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石佛寺

石佛寺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石佛寺


左权县石佛寺,位于县城之西3.5公里井沟村西南的山坡上,“枕高岗绕曲涧,苍松万株,清香袭人。”为左权县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之一。原有12处院落,20世纪30年代开始被破坏,逐渐沦为废墟,现成农家耕田。由于长时期淹没无闻和石佛寺的毁废,致使所遗两座石窟不为人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地名办公室和文物部门经过详细考察,这两座石窟方重现于世。



山西省左权县石佛寺


左权县石佛寺,位于县城之西3.5公里井沟村西南的山坡上,“枕高岗绕曲涧,苍松万株,清香袭人。”为左权县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之一。

据旧方志记载和当地传说,石佛寺旧为辽州(左权县旧名)古八景中的“石佛松涛”,原有12处院落,20世纪30年代开始被破坏,逐渐沦为废墟,现成农家耕田。由于长时期淹没无闻和石佛寺的毁废,致使所遗两座石窟不为人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地名办公室和文物部门经过详细考察,这两座石窟方重现于世。现遗两座石窟,坐西面东,南北毗邻,从窟外石岩上许多椽孔和4个长方形深孔来看,可知原有木构建筑遮庇石窟。

北窟,平面略成方形,三壁三龛形状,主室占地7.5平方米。窟门穹形,两侧有两力士像,肌肉暴突,马步弓腰。正面佛龛塑有释迦牟尼坐像,高0.88米,身披博衣袈裟,结跏趺坐在须弥座上;龛外凿有迦叶、阿难二弟子及另外两尊菩萨;佛龛上部两侧又有维摩诘和文殊菩萨坐像,下部石香炉旁有供养人雕像。左面佛龛雕思维菩萨坐像,高1.24米,左手下垂握右脚,右手上举支撑前额,作思维状;龛外两侧各有菩萨立像;佛龛上部雕有两排千佛小龛,下部石香炉旁有11尊供养人像。右面佛龛雕有弥勒佛像,高1.26米,双脚裸露倚坐须弥座;龛外两侧各有菩萨像;佛龛上部亦有千佛龛,下部亦有石香炉和9尊供养人。此窟的顶部和壁上多有藻井、飞天、浮雕……

南窟,平面略呈梯形,八字坡顶,穹形窟门,亦是三壁三龛形制,主室占地7.8平方米。窟中计有11尊雕像、2天王浮雕及4身飞天。此窟的凿雕手法与北窟迥异,兼有唐宋时期的特点,专家认为是五代时期模仿北窟布局镌凿而成。

浙江省绍兴市石佛寺


下方桥石佛寺 寺址今绍兴城区西北20公里齐贤镇羊山。隋开皇年间(581~600)建。时越国公杨素,开羊山石以筑罗城。后于孤岩凿弥勒佛像,像高10余米,历时3世乃成。唐中和年间(881~885),武肃王钱?以八都兵屯羊石寨,平刘汉宏,讨获董昌,为记其功,建寺覆盖石佛,名灵鹫禅院。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僧法贤开拓基址,立庵绘像。功未竟而逝。万历十一年(1583),僧广尧任住持,敝衲草履,率徒躬自耕植,远近敬信,法席大盛。其弟子鸠工集材,装严石佛金相。石壁多名人摩崖题刻。崖刻“飞跃”二字,传为韩世忠所书,今尚存。

全寺建筑面积千余平方米,有大殿二,东西侧厢房十余间。“文化大革命”时移作他用。后归复。1987年,开放寺院,定为佛教活动场所。1989年,修葺大殿。有僧21名,住持本耀。

五泄禅寺 寺址诸暨西北23公里,五泄山七十二峰处。唐元和三年(808),为迎曹溪第四代灵默禅师建。初名三学(戒学、定学、慧学)禅院,咸通六年(865),赐五泄永安禅院额。禅寺高僧雅集。曹洞宗创始人良价,在此披剃,师事灵默。唐高僧心境禅师参谒灵默,传承衣钵。天祐三年(906),改应乾禅院。五代时,诗僧贯休寓寺9年。宋嘉祐元年(1056),复改五泄禅院。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佛祖楼、龙堂、官厅、僧寮、宾房等。民国初,寺房达百余间,僧百余名。民国30年(1941)5月,日军入侵,焚毁大部禅房及文物古迹。1949年,有僧18名,住持敏康。

