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石城县

石城县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石城县


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11605′46〞-11638′03〞、北纬2557′47〞-26 36′13〞。西毗宁都县,北靠广昌县,南抵瑞金市及福建省长汀县,东邻福建省宁化县。南北长71.8千米,东西宽53.7千米,总面积1581.53平方千米。总人口30.2万人。全县辖5个镇、5个乡:琴江镇、小松镇、屏山镇、横江镇、高田镇、木兰乡、丰山乡、大由乡、龙岗乡、珠坑乡。共有13个居委会、13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琴江镇。全县通行客家话(属宁龙片),客家文化浓厚。

中文名称:石城县

外文名称:Chicheng 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江西省赣州市

下辖地区:琴江镇、小松镇、屏山镇 等

政府驻地:琴江镇

电话区号:0797

邮政区码:342700

地理位置: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

面积:1581.53平方千米

人口:31万(2009年)

方言:客家话(宁龙片)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赣江源自然保护区、通天寨、鸡公岽、客家文化遗迹等

车牌代码:赣B

代码:360735

拼音:Shí Chéng Xiàn



基本概况


石城县属东南丘陵低山地区。东北部群山林立,西南部丘陵连绵,中部地势平坦。山地约占总面积的89%,水面约占3%。琴江由东北向西南流贯全境注入梅江。属中亚热带潮湿天气。年均温18.1℃,年降水量1919.6毫米。地下资源有钽、铌、锡、钨、稀土、瓷土等20余种。省优质烤烟出产基地,白莲出产重点县。206国道直通南北,石(城)宁(化)公路在境内汇合。

是江西著名风景区,古代遗址丰硕,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天然保护区一个,天然风景名胜区6个,温泉4处。主要景点有赣江源天然保护区,龙岩摩崖石刻,县城东南7千米通天寨中及玉孟寺,如日山普照禅寺,九寨温泉、沔坊温泉、烧湖里温泉、烧水湖温泉等。革命遗址主要有:红军长征前夕李腊石石城阻击战遗址、红军秋溪整编旧址(中心临时军事委员会驻地)、红军攻克当年中心苏区最大的白色据点——红石寨旧址、红四军军部旧址、毛泽东和朱德同道观下旧居、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中共太雷县中央县委旧址、石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石城县革命义士纪念馆。江右文化遗迹主要有:宋宝福院塔,桂花屋(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小松杨村亭式坊,清永宁廊式古桥,古驿道闽粤通衢,古城墙、城门,客家民居(沙塅新屋、陈联围屋、大畲黄家屋等),以及江西灯彩、擂茶、宴酒、哭嫁、赛龙船等风俗。

赣江源头,武夷山下,一带“碧水丹山,人文荟萃”之地之。

石城人口


石城县 面积1582平方千米,人口29万。县人民政府驻琴江镇,邮政编码342700。

历史沿革

石城境内,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是古越人生息繁衍之地。两汉时先后隶属于都、揭阳、陂阳、虔化等县。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拆雩都地置揭阳县,先后属庐陵郡、南康郡。晋太康五年(284年),改名陂阳县,属南康郡。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设场,以境内“四面环山,耸峙如城”得名石城场。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升石城场为石城县。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属虔州。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属赣州。元元贞元年(1295年)属赣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属赣州府。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划石城县为宁都直隶州辖。1914年属赣南道。1926年废道属江西省。1932年属江西省第十一行政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城为中央苏区之地。1932年12月石城县划归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辖,1933年3月复归江西省政府辖。1933年7月22日将木兰、高田及小松的罗溪划属赤水县,岩岭划属福建彭湃县。1933年8月16日,苏维埃中央政府划石城之南的横江、龙岗、大由、珠坑、洋地、罗家及瑞金的日东、湖陂,宁化的淮阳(淮土)等地增设太雷县为中央直属县,县委驻横江墟。1949年9月30日解放,属瑞金专区,县政府驻琴江镇。1950年属宁都专区。1952年9月以后,先后属赣州专区、赣南行政区、赣州地区,1999年撤区改市,属赣州市至今。

地理位置


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的东北部,东邻福建宁化,南抵福建长汀县及本省的瑞金市,西毗宁都,北靠广昌;地处东经11605′46〞至11638′03〞,北纬2557′47〞至2636′13〞之间。自古以来,石城都是江西进入闽西粤东必经之地,素有“闽粤通衢”之称。南北同经长71.8公里,东西纬宽53.7公里,全县总面积1581.5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111347亩,约占总面积的89%,耕地面积192646亩,约占总面积的10%,水面面积57794亩,约占总面积的3%,道路、城镇、村落、厂矿237230亩,约占总面积的10%。人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个典型的东南丘陵低山地区。

全县有耕地22.5万亩,山地17.6万亩,水面7.2万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石城的农产品更具特色,白莲、烟叶享誉全国,是著名的通心白莲和优质烤烟基地县,199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白莲之乡”和“中国烟叶之乡”。以脐橙、牛心柿为主的果业已初具产业化规模。动植物种类繁多,已查明有野生动物118种,中药材138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6.8%,活立木蓄积量262万立方米,尤其以毛竹丰产林、油茶林、松脂林等发展较快。

客家风情


晋末、唐、宋及明清时期,以中原大地为中心的区域出现过五次较大的战乱,为躲避战乱,大量的中原汉人迁徙到石城及其周边地区定居、繁衍。这些中原汉人与当地土著兼并,融合、同化、改造、创新,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最终形成了汉民族中独具特色的客家人。

