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上阳宫

上阳宫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上阳宫


上阳宫,唐代离宫之一。地处洛阳皇城西南、禁苑(隋朝的西苑)之东。上阳宫是唐高宗李治在东都洛阳时修建的,上元年间,唐高宗在此处理朝政。705年,武则天被儿子唐中宗逼迫退位,之后就居住在上阳宫,直到年底驾崩。 唐玄宗时,在上阳宫举行宴会。安史之乱时,上阳宫被严重破坏。此后上阳宫逐渐荒废,唐德宗时废弃。



上阳宫历史


唐宫名,高宗时建于洛阳 。《新唐书地理志二》:“ 上阳宫在禁苑之东,东接皇城之西南隅, 上元中置,高宗之季常居以听政。” 唐王建《行宫词》:“ 上阳宫到蓬莱殿 ,行宫巖巖遥相见。”

武则天迁都洛阳后,曾居于此。

唐玄宗李隆基的梅妃被迫迁入上阳东宫,终日过着冷宫般寂寞单调的生活。

地理位置

上阳宫是高宗时期修建的毗连于宫城西的大型宫苑型离宫。《通鉴》“唐纪”,高宗调露元年:“司农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制度壮丽。上阳宫临洛水,为长廊亘一里。宫城,上徙御之。”①胡三省注:“《统纪》云:驾幸东都,韦弘机所造宿羽、高山等宫,乘高临深,有登眺之美,乃敕弘机造高馆,及成,临幸,即上阳宫也。”②

《唐六典》载:“上阳宫在皇城之西南,苑之东垂也。南临洛水,西拒谷水(今涧河),东面即是皇城右掖门之南。上元中(674~676)营造,高宗晚年常居此听政焉。东面二门,南曰提象门(即正衙门),北曰星躔门。提象门内曰观风门,南曰浴日楼,北曰七宝阁,其内曰观风殿。殿东面其内又有丽春台、曜掌亭、九洲亭。其西则有西上阳宫。两宫夹谷水虹桥,以通往来。北曰化成院,西南曰甘露殿,东曰双曜亭。又西曰麟趾殿,东曰神和亭、西曰洞元堂。观风殿之西曰芙蓉亭,又西曰宜男亭。北曰芬芳门,其内曰芬芳殿,又有露菊亭,宜春、妃嫔、仙杼、冰井等院,散布其内。宫之南面曰仙洛门,又西曰通仙门。并在其中、其内曰甘汤院。次北东上曰玉京门,门内北曰金阙门,南曰泰初门。玉京之西曰客省院、荫殿、翰林院。又西曰上阳宫,宫西曰含露门。玉京西北出曰仙桃门,又西曰寿昌门,门北出曰元(玄)武门。门内之东曰龙飞厩。”③

清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中关于上阳宫的记载是根据《唐六典》、《元河南志》及明《永乐大典》中的图综合考察的。又言,其图为《元河南志》中图,可能出自唐人手。《唐六典》是其时作,因此《六典》文及图是可根据的。只是《六典》中有的记载,如玉京门、金阙门、泰初门、含露门、仙桃门、寿昌门、元武门、客省院、荫殿、翰林院、飞龙厩和上清殿等,《六典》所说文句,难以确定相对位置。《城坊考》亦言“不知其处”。

但依据如上文献,可大体了解上阳宫苑范围,即今洛河以北,涧河以东,纱厂路以南,西工金谷园路以西,约8平方公里范围内

涧河以西,今七里河及其以东为西上阳宫,合起来的总范围可能就是隋西苑十六苑的宫苑园林部分。

建筑布局

1、上阳宫的建筑布局

上阳宫的宫苑建筑功能,是供唐王朝宫室后妃居住和朝廷及宫室人游赏、离居的地方,高宗和武则天晚年在此处理朝政。因此,上阳宫的建筑,根据其功能要求,采取了组团式布局。根据《唐六典》记载,对照《永乐大典》中的上阳宫图,其各建筑组团,没有像朝宫那样,对称、行列布置,而是采用自由的、集锦式组团的布局,散置在上阳宫的园林空间之中。

从规划角度分析,分为六大组团。

(1)观风殿组团。(高宗居此听政,武则天还政后居此)包括观风门、浴日楼、丽景台、七宝阁、九洲亭和曜掌亭等。这组建筑,在皇城提象门外,距皇城最近,面东。其位置大体在西工八一路一带。

(2)化成院组团。包括仙居殿(武则天于神龙元年(705)十一月崩于上阳宫此殿,年八十三)、甘露殿双曜亭等。大体在今金谷园路以西,唐宫路以北,手表厂以东的方形地段内。

