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视觉滞留效应

视觉滞留效应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视觉滞留效应


视觉滞留

视觉滞留现象(Persistence of vision),指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5秒左右的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

比如:直视太阳数秒后,人眼将残留一个强光源的影像。我们日常使用的日光灯每秒大约熄灭100余次,但我们基本感觉不到日光灯的闪动。这都是因为视觉暂留的作用。所以,要达成最基本的视觉暂留效果至少需要10fps(参考视频的画面更新率)。

这个现象是由比利时物理学家尤瑟夫普拉托(Joseph Plateau)1835年在观察太阳的实验中发现的,他根据这个现象发明了证明这种人体生理特征的phenakistiscope,而他自己也因为这次观察而导致双目失明,因为太阳的影子永远的印在了他的眼睛里。

1917年,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对“视觉滞留现象”这种生理现象进行了深度的心理学解释,阐述了“似动现象”,为人类的运动视觉感知提供了心理学解释。 这即是格式塔学派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派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M.Wertheimen,1880——1943)于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创立,其代表人物还有柯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这一学派先反对构造主义的心理元素观,后又反对行为主义的集多个反应而成整体行为的观念,它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相关分词: 视觉 滞留 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