客家方言:石城是客家人聚集地,全县全部使用客家话。如石城人称太阳为“日头或热头”、称月亮为“月光”、称睡为“歇”……等等。

客家习俗:节日:石城客家人最注重春节、端午节、七月半和中秋节,特别是春节最为隆重和讲究。如大年初一的早饭只能吃素不可以吃荤,而且必须做一道“禾石菜”即完整煮熟的芥菜,俗称“丰菜”,象征着五谷丰登之意,又有当地老人相传是古代食物极度缺乏时期正是这个“丰菜”救了不少人的性命,为此人们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救命菜每年过年定会吃这道菜,并作为供品与其他鸡鸭鱼肉一起上供。

婚 嫁:石城客家人的婚嫁礼仪较为繁杂,其程序分为定亲、纳彩、贽鞋样、传庚、报期、嫁娶、入厨、送油、满月、回宁。

丧 葬:其程序主要为送终、报丧、吊唁、入殓、出殡、除灵做七。尸体处理用棺葬土埋法,八十年代以后有的开始使用火葬。自2001年后全方面开始火葬!

庆 贺:石城客家需要做酒庆贺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寿辰:虚岁逢十的诞辰日做生日酒;诞生:小孩出生三日做汤饼酒、足月做满月酒、足年做过周酒;建房动工、厅堂上梁、竣工及迁居新房均要做酒;另外拜师、上学、承桃均要做酒宴请亲朋。客家饮食:石城客家人的主食为稻米,辅以番薯、大豆、小麦为补充。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即早、中、晚餐。主要菜馔有:棋子块(东坡肉)、肉丸鱼丸(用动物无骨精肉与淀粉搅碎后的混合物)、油炸鱼、霉豆腐(豆腐乳)、酱豆子、萝卜干、腌菜及各类蔬菜。比较有特色的副食类有擂茶、米茶、米酒、薯粉水饺、米粉等。

客家民居:石城客家民居建筑多数为“厅屋室”又称为“天井式”,另外也有“土围”、“土楼”等民居。

客家文化:教育:石城人历来注重教育事业,尊师重教之风十分浓厚。从宋代起,石城除建有县学和书院外,地方上延师办学风气很浓。北宋大儒温革创柏林讲学堂于岩岭深山之中,名噪一时,除本省学员外,闽粤生员也来此求学。由于石城历来重视教育,形成了石城人才辈出,中进士者唐代2人,宋代14人,其中巫双瑞探花及策。明、清两朝中进士者9人,中文举者69人,中武举者25人。

文 艺:石城民间文艺十分活跃,内容丰富而最具特色的文艺活动为石城客家灯彩。石城客家灯彩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有龙灯、茶蓝灯、船灯、马灯、狮灯、八宝灯、桥板灯、蚌壳灯、秆龙灯……等几十种。自明朝以来新春佳节舞灯之风盛行,从正月初一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才谢灯,另外还经常组织灯彩比赛。

旅游资源


石城是赣江的发源地,物华天宝,风景秀丽,名胜众多。既有宋宝福院塔、五龙岩摩岩石刻、杨坊村坊式亭、岩岭永宁桥、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又有西华山、如日山、东华山、通天寨、鸡公岽等风景奇丽的自然景色,尤其是当天高气爽之时,站在东华山顶,犹如身处仙境,更能望见“两省三县”;通天寨更是远近闻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鸡公岽是石城最高的山,山顶有仙人指路、仙人下棋,还留有传说中的仙人下棋的棋盘。

石城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一个,自然风景名胜区6个,温泉4处。

赣江源自然保护区

1983年经江西省师范大学地理系学者安阳认定石城洋地为赣江源头。2000年“赣江源头”科学考察组进一步确定,该县横江镇赣江源村的石寮河为赣江的发源地。2004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规划面积16500公顷,区内古木参天,林海连绵,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溪流瀑布随处可见,每年能为赣江提供1000万立方米的国家Ⅰ类水,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珙桐、银杏、红豆杉、楠木等珍稀树种有30余种。

鸡公岽

海拔1389米,是石城县内最高的山。位于横江镇的桃花寨村,山顶有仙人指路、仙人下棋,还留有传说中的仙人下棋的棋盘。毛竹挺立。环境优美,空气清晰。

通天寨

通天寨是远近闻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景区山水奇特,峰峦璀巍,佳境天成,有自然、人文景观30余处。经专家论证,景区被称为“仙人犁田”的龟裂状怪石为全国罕见,极具地质考据价值。通天寨上的玉盂禅寺,建于明代,属全省重点开放寺院。

温泉

四处温泉分别为九寨温泉、沔坊温泉、烧湖里温泉、烧水湖温泉,最具开发价值的是九寨温泉。九寨温泉位于江西省石城县屏山镇迳口陂,距县城约16公里。九寨温泉水中含锰、钡、锂、锶、铁等20多种元素,水质符合医疗热矿水命名硅水要求,偏硅酸益于软化血管,对心血管疾病有保健疗养作用和抗衰老作用。

