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视觉意象构成

视觉意象构成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视觉意象构成


意象的基础是“象”,是视觉形象。但是这个“象”里面还必须包括“意”,即人的主观色彩,这才能构成所谓“意象”。在文学作品里面,对任何景物或事物的描写,都不可能不含人的情绪或意向。所以金圣叹说,《诗经》三百篇,虽草木虫鱼鸟兽毕收,而并无一句写景。王国维又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根据视觉理论专家R.H.McKim的看法,意象应包含这么几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一是客观可见的部分,即Vision;一是想象虚拟的部分,即Imagination;最后是表达构绘的部分,即Composition。

作为意象基础的视觉形象,缘于对视觉对象的直接感知。在这个阶段中,主体与客体进行直接交流,而不是通过语词或概念,具有明显的直觉特征;而客体之象通过视觉进入意念之中,染上主体的情感、经验和性格等色彩,意象于是得以最终完成。这个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视觉对象(客体) 视觉形象 意象 意识情感(主体)

显然,视觉形象是一个由物象到意象的中介。视觉对象成为意象的过程,是一个由人的意识情感充分参与的“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

意象生成的思维过程,与概念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不同的。由于主要由视知觉和直觉支配,意象生成的过程显示出明显的直觉化和情绪化特征,缺少强势的逻辑范式,使得主体能够随意发挥其能动性根据经验进行自由选择。例如同是写秋天,马致远的视野里是枯藤老树昏鸦,毛泽东视野里却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景象。意象的形成机制可能与梦的形成机制一致。精神分析学说中,梦是一个重要的分析对象,弗洛伊德指出,梦程序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某种思想,或某些意识的思想在梦中都物象化了,且以某种情景来表现,就像亲身体验过”;他还指出,“梦中大部分的经历为视象;虽然也混有感情、思想及他种感觉,但总以视象为主要成分”。梦所具有的形象性、象征性和模糊性,与意象十分相似。梦的运作是直观的,与意象的生成方式是完全一致的。当然,意象,尤其是文艺作品中的意象存在人的有意识的选择和参与,比梦可能具有更多的理性因素。

意象在诗歌领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诗歌通常是形象的,鲜明的,这是因为诗歌中普遍运用意象操作。而意象操作,又为展开联想和发挥想象创设了巨大的空间。诗歌的意象本来与直觉关系密切,它又能诱导直觉产生顿悟,打通诗歌读者的自觉意识与无意识心理(unconcious mind)之间的屏障,使读者平时沉潜于心的无语的无意识体验被唤醒,从而产生共鸣。事实上,那些打动我们的诗歌往往使我们感到,诗人说出了我们早有的但从未说出的某种感觉。出于结构的原因,诗歌的意象组织是有逻辑性的。但是意象自身不具备明显的逻辑性。这使诗歌中意象的体会和理解需要顾及两个方面:一是注意诗歌意象组织的逻辑结构;二是通过经验、联想、想象等非推理方式把握意象的非逻辑性内涵。这样,诗歌的读解就必然呈现个性化和多元化特征。李商隐的诗迷离淌恍,早就有人哀叹“一篇《锦瑟》解人难”。其实“诗无达诂”,不必强解,更不可强求一律。古人早就说过一句极为聪明的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引述这话不是故弄玄虚,而只是陈述和强调诗歌阅读中的一个事实。现代心理学已经说得很清楚:我们意识深处埋藏着难以数计的心理内容,而我们能够用语言表达的仅仅是极小极小的一部分。

II

意象是意中之象。意象的象是与人密切相关的。从哲学的观点看,一轮月亮挂在空中,如果不被人看见,那么它对人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存在的,它没有被言说的任何可能。实际上,只有能被人的心灵反映的客观事物;独立于人的心灵之外的“客观”事物对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当诗人吟咏“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的时候,月亮进入人的视野,就与人的存在状态互相关联了。意象不是物象,它是艺术表现的产物,不是现实的当下呈现的,而是以想象、回忆等形式再现的;它是一种形象意识,包含着图像意向。但意象的生成可以来源于人的外部世界的可见之象。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些密集的意象,都是名物,是来自视觉直接感知到的外部对象。而内心想象的非外部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名物,如天使,仙女,在意念中是可视的,与视觉经验相关,故仍然可以构成意象。

意象也不一定非是可见之象,也可以是可察之态。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又如:

江南三月,暮春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都不是名物,而是名物的状态。这也是属于可以被视觉观察的范围,所以能够构成意象。虚拟的可视的情景,如顽石点头、天女散花,明珠有泪,良玉生烟,也能构成意象。意象的基础是“象”,所以意象必须是关联到视觉经验的

相关分词: 视觉 意象 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