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五十余年来,学校以培养“崇德尚能,经世济民”之才为己任,经过几代首经贸人自强不息地开拓和建设,已经成长为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和工学等六大学科,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各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多科性财经类大学。

中文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外文名: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简称:CUEB、首都经贸大学

校训:崇德尚能,经世济民

创办时间:1956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财经

主管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现任校长:王稼琼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硕士点:30个

博士点:9个



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是一所已有五十多年的建校历史,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专业比较齐全、优势较为突出,法、文、理、工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多科性财经类大学。学校本部位于丰台区花乡,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丰台园内,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红庙校区位于朝阳区红庙,地处中央商务区(CBD),以留学生和成人教育为主。校园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40 余万册,拥有中外文期刊2600 多种。

学校组成

近年来,学校稳步扩大办学规模,已形成以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为主,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的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设有经济学院、劳动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城市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信息学院、人文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统计学院、财政税务学院、法学院、华侨学院、外语系、体育教学部、对外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专业硕士管理办公室等18个教学单位,本科教育设有38个全日制教育专业,本科招生专业(方向)共50个,研究生教育设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企业管理、统计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0多个硕士点(一级硕士点8个)、MBA、MPA等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科建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重点学科

建设等级 学科名称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劳动经济学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应用经济学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企业管理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政治经济学

会计学

社会保障

行政管理

经济法学

安全技术及工程
西方经济学
技术经济及管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

序号 专业名称 负责人 单位

1 经济学 张连城 经济学院

2 劳动与社会保障 杨河清 劳动经济学院

3 统计学 纪宏 统计学院

4 人力资源管理 杨河清 劳动经济学院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序号 名称 负责人 单位

1 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张连城 经济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序号 名称 负责人 单位

1 经济与管理教学实验中心 王传生 首都经贸大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单位

1 政治经济学 文魁(张连城) 经济学院

2 劳动经济学 杨河清 劳动经济学院

3 社会保障学 张琪 劳动经济学院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单位

1 财务会计(一) 刘仲文 会计学院

2 国际经济学 李婧 经济学院

国家级教学团队

序号 名称 负责人 单位

1 人力资源课程群教学团队 杨河清 劳动经济学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力量较强、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16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8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超过40%,,教授、研究员等正高职专业技术人员12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职专业技术人员292人,讲师等中级专业技术人员528人;有博士生导师35人,硕士生导师297人。目前(截至2010年9月)全校在籍学生2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268余人,全日制本科生10027人,专科生340余人,来自5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600余人,成人夜大、函授生7923人。学校本部位于丰台区花乡,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丰台园内,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红庙校区位于朝阳区,地处中央商务区(CBD),以研究生、 留学生、成人教育为主。

学术力量

学校设有人口研究所、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研究所、不动产研究所以及CBD研究中心、世界贸易组织(WTO)研究中心、企业家与企业制度研究中心、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公司研究中心、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等26个研究机构。学校主办的《经济与管理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人口与经济》、《当代经理人》等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发行。其中《经济与管理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

学术成果

学校鼓励、支持并积极组织专家、学者投身首都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讨,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工作,为首都经济发展服务,为首都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努力发挥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学校承担了众多国家、各省部委和北京市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大批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重点打造了CBD发展研究、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都市国际化、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首都市情民意指数调查研究平台等10余个科研平台。设有人口研究所、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研究所、不动产研究所以及CBD研究中心、世界贸易组织(WTO)研究中心、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公司研究中心、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等27个研究机构。学校主办的《经济与管理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人口与经济》、《当代经理人》等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发行。近五年来学校教研人员主编的学术专著有多项获得各部门的奖励,获省部级以上的奖项达30余项。其中《中国农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企业理论五十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研究》、《公司治理结构运行与模式》、《博弈论应用与经济学发展》等众多成果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14届中国图书奖、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第二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北京市第七届、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国际合作

学校已与国外50多所大学正式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研究机构、社会团体,以及联合国有关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和友好往来关系。同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和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公会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举办的会计学硕士(MPA)项目和注册会计师项目,是经国务院学位办和北京市教委批准的第一个在我国境内将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结合为一体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非常重视留学生教学,自198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目前每年来学校学习汉语及经济类课程的长短期留学生近600名。针对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在留学生教学与管理方面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使其规范化、特色化,如为学习经贸专业的留学生专门开设了经贸方向的对外汉语课程,并配备了中国书法、中国舞蹈、中国武术等门类齐全的选修课程。近年,该校每年推荐优秀毕业生赴英国、瑞典、法国进行为期一至两学期的学习或攻读硕士学位;每年派出多批教师、研究人员赴国外进修、攻读学位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学校每年聘请近30多名国外教授、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和讲授专业课程。

