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世界尽头的奇迹

世界尽头的奇迹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世界尽头的奇迹




基本信息


作者:陈晓夏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73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303101177

装帧:平装

开本:16

定价:35.00

内容简介


《世界尽头的奇迹》内容简介:从20世纪末至今,我国共组织了6次南极内陆冰盖综合考察活动。其中,前3次重点开展了从我国南极中山站向冰穹A地区方向沿线的断面勘测调查工作,为实现我国南极考察登顶冰穹A并为开展南极内陆科学考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1月18日,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科考队首次到达冰穹A地区最高点。这是我国第4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这次冰盖考察经历了高寒、缺氧、机械故障、白化天气、冰裂隙和暴风雪等种种困难,堪称是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史上最艰难的科考工程。

作者简介


陈晓夏,1977年生,现从事传媒运营管理工作。主要作品有大型高清纪录片《敦煌》(总制片人)、与BBC合拍大型高清纪录片《美丽中国》(Wild China,中方制片人)。先后获得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新闻技术工作者、全国优秀消防科普宣传工作者、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十优青年”、中央党校中直机关分校优秀学员、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纪念奖章和香港“极地精神”奖章等荣誉。其演讲被收入《北大讲座》、《从他们走到我们》等书。

2004年至2005年期间,陈晓夏作为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内陆冰盖队队员和央视随队记者,代表人类首次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开创了行走体验类科考探险节目的电视新形态,被中宣部列为“时代先锋”在全国推广学习,所在报道组获得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五一劳动奖状”。

2005年,陈晓夏任中国科学院可可西里科考队副队长兼首席新闻官、中央电视台可可西里前方报道组组长,策划并带队报道了人类首次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无人区进行的大规模科考探秘活动。

媒体推荐


在中国南极昆仑站成功建站之际,陈晓夏把人类首次到达南极冰穹A的经历写出来非常有意义,读者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我国南极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到“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

很高兴晓夏能把这段冰天雪地里的热血青春写出来,他所记录的内容是独家的第一手材料,通过文字与他分享南极之行的奇闻轶事和惊险刺激是一种快乐。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张长明

由陈晓夏报道的《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特别节目,在追踪报道、持续播出的形式下,做到了报道时间长而不怠、报道内容多而不散、报道形式活而不乱,不仅出色地完成了重大的报道任务,而且探索出了一条科技节目动态传播的新路子,而这些都是陈晓夏在条件极端恶劣的极地和无人区完成的。

——学者于丹

南极归来、可可西里归来,我都采访过陈晓夏。我很羡慕晓夏在他年轻的记者生涯里能拥有我们今生都不可能拥有的宝贵经历,也盼望他在亲身体验过造物的伟大之后,能永远保持对生命、自然的敬畏与谦卑。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越

被晓夏的书撞到了,不过撞得舒服,撞出不少兴奋和感慨。记者这个职业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起码不是什么人都能干好的。这个魅力无穷但又充满艰辛甚至危险的行业,需要一批有追求、有创意,而且非常执著的人来干。只有他们才能成为好记者、名记者。在物质和金钱崇拜时髦的今天,有这种执著和追求的年轻人不多,晓夏是其中的一个。

——风凰卫视美洲台台长吴晓镛

十年的青春,交织在爬冰卧雪的苦难和探究自然奥秘的梦想中,多少次放弃的念头,都被“梦想超越”的呼唤所泯灭。本以为从此以后冰雪和寒苦就只有回忆,可谁知晓夏的南极大作又让我心旌撩动,优美的文字和精彩的照片把我带回到20年前的岁月。好书之好会因人而异。本书对我而言就像一面时空魔镜,让我发现我自己。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总编李栓科

编辑推荐


《世界尽头的奇迹》:作者亲历人类探秘“不可接近之极”, 真情讲述刺激、梦幻的冰穹世界!

Dome-A(冰穹A)是南极内陆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其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国际上迄今还没有从地面进入Dome-A开展过系统科学考察活动,是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的空白地区与制高点。——引自《中国第2 1次南极科学考察现场实施计划》

D0me-A是科学研究的巨大宝库。由于Dome-A独特的高原地形特征,直接接受来自地球平流层大气的沉积,因此这里的冰盖是原始堆积形成的,储存着全球的气候和大气环境信息。Dome-A也是南极冷源的中心区,在这里可望获得近期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D0me-A不仅是世界上雪冰与大气环境监测、气象观测、日-地系统观测等独一无二的“科学观测站”,也是南极冰盖冰芯钻探仅存的最后一个理想地点,其科学意义是地球上其他任何科学观测站无法代替的。

