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沈阳“面人汤”

沈阳“面人汤”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沈阳“面人汤”


沈阳“面人汤” 源自民间生活,融于民间生活,美化民间生活,是农耕社会市井生活的缩影,对于研究我国市井文化、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民间雕塑艺术百年来,“面人汤”一直与“泥人张”齐名。面人,俗称江米人,是一门独特的中国民间艺术,从汉代起就有了雏形,演绎到清代才发展成深受民间喜爱的面塑艺术。



基本资料


文化遗产名称:沈阳“面人汤”

所属地区: 辽宁 沈阳 皇姑区

遗产编号:Ⅵ-53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沈阳市皇姑区

遗产级别: 省

历史溯源


“面人”俗称江米人,据说早在汉代的迎神赛会上的傩舞,便有了面塑艺术的雏形。沿至清代已成为深受民间喜爱的玩偶。19世纪初,北京出现了一位独放异彩的民间面塑艺人汤子博,他把面人从最初的签举式玩具,首创为案头陈设的艺术品,使传统的面塑艺术得以升华。汤子博1882年生于河北通州,因为家住得离漕运码头不远,汤子博从小经常接触来通州谋生的南北艺人,当时山东曹州(今荷泽地区)来这里捏面人的很多。看的多了,汤子博便迷上了面人。他边看边学,很快就能自己上街捏面人卖了。汤子博用长马扎和木箱子在街头支巴上一个货架子,开始捏些简单的小玩艺儿,如小胖人、雉鸡串串花之类,卖得也比较便宜。由于汤子博聪明过人,加之具有绘画的底子,他的面人越捏越好,尤其擅长佛家人物。他在传统套路基础上,赋予面人灵气,逐渐自成一派。汤子博有兄弟四人,都是民间艺人,他把面人技艺传授给最小的弟弟汤有益。哥俩在北京街头设摊卖艺,用特制的面、色等原料捏制成各种花果菜蔬、动物、人物,手法益精,名声大噪,在当时被誉为“面人汤”。沈阳“面人汤”第二代传承人汤林玉,1926年生于北京。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伯父汤子博对他的影响最大。汤林玉10岁起学习面塑艺术,师从伯父汤子博和父亲汤有益。1953年,他来到沈阳,投奔来沈创业的父亲汤有益。他在继承前辈面塑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注重赋予“面人就是面神”的灵性,以花鸟鱼虫、大型兽类、瓜果蔬菜、神仙佛像、戏曲人物、民间传说人物、现时生活人物为创作题材,创造了“揉、展、搓、拨、挑、捏”等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手法,捏制出无数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社会生活场景,代表性作品有《红楼十二钗》、《三英战吕布》、《许仙借伞》、《昭君出塞》、《贵妃醉酒》、《土地公婆》、《潮神河伯》、《东北老太太》、《胖小嬉戏》等。汤福祥介绍说:民间雕塑艺术百年来,“面人汤”一直与“泥人张”齐名。面人,俗称江米人,是一门独特的中国民间艺术,从汉代起就有了雏形,演绎到清代才发展成深受民间喜爱的面塑艺术。汤林玉老人是“面人汤”的第二代传人,十七八岁时从北京到沈阳以捏面人为生,后来扎根沈阳。

制作方法


工具主要有竹签,箔铁片子,还有剪子等之类的工具。

这是一套传承的方法,传统的“面人汤”的捏人物的操作方法,分几个步骤: 第一步,捏人物的头部。老人说了个口诀:“竖三停,横五眼”。“竖三停”这是指捏制人物的面部的长度,鼻子的长度谓停,一个鼻子,便称作一停,那么三停的长度,就是人的脸的长度了。“横五眼”是指脸的宽度而言。显然,这就是指脸宽为五只眼睛的距离。

他先捏的是人物头部。头部状如橄榄形,再用拨子在五分之二处按出眉眼部位,轻轻按捺,塑出额头和颧骨。之后是安眉,雕刻眼角,因为塑的是东北老太太,盘着腿,肥厚的黑色大棉裤外加尖细小脚,还有盘起来的银白发髻和一根细长的烟袋。再按顺序依次做鼻子。鼻子不是硬往上粘贴的,而是先用拨子在鼻头位置下方与脸部成45度角,轻轻挑起,用一小块肉色面团搓成尖锥状插入小孔,目的是防止干了以后下陷。再将多余部分去掉,用拨子宽部按压鼻的两侧,塑出鼻形,再扎两个鼻孔。因为老太太是在抽烟,所以,鼻孔要有涌入烟缕的感觉。

第二步,是制作躯干。躯干制作要比面部制作快得多。黑色的面搓成两股,交错一扭巴,就是老人的大棉裤,脚腕处细下来,三寸金莲缀上。汤家面人制作的躯干口诀是:“行七坐五盘三半”。这也是说的以头为单位,其精确度与古时画论并无二致。

添身之后,是安胳膊包括做手。这应该算作第三个步骤。手的做法却比较复杂,第一步是将面捏揉出手部的拇指和一个没有手指的手套状。具体手指,是需要下一步用剪刀剪出每一个指形的。东北老太太在抽烟袋锅时的手,指间不需纤巧,但却需要塑出苍老的皮肉,动作是捏牢烟袋杆状。两个胳膊与两只手伸开来,为了一个长长的烟袋,这种造型极具生活化……

制作面人的材料,就是将精制的面粉、糯米粉、防腐剂等用开水调合成面团,在锅内加温后,再根据创作需要分别放入各种颜料,这样捏塑出来的各种形象可以上百年不变质。

相关分词: 沈阳 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