1970年,重修五泄禅寺。1986年3月,开放寺院,定为佛教活动场所。1987年7月,日本铃木哲雄博士来五泄访寻曹洞宗始祖良价遗迹

广东省汕头市石佛寺


广东汕头澄海市澄华街道冠山(又名神山)居委“冠山环翠”(澄海古八景之一)中的石佛寺,创自明朝,原称“神山古庵”。坐落于神山西麓,怪石嶙峋,林木苍翠,筑有一座四柱亭台,雅称禅楼,其背后有一巨石削立如壁,石纹有影如人立状,常倒映于仙江清流碧波中,此“禅楼倒影”奇观成为古代冠山十景之一。古刹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并由陈祖鞭(1912-2004.1.16)、辛扬新居士先后筹资扩建,现为旅游礼佛热点。

明崇祯十年(1637),冠山乡贤李日桓,春游神山至西麓悬崖,见其左侧山势至此再呈突出,巨石丛生,结成石脉形状,中间一片高耸巨石,石纹显现人状,深受启迪,遂利用这天然巨石,摹仿唐代吴道子手笔画的观音大士像,在石上镌刻成一尊站在云层上持珠的半面浮雕观音菩萨(一说是明朝李咸池太守仿刻),脚踏彩云,手握莲花,神情慈祥,其背后刻衬着紫竹林,栩栩如生,堪称神工,这便是石佛(实是菩萨)的由来。该巨石及石佛今尚存。

解放后,澄海县人民政府把神山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区,石佛寺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在轰轰烈烈“破四旧”中,它幸免于难。随着“文革”结束,拨乱反正,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各地寺庵逐渐恢复。

1985年,由旅外侨胞捐资修葺“冠山环翠”,扩建石佛寺会客厅、阅经堂、弥勒阁(有巨型弥勒塑像)、讲经堂,形成颇具规模的错落幽深的佛寺。寺为硬山顶二阶二进曲径建筑,除观音外还供奉达摩和十八罗汉。

今寺之山门,背东向西。进之,右为一楼,楼下为会客厅、讲堂,楼顶为弥勒阁:左为倚山而立二层楼,下为般若堂,上为极乐阁。向前登石阶,便至正门,进之,左侧从西至东是延生堂、大悲阁、客堂,祖堂与大悲阁之间有“点头石”。大悲阁坐北向南,内面便是以天然石记刻成的著名石佛像,也是全寺主体。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四川省郫县石佛寺


在郫县郫筒镇长乐村的乡间小路旁有一座废弃的石佛寺。这座古寺目前仅剩下一间大殿、一间后殿和一间偏殿。大殿占地约上百平方米,10米左右高,是一座土木结构的古建筑。大殿内堆放着谷草、农具等物品,殿瓦也都残败得四面透光。就在这破败不堪的大殿四壁上,却到处可见绘画精美的壁画!

殿墙四壁的最下方是彩绘图案,上面是黑白涂绘的壁画。画面上有佛像、人物、动物和树木的图案,还有诸如“住善国如来舍身未因、太子里拜仙人为师尊、住善国仙女试道心”等文字注释,每幅画都仿佛在讲述一个流传悠久的故事。粗略统计,整个殿墙上的壁画至少有40多幅,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图画还有10多幅。除了壁画,大殿的立柱上也到处都是文字和鲜艳的花纹。

据介绍,今年3月31日,新上任村委会主任的他在查看村上的物产时无意中看到了这些壁画。初步判断这些壁画可能是明代的。同治版郫县志记载,石佛寺在县西八里,元时建石佛一尊。但是据现存的石佛寺释迦摩尼佛造像看,该石像造于唐代,那么可以肯定石佛寺始建年代至晚是在唐代无疑。郫县地处成都平原中部,古称郫邑,为古蜀国都城。公元前314年,秦灭蜀后设蜀郡,郫邑始称郫县,迄今已有2300余年。

