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石门山镇

石门山镇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石门山镇




石门山镇位于曲阜市东北部,北依泰安,东临泗水,总面积84.2平方公里,辖54个自然村,35个行政村,全镇4.8万人。北部以山区丘陵为主,群山连绵,适宜林果和畜牧业的发展,南部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适宜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

石门山镇的前身是董庄乡,2011年经济宁市政府批准,撤销董庄乡,设立石门山镇。

简介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立足实际、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带领全镇人民改革开放、艰苦创业,经济和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4000万元,财政收入6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558元。全镇上下气正风顺、同心同德,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大好局面,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嘉奖表扬,2003年被济宁市委授予“五好党委”光荣称号。

沿革


明清时期境内为成功社和义田社。1938年属二区。1946年属吴村区。1947年为建国镇。1948年属吴村区。1949年为10区(董家庄区)。1957年划归王庄区。1958年8月为卫星公社。1984年改为区。1986年区改为镇。2011年改为石门山镇。

旅游资源


境内尚有众多古遗存。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韦家林墓群,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屈家林遗址,曲阜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家村明代植桧柏树、东大岭化石遗址、坡里遗址、夏庄遗址、屈家村窑址、河夹店窑址、西庄石佛像、韦家庄祠堂、观音庙等。

董大城古城遗址

位于曲阜城北15公里董大城村,周有一土城,传原有外大、内小两城,现存为小城。城呈长方形,东墙长292米,西墙282米,南墙426米,北墙432米,墙宽约10米,四面各开一门,城内面积约0.126平方公里。1980年济宁市文物普查队对其进行了调查和开方试掘。城下半部夯土层10~12厘米,夯窝直径4~5厘米,上部夯层14~16厘米,夯窝6~7厘米。距城基1米高处,横列一层圆木,木直径10~12厘米,木与木间隔50厘米左右。在城东北角还发掘出四具人体骨架,自城根基向上叠压排列,骨架间以大小不一的数块板瓦相隔。骨架东西向,仰身直肢,未发现随葬品,初判为筑城进行奠基礼时实行人祭的牺牲品。在城内外经常发掘出战国时期的三棱铜镞,宋代崇宁铜钱,1921年还曾出土铜鼎3件,1970年挖掘出窖藏蚁鼻钱19公斤。据其构筑方法、人祭坑及出土文物等初步判断,该古城垣系战国时期建造。

据文献推断,董大城古城为春秋鲁国“曲池”,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董渫为侯,国于此。唐末五代时,董氏在旧城上整修城寨,啸聚称王,故名董城寨。《续修曲阜县志》载:“鲁桓公十二年,会杞侯、莒子盟与曲池”。杜预注,“曲池鲁地,在曲阜县东北四十里,源于石门山。考石门山距城六十里,其水西南流二十里至董城寨,东南折入泗,故名曲池。此村与董家庄一带为春秋古城。清咸丰年间,捻军入曲阜,镇民朱云因故城遗址为土圩,以寓居民,捻军不敢近,即董城寨也“。《孔子故里史迹考略》载:“此地沿至汉代,为成县故城。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董渫为侯,国于此。”即《水经注》所指渫城。明代以来,附近林家洼、屈家村等百姓迁此居住,遂成村落,仍名董城寨。1985年济宁市将该城址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山风景区

位于曲阜城北22.5公里处。石门山原名龙门山,因峡谷两侧山峰对峙如石门,故名石门山。山上有卧虎顶、狼窝山、黄山、孤山、皮花顶等大小14个山头和胜涵峰、摩清峰、玉笋峰、翠屏峰、两月峰、虎峰、惟虎峰、镇虎峰、狂犬峰、望虎山、水雪涧、蟠龙洞、含珠台等24景。胜涵峰为全山主峰,海拔486米。峰顶原有泉,流入溪涧形成瀑布。

春秋末期,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后,曾宿于石门,今山中存有“子路寄宿处”等遗迹。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就曾结伴东游齐鲁,足迹踏遍石门山。杜甫曾作《题张氏隐居》《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两首诗。李白曾作《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今山中有池台“杜甫、李白燕集处”遗址。唐“竹溪六逸”之一张叔明隐居遗址尚存。唐末黄巢揭竿起义,曾聚兵此山休整,今存有“黄巢插大纛处”遗址。