十三位中国勇士,四万里南极征程,国际公认的顶级探险科考队率先冲顶“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夜防海盗”的惊心魂魄,“魔鬼西风带”的抵死穿越,“冰裂隙”的命悬一线,“白化天”的生死考验……

科考队随队记者带你用脚步丈量,沉寂万年的“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生命的卑微与光芒、渺小与坚强、在未知的疆域盛放。

目录


序一

极地丰碑 人类壮举

序二

为勇士喝彩

引子/1

万年玄冰的诱惑

第一章 向南,向南,雪龙出征/7

第一节 起航遭遇台风/8

出发前签下了“生死状”,里面已详尽地把发生不幸后的处理措施都写上了,落笔的那一刻,我们的生命已和雪龙船,和南极冰盖最高点拴在了一起。

第二节 夜防南洋海盗/31

这个发现让我们顿时紧张起来,我们真的要遭遇海盗了吗?按常理渔船不该出现在暴雨频繁的午夜海面,更不会尾随我们同速航行……

第三节 在赤道上拔河/38

如果不看周围环境很难想象此时正身处外海……这里的高温时刻在提醒我,这里是赤道。在毫无遮挡的烈日下,船甲板被晒得发烫,我担心鞋踩上去会被熔化……

第四节 踏上“印度洋花城”/48

在一家经营澳洲宝石(Opal)的首饰店,我还是没忍住购物冲动,买了一块澳宝项坠……买下澳宝项坠算作这次途经澳洲的纪念,希望戴上它能给我的南极之行带来好运气。

第五节 命悬“魔鬼”西风带/56

我平生第一次感到了恐惧。万吨级的破冰船看上去那么弱不禁风,在狂风巨浪面前显得势单力薄,似乎随时都会被?凉涛骇浪打翻撕裂。

第二章 水晶雨的召唤/77

第一节 破冰船受阻/78

越来越多的冰山对于雪龙船来说并不是件好事,这么多巨型冰山的出现,使大家不由得想到了人们熟知的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沉没的影视场景。

第二节 直升机险情/86

直升机在不断地向高空攀升,我四肢悬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倚靠和抓握,整个人的重量都维系在腰间的安全带上,胸腹部被越勒越紧。最要命的是安全带已经解开了一半……

第三节 生死大转运/94

每次从冰缝上开过时,车身会悠悠向下一沉,短暂的悬空感让我紧张得汗流浃背,生怕这时候车辆熄火或者冰面承受不住车重发生垮塌。

第四节 队长“跨国求医”/107

Dome-A距离海岸线非常遥远,我们13人组成的“特种部队”将孤军深入南极内陆1200多公里,这个距离已经远远超出了站区直升机救援的范围……

第三章 人类不可接近之极/133

第一节 茫茫未知路/134

像这种发电机组故障在南极内陆是很危险的,雪地车没有办法通电加热就无法在低温下启动?失去了交通I具,又没有电力保暖,我们的命运就只有一个——冻死在营地后,成为南极内陆的永久标志物。

第二节 冰裂隙探秘/169

在一旁休息的老盖正想换个睡姿,突然发现了这个险情,大喊一声:“停车!”童鹤翔迅速向左打轮……可把老盖和童医生两人吓坏了,这个裂缝的边缘冻雪很薄,根本承受不住雪地车的重量。

第三节 遭遇“南极死光”/177

天空呈现出一种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样子,天地之间浑然一片……寻像器里没有任何景物,感觉人仿佛融入了浓稠的牛奶里,顿时失去了方向……

第四节 放弃雪地车/185

在机械师例行检查时,徐霞兴发现他车后拖载雪橇的牵引转向三角架断了……我坐在断裂的雪橇三角架上拍了一段现场报道,告诉观众这次雪橇损坏是我们出发以来面临的最严峻考验。

第五节 机械师落泪/209

看到老徐和老崔在标志物前相拥而泣的场面,我的泪水怎么也控制不住……他俩的对话没怎么删减,保留了大部分同期声,解说词在这个情境下已经没有力量了。

第四章 为了这一刻/217

第一节 极地大营救/218

领队张占海果断下令:科考以人为本,立刻启动国际救援机制。随即向美方发出了正式请求……美国极点站很快做出了积极回应……

第二节 跨越南纬80。/228

我们已经接近了Dome-A核心区……这个纬度以南……向前的每一米对于人类来说都是全新的。我们用GPS在距离头车20米的地方定位了南纬80。线……

第三节 冰穹A在这里/256

“这就是最高点”——张胜凯的声音不大,但对于人类探索南极的历史来说无疑是个重音。时间定格在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点15分。

后记/271

活着,真好!

……

相关分词: 世界 尽头 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