江苏省灌云县石佛寺


有“淮北无双寺”之称的石佛寺,位于被誉为“淮北第一神山”的江苏连云港灌云县大伊山东山腰间,三面环山,一面朝阳,北靠观日峰。石佛寺占地十余亩,根据山区自然环境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寺基朝东南人流方向,成梯田状,分前山门、钟鼓楼、前后大殿、藏经楼,三层院落,层层叠高,远远望去,气势雄伟而壮观。大殿为元代典型单层三檐歇三顶建筑,规模客观宏大,东西有廊坊围成四合院式院落,大殿红漆包柱上镏金楷书“有意焚香,何须远求圣境;诚心向善,此处就是名山。”楹联一副,大殿中央供奉释加牟尼佛、药王弟子和阿弥陀佛大理石石佛三尊,释加牟尼佛十大弟子石佛分列左右,十三尊石佛因此而得名。

石佛寺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几经沧桑。清康熙25年(公元1686年)春复建以后一直烟火旺盛,香客如潮。从头年腊月至第二年夏,佛事不断,方圆数百里虔诚香客和游人都来此敬香朝山拜佛。每逢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和盂兰盆盛会,香客都排成数米长队等候敬香供佛,闻佛教音乐,尝佛斋食品,游奇峰异洞,如出尘世。

山东省庆云县石佛寺


山东庆云石佛寺位于庆云县城南偏西5公里,始建于元朝。相传有元龙、仁凤夫妻二人流落于此处马颊河畔,搭茅棚居住。某年夏秋之交,天降大雨,洪水泛滥,两尊石佛和一口巨钟漂来,停于岸边。元龙夫妇遂各处募捐钱物,修一小庙供奉石佛。后来香火日盛,佛教弟子募化和社会各界捐助,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称石佛寺。寺院占地12亩,正殿3间,偏殿24间,供奉释迦牟尼佛及石佛爷爷、石佛奶奶。有僧侣四、五名。前来祈福进香者络绎不绝。1969年,该寺改名为石佛寺高小。1993年,庆云县人民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决定修复石佛寺。现有仁光、仁莲二位法师自庐山诺那塔来此主持重建,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大雄宝殿”四个字是赵朴初先生所书。现山门上“石佛寺”匾额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亲笔所书。

南京市浦口石佛寺


石佛寺的今昔

在浦口通往江浦县的公路旁,有一爿“石佛代销店”,属浦口区顶山乡石佛村所辖。浦口和江浦地区的人们大都知道,这里曾是香火旺盛的石佛寺原址。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六百多年,日渐发达。到了隋唐时期逐渐产生禅宗、密宗、律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己达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俗都有一定影响。浦口区虽只占中国面积的六百万分之一,但在南北朝以后清朝以前,却寺庙林立,其中尤以佛教寺庙为盛。

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这话非常符合事实,中国的名山大川,无一没有寺院僧侣。浦口山陵起伏,峰峦层迭;虽未登入名山之列,但寺庙之多!不得不承认是与绿水环绕、景色宜人的定山、宝塔山、浦子山、平山、宣化山等有关。其中仅定山周围就有定山寺、石佛寺等数十座庙宇。

据《江浦埤乘》记载:“石佛寺,在治(县城)东北十五里,宗建炎间建,明万历间乡耆周栋捐修并建东岳殿、华严楼于寺左,又修筑寺前官路二十里,加茸石桥,募置双岸圩香火田三十三亩,摄县事郎文焕有碑记,寇(指太平军)毁后复建数楹。”

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石佛寺一带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加上这里既是交通要道,又是佛教盛行之地,地方官便在这里建了寺庙。众所周知,中国唐代以后,石刻艺术在佛像雕刻中已达到了一个相当完美的水平。所以,石佛寺里所供的佛像也是石刻艺术的体现,它和现在人们通常见到的泥塑木雕不同。