全真观遗址

北宋末年著名道士王嘉创立“全真教”,于峄山设道院,在龙门山立下院,名为“全真观”。明永乐年间改建为寺院,明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时易名玉泉寺,习称石门寺。建有千佛殿、万仙楼、佛经阁、玉皇殿、牛马王殿、禅堂、鼓楼、钟楼、南天门、禅房、僧房、斋厅、土地祠、粮仓、伙房等80余间。鼎盛时寺僧增至百余人,是香火兴旺的禅宗胜地。后仅存石门、佛殿、后楼、正房等28间。山门在寺院西南,一石砌方台上建门房3间,阔5.7米,深10.4米。佛殿与南天门、东西厢房组成一个四合院。殿5间,阔10.12米,深5.2米。清初,孔尚任隐居期间曾募资重整寺容。寺前山路左侧立有孔尚任书写的《秋水亭记》碑。

清代初期,著名戏剧家孔尚任隐居并终老与此。在此写下了《石门山集》《募修五泉寺疏》《樵约》《秋水亭记》等名篇,并酝酿了名剧《桃花扇》。康熙二十一年(1684年),康熙皇帝来曲阜祭祀孔子,孔尚任被推荐为引驾官,并为皇帝讲经,深的康熙赏识,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康熙四十年(1701年),孔尚任反映南明社会的名剧《桃花扇》上演后被罢官,毅然返回石门终其天年。

石门寺建筑群

1985年,“石门寺建筑群”被列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陆续维修寺院建筑40多间,复原建筑17座,恢复了千佛殿塑像,重建了孔尚任隐居的“孤云草堂”。石门山高峰遽涧,树木丛杂。各种树木多达33科,136种。1992年,石门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石门画院

石门画院1998年5月1日“石门画院”在石门山镇石门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内成立。市文化局局长陈传平等负责人为画院剪彩。本市书画界著名人士杜平甫、翟胜礼、薛永清、孔庆金等登山祝贺并即兴挥毫泼墨为石门画院题词作画。石门画院是由石门山镇文化站站长翟福民牵头,吸收乡内部的民间书画爱好者自筹资金、自发组织成立的。其主要参与人员有河东村的陈明山、屈家村的孔庆贺、林程店村的姜志林等。画院的目的是借助于石门山优美的景色和名山名水的人文景观,引发和培养农村青少年的书画兴趣与技巧,为石门山旅游景区增添了一道文化风景线。

石门山镇人文荟萃,名胜众多。境内北高南低,多以山区丘陵为主,有省级文物景点3处,省市级文物景点13处。境内有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曲阜远东大学、游园狩猎场、李白杜甫赋诗话别处、“桃花扇”作者孔尚任隐居的石门寺(石门山内)等旅游休闲的风景名胜。北部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石门山公园,西北部是风光秀丽的九仙山。清代剧作家孔尚任两次隐居石门山,在此著成《桃花扇》,至今有“孤云草堂”遗址,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结伴东游至此,在山上吟诗作赋,写下了“何时石门路,重有今樽开”的名句。山上景点众多,环境幽雅。

资源优势


石门山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石门山镇距东方圣城曲阜十公里,据五岳至尊泰山20公里,是黄金旅游线的必经之地。有京沪铁路、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贯穿南北;境内京福高速公路与104国道交叉处设有互通立交出口;另有京沪高速铁路正在拟建;地市级曲石公路、星吴公路和镇村公路连网,四通八达。“村村通柏油工程全面启动”。石门山镇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56种。境内有牛山流域的万亩板栗园,有苹果、桃、杏、核桃、梨、柿子等39个种类的干鲜果品经济林1.5万亩,水果年产量2700吨,形成了丰富的土特产。最著名的有历史上曾为贡品的韦楼香椿、中村风干香肠、丁庄的酒枣、冬桃,周庄柿饼、石门山庄的板栗、核桃,林洼葡萄等。其中,板栗已出口日本、韩国。因其品质优良,正被省部级专家鉴定命名。以葡萄、草莓等为主的经济田达1.6万亩,其中葡萄种植面积6000多亩。以104国道临近的林洼、屈村等村为主,葡萄连片发展2000余亩,建成中美合资高科技葡萄示范园一处,占地100亩,培育发展国际葡萄新品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形成了“北部山区板栗为主的万亩优质高效经济林”,“南部平原地块以葡萄、草莓、蔬菜、中药材为主的优质高效万亩经济田”。

境内水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10条,水库塘坝108座,渔业养殖面积3324亩。农林生产健康发展,灌溉系统配套完善。农产品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地瓜等20多种粮经作物;境内有林地108万亩,木材蓄积量4800立方米;矿产资源有石英石、耐火土、石膏、铁、铜等10余个品种。

