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属三所重点大学之一,是一所以人文学科见长,教师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为特色,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学校创立于1954年,现有6个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42个二级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15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84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3733人,研究生4625人,夜大学学生14391人。

学校主页:

中文名:上海师范大学

外文名: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简称:上海师大(SHNU或SNU)

校训:厚德 博学 求是 笃行

创办时间:1954年7月5日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师范

主管部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现任校长:张民选

知名校友:李源潮、王沪宁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

主要院系:理学部、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等

硕士点:154个

博士点:42个

院士:5人



学校概况


上海师范大学(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创建于1954年,是上海市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百名,实属中国百强高校,是全国省属师范高校中学术水平最高、教学质量最好的师范院校之一。

近年来,学校的学术声誉明显增强。我校连续多年进入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QS排行榜,在中国大陆高校排名第40位,亚洲大学排名191-200位。根据ESI(基本科学指标),学校高水平论文(TOP-Paper)位于全国第47位。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11)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我校哲学和社会科学整体学术水平位居全国第20名,其中哲学排名第15名、教育学排名第18名、中国语言文学排名第15名、历史学排名第10名;化学学科进入世界前1%学科。2011年,学校社科基金立项总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5位。学报(哲社版)在新一轮CSSCI全国高校学报排名第12位。

学校现有徐汇和奉贤两个主校区,占地面积25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77万多平方米;两个中心图书馆藏书近333.5万册、有近100多个电子图书数据库和4个具有馆藏特色的资料库;建在我校的上海高校瓷器博物馆是上海市十大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因古籍数量达10万册以上且善本古籍达3千册以上,经国务院专家组审批通过被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校固定资产总值19.68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5.74亿元;2009年度事业经费支出达9.4亿元,并逐年稳步增长。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4个,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拥有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42个,自设博士点2个。基本覆盖我校现有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2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54个,自设硕士点2个,基本覆盖我校现有学科,另外还有专业学位硕士点10个。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学校已经建立起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是上海地方高校中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源化学实验室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都市文化、计算科学和比较语言学是三个设在我校的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此外,学校还拥有1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5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3个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1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实验室。2010年全年科研经费总额10493.96万元。

“十一五”期间,我校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获得上海市高水平特色项目1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863”计划3项,在争取“973”、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方面取得进展。获国家级、省市级科研奖项64个,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5项等。出版著作1286部,发表论文9619篇,申请知识产权333项,授权专利137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连续3次进入CSSCI核心期刊评价系统,在新一轮CSSCI全国高校学报中排名第16位。《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锐意革新,逐渐确立了全国最具影响力三大文摘之一的地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722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79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212人,达到了70%,”十一五“期间提高了17%。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日趋优化。学校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活动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获上海市级精品课程21门,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78门,上海市教委课程中心建设项目1项,上海市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3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上海高校市级教学团队3个;在教学方面学校获得多项奖励,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15项,上海市优秀教材奖13项;2人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7人被评为上海市教学名师;在上海高校优秀学位论文评审中获优数量稳步上升,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项,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20项,研究生培养质量在上海地方高校中与上海大学并列。

“十一五”期间,学校接待了来自国外和境外的访问团组615个,3200余人次;新签和续签校际交流协议129个。教师出国(境)访问团组607个,共1382人;学生参加出国交流学习项目1944人;聘任长期外籍专家和教师484名,短期外国专家和教师290名;教育部批准的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10个合作办学项目11个专业运行正常,招收港澳台侨留学生213人,招收来华留学生8985人,接受各类奖学金学生214名,留学生的国别从原来的30多个增加到50多个;学校先后在日本福山大学、非洲博茨瓦纳大学和美国密苏里大学成立了三所孔子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将坚持“教师教育特色鲜明、文科见长、文理工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定位,继续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全面服务基础教育及各类教育,为将我校建设成具有鲜明师范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历史


1954年7月5日,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位于上海虹口区西体育会路(现中山北一路)441号。

1955年8月9日,新校舍主要建筑群竣工,校舍整体设计为庭院式古建筑风格,所有建筑物均是红砖墙大屋顶,近1万平方米的5层教学大楼坐落在校园中央。

1955年8月18日,学校即由西体育会路迁来桂林路新址,即现徐汇校区。

1955年9月,实有图书67798册。迁来桂林路新址后,有了新建的独立的图书馆。

1956年7月14日,上海市副市长刘季平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举行的大会上宣布,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同时撤销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建制。人们形象地比喻:“一只小母鸡生下两个大鸡蛋”。从此,上海地方培养起大学本科师范生,这是本市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1956年暑假后,上海师专改建为师范学院,校名分别定为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上海第一、第二师范学院是文理分科的两所学院,两院本、专科兼设。一师院培养中等学校文科师资;二师院培养中等学校理科师资。