关于石佛寺的来历,浦口地区还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在宋代,长江多次泛滥(《江浦埤乘》也有记载),浦口本是沿江地带,由于当时没有防范措施,所以水患难免。有一年,长江泛滥,浦口地区许多良田被淹没,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奇怪的是,正在这时从长江上游漂来了三尊石佛,当石佛漂到现在的石佛代销店时,洪水全退潮了。于是,人们重建家园、男耕女织度时光。当时,人们认为这水得以退下是石佛的保佑。所以专门盖起庙宇,把三尊石佛供奉起来,一是对石佛表示感恩戴德,二是便于祈祷菩萨神灵保佑。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它只能表达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否则石佛怎不沉入水底呢?文革中,石佛不知去向,1982年文物普查中,根据《江浦坤乘》的记载和人们提供的线索,这三尊石佛中的一尊,被群众挖掘清理出来交给浦口区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保管起来。这是一尊慈眉善目、颈挂佛珠的观音雕像。它高一米,宽六十公分,重约亠百五十公斤,距今已有八百五十多年历史。经专家鉴定,这尊宋代石佛是国家一级文物。它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古代劳动人民艺术和智慧的结晶,省、市博物院(管)都曾借展过,同时它也说明浦口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及宗教信仰。

人们不禁要问,石佛供奉起来后,浦口地区不会再有水患了吧?恰恰相反从南宋建炎以后到清朝同治四年(公元1865元)的七百多年里,《江浦埤乘》所记就有四十次洪水泛滥,宋、元、明、清朝朝都有水患。农田淹没、房屋倒塌、百姓不得安宁。然而真正根治水患,使浦口人民安居乐业的还是解放以后,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9年,浦口沿江地带共加固江堤、港堤和分洪道堤近百里完成土方1000多万立方、石方1万多立方,国家共投资经费600多万元,作好防洪排涝工作, 经受住1954年和1983年二次特大洪水的考验。

1983年夏,在南京段的长江水位达九点九九米情况下,石佛一带约十华里长的珍珠河堤坝安然无恙。当时,为了再次加固堤坝,顶山乡人民不分昼夜地将六万多方泥土挑了上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佛成了历史文物,石佛寺也毁于清末战火。但是石佛寺这个名称却作为地名保留下来。石佛树、石佛农场、石佛代销店、石佛汽车站,都因此而得名。

现在,泊油马路从石佛村中心直穿而过;农民们新建的住宅楼,依山傍水,排列在公路两侧。能生产出“大桥牌”吉普车的南京第四机床厂也坐落在石佛村属地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石佛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多种经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因地制宜”,生产红砖;由于水陆交通方便,远销到安徽等地。村里还先后办起了鞋厂、服装厂等企业,有茶山、水产养殖等副业基地。

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便是现实中的苦难。”现在,石佛村的人民没有烧香拜佛,没有叩求神灵保佑,在党的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感召下,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意越来越兴隆。

福建省晋江市石佛寺


晋江石佛寺因石佛而得名,石佛寺的石佛精雕细镌在巨岩壁洞,高七米,宽十六米,神态威仪,温和慈善,形象逼真,是泉州地区罕见的佛教石窟。据说,寺中石佛乃宋代继承唐代石刻艺术的精品,历经风雨刷蚀九百余年,犹丰腴温润,云石生辉。

沿着时而平缓时而蜿蜒的柏油公路行走,约十里许,便来到了岱峰山南天禅院风景区的山下。

据说,依崖壁建造的滨海梵宫,初号「石佛岩」,后称「石佛寺」,随着物转星移,面目人非,庙宇屡有兴废,最后定名「南天寺」。

进山门,上石坡,大雄宝殿宏伟构造历历在目。殿前占地约一千平方米的水泥庭台给予人们充裕的活动空间。入内殿,以首观石佛为快,原来佛像是在一块巨大的石壁上精雕细琢而成,而寺庙就构建于石壁之下,既为三尊石佛挡风遮雨,又给芸芸众生有一处膜顶朝拜的方便。正中雕刻如来佛,盘腿端坐在二米高的莲花宝座上;东侧琢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像,头戴花冠,手持净瓶与经书;略靠前又有一佛,着宽袖大衣,神情端肃。三尊石佛高大雄伟,面容轩昂,雕饰精妙,颇有唐朝繁复奢华的艺术风格。