石门山镇经济发展状况


综述

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立足实际、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带领全镇人民改革开放、艰苦创业,经济和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8年,石门山镇所辖4个管区,51个行政村,总人口46209人。全镇实有耕地面积4246.6公顷,其中水浇地面积2508公顷。粮食单产,1996年409公斤、1997年373公斤、1998年362公斤。粮食总产,1996年34526吨、1997年32639吨、1998年31055吨。其中秋粮总产,1996年18590吨、1997年16767吨、1998年18792.5吨。1996~1998年,共完成人工集约林21公顷,发展各种经济林24公顷,新建完善林网180公顷,植树总量39万株。畜牧业稳定发展,三年来共出栏生猪12800头,畜牧总产值14342万元。1996年7368万元,1997年4487万元,1998年2487万元。1998年新引进小尾寒羊450只,大牲畜存栏5776头,畜牧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3%。渔业生产,大力推广特种鱼类养殖和鱼鸭混养。在水产局的帮扶下,梨园、河店水库建24个网箱。三年来全镇103座水库塘坝渔业总产值812万元,其中1996年218万元,1997年170万元,1998年达424万元。

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4000万元,财政收入6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558元。全镇上下气正风顺、同心同德,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大好局面,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嘉奖表扬,2003年被济宁市委授予“五好党委”光荣称号。

资源基地

林家洼葡萄基地

以林家洼为主要产区的石门山镇葡萄基地,位于石门山镇南部,西靠104国道,通过近几年的效益辐射,现全镇种植面积已达7000余亩。

1993年以林洼为中心,开始种植“巨峰”葡萄,随后村里看准这一优势项目,划片统一发展,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已形成以林洼为中心的葡萄生产基地,涉及衡庙、韦寨、杜村、董大城等村,亩产优质葡萄2000公斤,产品销往江西、浙江、江苏等江南省市。2000年,在林洼村西与全国葡萄大王孙培杰先生联合投资300余万元建中美合资曲阜葡萄示范园一处,占地100余亩,主要推广“超级无核”等名优新特葡萄品种,对全镇葡萄生产起到了具大的带动作用。

牛山流域板栗园

石门山镇板栗园是曲阜市最大板栗生产基地,地处牛山流域,以梨园、偏午、黄沟、石头河等村为主,由于农民一直有种植板栗的习惯,1992年镇党委政府大力实施了山区开发,引导农村在原有种植的基础上,以板栗、柿子为新上种植项目,整体规划,规模发展,注重发展优质品种,同时又投资150余万元,修建了环山路,造地1000余亩,改善了生产条件。经过10余年的持续开发,现已栽植各种板栗树50余万株,面积7000余亩,产品运销日本、韩国以及国内10余个大中城市,效益达800万元。产品以色正、个大、无污染,绿色食品而闻名,倍受客户欢迎。

屈村草莓基地

石门山镇屈家村自1997年以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实际,大力发展草莓、蔬菜产业。逐步形成了冬暖式草莓大棚370个,大小拱棚260个,面积700余亩的规模,在生产过程中,屈村注重引进先进科学技术。1997年,开始改种冬暖式大棚草莓,将上市时间提前了近两个月,每亩产量在2500公斤,注重品种的更新换代,不断引入新品种,目前优质草莓已达到80%以上,强化销售服务,借助互联网在12个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与济南、寿光等批发市场缔结了稳定的伙伴关系,2004年春,全村草莓总产达180万公斤,总收入达350万元,人均仅草莓收入近1500元。

朱黄庄黄金梨基地

朱黄庄黄金梨基地位于石门山镇东部,总面积3500亩,以朱黄庄、后夏为主,辐射周边村庄。该区地处平原,地势平缓,土壤为棕壤土,土壤质地为砂壤土,经镇政府研究,会同上级农技、林业主管部门共同论证,确定该区适宜发展梨树。黄金梨是韩国二十世纪梨与新高梨杂交育成的新品种,适应于砂壤土,尤其是土层较深,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不高的土壤环境。经省林业局专家论证,该区适宜黄金梨的栽植。遂于2001年底与青岛胜利安农产有限公司合作,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开发黄金梨基地3500亩。该项目为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公司负责技术指导,保护价回收产品。通过三年努力,该基地已形成3500亩的规模,第一批栽植1500亩已进入初果期。通过人工授粉,果实套袋,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管理技术,果实品质极佳,达到出口标准,畅销国际市场。