革命遗址

石城是中央苏区全红县,是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长征出发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过石城阻击战、红军攻克红石寨、红军秋溪整编等许多重要革命事件。石城有数万人参军参战,为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后经上级批准的烈士达4209名。现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主要有:红军长征前夕李腊石石城阻击战遗址、红军秋溪整编旧址(中央临时军事委员会驻地)、红军攻克当年中央苏区最大的白色据点——红石寨旧址(屏山)、红四军军部旧址(横江秋溪红家垄)、毛泽东和朱德观下旧居、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中共太雷县中心县委旧址(横江)、石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石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客家文化遗迹

石城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有“客家摇篮”之称,历史上是客家民系的中转站。客家文化研究权威学者廖成普为石城题词“祖根中原地,摇篮客石城”。客家遗址丰富,客家风情浓郁,主要有:宋宝福院塔;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桂花屋;小松杨村亭式坊;清永宁廊式古桥;古驿道闽粤通衢;古城墙、城门;客家民居(沙塅新屋、陈联围屋、大畲黄家屋等);客家灯彩、擂茶、宴酒、哭嫁、赛龙船等风俗。石城又是“灯彩之乡”,民间灯彩历史悠久,灯彩道具、舞蹈、音乐皆极优美,是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形式,特别是大型神话灯彩戏“花灯仙子”普晋京中南海演出,“灯彩之乡”美誉蜚声省内外;冯梦龙《三言两拍》中的《喻世明言》中“第二卷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的“却说江西赣州府石城县,有个鲁廉宪,一生为官清介,并不要钱,人都称为“鲁白水”。那鲁廉宪与同县顾佥事累世通家。”便提及了石城县。

民族宗教


民族:石城有汉族、畲族、回族、苗族、壮族、布依族、满族、白族、蒙古族等9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6%。

宗教:石城自唐代始,道、佛二教先后传入。唯因教义相异,历代帝王往往重此抑彼。唐末五代重道轻佛,道兴而佛微。至北宋,佛教始得复兴,迄南宋又渐衰落,明太祖极崇佛教,邑内寺院众多,香火旺盛。及世宗重道斥佛,境内修建仙坛多处,道教为这一振。清代,佛教渐盛,寺院多达90余所,道教则渐见衷落,道观废败,道士流散乡间,或改奉儒佛二教。明末清初之际,有多种民间会道门传入石城,如大乘教、先天道等。这些会道门均在解放后逐渐消亡或被取缔。清末至民国初年,天主教传入,解放后消失。解放后,根据党的宗教政策,正常的宗教事业受国家法律保护。

文化教育


文化设施: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等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电影院1个、剧团1个,乡镇共有社会文化服务中心10个。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个。逐步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着力开发视频点播、数据广播、互联网接入等网络多功能服务业务。

文化艺术:县文化馆、客家灯彩艺术团每年创作编排精品节目10-15个,组织全县性大型文化艺术活动3-5次,参与群众1.58万人次,组织送戏、送电影、送书下乡1350次,惠及群众25.8万 人次。

国民教育:全面实施“科教兴县” 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教育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6年末全县共有幼儿园75所,在园幼儿3560人;小学共111所,在校生28986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普通中学21所,在校生22439人,其中普通初中18所,在校生15756人,省级重点中学一所。学龄人口入学率100%。

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壮大,2006年全县有幼儿园教职工187人,比上年增加65人;小学专任教师1122人;中学专任教师1205人;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师数分别为4.5、6.5、5.5人。

教育设施:教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全县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60765万元,同比增长26.2%,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21%,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年内改建校舍14865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积4380平方米。学校藏书34.36万册,增加20万册。中小学配备计算机1432台,比上年增加492台。

体育卫生


体育事业:2006年,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组织举办面向不同阶层的各种各类运动会36次,参赛人数5000余人;全县中、小学校体育达标合格率98%,其中优秀率20%,良好率60%,及格率85%。全年参加市级以上运动比赛,共获16奖牌。

卫生事业:全年财政卫生经费支出319万元,比上年增长13.5%。2006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14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14个,预防保健机构15个;各类诊所、门诊部38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年末卫生机构实有床位349张,卫生技术人员494人;全县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76人。2006年基础免疫接种率分别为:乙肝疫苗95%,卡介苗97.5%,糖丸96.1%,百白破95%,麻疹92.1%。

石城物产


石城物产充裕,资源独厚,已探明有钽、铌、钨、锡、铁、稀土、花岗岩、高岭土等10多种矿产。龙岗砚石享誉中外,所制“龙砚”历为贡品,深受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工业方面有化工、广播电子、轴瓦、矿山设备制造、纺织器材、南金纸、重纸、印刷等。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先后开发了白莲系列绿色食品(通心白莲、莲子奶糊、白莲慧仁糊、白莲速溶粉、维他莲子奶、营养莲子片、蜂蜜莲心茶等)、客家酒娘、藕粉、茵陈茶、淮山、保健粉等系列食品。其中,茵陈茶、客家酒娘荣获’98江西市场食品质量优胜奖。

经济建设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赶超进位、跨越发展”总目标,大力实施“融入海西区、建设新石城”发展战略,走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之路,不断优化环境,迅速激活人气,积极抢抓机遇,全县经济稳步向好发展。

经济整体趋势

(一)经济增长延续“V”型反弹走势经核算,我县2010年完成生产总值23033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8%,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延续了2009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反弹走势。

