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邵阳市清真南寺

邵阳市清真南寺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邵阳市清真南寺




清真寺简介


邵阳市清真南寺始建于1914年(民国三年),原址座落在旧宝庆城南门外金家台(又名碟子塘),即现今宝庆路与西湖路交会处十字路口之东北角。据有关资料记载和回族老人回忆,该寺是由当时邵阳回民中的上层人士马襄吾、海震轩、张敏卿、蔡定甫、苏月波、马云帷、海菜、张池卿、海义轩、张惠赐、马伦吾、马立言、张惠博、马南赓、蔡得元、马站庭、蔡魁梧、张顺芳、马惠廷、张理盛等20人发起兴建,以马襄吾为首主修的。在外为官的马邻翼曾捐赠大量资金。寺址占地面积为7.65亩,总建筑面积为1260平方米;建筑物包括大殿、厢房、厅堂、教学室、沐浴室、阿訇、寺师傅住房等整套设施。大殿为两横式木架砖墙结构,由12根半米直径的大顶梁柱支撑,门窗为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尖园形拱顶,其外观及规模朴实而宏伟,在当时当地堪称一流。寺内原有碑刻,记载了各方穆民施放的寺产数。1918年外来穆斯林军官赠送该寺两块经文长匾,其中一块邵阳沦陷时被日寇烧毁。

解放前,东南两寺共有田190亩,土32亩,山林45亩,鱼塘9口,南寺另有铺屋2间。

清真寺历史


自1914年(民国三年)至一九四九年,东南两寺寺董会的成员先后由马襄吾等建寺人担任;解放后继由苏涛、张鸿祥、苏振连、马池卿、马斌生、李玉生、马晴轩、张湘泉、海光华、苏志武、张正良等人担任。

清真南寺建成后,省内外著名阿訇苏月波、张克臣、马丁山、海跃南、马玉成、苏真卿、海祯祥、海成轩等曾先后在此担任过教长,从事宣教和培养海里凡的工作。在寺担任过寺师傅的是:马有能、苏厚成、苏勋臣、马玉松、苏赐廉、海继芳、马有训、海如臣、苏志惜等。

1927年至1938年间,邵阳回族中的有识之士马襄吾、马玉林、海耀南、海连成曾在该寺开办过邵阳回民工场(亦叫穆民工厂),为振兴民族经济出过力。还在这里创办了中阿教育的“伊斯兰小学”(后更名为崇真小学),为邵阳回族培养了不少有文化知识的人才。

1940年春,以马遵范(马襄吾)为干事长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湖南分会”在清真南寺成立。这里即成为当时邵阳乃至湖南回民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分会的领导们日夜奔忙,为外地回族难民解决住宿;对无依无靠的贫困难民实行赈济;帮助部分难民寻找生活出路;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抗日,动员回民积极募捐,应征入伍,为全民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作了大量的扎扎实实的工作。

1944年,日军犯邵,该寺曾遭日机轰炸,除大殿受创伤而幸存外,其余房屋全部被炸毁。抗战胜利后才得以补建和修复。

解放前夕,邵阳回民盼望和平与光明,该寺曾经是中共地下党秘密活动的联络接头地点。

邵阳解放后,广大回民欣喜若狂,在清真南寺隆重集会,载歌载舞,庆祝新生。

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时,成立了以苏涛、张鸿翔为主任的“邵阳回民抗美援朝分会”,该寺阿訇经常利用“聚礼”和三大节日积极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意义,发动群众捐献飞机大炮,动员回族青年参军参干,取得显著成绩。

1951年,中央访问团赴邵,向南寺赠送了毛主席书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绿色锦旗一面和其他礼品。

1954年9月,邵阳市民政科拨出一千元专款帮助该寺进行维修。

1957年,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清真南寺土改时受保护的原有寺产田土、山林150余亩被划走,从此失去了自养的能力。