社会事业发展


1998年全镇共有学校20处,中小学教师499人,其中中学3处,小学15处,教学点5处,共211个教学班,在校生5037人。1996~1998年全镇用于合班并校、校舍改建(含高标准教学楼7栋)、绿化美化、图书、教学仪器等内部配套共投入资金185万元。三年中共升入中专、重点高中245人,升入普通中学、职业高中、技工学校553人。1998底,全镇有幼儿园39处,共45个班,幼教职工53人,入园率达100%。1998年,卫生院有医务人员69人,分为16个科室。于1997年投资54万元建高标准病房楼1050平方米。购置了救护车1辆,医院内部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镇推行了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工作,投资131万元,新建村卫生所21处。对镇村医生实行了聘任制、工资制、养老保险制。

计划生育工作。1997~1998年被评为曲阜市一等奖。1997年投资30万元新建标准较高、功能齐全的镇计生服务站综合楼,各村新建改建了计生服务室,协会工作受到省、市好评。1996~1998年,共做4种手术1820例,计划生育率99.9%、晚婚晚育率为99.8%,人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8%、1.4%、2.0%。

1996~1998年投资8.3万元改建镇敬老院住房14间,新建2处治安报警点,维修了派出所,重点规划了镇工业小区,拿出了小城镇规划,完成了“91378”工程林果路、黄庄大桥、梨园大桥建设,全镇会战投资70多万元完成了“泗吴”公路拓宽铺设任务,架设了2公里的路灯,镇成立了文化艺术联合会,同友好乡镇江苏锡山市梅村镇举办了书画联展,全市第一家民间书画院--石门书画院成立。

开通架设了有线电视。邮电通讯、交通、保险、供电等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电话装机1998年底达1228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增强,通过“严打”斗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连续三年受到上级的表彰。全镇连续三年开展了“民主法制建设”、“支部规范化建设”、“创建安全文明乡村”三项活动,实行了“村帐镇管”、“组帐村管”,认真开展了“减负”工作,人大连续三年开展了评选“最佳人民公仆”、“最佳政府部门”活动,推行了“四民主两公开”,全镇呈现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文教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仪器配套,投入40万元完成镇中学试验楼的建设,投资40万元建设高标准的教委楼。目前全镇现有中学3处,小学10处,2002年在校学生共468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成人教育、科技教育、农村科技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1995年筹资35万元建成成人教育中心一处,为全镇成人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并且全镇95%以上村办起了青年民兵之家,农村科技学校等各类宣传阵地。镇卫生院有医务员60人,16个科室,有村级卫生室48个,医务人员100人。卫生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加强行风建设,改善医疗条件,投资20万元,新上x光透视机。2001年镇卫生院被列为创建省级示范计划免疫门诊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两个生产一起抓“和“三为主”,“三公开”的工作方针,加强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配齐了“两室一校”健全了各类制度,配备了计生专职主任和服务员。认真执行计生工作“三不准”,全方位实行优质服务,计划生育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出生率保持在10‰以下。2001年全镇共出生443人,人口出生率9.1‰,自然增长100人,自然增长率2.1‰,计划生育率为99.5%,被曲阜市委市政府授予一等奖。

明星村街


石门山镇董大城村董大城村座落在石门山镇中部的小平原上,东邻曲石公路。全村1130人,286户,耕地面积87公顷。到1998年底,集体固定资产1000万元,人均收入2900元,是1978年的15倍。该村岩棉厂始建于1986年,由于从筹建到安装,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成型,都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严格的管理方式,岩棉制品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和山东省名牌产品,并由国家能源部颁发了生产许可证,成为全国石化绝热工程协作单位成员,“麒麟”牌岩棉制品在市场上畅销不衰,为全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岩棉厂的长期兴旺,带动了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村庄先后完成了规划,达到每4户1个单元的合理布局,村内道路实现了柏油化并安装了路灯,村办小学是全乡唯一的1所达标学校,花园式的环境培育着全村的少年儿童。工农业生产齐驱并进。1997年投资200万元,筹建成对氯苯粉生产线,1998年销售收入实现240万元,获利税28万元。通过投入25万元的治污工程,企业达到了济宁市级环保标准。农业生产先后投资20多万元,开挖大口井16眼,并配套铺设地下输水管道1.2万米,且16眼大井,井井相通,全村粮田一周就可普浇一遍水。1998年,全村拥有大型联合收割机3台,50拖拉机及配套农机5部,耕、播、浇、收割实现了机械化。种植业调整中逐步实现了区域良种种植化,农户栽有葡萄园近10亩,菜园50亩。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通过开展评比“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全村形成了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良好风气,群众安居乐业,生活由富裕走向小康

相关分词: 石门 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