(二)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小幅加快走势 分季度看,我县经济呈现逐步加速发展态势。一季度,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1.5%,二季度GDP 累计增速为11.9%,三季度GDP累计增速达12.3%,全年GDP增长11.8%。二、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生态旅游快速推进 2010年,我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84100万元,同比增长1.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4.2%,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3569万元,增长18.7%,比上年同期加快6.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8%,拉动GDP增长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2666万元,增长18.8%,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0.0%,拉动GDP增长6.5个百分点。近三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第一产业的贡献率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小幅震荡。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6.5:27.6:35.9。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历年来首次接近36%,标志着我县第三产业正在迈向中级(36%-50%)发展阶段。这一显著变化是2010年我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快速推进旅游景点综合开发、隆重举办生态旅游文化节、高品位高标准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重大成果,为我县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我县荣获“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县”、“中国最佳温泉度假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全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增长79.7%,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231人次,增长84%;实现旅游总收入1.5亿元,增长20.2%;旅游外汇收入16万美元,增长19.3%。

农 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112万元,可比价同比增长14.6%。其中种植业产值48388万元,增长15.8%;林业产值7807万元,增长19.4%;牧业产值23476万元,增长19.6%;渔业产值24941万元,增长17.9%。

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因地制宜发展烟、莲、果、蔬、畜禽等产业。年末拥有果园总面积57903亩,年内新增果园面积2000亩。新开发、改造油茶林1.2万亩,被列为全省油茶产业建设示范县。年末生猪存栏8.3万头,增长24.7%,全年生猪出栏12.11万头,增长24.5%,家禽出笼93.86万羽,增长0.4%,全年实现肉类总产量13423吨,同比增长40.5%,禽蛋产量1060吨,同比增长124.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7万千瓦,同比增长18.1%,全年实际机耕面积9066公顷,同比增长18.5%。年末耕地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1237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9814公顷,分别占94.7%和75.1%。全年农村用电量2108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0.7%。当年完成造林面积2999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2166公顷。

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年共完成101个村庄整治点建设,新增直接受益群众3126户14600人,新修公路90公里、改水3183户、改厕3150座。引进农业项目11个,总投资达0.7亿元。改造完善了43个合作经济组织,新组建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1个全市示范性农民合作组织。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7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6200多人,建立了650人的农村科技带头人队伍。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迅速发展,企业户数由2007年的6户增加到2008年的10户,完成产值24416万元,同比增长81.7%,增速居全市第一位;实现增加值8212万元,可比价同比增长60.7%,增速也居全市第一位;实现利税总额1620万元,同比增长32.2%。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3476万元,利税总额109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07%和9.58%。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9392万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24.1%。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总承包和专业承包3户,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315万元,同比增长5.5%,其中竣工产值5896万元,同比增长7.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1863平方米,竣工面积121178平方米,其中住宅91174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725万元,同比增长44.8%,增速同比提高31.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625万元,同比增长28.3%,增速同比提高12.9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完成投资10870万元,同比增长18.3%;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5755万元,同比增长31.3%;工业投资6300万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3.5%。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7290万元。

贸易和招商引资

消费需求增长加快。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5448万元,同比增长18.2%,增速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分地域看,县城和县以下零售额分别为27038万元和1841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9.2%和16.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8386万元,同比增长19.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851万元,同比增长13.1%;其它行业实现零售额211万元,同比增长5.8%。

对外贸易降幅明显。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6.4万美元,同比减少24.4%,其中出口29.6万美元,同比减少70.7%。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全年签约内资6.2亿元,实际进资5.3亿元;签约外资1070万美元,实际引进外资1360万美元。

交通、通信

交通运输状况进一步改善。济广高速、泉南高速纵横交错,在石城分别设有石城北、石城南、以及赣闽界石城主线收费站。206国道贯穿南北,323省道联通福建省宁化县和江西省宁都县。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193公里,其中高级路面657公里。年内新修农村水泥路106公里,旅游公路10.2公里,新建乡村便民侯车亭10个。行政村通公路比重达100%。全社会完成货物周转量10346.9万吨公里,完成旅客周转量13292.2万人公里。

通信事业保持快速发展。年末固定电话27302部,比上年减少5280部,电话普及率达到31.2部/百户。手机用户78600户,比上年增加15000户。宽带用户4328户,比上年增加516户。

金融、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一是存款快速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4599万元,比上年末增加58184万元,增长33.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75601万元,比上年末增加41132万元,同比增长30.6%。二是贷款增长减速。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9490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8744万元,同比增长19.3%。三是现金匀速回笼。1-12月,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527714万元,同比增长7.6%,现金总支出518995万元,同比增长10.5%,净回笼现金8719万元,同比下降57.6%。

保险行业稳步发展。全年县财保公司和寿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216万元,同比增长14.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59万元,同比增长6.1%;人身险保费收入2657万元,同比增长16.4%。全年赔款及给付支出1634万元,同比增长32.2%。其中,财产险赔款及给付支出636万元,增长216.4%;人身险赔款及给付支出998万元,同比下降3.6%。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拥有普通小学99所,在校学生34171人,招生6494人;普通中学20所,在校学生17596人,招生551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县参加高考人数2657人,二本以上上线人数334人,上线率12.6%,上线人数万人比居全市第七位。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年内申报科技专利6项,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较大成效,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全县国有企、事业单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608人,其中高级职称271人,中级职称1359人。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97场,群众业余演出队26个。全县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10个,图书馆1个,藏书4.4万册。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96%,电视人口覆盖率97%。2008年我县被文化部认定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石城灯会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城砚制作技艺被省文化厅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6家,其中医院2家,卫生院14家;拥有病床798张;卫生技术人员782人,其中执业医生269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年内我县运动员在全市体育比赛中,获金牌2枚,银牌2枚;在全省老年人柔力球比赛中获自选套路第一名和竞技项目第二名。2008年我县被评为全市群众体育先进县。