十年动乱,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横遭践踏,造反派想借“破四旧”之机冲击南寺,回族青年李荣华等闻讯后坚决抵制才使该寺未遭破坏,但寺内的许多空地还是被其他单位侵占了大半。1970年,在李玉生、马彬生等的主持下,由穆斯林群众自愿捐款、自愿出工(马文宜做木工,马子美做油漆工,西湖不少回族青年做泥工),对礼拜大殿又进行过一次维修和油漆。

十年动乱结束,拨乱反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逐渐得到落实,自1981年7月起,分别建立各寺寺管小组,由马池卿、马彬生、马晴轩、海光华、李玉生、张湘泉等人继续负责。

1987年,寺管小组换届,苏志武任组长,海国安任副组长,会计张正良、出纳海清泉,苏祥国、张正清、张菊雄、苏政、苏志成、海少华为组员。90年苏志武辞职,由苏政代理组长。

1992年,寺管小组换届,张菊雄任组长,海国安、李雄任副组长,会计苏政,出纳海清泉,张政良、张正清为组员。后海清泉生病由苏建武担任出纳。

清真寺变迁


1985年,因修建207国道,南寺需要拆迁,市政府接受回民代表海祯祥、马池卿、海光华、马晴轩等人的要求,将该寺搬迁至原西湖桥西北边马、张、海三姓回民公墓地之间,按原址面积重建。由于建筑承包人偷工减料,新修的大殿基础不牢明显下沉,墙壁多处开裂,整体质量低劣,不能使用,在此情况下,西湖路工程指挥部只好将修建配套设施的款项拨给寺管小组自己修建,在寺管小组的严格监督和掌握下,修建了一栋两层346平方米的水房和100平方米的两层传达室及大门、围墙、简易厕所等建筑。

在广大穆斯林群众的要求下,市政府同意将质量不合格的新寺主体建筑—— 礼拜大殿拆除重建。为使大殿建筑富有伊斯兰风格,美观坚固,市伊协委员张菊雄、海国安等自费前往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北京等地参观考察,定出新大殿的初步构想,然后请专家精心设计,绘制图纸。

在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的关怀下,西湖路工程指挥部增拨了改建款,西湖居委会拿出了易地差价补偿费;由于该寺是市伊协的所在地,省民委、省宗教局也在经费上给予了特别的支持;邵阳籍的台湾同胞和全市穆斯林群众纷纷解囊募捐,共筹资金数十万元。为了做到少花钱多办事,经市伊协建议,该寺聘请了两名高水平的施工员和二十多名有技术特长的泥木工,以张菊雄为首的建寺小组于1991年动工,协力同心自己购买材料,自己组织施工和监督,不但进度快,而且质量过得硬。经过240天的连续奋战,一座风格独特、美观雄伟的新大殿于92年春季圆满竣工。

清真南寺新建的礼拜大殿占地面积545平方米,大殿的前半部高16.7米,包括地下室共6层,后半部高12.8米。第一层为地下室,第二层为礼拜正殿,殿厅内有两行12根圆顶柱,正殿前走廊排列6根圆顶柱,均用红瓷板镶嵌,四周墙壁安装了壁灯,所有高大的窗户,都是阿拉伯式样的尖圆拱顶。正殿左右两边各修建了4.5米宽的走楼以备三大节日人多时作会礼专用,正殿顶部中心处饰有圆形图案,里面用阿文书写了“特斯米”,顶部安装的吊灯、吊风扇排列整齐;殿顶地面铺设的红绿地毯,格外醒目。大殿内可容近两千人做礼拜,殿厅宏大,敞亮,富有庄严、肃穆的宗教色彩。第三层即上述会礼走楼,第四层为市伊协和南寺办公室,第五层为会议室;六楼顶部装修一大两小三个绿圆球,大圆球顶中央饰着银白色新月标志,顶层前后两侧有小圆球6个,整座大殿建筑,朴实而气派,成了邵阳穆斯林自立自强的象征。

新寺建成后,中国伊协会长沈遐熙、湖南省伊协会长黄承吉为其题写了“清真寺”匾额;中国伊协会长安士伟、宛耀宾、副会长马贤也为其题了词,被制成匾额。2000年12月,西湖李氏后裔为纪念前辈皈依伊斯兰教向南寺敬献“认主独一”大匾额一块,都悬挂于大殿门口或大殿之内,为该寺提高了文化品位。