(3)麟趾殿组团。包括神和亭、洞之堂和××亭等,据《永乐大典》上阳宫图示(下同),大约在今市第二人民医院一带。

(4)本院组团。包括丽春殿、含莲亭、芙蓉亭、宜男亭。据图示,大体在今西工613研究所一带,南去洛河,风景佳丽,临河有一里长的长廊。

(5)芬芳殿组团。在上阳宫西北的芬芳门内。包括宜春院、仙妤院、妃嫔院、冰井院、露菊亭和上清观等。按图示,大体在今西工西小屯村以北地段。

(6)上阳宫组团。据图,上阳宫西部有一方形宫园(小上阳宫)。《唐六典》关于上阳宫最后一段说得不清楚,《城坊考》也说“不知其处”,永乐图未标的一组建筑,可能指此小上阳宫内的组团建筑。玉京门为其东门(符合《六典》说的通仙门之“东北”),若此,小上阳宫内就有客省院、荫殿、翰林院、飞龙厩等建筑组团。大体在今王城公园、六建公司一带。

通仙门内的甘汤院也是一个组团。上述各殿、院应是一个建筑组团的主体建筑,相应还有附体建筑,方能满足嫔妃居住或游赏或朝廷离居生活之功能。这种组团式自由布局的离宫建设,既有着前朝隋十六院的遗风的继承,也有根据其时其地的条件重新规划,阐发着其时人的创造才能。隋十六院“永乐”图示,还呈现着行列的简单化迹象,而上阳宫的“永乐”图示,则完全是自由布局。自由布局所显示的自然性更强,择地更得体于自然。

2、上阳宫的建筑

从上阳宫的建筑命名:宫、院、殿、堂、亭、台、观、厩(马厩)等来看,是离宫园林属性。对于建筑形制,史料缺乏记载,考古发现的上阳石蟾蜍水口、琉璃瓦当等,反映着其建筑的雕饰精丽,其雕梁画栋之精丽,无疑比水口瓦当更显重要。而遗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则描写了其景象的华贵。这里附上相关的精彩片段。

白居易《洛川晴望赋》:

“……三川浩浩以奔流,双阙峨峨而屹立。飞梁径度,讶残红之示消;翠瓦光凝,惊宿雨之犹湿。……山水隐映,花气氲冥。瞻上阳之宫阙兮,胜仙家之福庭。……”

贾登《上阳宫赋》:“天子卜,惟洛食受于河图,开上阳别馆。取大壮之规模,尔其则以三象;启云构而承天,擎露盘而洗日。俯驰道而将半,临御沟而对出。凝海上之仙家,似河边之织室。……既其避暑,亦以迎春。……闭门户而藏春,掩金台而罢曙。见芳草之空积,看桂花之独著。……”

李赓《东都赋》:

“……上阳别宫,丹粉多状,鸯瓦鳞翠,虹梁叠状。横延百堵,高量十丈。出地标图,临流写障。霄倚霞连,屹屹言言。翼太和而耸观,侧宾曜而疏轩。”从诗赋的拂光掠影描写,知道上阳宫的建筑高大宏丽,“启云构而承天”,“屹楼台而镇空”主要建筑是绿瓦红柱,“翠瓦光凝”“鸯瓦鳞翠”“丹粉多状”琉璃瓦,红油漆殿柱。

唐李昭道的《洛阳楼》图和唐佚名画的洛阳《宫苑图》横幅,其中有亭、廊、折线形桥。楼阁多为两层,重檐,八角或六角平面,彼此相接,纵横交错,自由布局。又有高台重楼,建筑屋顶形式有歇山、悬山、攒尖,亭也多重檐。这些唐画应是唐上阳宫建筑的艺术反映。

3、上阳宫的水系

唐王建诗: “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玉萧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说明上阳宫是水景园,依地势应是涧水引入宫中,再出宫入洛河。“宫苑图”画亦水流环绕。

4、上阳宫的花木配置

“上阳花木不曾秋”说明上阳宫内常青的松柏多,又有南方的桂、橙之类阔叶长青树。《元河南志》说北亭院“内有竹木森翠”,元稹《上阳白发人》中说:“上阳花草青营地”,“秋池暗度风和气”,以及唐人“宫苑图”画,均苍松满苑。

唐上阳宫比隋西苑十六苑规模略小,仍是水域丰盈的水景园,建筑比隋西苑豪华,高宗、武则天居之观风殿、仙居殿等规制等级更高,绿化尤好,常青之松、柏、竹尤多。

社会功能

封建王朝的皇帝实行多妃制,唐王朝的皇帝妻妾之多,亦为登峰造极。史书记载,后宫人数最多的是风流天子唐玄宗。白居易《长恨歌》中说他“后宫佳丽三千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中说:“先帝侍女八千人”。《旧唐书》中的宦官传中说:开元、天宝时期,长安、洛阳各地行宫的宫人总数超过了四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世界史上也难有与比。北宋陶谷《清异录》中说:“开元中,后宫繁多,侍御寝者难于取舍,为彩局儿而定之。”即太监“集宫嫔用骰子掷,最胜一人乃得专夜。”这只是近侍者所有的待遇,而行宫中的绝大多数宫女,却只能“一生遂向空房宿。”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直到玄宗死去,一生处于“寥落古行宫”,“闲坐说玄宗” (元稹《行宫》)。洛阳上阳宫是皇帝东都行宫,其实际的社会功能是皇帝的“美女库”。