人口、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年末户籍人口309684人,比上年末增加4291人,其中非农人口50397人,占总人口16.3%;60岁以上人口34196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5701人,出生率18.5‰;死亡人口788人,死亡率2.6‰;自然增长率15.9‰。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355元,同比增加915元,增长8.0%。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2574元,同比增加50元,增长2.0%。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888元,同比增加476元,增长7.4%。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新增就业人数263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有13311名职工和2376名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4700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全县共12295人被确定为农村低保对象,有5930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19271人,参合率90.08%,全年支付农村合作医疗基金1541.48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201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7733人。继续开展了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的移民扶贫工作,移民搬迁安置农民515人。县民政局办福利院1个,供养35人。城镇、乡村办敬老院13个,供养727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步伐加快。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加大了对污染项目的治理,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县城总体环境更趋好转,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地表水达到三类标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良好。

行政区划


全县辖5个镇、5个乡:琴江镇、小松镇、屏山镇、横江镇、高田镇、木兰乡、丰山乡、大由乡、龙岗乡、珠坑乡。

石城行政区划屡经变易。自宋至清末,全县分长松、陂阳2乡,乡之下先后分11里、8里半、9里。苏区时设区、乡,民国时又设区、保联、乡、保等,变动频繁。解放初全县分7区43乡,至1955年改划为8区110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设1镇14个公社与1个垦殖场,至1972年定为1镇14个公社。1984年恢复乡村建制,全县分设琴江镇与木兰、高田、岩岭、小松、丰山、小别、观下、屏山、珠坑、大由、横江、小姑、龙岗、洋地14乡,下辖138村,2个居委会与1879个村民小组。2001年行政区划变更,撤并5个乡镇,由原15个乡镇合并为10个乡镇,原岩岭乡并入高田镇,长天乡、观下乡并入琴江镇,洋地乡、小姑乡并入横江镇,合并后乡镇为5镇5乡,分别为高田镇、琴江镇、小松镇、屏山镇、横江镇、丰山乡、木兰乡、大由乡、龙岗乡、珠坑乡,辖131个村、13居委会(琴江镇9个居委会、高田镇、小松镇、屏山镇、横江镇各1个居委会)。

乡镇简介

琴江镇 2004年辖:琴江委居委会、莲城居委会、东城居委会、城南居委会、城北居委会、兴隆村、西外村、梅福村、仙源村、温坊村、建上村、前江村、江背村、大畲村、花园村、古樟村、濯坑村、汉坑村、杉柏村、沙塅村、睦富村、坝口村、湖下村、琴口村、沔坊村、何坑村、宜福村、小别村、长乐村、长天村、桐坪村、丘坊村。

小松镇 辖:上街路居委会、小松村、罗源村、迳里村、耸岗村、石田村、瑶上村、蜀口村、江口村、丹溪村、许坊村、桐江村、罗溪村、新华村、胜和村。

屏山镇 辖:屏山居委会、屏山村、长江村、胜利村、山下村、万盛村、新坊村、罗陂村、新富村、长溪村、河东村、亨田村、页背村。

横江镇 辖:横江街居委会、横江村、平阳村、丹阳村、洋和村、友联村、秋溪村、罗云村、烟坊村、姑溪村、齐贤村、珠玑村、张坑村、洋地村、石溪村、瑞坑村、泮弼村、径口村、赣江源村、桃花村、小姑村、罗家村、开坑村、和平村。

高田镇 辖:高田居委会、高田村、田心村、琴生村、湖坑村、祠江村、郑里村、遥岭村、胜江村、新坪村、岩岭村、上柏村、大秀村、朱家村、堂下村、奎竹村、礼地村。

木兰乡 辖:木兰村、小琴村、田江村、杨坊村、陈联村、新河村、东坑村。

丰山乡 辖:丰山村、陈江村、大琴村、上坑村、下坑村、河田村、下湘村、沿沙村、福村。

大由乡 辖:大由村、河斜村、下伊村、罗田村、兰田村、水南村、濯龙村、王沙村、高背村。

龙岗乡 辖:龙岗村、新南村、下径村、绿水村、新龙村、水庙村。

珠坑乡 辖:珠坑村、塘台村、三和村、坳背村、竹溪村、高玑村、良溪村。

历史名人


黄景升

(1911—1942) 出生于石城县城,世代书香家庭。中学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八期。结业后在国民党军队报役,至任国民革命二OO师五九八团中校副团长。

民国三十一年(1942)春,为配合同盟军开辟抗日东战场,二OO师被编入远征军开赴缅甸抗击日寇。后因同盟军全局指挥失误,形势异常严峻。二OO师孤军深入,陷入日寇重围,黄奉命率部牵制敌人,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灭,以身殉国于缅甸同古,时年31岁。卒后加赠上校军衔。