清真寺现状


清真南寺新大殿落成以后,成为邵阳市伊斯兰教协会的所在地。以张菊雄同志为首的寺管小组在市伊协的指导帮助下,即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清真寺的管理上来。他们根据《清真寺民主管理试行办法》的要求,经过认真讨论,制订出十几个具体的规章制度,悬挂于各处显眼的地方,以便大家共同遵照执行。

在寺管小组内,安排了专门的会计、出纳、保管,各种经济往来都按财会制度记帐,由组长一支笔批条,每年年初将上年的收支情况张榜公布于众,做到民主理财。

为协助政府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寺内常年订阅《中国宗教》、《中国穆斯林》、《联合》、《参考消息》、《湘声报》、《湖南日报》、《邵阳日报》等10余种刊物,并设立了专门的阅览室、电视室、潜移默化地提高广大穆斯林的政治觉悟。

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寺管小组在礼拜大殿的楼顶上竖起了一根旗杆,每逢节日,升起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绿色圆球之上,加上寺院内悬挂的彩灯、彩旗和四周张贴的各种标语、横幅,充分表达着穆斯林群众的爱国之情,庆贺之意。

为达到“以寺养寺”的目的,寺管小组将寺院前面的一排矮小旧房加固加高,租给其他单位作办公用房、车间、仓库以及幼儿园,将西外街原有的两间门面也租了出去,98年3月马硕云乡老把自己79平方米的房子捐给南寺,并与母亲另捐款18000元,几处地方合计每年可收租金四万多元,加上苏政、张楚民参加监宰的清真牛肉监宰经费数千元,基本解决了寺内阿訇、寺师傅的工资,经学班的补贴,水电煤费用以及各种维修开支,减轻了广大穆斯林的经济负担,深受本坊群众欢迎。

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寺管小组又想方设法扩大了水房,安上了暖气管,装修了殡仪室,增建了车库、教室和学生寝室、厨房,购置了殡仪车、电视机和洗衣机,安装了电话,安排了阿訇、寺师傅的住房。在搞好配套设施的同时,还在寺院内修建了水池、亭阁,栽上了花草树木,固定专人清扫环境卫生,使清真寺成为展现穆斯林精神文明的窗口。1993年,该寺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受到市、区政府的表彰。1995年,经过严格复查,清真南寺又光荣地获得一块由省政府颁发的金灿灿的铜牌。

清真南寺新址落成后,市伊协会长,八十高龄的海祯祥老阿訇主动让贤,推荐他的学生—— 曾在云南穿过衣的马赛良担任该寺的阿訇。96年初秋,马阿訇经人介绍,赴利比亚伊斯兰大学学习两年,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学识。98年又回到南寺继续担任阿訇。马赛良出国期间,南寺聘请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第七期中青年阿訇培训班毕业的、全省首届《古兰经》诵读比赛第一名、曾两次代表湖南参加全国第一届、第二届《古兰经》诵读比赛的海中良担任寺内阿訇。

寺内专职阿訇负责主持教务和经学班;寺师傅2名负责安全保卫、宰牲、烧水和打扫卫生。每年365天,无论什么时候,回族同胞来寺宰鸡宰鸭的,都有人热情接待;每天24小时,水房都有热水供应,穆斯林家中办理各种宗教事宜,阿訇、寺师傅们都能随叫随到;尤其是回民无常以后,只要其家人来寺通知一声,料理亡人丧葬的各项工作都能根据亡者亲属的要求安排得井井有条,受到穆斯林群众普遍的赞扬。新寺建成后担任该寺寺师傅的有:苏志惜、海志明、马飞清、马文杰、海继芳、海东宏、苏自文等。

为解决伊斯兰教后继无人的问题,南寺开设了常年性的经学班,经常有住寺海里凡6至10人,免费食宿;近几年根据家长们的要求,还利用暑假开办青少年阿语短训班。有时还开办中老年学习班,传播了伊斯兰文化,普及了教门知识。