历史沿革


概述

经济贸易大学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6月合并而成的经济管理类综合性高等学府,是北京市市属重点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前身——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的建校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北京经济学院的发展史解放后,在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前期,即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为了提高劳动干部的政治和业务水平,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经中央财委批准,建立了北京劳动干部学校,同时还建立了劳动部北京实验工人技术学校(校址同在朝阳区红庙)。学校教师来自劳动部、二机部和国内多所大学,有北大、清华、西安交大、华东师大等。劳动干部学校设置劳动经济、劳动保护和锅炉检验三各班,在全国各省市招收调干生。于1956年2月正式开学上课。学校办学条件虽然简陋,但是却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57年1月,在第一届学员毕业之际,毛泽东、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全校师生员工;1957年6月,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南海第二次接见该校教师和劳动保护训练班的毕业生。这在高校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1958年10月,经劳动部党组研究,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同志批准,将北京劳动干部学校与北京实验工人技术学校合并,升格为北京劳动学院。学院设劳动经济系、劳动保护系,并为二机部代设机械系和热能动力系。

1963年春,国家物资总局(后改为物资部)根据刘少奇主席:要办一所培养“识货工程师”的高等学校的指示精神,经协商,将劳动学院接着办,劳动经济系与劳动保护系保留并继续发展,增设物资管理系,校名改为北京经济学院。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院教职员工和学生被下放到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参加劳动。

1974年春,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原北京经济学院、原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等4个管理类的系(1978年人大复校时退出)、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三个学校合并,归北京市领导,校名仍为北京经济学院。学院设置8个系科,即劳动经济系、劳动保护系、物资管理系、工业经济系、财政贸易系、政治经济系、会计系、统计系等。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北京经济学院各系科面向北京市全面招生。

1977年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原北京经济学院各方面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86年北京市把经济学院列为市属重点学校。

同时,图书馆工作、后勤工作、校园建设、学生工作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学科和专业设置更加合理 — 学院以面向首都、面向实际、面向基层,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开拓精神的现代经济管理人才为宗旨,调整了学科设置。在重视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增设了新兴技术与交叉应用学科专业,发展成为拥有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技术科学即文、理、工结合,以培养应用型、管理型人才为主的综合性财经院校。学院设有8个系、14个专业、1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研究所(经济研究所、人口经济研究所)和成人教育部及密云大专部。

学院教学科研队伍得到了充实— 逐步引进了一批硕士、博士、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包括全国著名经济学家付筑夫教授、著名人口学专家孙敬之教授、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罗元铮教授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教师队伍中已拥有教授、副教授151人,讲师184人。

教育教学设施得到了扩展——新教学楼、图书馆楼、办公楼先后落成并投入使用,建立了计算机中心、电化教育中心,实习工厂和各种实验室也得到了相应发展,教学硬件条件得到了普遍改善。

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从原来只招收本科生的学校发展成为既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又招收大专生、函授生、师资班、留学生等办学形式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师们编写出版了大量新教材和专著,发表了大量论文,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1979年至1992年出版论著250部、教材973部、译著119部、辞书手册等603种,发表论文2638篇、译文433篇。承担国家、有关部委、北京市科研课题107项、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5项、国际合作项目12项、其他项目109项。

为了推动学术交流和加强教材出版,学院建立了“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创办了《经济与管理研究》和《人口与经济》等学术性刊物,面向全国发行,受到读者广泛好评,多次被评为全国和北京市优秀期刊,扩大了学院的影响。

学院实行开放式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到90年代初期,学院已经与美国、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团体和学者来院访问和讲学,并先后接纳外国留学生200余人,在国外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大批财经干部和专业人才。从1951年起,北京市委选派了一批从战争年代锻炼出来的革命干部到财贸战线担任领导并创办了银行、商业、供销、粮食等各类干部学校和训练班。1958年6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将6所干校和银行训练班合并为北京财政贸易干部学校。学校由市政府直接领导,北京市副市长程宏毅任校管委会主任。毛泽东同志的秘书田家英、红旗杂志社主编苏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卫兴华和北京市副市长王纯等都曾亲临学校授课。

1960年根据程宏毅副市长的指示,在北京财政贸易干部学校成立中专部,即北京财贸学校。学校设置财政、银行、商业企业、外贸、商品学专业。并从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外贸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调入30多名教授、讲师和中青年骨干,充实师资队伍,着手筹办北京财贸学院。1962年北京财贸学校独立办学,隶属北京市委财贸部领导,党的关系由市委大学工作部负责。办学十年,培养了中专毕业生4000余人,其中不少人担任了北京市司局级领导职务和大型商场的高管。1973年北京市委决定将“文革”期间解散的北京财贸学校重新恢复,更名为:北京财经学校,学校设置商业经济、工业经济、财政、金融专业。1974年从中央财金学院调入两批教学骨干和管理干部。1976年重新恢复北京财贸学校的名称,在市委财贸部的主持下重新筹建北京财贸学院。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财贸学院。先设置财政、金融、商业经济三个专业,预定规模为2000人,当年招收了第一批本科生。北京财贸学院建立后,自强不息,努力开拓。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三个专业的基础上,又开办了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或专门化。如1981年的工商行政管理专业、1986年的保险管理专业、经济法专业、国际信贷与投资专门化、1987年的国际市场营销专门化(后改为国际贸易专业),1993年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该校是全国最早设立该专业的五所院校之一)、广告学专业。受到考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截止到1993年总共设置了9个专业、10个专门化,形成了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并举,大专业与多方向相结合的格局。

