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石佛洞村

石佛洞村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石佛洞村


石佛洞村是一个典型的佤族村,位于云南省耿马县东南部,四排山乡西南部,距县城25公里、乡政府所在地35公里,西与四排山乡芒关村和梁子寨村接壤,北与该乡芒翁村相连,南与沧源县勐省镇隔河相望。全村国土面积32.11平方公里,境内有三分之一土地属喀斯特地貌,地势北高南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型,具有雨量丰、气温高、日照长、湿度大的特点;下辖6个自然村(永入厍、永目别、永芒弄、永贡雷、永绍、永翁)。石佛洞村被临沧市委、市政府授予“三村”建设先进集体,永绍自然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



自然资源


截至2009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8,004.00亩(其中:田970.00亩,地7,034.00亩),人均耕地3.94亩,主要种植甘蔗等作物;拥有林地21,899.00亩,其中经济林果5,973.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2.84亩,主要种植甘蔗等经济林果,种植甘蔗面积为5936亩;水面面积240.00亩,其中养殖面积30.00亩;草地748.00亩;荒山荒地37,151.00亩,其他面积12,643.00亩。

基础设施


截止2009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485户通自来水,有15户饮用井水,有372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76.7%)。有485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360户(占农户总数100%、74.2%);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9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77户(分别占总数的39.6%和36.5%)。

该村到乡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柏油、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7.0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27.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6辆,拖拉机31辆,摩托车203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300.00亩,有效灌溉率为76.14%,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6,30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00亩。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346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0户。全村有6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有6个自然村已通路;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66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76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8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3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24万元,占总收入的66.7%;畜牧业收入53万元,占总收入的5.6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92头,肉牛22头);渔业收入0.4万元,占总收入的0.04%;林业收入14万元,占总收入的1.5%;第二、三产业收入27万元,占总收入的2.9%;工资性收入4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36元,农民收入以甘蔗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9.6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87人(占劳动力的4.2%),在省内务工10人,到省外务工77人。

人口卫生


截至2009年底,该村有农户485户,共有乡村人口2073人,其中男性1180人,女性893人。其中农业人口2073人,劳动力1383人。该村以佤族为主,其中佤族2060人。

到2009年底,全村没有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963人,参合率94.6%;享受低保627人;五保户19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村卫生所面积为16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65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2个,没有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及村内的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也没有人畜混居的农户。

文化教育


截至2009年底,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拥有教师19人,在校学生288人,距离四排山乡中65.00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98人,其中小学生288人,中学生110人。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09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476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3,168.00亩。没有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集体无收入,有固定资产324.89万元,年末集体无收益,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财务公开、政务公开。

基层组织


截至2009年底,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66人,少数民族党员66人,其中男党员58人、女党员8人。

村委会由支书、副支书、主任、副主任、文书组成,下设永芒弄、永贡雷、永儒厍等6个村民小组。村内有6个妇女组织,6个治安联防队。

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1个,共有团员45人。

风俗民情


石佛洞村的佤族人民能歌善舞、有着该民族的热情和豪情奔放,又有傣家姑娘般的柔情。每逢佳节,村民们都准备着特有美食:香甜可口的阿佤水酒和鸡肉烂饭喜迎远方的亲友共享佳节。他们勤劳、淳朴,能织出一幅幅做工精细,图文生动的锦包、衣物等传统佤族民族服饰。

该村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人类遗址——石佛洞遗址,该遗址是中华民族先民在澜沧江流域创造了发达的史前文明的直接证据,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发展思路


石佛洞村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结合起来,优化农产品品种,发挥区位优势,推动蔬菜和粮食作物种植,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一)立足村情定思路,结合实际抓产业。石佛洞村地处特殊的石佛洞新石器文化遗址、南碧河和勐省河的交界处,旅游资源丰富,土壤适合种植甘蔗、蔬菜和水果,村两委据此提出“强化三大产业,打造一个亮点”的发展思路,即:强化石佛洞神秘旅游业;强化甘蔗、蔬菜、水果种植业;强化饲养黄牛、香猪养殖业,打造以“农家乐”形式为主,以“石佛洞新石器文化”为衬托的石佛洞神秘旅游亮点。投入资金60万元对石佛洞洞口和道路进行了修复,经过市、县和乡的大力支持,2004年底该项目已基本完成,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在积极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的基础上,争取各级资金470万元,对全村进村入户路面实施了硬化,总长达11.8公里,修建、修缮沟道2公里,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

(二)调整结构显特色,促进农民大增收。石佛洞村“两委”班子结合冬早蔬菜建设项目的实施,围绕“早”、“好”二字做文章,发展特色种植,逐年加大了以菜为主、以水果等作物种植为辅的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建起了大棚,规模种植蔬菜,实行市场+基地+农户模式,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网络,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围绕“多”字抓调整,发展特色养殖。紧紧抓住全县畜牧业强劲发展势头,在牛、猪养殖上下功夫,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利用废菜叶养殖生猪1460多头,利用废蔗叶养殖黄牛630头,提出了两年内全村畜牧业产值翻一番的目标,畜牧业的发展实现了稳中有升,循环经济初见成效。特别是投资10亿元的9.5万吨蔗渣浆纸项目落户该村,已经动工,将对引导阿佤人民发展种、养殖业,提供配套服务,学技术、长见识、开眼界具有重大的带动作用。

(三)强化示范抓典型,引导农民快致富。一是发挥典型,示范带动,形成“一个典型示范一组、带动一村、致富一片”的良好带动效应。截至2006年,全村共培养致富带头人12人,示范带头户40户。永入厍自然村村民罗进腾和尹海生两家各养殖黄牛、山羊60和100多头,收入5万多元,成为全村的养殖大户,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利用基地,辐射带动。全村养猪示范点6个,蔬菜种植示范点6个,使示范基地成为了提高全村农民自身素质、拓宽视野的好去处。三是加强培训,教育带动。乡上干部到村到组召开村民大会,传达中央1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宣传党的惠农政策,消除农民的疑虑,改变农民传统的小农意识。村上邀请县、乡畜牧、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家畜家禽养殖技术、农作物栽培技术等培训,现场发放种养殖资料,使农民在技术上吃上了定心丸,在种养观念上得到更新,拓宽致富渠道,加快了增收的步伐。

相关分词: 石佛 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