民国三十五年(1946),石城县政府于县城西门坝建立《抗日阵亡将士黄景升纪念碑》,以作纪念。

1983年9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为革命烈士。

赖名汤

(1911—1984.11) 字晓庵,屏山竹山下人,少时就读于屏山书院,后入宁都国立第九中学,继就读于南昌工业专科学校。后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杭州枧桥中央航校第二期、美国空军参谋在学正规班。授南朝鲜建国大学荣誉法学博士衔。抗战初期,先后任职空军志航大队副队长、队长。在保卫淞沪及南京战役中,参与空战,扫荡日军舰艇、兵营,首创击落日军最精锐九六式驱逐机之殊功。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八月十五日杭州空战中,随大队长高志航摧毁日本号称最精良的木更津轰炸部队。后在一次战斗中负伤,疗养经年方愈。遂转而从事空军教育与训练工作。不久,奉派美国任留美空军领队,后任总领队。三年返国调充空军参校教官,继任第三路司令部参谋长。三十五年任驻英使馆武官。1950年调任台湾国防部第二厅厅长。1953年以国防部代表身份赴南朝鲜,劫持中国人民志愿军被俘人员入台。翌年调任国防部中将参谋次长。1959年,迁任台湾国民党军副参谋部长。1962年受命聚集败退于缅(甸)泰(国)边境的数千国民党军去台。1963年7月,调任联勤总司令。1967年7月任空军总司令。1970年7月1日任台湾国民党军参谋总长,晋空军一级上将。1976年7月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五年间连续出防东、欧、美19国,东南亚5国及中美洲7国。

自1962年起,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九至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十三至十五届中央常务委员。

1984年11月28日卒于台湾荣民医院。

吴峰(1914.1—1985.12)曾用名红米、光华、华若。观下坝口人,出生贫苦农民家庭。

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至1935年参加长征。后一直在军队服务,历任战士、排长、连副、侦察科长、机械员、修理处科长、处长、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顾问等职。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长征途中作战机智勇敢,在担任军团保卫局特务排长时,出色地完成了保卫首长的任务。抗日战争开始后,受派新疆学习航空机务,以优良成绩毕业,成为人民军队第一批航空机务干部。1942年9月,被军阀盛世才逮捕,他拒绝高官厚禄,被监禁4年之久。在狱中他始终坚信共产主义,两次参加绝食,同敌人作了顽强的斗争。1946年由中共中央营救出狱回到延安,后奉派东北老航校工作,从事修理维护飞机,为培养飞行、机务干部做出了贡献。1952年7月调任中南军区工程部修理科长,同年12月调联司工程部修理处任科长。1954年1月调东北军区空军工程部修理处任科长,同年9月升任副处长。1956年3月调任沈阳空军工程修理部修理处长。1960年调任空军第十七修理厂副厂长兼工程师,晋中校军衔。1978年3月任5704工厂革委会副主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次年2月改任厂顾问。1982年5月4日离休。1985年12月27日于北京病故,享年71岁。

赖仰高

(1915—1984.7) 横江、秋溪人。幼时家贫,12岁即为人做长工。1931年参加地方苏维埃政府工作。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旋又报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投入反“围剿”战斗。

1934年10月随军长征。次年3月于贵州遵义作战中负伤。4月,强渡金沙江后,再次受伤。尔后仍坚持行军作战,终于在当年10月胜利抵达陕北。1936年元月赴山西,在与阎锡山部作战中又负伤,不得己离火线治疗。同年3月入陕北瓦窑堡军委通讯学校学习报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因前线战事需要,提前毕业归队。1937年所在一一五师开赴抗日前线,仰高奉命留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任报务员。时办事处仅有电台2部,报务员3人,电报往来如织,工作十分繁忙。1938年12月奉调广东曲江十八集团军驻粤办事处,次年调任中共广东省委电台台长。1940年初,电台转移至赣南信丰,隐蔽于上乐山草棚内工作。6月迁广东始兴县,以开办樟油厂掩护电台工作。1945年春调广东东江游击队。后随两广游击队北上,开赴山东烟台解放区。1948年任两广纵队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9月作战于济南,随即投入淮海战役。后渡江南下,直抵广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两广纵队兼珠江军分区通信科长、华南军区通信处业务科长、二十一兵团司令部通信科长、江西庐山中南建筑工程学校行政处长、中南工程部队训练总处副处长、郑州建八师基建工程处、河南信阳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1959年8月转业至地方工作,先后任江西省人事局副局长、江西地质学院党委书记、中央赣南区党委监委副书记、江西省民政厅副厅长、省测绘局副局长等职。解放后,仰高对家乡建设甚为热心,曾多次奔走筹款、购物,以助家乡建设。每次还乡必至各处视察建设情况,为石城人民脱贫致富耗尽心血,深受家乡群众爱戴。因积劳成疾,1984年7月16日于南昌逝世,享年69岁。

陈正新

(1916.11—1966.12) 屏山新坊人,幼年家贫。13岁入学,因衣食不继,一年后即辍学。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解放石城,苏维埃政权建立。时年仅15岁即投身革命,曾任屏山区少共书记、青年先锋队长等职。