学院重视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1985年实行了有指导的学分制,增开了选修课。1989年选修课由1978年的10门增加到160门。

学院从1992年实行主辅修制,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开设的辅修专业有金融专业(含国际信贷与投资)、贸易经济专业(含国际市场营销)、会计学专业、经济法专业。试点中,参加辅修的学生占了1992级学生的51.4%,增加了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学院重视校风、学风、考风建设,以院系干部的好作风、教师的好教风来促进学生的好学风、好考风。他们确定的校风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丰富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确定的学风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1993年10月15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还专门为该校题写了学风的8个大字。

学院重视实践教学,从1985年起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从1986年起始终不渝地实行第三小学期的教学制度。仅在1986—1991年的5年中,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就达9000人次,教师达500人次。他们还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增加了课内的实践环节。90年代初我们建立了北京地区高校的第一个金融股票模拟市场,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围绕教学的需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出版了全国第一套工商行政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系列教材,为全国十几所院校所采用。该院教授主持编写了有西南联大、中央财大、武汉大学等高校参加的《农业保险》等教材,这是我国第一本权威的农业保险教材。从1986年到1991年,该院完成的科研项目1250个,达3800多万字,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的36项。从1986年起,该院还招收了金融、会计、房地产经济专业的研究生。1992年该院校内外的史学家举办了《中国近代史系列讲座》,河北廊坊卢村农民乐团还演出了1900年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祝捷乐章《神团颂》,激扬了师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们又受到一次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该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思想、传统和办学特色。

为了“走出胡同办大学”,在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彭佩云、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鑫、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李金华的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88年把占地16.5亩、建筑面积仅有14000平方米的枣林前街68号院内的校舍出让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取得出让金4500万元。全校1200名本科生、700名教职工,携带上千吨的办学设备、32万册图书,迁址到远郊房山县窦店87403部队的军营办学。把部队低矮的抗震棚改造成教室,养鸡场改为图书馆、阅览室。教工日行百公里上下班,学生乘火车上学。历经3年,行程45万多公里(相当地球赤道11圈半),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没有增加国家一分钱投资的条件下,换来了地处丰台区花乡占地236.5亩、拥有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现代化的校园,使办学条件在市属院校名列前茅。这是全院领导与师生同甘共苦、遵照市领导“多困兴学”的指示,努力奋斗的结果,这就为学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这是北京财贸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对北京市高等教育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它也为“走出胡同办大学”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办学成就

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自1995年合并成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以来,成绩斐然,令人瞩目。学校现设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七大学科,设有工商管理、会计、财政、金融、经济、劳动经济、法学、安全工程与环境、人文、成人教育、对外文化交流等15个学院和外语系。本科教育设有33个全日制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归属研究生院,设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等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劳动经济学等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0多个个硕士点,MBA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在籍学生20819人,其中本科生9623人,高职生404人,硕士研究生2057人,博士研究生211人,留学生601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7923人。本科招生录取分数始终在市属市管高校中名列前茅;学生考研率、出国留学比例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断提高;涌现出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三好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系列优秀学生代表和学生群体。

经过50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上下求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已经成为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的现代化多科性财经大学,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培养经世济民之才,造就国家社会栋梁的摇篮。现在,该校全体师生员工正在为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办成全国一流的财经院校而共同努力奋斗。