出得内殿,沿一僻静小道行约百米,观赏风景区颇负盛名的石崖题刻,石崖乃一小山坡,坡上草木皆绝,而石色暗黑如墨,古人在此处奋笔抒意,留下名人雅士题咏诗词多多。如西侧巨岩石坡上刻有「泉南佛国」四字,俊秀清丽,字大如豆,系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有感而发;另有清朝泉州知府李增蔚刻「嵩岳降神」四字于崖南侧,笔透石隙,字字珠玑。

因有石佛而灵显,因有崖刻而名盛。南天寺不仅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玩赏,而且本地的乡民也纷纷敬仰,虔诚而盛大的佛事又成为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

北京市延庆县石佛寺


位于延庆县东南部。东邻黄土岗,西北靠近青龙桥火车站。旧时建有石佛寺,村以寺而得名。

石佛寺建于明朝,据明《西关志》记载:“石佛寺在关北一十五里,因石凿大悲缘,永乐年间建。”寺中原有千手千眼佛和十殿阎王像,现庙已毁,寺中佛像也多遭毁坏。八十年代,修八达岭公路时,石佛寺村迁移,在公路边专门修建了一座平台,将残损的佛像加以修复后,置于平台上,供游人观赏。九十年代,在附近修建御都园,在园内重新建造石佛寺,寺中塑有佛像,供人们参观游览。

村子地处八达岭长城脚下,为南北交通要道,因靠近旅游区,村民多从事旅游服务业,村西有京包铁路和八达岭公路通过,交通较为便利。

甘肃省灵台县石佛寺


甘肃省灵台县上良原,由於位居县境之西,故称西原。唐代称秦原,又因上良原与朝那原的地形好像凤凰展翅,翩翩欲起,因此人们普遍将上良称为凤翅原。

凤翅原很有名气,战略地位很重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种种传奇的故事很多,尤其对石佛寺的传说尤多。石佛寺原址位於凤翅原的中部。相传在东汉末有一天,有十馀人用牛车拉运石佛三尊,行至灵台凤翅原,车停下来临时休息,当地民众好奇的前来围观,叩拜佛像,当问其来路和去向时,他们未作详细答复,只是手指西方,意味著从甘肃西部而来。休息後起程行路时,三尊佛像怎麽也搬不动,无奈就将石佛像留於此地,建庙供奉取名「石佛寺」。

石佛寺建筑占地约四亩,寺院呈长方形,土夯围墙高约丈余,周围杨柳成荫,寺内东面正殿三间,内供释迦牟尼佛。左右为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这三尊像都是用上乘的巨石,经能工巧匠精雕细磨而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北边大殿三间,关云长稳坐正中,关平、周仓陪立左右。南面大殿三间是黄龙、青龙二神。据《灵台县》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修订本记载∶「黄衣真人乾隆年成真於涧沟潭(石佛寺南约三里处),先时有西藏喇嘛师弟二人,其师身披黄褂,手持宝剑,入水降妖被伤,其徒隐去,三年复来,潭吼三日,岸决水走,龙神发暴,乡民言已成二神矣。嘉庆年间白莲教匪寇掠灵台西境,二神显威,大起风雨冰雹,击伤贼兵,死者过半,後官兵止,人民免患,因此受封享祀,庙建於石佛寺,至今香火不绝。」这三个大殿均系砖木结构,雕梁画栋,莲花脊龙凤葸,青石台阶,建筑雄伟。三大殿前有铁质铸成的鼎形香炉,高约三尺,向西左有钟楼,右有鼓楼,再西是戏楼,面对东殿,形成长方形的对称局格,十分壮观。

