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水稻白绢病

水稻白绢病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水稻白绢病


水稻白绢病是水稻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晚稻秧苗或成株的茎基部,病部呈褐色,表面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后期形成很多黄褐色小菌核。晚稻秧苗染病,引致苗枯。成株染病,病株叶片变黄,整株枯萎。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并导致水稻减产。

中文学名:齐整小核菌

拉丁学名:Sclerotium rolfsii Sacc

界:真菌界

门:半知菌亚门

分布区域:中国双季稻区时有发生

传播因子:土壤



形态特征


菌核球形至椭圆形,小0.5~1mm,易脱落,表面平滑且有光泽。菌核内部灰白色,紧密,细胞呈多角球形,大小6~8μm,边缘细胞褐色,不规则,多较小。子实层密集成层,白色;担子棍棒状,顶生小梗4个,其上生担孢子。担孢子球形至洋梨形,无色,大小4.5~6.7×3.5~4.5(μm)。有性态最早命名为Corticiumcentrifugum(Lév.)Bers.后又称C.rolffiiCurzi(Saccardo),近又命名为Atheliarolfsii(Curzi)Tu&Kimbrough(Punja)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该菌在自然界不易产生。担子器棍棒状,形成分枝菌丝的顶端上具2~4个担子柄,其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梨形或椭圆形,单胞无色,平滑。台湾曾在蝴蝶兰上发现有性态。

传播途径


白绢病菌是一种根部习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根上越冬,第二年温度适宜时,产生新的菌丝体,病菌在土壤中可随地表水流进行传播,菌丝依靠生长在土中蔓延,侵染苗木根部或根颈。病菌喜高温,因此病害多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生,6月上旬开始发病,7—8月气温上升至30℃左右时为发病盛期,9月末停止发病。

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气温30—380C,经3天菌核即可萌发,再经8—9天又可形成新的菌核。在酸性至中性的土壤和沙质土壤中易发病;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特别是在连续干旱后遇雨可促进菌核萌发,增加对寄主侵染的机会;连作地由于土壤中病菌积累多,苗木也易发病;在粘土地、排水不良、肥力不足、苗木生长纤弱或密度过大的苗圃发病重。根颈部受日灼伤的苗木也易感病。

发病因素


1、施用的有机肥未充分腐熟;施用氮肥过多或过迟,植株生长过嫩,抗病性降低易发病。

2、未及时烤田,或烤田不好,长期灌深水,排水不良的田块易发病;

3、栽培过密,田间通风透光差,虫害严重的田块易发病

4、管理粗放,田间及四周田埂杂草丛生的田块易发病。

5、气候温暖、长期连阴雨易发病;长期灌深水,或大水串灌、日照不足的气候易发病。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不用带菌稻草作苗床的覆盖物和扎秧草,

2、不种植感病品种,选用抗病、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3、用无病土做苗床营养土,用药土做播种后的覆盖土,

4、向大田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的混合药,

5、肥料管理: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或充分腐熟的农家肥,采取“测土配方”技术,和“早促、中控、晚保”的方针,重施基肥,科学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6、水份管理:浅水勤灌,防止串灌;烤田适中。

7、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8、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或高温沤肥。甲基托布津

二、化学防治:

(一)种子灭菌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

强氯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10%浸种灵乳油2500倍液

25%施保克乳油3000—4000倍液

以上药剂浸种48—72小时,不需淘洗即可催芽。

(二)苗床消毒

(1)药土:1份甲霜灵或敌克松或立枯灵+1份杀虫剂+ 30份干细土混匀,做播种时的覆盖土。

(2)播种前,苗床喷施:

3.2%恶甲水剂(育苗灵)300倍液

95%绿亨1号(恶霉灵)精品4500倍液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30%立枯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

(三)发病时喷施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30%立枯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

于一叶一心期喷施秧苗

相关分词: 水稻 白绢病 白绢 绢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