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邵哥庄村

邵哥庄村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邵哥庄村


邵哥庄村位于东经12015′,北纬3612′,距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红岛街道驻地中心不足1公里。西连岙东路、东临胶州湾;北与小庄、前韩、前阳三村相邻;南接千亩虾池,是大红岛开发的中心腹地。海岸线长3公里,陆地边界南北长2.5公里,东西长2公里,总面积5平方公里,滩涂养殖面积2500亩。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东与女姑山、娄山隔海相望,西与虎守山、千佛山相依;北有北山为屏,南有南山而护。祖祖辈辈与大海相伴,养成了勇敢、勤劳、善良、淳朴的民风。



邵哥庄村简介


邵哥庄村全村共有1100户村民,总人口3120人,可耕地1779亩,远洋大马力渔船56只,总动力9200马力。村中水利资源丰富,有大小塘坝13座,水井28眼。主要劳力分布在渔业、养殖、工业和其它行业,是红岛典型的渔业大村,远洋渔业发达。区域内属崂山山脉系丘埠岭地带,境内四周丘陵“说山无陵高,说陵实是山”。村中住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貌起伏。气候受胶州湾的影响属北温带季风型海洋性,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较明显,具有雨水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的特点,由于胶州湾的调节作用,又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和温度海洋性,是人类休养生息的“风水”宝地。

邵哥庄村经济


从村中漫步东行几分钟便来到大海边。自1986年起村中为支持村民发展经济,在原海岸线上东扩拦海造坝修建虾池400亩,人工养殖中国对虾、车虾、蛤蜊、牡蛎、梭蟹、海螺、螠蛏和各种鱼类。大坝东侧是胶州湾的东北海域,盛产蛤蜊、牡蛎、螠蛏、毛蚶、海螺、泥螺、泥蚶、兰蛤等19种贝类和鲅鱼、刀鱼、鳝鱼、章鱼、墨鱼、片口鱼、塔米鱼、黄古鱼、梭鱼、光鱼、古眼鱼、青板鱼等70种鱼类及中国对虾、斑马虾、梭蟹、蝼古虾、虾虎、石蟹、虾皮等19种虾、蟹类。海内有大沙、盖子脸子等优质滩涂,有洪州城的美丽传说,产质优、味美的胶州湾虾皮,特别是“盖子脸子”上生长的蛤蜊、牡蛎与黄澜蛤蜊、牡蛎并驾齐名,成为红岛的有名水产品,享誉海内外。

邵哥庄村历史


明清时期,邵哥庄村隶属即墨县里仁乡。1922年划归胶澳商埠海西区。1930年划归青岛特别市阴岛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又归属即墨县,日本投降后,仍属青岛市阴岛区。

1949年阴岛解放后,又归属即墨县管辖。1956年阴岛区、马哥庄区、中华埠区、河套乡合并,由阴岛区公所管辖。1958年成立阴岛人民公社,称邵哥庄生产大队。1961年先后归属崂山郊区、崂山县。1967年阴岛更名为“红岛”。1984年撤红岛人民公社,成立红岛乡人民政府。1991年撤乡设镇。1994年划归青岛市城阳区红岛镇。2001年撤红岛镇改为红岛街道办事处管辖。