在寺院外北侧有一约一亩之大的天然涝池常年积水,清澈见底,传说游客至此,先在池旁洗手沐浴後,再进寺院烧香拜佛。

陕西省凤翔县石佛寺


概况

石佛寺位于凤翔县城东北,距县城约13公里处。它雄踞于马头坡之上,青峰山之巅,俯视雍川大地。

石佛寺原名千佛寺,始建于北魏386年—534年间,因供奉有1000余尊大小石佛像而得名。据考证千佛寺属千年古刹,历史悠久,昔日的寺院殿宇林立,香火鼎盛,弥阴蔽日,奇花异草,争奇斗艳,环境优雅,景色宜人,闻名遐迩,在关中一带享有盛名,山势居高临下,形如卧虎之态,蛇山、龟山、虎山、牛山、骆驼山一脉相连,每处胜景都有传奇般的故事,相传远古时期五龙聚海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由于历史战乱,曾多次焚毁,四次重建,文化大革命中惨遭破坏,原貌已荡然无存,成了一片废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佛教复兴,人心所向,1982年居士月凤兰受成众愿,放弃县城舒适小康之家,依然担负起重建石佛寺的重任。在她的带领下,以及众居士的大力支持下,经数年努力,1986年石佛寺殿,地藏殿,观音殿陆续落成。1999年又筹划建大雄宝殿,历经四年的不懈努力,于2002年落成。2003年再次筹划建修大悲殿,经过三年艰辛劳动,大悲殿于2006年建成竣工,并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法会。寺院先后增建了僧房、餐堂、客堂、教务楼等二十余间,现总资产达300余万元,占地面积48亩,已初具规模,并于2002年正式对外开放,目前的石佛寺以它无穷的魅力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旅游观光者前来朝贺,叩拜上香。

天王殿、山门、钟鼓楼于2009年开始建设。按寺院总体规划图、五佛殿、卧佛殿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与广大游客见面,一个全新的石佛寺会展现在人们面前,它像一颗灿烂的明珠,更加灿烂辉煌而文明于世,并张开双臂欢迎省内外朋友的到来。

历史

石佛寺远近有名,昔日游人很多,香客盈门。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孙中山就任大总统时提倡新生活运动,当地在石佛寺院内增设生房,改成小学,南面的二龙殿、戏楼改为教室。石佛大殿仍保存完整,敬神育人兼而用之,并以寺取名叫石佛寺小学。新中国成立後,这个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东面石佛大殿也被占为教室,「文革」前杨立业在该校任校长,当时寺内其他大殿神像全无,唯正殿的三尊石佛像依然如旧,只是在石佛像神台前沿用白布遮掩,揭开布帘,可闻到淡淡的香烟味,看样子还有人在保护著这三尊可贵的文化遗产。直到「文化大革命」後期,石佛寺小学与旧集小学合并,石佛寺的戏楼、大殿及新添的教室全被拆掉,寺院荡然无存,近两千年的三尊大石佛不知归落何地了。

传说石佛寺早在东汉、北魏、西晋时就负有威名,当地以寺为中心,西到朝那的西张村,南到周家坪,北到景家庄,庙田全部租给农户耕种,薄收地租,念经僧人很多,附近有和尚坪、僧人公墓等。特别在晋代时西原附近的朝那出了一位医学家、文学家、针灸鼻祖皇甫谧,唐代时西原东面的鹑觚又出了一位显赫有名、三朝为宰相的牛僧儒,真可谓地灵人杰。原石佛寺靠东北的旧集就是唐代大将敦子仪「单骑说回纥,共同联兵抗击吐蕃」的地方;靠西的西张、干岭等是「西原大战」的古战场。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西原大战」是以军事与政治相结合,以劣势转优势,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有名气的。

据考证,二○○三年春,当地村民在石佛旧址靠南的一深沟下植树造林时,挖出一个六 形高一米三左右、粗约二百四十公分的石柱,上有佛经,汉字阴刻,清晰可辨的「宋建德年」字样。据其形制,应为佛教的石经幢。据此推算,郭子仪「西原大战」是西元七六三年,而赵匡胤建国年是九六三年左右,相距二百年左右,说明石佛寺最早建立应在宋代以前。

距石佛寺约四百米的北边原坡传说是僧人死後埋葬的地方。解放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社员们在那里取土填圈,经常会挖出墓址,有人的骨架、头颅等,在同一地方还挖出了汉代陶器,有瓦壶、瓦罐、瓦坛等。