学校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张家路口 121 号(校本部) 邮编:100070

北京市朝阳区金台里 2 号(红庙校区)邮编:100026

现任领导


柯文进

党委常委、党委书记

王稼琼

党委常委、校长

冯培

党委常委、党委副书记

杨世忠

党委常委、 纪委书记

杨军

党委常委、党委副书记

王文举

党委常委、副校长

郝如玉

副校长

赵凤启

党委常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丁立宏

党委常委、副校长

知名学者


知名学者 研究领域

文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郑海航企业组织理论

王文举 博弈论和经济仿真、数理经济学、管理经济学

郝如玉 税收理论、中国税务代理制度建设

黄荣清人口统计、人口经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城市人口

郝梅瑞 管理科学、微观数量经济、家庭经济

邹昭晞 企业战略管理、国际企业管理、运筹学

柴建设事故应急救援,安全系统工程,矿山安全

赵仑财政理论研究、税收理论研究、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研究

洪亚敏 土地经济、住房制度及不动产评价

丁芸城市经济、财政税收

张强区域经济、城市郊区经济

吴少平经济运行效率、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管理研究

黄津孚 企业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

戚聿东产业组织、公司治理、财务管理

蒋三庚CBD 研究、现代服务研究

汪平公司财务理论与财务政策

贾墨月 国际金融、外汇改革

庹国柱保险学、社会保障

王利数量经济

张连城经济增长、周期、政策

杨河清劳动经济、人力资源管理、证券管理

纪宏 统计学

杨一平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开发应用

杨世忠 会计学、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企业经济分析

丁立宏 统计学、投资分析

姜亢噪声与振动控制、人类工程学

李晓安法理学

王雨本 经济法学、公司法、企业法

吴冬梅 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

张仁侠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现代化管理方法、企业文化、技术经济学

李平生产业经济、商务旅游

付磊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实务

刘仲文会计理论、会计推测、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国际会计理论

李树生金融理论与金融政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王曼怡国际金融、金融风险管理

贾金思 国际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世界贸易组织

祝合良商品流通、期货贸易、品牌管理、黄金市场

刘雄劳动经济、社会保障

童玉芬人口与劳动计量

陈荣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刘黎明应用数学

安鸿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王树新老年人口学、老年人口问题、养老保障研究

组织机构


学校设有工商管理、会计、财政税务、金融、经济等15个学院和系,本科教育设有33个全日制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设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和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企业管理 、统计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0余个学术型硕士点、MBA 等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本部位于丰台区花乡,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丰台园内,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红庙校区位于朝阳区,地处中央商务区(CBD),以研究生、 留学生、成人教育为主。

学校设有人口研究所、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研究所、不动产研究所以及 CBD 研究中心、世界贸易组织(WTO)研究中心、企业家与企业制度研究中心、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公司研究中心 、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等27个研究机构。学校主办的《经济与管理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人口与经济》、《当代经理人》等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发行。

学校层次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九十六。

在2008中国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100强中排名第三十,在2008中国大学研究生院管理学100强中排名第八十五。(来源: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主持的《2008中国大学评价》/搜狐教育)

知名校友


政界

1.张国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该校1964届校友。

2.张彦生: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统计局局长,该校1966届校友

3.马延军:全国政协委员,校1968届校友。

4.包克辛:贵州省副省长,1981届校友。

5.马占平: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该校1981届校友。

6.尚福林: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主席,1982届校友。

7.杨晓超:北京市审计局局长,该校1982届校友。

8.李颖津: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北京奥组委财务部部长,该校1984届校友。

9、黄培: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司高级统计师、处长。该校1984届校友。

10.肖慧宗: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纳税服务中心主任,该校1987届校友..

11.孟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公室副主任,该校1988届校友。

12.程红: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北京市副市长。该校1988届校友。

13.虞伟萍:国家审计署外交外事审计局局长,,该校1988届校友。

工商界

1.刘亚洲: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该校1981届校友。

2.卢东涛: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该校1981届校友。

3.徐英:中国景顺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该校1982届校友。

4.张力:可口可乐(天津)饮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该校1982届校友。

5.安振刚:中华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董事、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6.潘沛:北京经济发展投资公司董事长,该校1983届校友。

7.刘纪鹏:北京标准咨询公司董事长 ,该校1983届校友。

8.郑万河:王府井百货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该校1983届校友。

9.符学东:国联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该校1984届校友。

10.王力强:新燕莎集团副总经理,该校1984届校友。

11.刘冰: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该校1987届校友。

12.谭向东:海南航空公司董事、太平洋美洲公司总裁,该校1987届校友。

13.庄永志: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焦点访谈》主编,该校1988届校友

15.沈伟:中国人寿舟山分公司总经理,该校1991届校友。

16.杨珊:康桥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该校1991届校友。

17.孙璐:中信国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该校1996届校友。

18.王瑾:北京宝信房地产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该校1997届校友。

19.王晨:“新禾传媒”董事长,该校2001届校友。

学术界

1.孙连捷:国家安全生产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安全科技专家,该校1963届校友。

2.陈宇: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博士研究生导师,该校1967届校友。

3.刘金云: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和就业研究中心主任,该校1981届校友。

4.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授,该校1981届校友。

5.付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院长,该校1982届校友。

6.文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该校1982届校友。

7.曲德森:北京印刷学院院长教授,该校1982届校友。

8.倪红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出版社副社长、研究员,该校1982届校友。

9.王坦:加拿大不大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该校1982届校友。

10.高永新: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编审,该校1982届校友。

11.顾六宝: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12.纪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系系主任、教授,该校1982届本科生、1988届硕士研究生。

13.王伯安: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该校1982届校友。

14.杨宜勇:国务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该校1988届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