16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通讯员。1933年,在一次阻击国民党军战斗中,机智勇敢,冒着枪林弹雨,穿越千余米,顺利完成传令任务,受到上级表彰。1934年参加反第五次“围剿”战斗,后随队参加长征,历任班长、副排长、见习参谋等职。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在一一五师历任排长、区队长、军事教员、侦察通讯参谋等职。1941年5月调山东,初任抗大分校副大队长。翌年改任鲁中教导营副队长,山东军区一分队教导队长,特务连长等职。时鲁中形势险恶,处于日、伪军包围之中。一日,该连至敌据点就近筹粮,为敌军包围,陈避实击虚,率部巧妙突围而回,胜利完成任务。日军投降后,正新在山东军区部队中任营长。曾奉命率部围歼伪军张天佑部。旋又奉命押送日军上火车,全营一无违反纪律者。1946年,任山东军区副团长。后为配合刘邓大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奉命率部牵制敌人两个团的兵力。在既无根据地,而又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连日疾进,左右击敌,竟获得歼灭敌人一个师的战绩。后在土山集战斗中,身负重伤。伤愈后升任团长,即率团参加著名的莱芜战役与孟良崮战役,屡立战功。1949年4月任河南开封市警备团长。11月任河南省军区警卫团长。1950年2月代理开封市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兼军区警卫团长。1951年9月调中南军区,任海军万山水警区司令员。1951年10月任海军万虎要塞副司令员。1956年任司令员,授大校军衔。1966年12月2日卒于任所,终年50岁。生前受伤10余次(其中重伤5次),曾荣获二级解放勋章,三级八一勋章及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各一枚。

郑三生

(1916—1990)江西省石城县人。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四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六团营青年干事,第十三团政治处青年干事。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连政治指导员,营副政治教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副营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三团营长,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第二纵队四旅十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第二纵队四旅参谋长,第十九兵团六十五军一九三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参谋长,副军长,军长兼天津警备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河北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90年代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祖国进入了经济飞跃发展的新时期。1990年1月11日,老将军静听着祖国腾飞的振翅之声,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一生是幸运的。

赖观水

1916年1月2日出生,洋地人。1931年7月参加苏维埃地方工作,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参加工农红军,经过了长征。历任班长、保卫干事、指导员。1935年调军委机要科,1939年9月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机要股长。1941年调关中军区司令部先后任机要科长、政治协理员。1944年冬随部南下抵湘赣闽边界开辟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西北五省联防司令部机要科长、副处长、处长(正师级)兼机训大队长、解放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办公厅机要处长兼机训大队长、国家档案局办公室主任、党委副书记等职,1983年离休。

陈武瑜

1916年1月生,屏山窑上人。幼年读过五年书,1933年11月参加工农红军,1936年11月入党,经过长征。历任宣传员、测绘员、班长、团见习参谋、支队通讯参谋、作战参谋、县武工队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1947年12月入华北军政大学学习,后留校任青年纵队第五大队大队长。1951年4月入南京高级步校学习。1954年8月起先后任南京军事学院,装甲系副主任、高级系训练协理员、基本系班主任。1970年调河北省军区任副参谋长。1978年12月任河北省军区顾问,1981年4月离休。

赖达元

1916年12月生,洋地三坑人。1933年加入共青团,1934年4月参加红军,12月入党,经过了长征。历任宣传员、宣传队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团长、旅政委、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后,历任四川省宜宾、军区副政委、川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空军第十二航校政委、空军第一军副政委、空军雷达兵政委、中国民航总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1961年8月授予少将军衔。1979年10月任江苏省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1985年任江苏省顾问委员会委员后离休。

刘明辉

1917年出生,横江烟坊人。1931年参加苏维埃政府工作,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红军,任补充团文书、连指导员,经过长征。先后任营特派员、团特派员、军保卫局科长、冀南军区除*保卫部长兼公安总局长、三兵团组织部长等职。后任重庆市公安局长兼市检察署长、警备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54年9月任云南省副省长兼公安厅长、后任省长。1983年4月改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1985年9月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直至离休。

许逸萍

1919年出生,洋地人,1934年参加红军,经过长征,1936年6月加入共产党,历任通讯员、班长、干事、连指导员、保卫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等职。1950年11月起历任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装甲兵坦克四校副政委、装甲兵工程学院院务部政委、装甲兵技术科学院副院长、装甲兵后勤技术部副部长等职,1982年离休。

伍生荣

1918年生,珠坑人。1934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共产党,经过长征,抵陕北后,入瓦窑堡红军大学学习,结业后至二十九军教导队任教员、副连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团长、师参谋长。1952年调西北公安军任参谋长,1955年12月调到兰州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兼青海省军区司令员。1964年4月授少将军衔。1983年改任兰州军区顾问直至离休。

温先星

1914年4月生,横江人。1932年3月参加红军,1935年入党,经过长征,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副团长、副旅长、副师长、师长等职。1950年1月任绵阳军分区司令员,8月调任川西军区副参谋长。1952年任四川省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任成都军区副参谋长,1979年离休。1961年8月授予少将军衔。

徐颖

原名许景荣。1912年1月13日生,小松蜀口人,经过长征。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通讯员、侦察员,1930年加入共青团。1931年前往广昌驿前参战,193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调石城县苏维埃政府任军事部长。后调补充师任直属队特派员。长征时任特派员干事,后调教导队。“西安事变”后改名张金彪,奉令前往山西盂县决死队任政治教官,后任盂县公安局长。1938年转入晋察冀军区四分区任特派员、代理保卫科长。1943年夏在河北唐县鳌鱼山与日军遭遇,战斗极为激烈,大部伤亡,其余的壮烈跳崖,徐颖跳崖负重伤被救,护送到延安救治。后历任陆军总医院政委、榴弹炮团政委、防空军教导团政委。1955年入北京军政学院学习,毕业后调总后勤部政治部任直工部长,1959年改任总后勤部管理局政委直到离休。