1997年,寺管组长张菊雄自费赴麦加朝觐,市伊协为其举行隆重的欢送欢迎仪式。他是我市解放后第一位哈吉,在市内影响很大。

由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清真寺的条件越来越好,前往清真南寺作礼拜的穆斯林也越来越多。据初步统计,每天在寺参加晌礼的有50至60人;斋月每晚参加礼“特拉威哈”拜的有100多人,盖尔得夜近400人,每周五参加聚礼的有200来人,每年大小开斋节参加会礼的有1000来人;每年“法图麦节”来寺参加听卧尔兹的女穆斯林也有500人左右。

1992年,出席邵阳市宗教工作会议的全体代表专程来寺参观,普遍反映良好。

1995年,省伊协常委扩大会议于邵阳市南寺召开,让该寺的建设与管理作了全面的展示。同年,该寺被省政府定为“湖南省重点宗教活动场所”;1997年10月被省伊协评为“湖南省五好清真寺”。

96年、97年、99年,省伊协在该寺举办了三期阿訇培训班及第一届“古兰经”诵读比赛,其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受到一致的称赞。

1998年元月,中国伊协副会长马贤,《中国穆斯林》编辑部负责人李文彩莅寺视察,对该寺各方面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1998年6月,在中国伊协常委会上该寺被评为“全国模范清真寺”。

1998年初,寺管小组换届,由市伊协统一改名为寺管委员会。张菊雄继任寺管主任,张正良、张楚民担任副主任,会计张静心、出纳海丽媛,保管苏政,委员苏建武。2001年因女乡老的实际困难,会计改由马文明担任,出纳改由苏建雄担任。

2003年下半年换届,张菊雄继任寺管主任,张楚民、马文民担任副主任兼会计,出纳苏建雄,保管苏政,委员张和平、马德良。

1999年,南寺被省宗教局评为“湖南省五好宗教活动场所。”

南寺新址建成10多年来,已接待甘肃、新疆、云南、河南、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外省、市来访的穆斯林及长沙、株洲、湘潭、常德、岳阳、衡阳等本省来访的穆斯林几百人,客人们表示,该寺的一切都给他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0多年来,台湾回邵探亲的海维琼、马煊、蔡子翱、张勘、香港杨兴文阿訇等回族同胞30多人次来寺探访,作礼拜,他们都对家乡的教门感到满意,对新寺的建设给予高度的评价。

此外,加拿大、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摩洛哥、利比亚等外国穆斯林6批23人莅寺观光,过宗教生活,他们看到宏伟高大的礼拜大殿时都感到特别的亲切。斯里兰卡莫勒染色有限公司总经理依克巴先生在市伊协举行的欢迎茶会上说,清真南寺是他来到中国后感到最满意的地方。

2001年元月,在中国伊斯兰教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邵阳市清真南寺正式被授于全国模范清真寺光荣称号,市伊协常务副会长马子美为其领回一块金灿灿的铜匾,使该寺成为全国三万四千多座清真寺中101座姣姣者之一。

2001年4月底,省宗教局长陈树林、副局长傅雷来寺视察,对完善清真寺的配套建设作了具体的指示。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在市公汽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清真南寺的正大门采用了苏烈生的设计方案,由张菊雄负责,其他寺管会成员全力协助,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一座古典牌楼式的高大寺门巍然屹立于大殿前方。牌楼正上方的魏体“清真南寺”特别耀眼,第二层左右两块横匾,棣书八个大字“爱国爱教、认主认圣”,秀丽端庄;牌楼下面两边的方柱上,行书对联“诵古兰解惑释疑传正教;遵圣训悯人济世播芳名”笔划流畅,令人赏心悦目。以上横匾与对联皆由市伊协秘书长马子美撰写,并经马赛良阿訇翻译书写成阿文,刻于牌楼的背面,形成一种中阿对照的独特风格。

相关分词: 邵阳市 邵阳 阳市 清真 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