邵哥庄村民间文化


邵哥庄村民间文化久远,古迹有千佛庙、镇武庙。千佛山又名庙儿山,海拔47.99米,位于村西南0.5公里处,占地4700平方米,清末人们捐款于山上建造的当时在棘洪滩、马哥庄、河套、红岛一带最大的庙宇,民国后期改为医院,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学校,文革期间庙宇被毁,现为城阳二十二中学校址。著名的红岛八景之一“千佛双雪”就在此地。说起庙宇共分大殿和东西偏殿,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南海观音、送生娘娘、东海龙王、三官、阎王、菩萨、判官等塑像、殿内外以壁画布置,色彩缤纷,人物各异,庙内有金龙盘柱,顶有龙飞凤舞、奇兽形态各异,庙正中有钟鼓楼,内悬千斤大钟,每日清晨钟声轰鸣、波及沧口、胶南等地。院内外松柏遮日、古木参天、山花遍野,环境幽静,被称之谓“世外桃源”。有诗云“秋来满山多秀色,春到无处不花香”。庙中常年香火不断。最有价值的是院中有一高三米余的青石碑,此碑是为纪念1929年7月28日由红岛观涛村车中润领导,邵庄村刘公传、刘志典、刘良寿、王云章、王元章、于守利、刘公乾、刘瑞一、韩有全等及红岛其他村以及山东、江苏一带沿海渔民自发组织的抗渔航税活动胜利纪念碑。碑文详记事件发生原因、斗争过程、取得的胜利和参加组织者名单。镇武庙位于村中,建于清雍正年间,占地18平方米,民国24年曾重修,庙宇造型古朴,色彩暗淡,庙顶有形态各异的奇兽,内供镇武大帝和雷震子等塑像,墙壁布满壁画,终年香火不断,文革时被毁。民间艺术有壁画、泥塑、丹青、剪纸、窗帮、皂马、财神、刺绣等。新中国成立前就有着乡土气息的文化,有说书场、龙灯队、旱船队、高跷队和柳腔剧团,每到冬季和正月就活跃于乡间。新中国成立后,村中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破除封建迷信。50年成立了秧歌队、锣鼓队。50年组建了以李宗玉为团长兼导演的柳腔剧团,演出了传统剧目《秦香莲》、《白蛇传》、《小姑贤》和时代剧《白毛女》、《刘胡兰》,每年正月在全岛各村演出,深受群众喜爱,闻名岛内外。1964年村中又将柳腔剧团改编为京剧团,演出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剧目,受到了各届的美誉。1978年村建立了图书室,藏书量2000余册。1983年又购置了电影放映机,每周为群众放电影。1999年后又先后成立了扇子舞队、健身操队和夕阳红锣鼓队,并在各项活动和表演中均获得优异成绩,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翻开邵哥庄村历史,旧中国有着一段苦难的历史,村民几乎家家缺衣少粮,过着吃糖咽菜的日子,许多家庭靠当雇工出卖劳动力为生,有些户不得不沿街讫讨。1938年村民刘文佑、刘灵一俩人被日本鬼子打死。1949年全村有20名青壮年被国民党抓壮丁抓去当兵。为了求翻身求解放,1942年村民张方舒、刘志竹、刘同金三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邵哥庄村最早的共产党员,同年刘同金参加八路军,并在战斗中壮烈牺牲。1949年5月27日(农历)共产党解放了邵哥庄村,从此邵哥庄人民分到了土地,有了渔船,当家做了主人。自1950年到1983年,村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家园,但由于当时以阶段斗争为纲,其生产力发展缓慢。

邵哥庄村发展


邵哥庄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全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村两个文明建设有了飞速的发展。1983年到2002年全村人均收入由180元增涨到4360元。粮食人均产量在耕地减少37%的情况下亩增160斤。渔业由小马力渔船向大马力远洋捕捞发展,总动力较83年增8140马力。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03年集体可支配财力120万元,村民生活不断提高,家家住房宽敞明亮,户户有电视,95%的家庭有电话,全村有移动电话651部,摩托车528辆,各种机动车37辆。全村有私营企业6家、工商服务业31家,各种养殖业50家。几年来,村党支部在抓经济的同时抓了精神文明和村庄改造,先后投资170万元建了教学楼和幼儿园,使??村大专以上学历增到43人,中专(高中)216人。投资180万元整修硬化了进村路,投资90万元拉上了自来水,投资97万元改造了供电设施,开发了商业楼区,对全村进行了绿化和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改造。开展了多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定,使全村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先后被上级评为“优秀党支部”、“文明村庄”称号。

相关分词: 邵哥 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