曾振仁

1913年出生,大由牛角塘人,1932年加入共青团,1933年8月入党。1934年5月参加红军,经过长征。1934年调中央军委二局,历任干事、股长、科长、副处长、政委。1951年调总参谋部第三部任办公室主任兼秘书处长。1952年入中央马烈主义学院学习,毕业后任总参三部干部学校任副政委。1967年10月起,先后任总参三局某局政委、局长,“五七”干校政委、总参三部纪检副书记直至离休。

谢光焰

1913年8月生,大由濯龙人。1931年参加苏维埃地方工作,9月加共青团,1934年4月参加红军,同年10月入党,经过长征。先后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百团大战结束后调三分区七区队政委,后任四十二团政委、骑兵团政委等。1951年11月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任陕西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62年10月任延安军分区政委。1966年5月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直到离休。

黄华龙

1914年9月出生,屏山长江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共青团,1932年5月加入共产党,经过长征。历任班长、排长、连长。1936年任延安总后机关政治部巡视员,后调兽医院任政委,后任山东纵队十二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华东军区司令部运输处副政委。解放后,历任兽医大学副政委、上海运输学校政委、军事医学科学院副政委等事,1981年离休。

其它石城县


先秦置

战国中期,楚国战败吞并吴国后称霸东南沿海扰齐攻楚的越国后,在今南京清凉山筑有石头城,立为城邑,秦代划属故鄣郡(郡名从辛德勇先生《秦三十六郡新考》),位于采石矶(牛渚)以下,县域濒江,西南接芜湖县,东接丹阳,北边是秣陵县。西汉元封二年,划归治地在宛陵的丹阳郡。《水经》经文有:“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又东北出居巢县南。又东过牛渚县南,又东至石城县”。《三国志吴书二》记载:“(建安)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此石城县由此并入建业。

三国置

 此石城县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南部深山区。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盖据《水经注》考定是晋朝初年才由建业(今南京)上迁到池州境内,县治标识在黄湓河西岸。今考《三国志》和《元和郡县图志》谓“吴于此置石城县”,《太平寰宇记》“池州”条目下说“《三国志》云‘吴黄武三年封韩当为石城侯,乃置石城县于此’。”在石埭县条目下亦谓石埭县“本吴石城县地。《吴志》云:‘韩当为石城侯,遂置石埭场’”。而其所引《吴志》盖即今已佚的《吴录地理志》(同书同条目“铜陵”分目中“梅根山”下注有“《吴录地理志》云”可证乐史著《太平寰宇记》时,手中有《吴录》一书作为参考文献),实为孙吴黄武二年迁都武昌后,孙权遣韩当率师名为伐“丹阳山贼”,实为打通新都武昌与旧治建业之间的陆路驿传,因为从丹阳郡陵阳县(今青阳县南部与黄山市黄山区北部太平湖地区)到鄱阳郡的陆路上,其间深山区为山越人传统聚居地,所以必须打通九华山脉与黄山山脉之间的河谷。韩当在此役中还夺得山越人“山出铜铁自铸造甲兵”的治炼工场,建石埭场,且在战役告捷后即逝世,《太平寰宇记》谓之封“石埭城侯”。石城,盖石埭城之简称。县治应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或石台县山中,具体地点暂失考。西晋、东晋和南朝宋、齐诸朝,石城县皆属宣城郡。梁立南陵郡(治南陵古戍,今安徽池州市主城区西南部,临秋浦河,赵宋皇朝前为临江处),石城改属南陵郡。梁、陈间,曾侨立南太原郡于石城县地,不久即废。

南朝陈永定三年(559年),改南陵郡属北江州,州镇居南陵郡治。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石城县入南陵县,属宣州。十九年,割南陵西五乡(含原石城县全部和梁南陵县部分)设秋浦县。唐至德二年秋浦西南山区(应属原石城县地)部分划入新设置的至德县(今并入东至县),永泰元年,南部山区(亦应属原石城县地)部分划入新设置的石埭县。杨吴顺义六(926年)年,秋浦县改称贵池县。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一说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时,贵池县西部的晋阳乡(属原石城县地)划入新设置的东流县(今亦并入东至县)。

北魏置

 一、汉为蒲子县地,北魏世祖时为定阳县地,太和二十一年(497)置石城县,属五城郡。北周大象元年(579)置蒲子县,故治在山西蒲县西十五里略东村,(古名无意村)。

二、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置石城县(治今青海化隆县群科镇日兰古城城)。属洮河郡。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困境内有化隆谷,改石城县为化隆县。

三、北魏文帝大统十四年(548)于陕西神木县南设石城县,北周保定二年(562年)移治石龟镇并更名银城县,即今神木县东山旧城。隋大业末年废。

隋置

隋开皇五年(585)置石城县,兼置庸州,治所均设在今黔江区县坝乡县坝村。大业三年(607)废庸州,石城县隶属巴东郡 唐武德元年(618)石城县改属黔州,其县治移无慈城,即今黔江区县坝乡老鹰关。贞观四年(630)迁今黔江区联合镇。天宝元年(742)改名黔江,属黔中郡。

三国置


今湖北省钟祥市,西汉初置县,三国时属吴,称石城

唐置


唐设石城县,辽天赞二年(923年)属滦州。元至元至元二年(1265)撒。故治在今河北滦县今唐山市东矿区开平区一带。

城市简称


石城,特指南京,因为南京又称为石头城,所以石城又是南京的别称。

相关分词: 石城县 石城 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