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左右,石佛寺学校校长叫景海山,正好他也是当时石佛寺的会长,寺内戏楼前边正上方高悬著约一米五长、一米宽的木牌一面,上写「万善同归」四个楷书大字,字体用金粉喷涂,木牌的背面用毛笔书写著石佛寺的历史简介,景老师离校时将木牌背面简介抄录在纸上。「文革」中抄家後,此件惜被丢失。

地址∶甘肃省灵台县上良原

宁夏吴忠市石佛寺

宁夏吴忠市石佛寺简介:

宁夏回族自治区濒临黄河、古灵州故址的吴忠市境内,有一座古代的寺庙:石佛寺。石佛寺位于宁夏吴忠市东郊的东塔乡,有石佛两尊。在明代黄河水淹没古灵州城以后出现的的“河崖子”的拐弯处、清水沟边。

宁夏吴忠市石佛寺始建年代未见记载,明洪武间曾有僧人重修。吴忠市石佛寺历史上多次经战乱、水灾等破坏,清光绪九年(1881年)又曾再次重修。此后又经过三次扩建,置大殿、观音庙。存石佛像2尊、碑文、鉄钟。1958年被拆除。1981年在原址重建。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和七月三十日为吴忠市石佛寺庙会。(《吴忠市志.》中华书局2000年5月第878页。)宁夏灵武市人陈永中先生,曾为吴忠市石佛寺撰写碑文。

明庆王朱栴记载“石佛寺 古灵州城上”

大明庆靖王朱栴撰写的宣德《宁夏志》记载:“石佛寺(今宁夏吴忠市境内),古胜佛寺也。洪武间,僧胥居耳著重修,在兴教寺东,古灵州城上(北)。”(朱栴撰、吴忠礼笺证:《宁夏志笺证》卷上(十三)“寺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元月第107页。)明管律撰嘉靖《宁夏新志》记载“石佛寺 古灵州城北”。

右上图:宁夏历史考古专家鲁人勇研究员、吴忠礼研究员、白述礼教授等,考察宁夏吴忠市石佛寺。

(管律撰、陈明猷校勘《嘉靖宁夏新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93页)朱栴《宁夏志》和管律《宁夏新志》记载证明:

第一、宁夏吴忠市的石佛寺是一座古代寺庙。明代初年的朱栴认为是石佛寺是“古胜佛寺也”,可见,石佛寺是一尊历史久远的古代寺庙。最早始建于何朝何代,已经不可考,但既然是洪武间曾经有僧人重修,重修以前的原石佛寺,应该是明初以前的寺庙。明初以前最迟应该是明代的前朝元朝、西夏,或者更早。

右图:宁夏吴忠市石佛寺碑。

第二、朱栴记载石佛寺是位于“古灵州城上”,古人以北为上;所以,管律记载“古灵州城北。”朱栴、管律所说“石佛寺,古灵州城(今宁夏吴忠市境内)北”的古灵州城,是指西汉惠帝四年(前191年)始建,洪武十七年(1384年)被黄河水淹没以前的灵州城(公元前191年至1384年)。又考吴忠市以外,宁夏银川市等全区各市县,都没有石佛寺,只有吴忠市有。因此,根据朱栴、管律关于石佛寺在古灵州城北的的记载,宁夏吴忠市东塔乡的石佛寺,就成为古灵州城址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的重要历史文献佐证。然后,加之2003年5月8日,吴忠市出土唐灵州吕氏夫人墓志铭,吕氏夫人“终于灵州私第”“殡于回乐县东原”,唐灵州墓在灵州的墓地正是在今吴忠市,因此,宁夏历史、考古专家最后确证:古灵州城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

吴忠市石佛寺唐代“造石佛像”千年古寺:

专家考证,今宁夏吴忠市是古灵州城的故址所在,因此,历史上佛教盛行,特别是在大唐盛世,灵州是朔方节度使理所,大唐朝廷先后派文臣武将100多位来灵州坐镇,灵州成为西北军事重镇,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兴盛。

