立方米砌块的生产能力。新上新型干法水泥厂5家,产能可达1300万吨。“煤炭生产——洗选——燃煤和矸石发电——废弃物生产水泥和新型材料”这条循环产业链已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动脉。

朔州市政府出台了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30条意见,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循环经济和调产项目建设。2006年至今,本着循环利用的理念,全市新上各类项目500多个,总投资达337.55亿元。目前朔州市已形成10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形成了煤——新型建材、煤——化工等多条循环经济链条。

朔州市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的静脉产业园,直接以粉煤灰陶粒生产线成套设备与区域内新建2×30万千瓦机组燃煤电厂的粉煤灰排放实施“无缝链接”,全天候消化粉煤灰,真正做到以下游的“吃干榨尽”实现上游的“零排放”,在全国首创电厂粉煤灰排放的前端治理和全程利用模式。

③倡导绿色消费,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末端治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化

要实现低碳发展,仅有工业项目的改造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形成“政府引导,公众参与,企业增效”的机制和氛围。2008年以来,朔州市投入7000多万元对供热系统和办公楼进行了节能改造,各机关事业单位普遍使用了高效节能照明产品。 2009年11月11日,中低碳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西远识再生资源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萧评教授应邀在朔州市委中心组(扩大)理论学习专题报告会上,为全市副处级以上干部作了低碳经济学习辅导讲座。去年12月,团市委开展了“节能环保十小事与低碳生活”活动,近万张贴图进入全市中小学,从衣食住行各个细节倡导低碳生活。3月27日,朔州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向全市发出倡议,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该校学生会负责人说:“关灯一小时,就能为减少碳排放做出实际的贡献,改变地球的未来。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从我做起,绿色消费!

从去年开始,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市区和城区所有的彩灯都换成了LED节能灯。据安装人员介绍,白光LED的能耗仅为白炽灯的1/10,普通节能灯的1/4,而寿命可达10万小时以上。

为持续推动绿色发展,朔州市不断加大对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监测和审计力度,建立了节能目标考核制度,大力引进节能技术,开展节能项目建设。2005年至今,累计投资52亿元,新上节能项目210个,引进、消化、吸收100项高新技术,同时淘汰了高燃煤电力机组近60万千瓦,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0万吨、电石产能3.5万吨,拆除了300座小石灰窑和90家粘土砖厂,取消了市区所有的燃煤锅炉。51家陶瓷企业全部改造为天然气或煤气发生炉,仅此一项全年可减少燃煤15.3万吨。在农村,目前已有3万农户使用上了沼气为主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年可节约标准煤10万多吨。

④狠抓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通过外围吸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化

1983年朔州市西汉墓出土了一件彩绘青铜雁鱼灯,鱼身和雁体便于吸纳烟尘的中空设计,昭示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人独具匠心的生态环保意识。如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进行着更大规模的生态革命。 在朔州市西山森林公园的路口,“让绿色成为朔州主色调”几个大字分外醒目。

2006年以来,该市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工程。要求所有煤矿必须做到“挖1吨煤栽1棵树”,创造了“以煤补林”“以黑补绿”的经验,切实保证了矿区生态的绿化和修复。其中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多年来坚持生产与环保、旅游同步发展,土地复垦率高达54%。

从2008年开始,该市每年筹资10亿元、植树33万亩,增加森林覆盖率2个百分点。目前,全市林木绿化面积达400多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26.6%,加上天然草地及近年来退耕还草、人工种草,全市林草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近50%。不说草地等因素,单按北方每公顷森林每天可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0.73吨氧气计算,每年可多吸收二氧化碳1130万吨、多释放氧气820万吨,森林碳汇能力显著增强。市长冯改朵介绍,全市已有万亩以上连片生态示范区域10多个。特别是市区西山20万亩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几年后将与山阴县、怀仁县西山生态治理工程连为一体,建成横跨3个县区、总长度130多公里的生态长廊。

萧评教授评价,“朔州模式”的意义就在于代表了中国低碳发展的方向——解决化石能源的清洁化问题。

朔州市委书记田喜荣说,无处不在的绿色,不仅显著增强了森林碳汇能力,其潜在的碳交易功能,还为我们绿色发展赢得了先机。

市委书记的讲话


市委书记田喜荣的话掷地有声:“绿色发展,将保护环境和促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意;绿色发展,不仅是生态环境的绿色化,更是发展方式的绿色化!实践告诉我们,发展低碳经济,是朔州市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后危机时代我们在区域竞争和永续发展中制胜的关键一环!”

朔州经验


首先,要做到超前编制规划,确定发展战略。突出规划的长远性、系统性、协调性、创造性、约束性和指导性。避免各自为政,盲目发展,随意布局,重复建设。

其次,各级政府每年要拿出一定资金投入低碳项目试点,要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对企业节能、低碳技术改造方面给予更有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出台优惠政策。

同时,还要构建低碳体系,打造新型绿色基地,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碳汇林业,建设固碳型生态农业;坚持试点先行,城乡统筹推进、强化组织引导,形成良好发展氛围;要从科学发展观等战略高度,强化低碳理念知识的普及宣传,把低碳文化和节能意识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

高碳城市亟待破解的“共性问题”


总体看,朔州市在能源产业领域致力于低碳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处于一个低水平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问题。而这恰恰也是许多资源型城市的共性。具体体现在:

一、认识尚需深化。笔者在调研中感觉到,目前各界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认识还普遍比较模糊,低碳经济、生活、消费等理念还没有在全社会真正形成。一些地方和领导对低碳发展的意义认识不够,单纯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进行考核部署,甚至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会影响经济快速发展。有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逃避社会责任,不能很好地执行环保要求,导致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现象仍然存在,妨碍了低碳发展社会氛围的形成。

二、减排压力加大。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煤炭产量的大幅增加和电力规模的显著扩大,产业高耗能的特征,对朔州市环境容量及低碳发展的要求挑战越来越大。如何加快提升朔州市节能减排技术,以及在碳贸易体系中谋求发达地区的碳权益补偿,是朔州未来将要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体制机制缺位。低碳经济仍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还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企业等多元投入机制,金融体系对低碳技术和项目的支持力度不够,政府对产业园区规划的落实,对高排放、高污染等行为的监督制约,对各级政府和干部的低碳政绩考核约束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产业比重偏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低碳产业发展不充分。具有低碳特征的文化、旅游、物流、金融、信息等第三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低碳效应。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一次深刻的经济产业和社会观念的革命。在今后的发展中,朔州还要进一步拓宽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路,多措并举,努力探索走出一条低碳绿色发展之路。

相关分词: 朔州 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