封建社会中正直的儒家士大夫们,如白居易和元稹,曾就宫女的社会问题上疏“请放宫女”,他们并以文学形式揭露这一不平的社会现象。元稹《上阳白发人》中说:

“……御马南奔胡马蹙,宫女三千合宫弃。宫门一闭不复开,上阳花草青苔地。月夜闲闻洛水声,秋池暗度风荷气。日日常看提象门,终身不见门前事。近年又送数人来,自言兴庆南宫至。我悲此曲将彻骨,更想深冤复酸鼻。……”

《乐府诗集》卷九六白居易《上阳白发人》题解曰:“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无复进幸。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这里把上阳宫作为“美人库”的功能亦说的明白。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说的更凄惨:“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族亲,扶入车中不叫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妮遥侧目。?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灯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凄老休?。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由此可见,上阳宫是唐王朝宫女的“幽禁所”。故发生了上阳宫女用题诗红叶,抛于宫中流水,寄怀幽情的故事。这里附上一些唐代的红叶诗。诗人徐凝写《上阳红叶》:

“洛下三分红叶秋,二分翻作上阳愁。千声万片御沟上,一片出宫何处流。”

《全唐诗》十一函十册收录上阳宫天宝宫人《题洛苑梧叶上》诗,题解:“天宝末,洛苑宫娥题诗梧叶,随御沟流出。顾况见之,亦题诗叶上,泛于波中。后十余日,于叶上又得诗一首。后闻于朝,遂得遣出。”其诗为: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人。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又题》: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风取次行。”

又德宗宫人凤儿《题花叶诗》:

“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题诗花叶上,寄与接流人。”

又宣宗时宫人韩氏《题红叶》诗: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武周都洛阳


武周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公元690年(天授元年)九月九日,武则天降李旦为皇嗣,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将东都改为神都。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让位,恢复国号唐。武则天执政 50 年,在皇帝位15年,以洛阳为都城。

武则天一生荣辱与我们古都息息相关,可以说洛阳成就了武则天的帝业,武则天创造了洛阳近半个世纪的辉煌,那么武则天为何长居洛阳近50年?

其一,洛阳是其入宫的地方,她认为洛阳是其最初的发迹地;

其二,长安是李家王朝的中心,皇族势力和门阀影响过于强大,武则天要想成就自已的帝业,,必须远离这两股守旧势力,另外培育和建立自已的政治力量;

其三,她残忍害死萧淑妃和王皇后以后,恶梦困扰,长期失眠,萧淑妃被废遭到囚禁之后,曾经大骂武则天:“愿阿武为老鼠,我作猫,生生扼住她的喉咙!武则天知道后,大怒,有意远离皇宫中、摆脱恶梦。

其四,以佛抗道,李唐建国经后,一直把老子李耳奉为自已的先祖,把老子追封为太上玄元皇帝,把道教奉为国教,甚至将“道德经”大量地印成小册子,发给所有的成年百姓。武则天想登上皇位主掌朝政,必须利用其它宗教来排斥道教。洛阳恰是佛教的首传之地,佛教极为盛行,佛教圣地理所当然地成为武则天的首选。

其五,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因此,武则天来到洛阳以后就声言:“永居洛阳,不回长安!” 龙门石窟与武则天也有不解之缘。龙门石窟中雕琢比较精美的一些洞窟,都是武则天当上皇帝期间建造的,尤其是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的造像,她一次就赞助了脂粉钱两万贯,奠定了龙门石窟一千多年的辉煌。

唐代王建诗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上阳宫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王建

【作品体裁】七律

作品原文

上阳宫

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

玉箫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

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

词语注释

上阳宫:唐宫名,高宗时建于洛阳。《新唐书地理志二》:“上阳宫在禁苑之东,东接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高宗之季常居以听政。”唐王建《行宫词》:“上阳宫到蓬莱殿,行宫巖巖遥相见。”

洛水:古水名。即今河南省洛河。汉扬雄《羽猎赋》:“鞭洛水之宓妃,饷屈原与彭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洛水》:“洛水出京兆上洛县讙举山。”唐王维《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赋掩陈王作,杯如洛水流。”

画阁:彩绘华丽的楼阁。南朝梁庾肩吾《咏舞曲应令》:“歌声临画阁,舞袖出芳林。”唐王建《宫词》之九:“少年天子重边功,亲到凌烟画阁中。”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楔子:“出画阁,向书房,离楚岫,赴高唐。”

幔城:张帷幔围绕如城,故称“幔城”。南朝梁庾肩吾《应令》诗:“别筵开帐殿,离舟卷幔城。”唐顾况《杂曲歌辞乐府》:“细草承雕辇,繁花入幔城。”《宋史王吉甫传》:“南郊起幔城,役卒急於毕事。”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享年约六十七岁。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著有《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相关分词: 上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