右图:宁夏吴忠市石佛寺大殿。

中国著名佛学家、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中国佛学院原副院长兼教务长周叔迦(1899—1970)先生曾经考证:“唐开元六年(718年),朔方节度使曾请大法师说经造石佛像。天宝十四载(755年)。玄宗以其地列刹之中,练习骑射,因令(辩)才为教诫临坛度人。至德初,以(辩)才为朔方馆内教授大德,建《法华》道场。”(周叔迦著《中国佛教史》[4])周叔迦先生指出“朔方节度使曾请大法师说经,造石佛像”。唐朔方节度使坐镇灵州,古灵州故址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考宁夏地区银川市等全区其他各市县,都没有石佛寺,惟独古灵州、朔方节度使理所,即今吴忠市有一座石佛寺。周叔迦先生考证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灵州朔方节度使“造石佛像”正好与有石佛像两尊的古灵州今吴忠市的石佛寺,不谋而合,同在一地。据此,周叔迦先生的考证为吴忠市石佛寺的石佛像找到了原造出处,说明吴忠市石佛寺石佛像的来历,有可能是唐玄宗时候“造石佛像”开始的。吴忠市石佛寺的始建年代,也有可能上推到唐代。

右上图:宁夏吴忠市石佛寺庭院

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距今已经一千二百多年,说明宁夏吴忠市石佛寺,应该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寺。

那么,周叔迦先生考证开元六年(718年)造石佛像的“朔方节度使”是何人呢?应该是灵州都督的强循。“强循,字季先,凤州人,仕累至雍州司士参军,修强公渠,诏书褒予甚厚,历大理少卿,太子右庶子,为政办给,不为威严,遇人尽信不疑,然当时恨其少文云”(《新唐书》卷100,《强循传》)

右上图:宁夏吴忠市石佛寺大殿石佛像

学术界考证,朔方节度使是开元九年(721年)所置。开元六年(718)的灵州镇将,应为开元四年(716年)七月,出任灵州都督强循。((郁贤皓著《唐刺史考全编》第二编卷一八第1册,第333页;白述礼著《大唐灵州镇将》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399页、第414页。))

周叔迦先生考证唐代灵州造石佛像的寺庙叫龙兴寺,该寺住持为高僧辩才。《辩才传》记载: “天宝十四载(755年)。玄宗以北方人也。禀刚气多讹风。列刹之中余习骑射有教无类。何可止息。诏以(辩)才为教诫。临坛度人。至德初肃宗即位。是邦也宰臣杜鸿渐奏才住龙兴寺。诏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俾其训励。革猃狁之风。循毗尼之道。复命为国建法华道场。及驾回既复两京。累降玺书。末涂尤于大乘顿教留心。”(《宋高僧传》卷十六;《唐朔方龙兴寺辩才传

右上图:宁夏吴忠市石佛寺碑文

《唐朔方龙兴寺辩才传》记载,与周叔迦先生考证基本相符合。唐玄宗时期灵州都督强循“造石佛像”,唐玄宗派辩才到古灵州今宁夏吴忠市龙兴寺“为教诫。临坛度人”;唐肃宗灵武(灵武郡,即灵州今吴忠市)即位,接受当时出任朔方节度留后、后来唐代宗时候担任宰相的笃信佛教的大唐名臣杜鸿渐的奏章,诏辩才住持灵州龙兴寺,下诏封辩才为“朔方管内教授大德”,并建《法华》道场。

中国寺庙名称往往不同时代,会有改变。综上所述,唐朝唐玄宗时期,灵州有龙兴寺,灵州都督曾经“造石佛像”。而据朱栴《.宁夏志》记载,石佛寺明代以前是“古胜佛寺也”。这样,就有可能因为灵州都督造石佛像,于是,后来龙兴寺也叫“胜佛寺”,再后来,又直接称为“石佛寺”。由造石佛像到胜佛寺,再由胜佛寺到古灵州今吴忠市的石佛寺,显然似为一脉相承。据此,考宁夏吴忠市石佛寺名称变迁的经历大约为:1、唐代:龙兴寺(“造石佛像”)——2、明代以前西夏、元朝:(古)胜佛寺——3、明代以后至今:石佛寺。(20120504;B.S.L.05.05)

相关分词: 石佛寺 石佛 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