1958年7月22日,创办刚满两年的上海第一、第二师范学院,合并成为上海师范学院。她是一所以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师范学院。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担任第一任上海师范学院院长。原与第二师院相邻的上海音乐学院旧址,划归上海师范学院,成为上海师院东部,全院总面积占地558.65亩。12年来,不少学科相继脱颖而出,如外国文学翻译家朱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马茂元,现代汉语专家张斌,中国古代史专家程应镠,中国近代史专家魏建猷,光学专家沈德滋等。

1972年至1978年与华东师范大学等五校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大学。

1978年8月,上海师范学院复建,并且自1978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共设立25个硕士招生、专业。1978年复校初为101万册(包括外文图书7.3万册)。

1983 年,学校成立夜大学。(在1958 年举办函授教育基础上,建立夜大学, 1988 年成立成人教育处, 1992 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 1999 年改名为继续教育学院,至今已走过半世纪的办学历程。)

1984年,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1994年10月,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并入上海师范大学,成立新的上海师范大学。

1997年9月至2003年8月,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林师范学校黄陵卫生保健师范部、上海行知艺术师范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先后并入或划归我校管理。

2003年8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上海师范大学,成立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2007年3月,我校与共青团上海市委共建的、旨在培养高层次青少年教育与研究人才的二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挂牌成立。

上海师范大学经过不断发展和壮大,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学校正在向国内高校前列、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奋斗,力争综合实力跻身全国高校前70位、师范类院校前10位。

历任领导


历任党委领导

刘 芳 1955.03-1956.07

陈云涛 1956.09-1956.10

刘 芳 1956.09-1956.11

陈云涛 1956.10-1958.07

刘 芳 1956.11-1958.07

陈云涛 1958.09-“文革”

王乐三 1978.08-1983.12

刘 克 1986.02-1990.02

皮耐安 1990.02-1994.08

徐千荣 1994.08-1999.10

林樟杰 1999.10-2005.06

周鸿刚 2005.06-2011.06

陆建非 2011.06-至今

历任行政领导

陈琳瑚 1954.09-1956.07

刘 芳 1956.07

廖世承 1956.07-1958.07

陈琳瑚 1956.07-1958.07

廖世承 1958.07-“文革”

王乐三 1978.08-1983.12

朱鸿鄂 1983.12-1984.10

朱鸿鄂 1984.10-1986.06

王邦佐 1988.07-1996.06

杨德广 1996.06-2003.01

俞立中 2003.01-2006.01

李 进 2006.01-2011.06

张民选 2011.06-至今

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3296人,研究生4255人,夜大学学生13707人。学校被列入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截至2011年11月,我校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德国、法国、西班牙、波兰、丹麦、荷兰、比利时、芬兰、意大利、匈牙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博茨瓦纳、以色列、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智利、墨西哥以及中国香港、台湾、澳门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个高校和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四个国家签有10个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在校的一年以上长期留学生823人。学校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和日本广岛福山大学和非洲博茨瓦纳大学建有三所孔子学院。建校50余年来,学校培养了14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在上海中小学中,近70%的中小学教师和近70%的中学校长都是我校的毕业生,其中有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如上海市教育功臣唐盛昌、刘京海、仇忠海和叶佩玉,全国优秀校长吴小仲和高润华,上海市首届师德标兵童莹莹和张育青等是我校毕业生中从事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以上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11年9月)。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4个,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等11个学科门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为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古典文献专业为全国重点培养古典文献人才的四个基地之一。旅游会展经济与管理、教师教育、汉语言文学、影视传播、英语、应用化学和生物技术等是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

学校拥有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42个,自设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54个,自设硕士点2个,另外还有专业学位硕士点10个。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学校已经建立起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是上海地方高校中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源化学实验室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都市文化、计算科学和比较语言学是三个设在我校的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此外,学校还拥有7个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3个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1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实验室。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和优秀青年学术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以特聘教授为旗帜、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为中坚、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918人,其中专任教师171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260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53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239人,占专任教师的72.33%,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67人。此外,还组建了一支580人左右的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包括5位院士级的特聘教授、100多位外籍教师。(以上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11年9月)

师大精神


校名

说明:原系郭沫若同志1965年为上海师范学院题写的校名。1984年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时,在郭体原校名中,去了个“院”字,加了个“大”字。多年来在使用过程中原字体不断变化,日前使用的校名已与原体相距甚远。假校庆五十周年之际,正本清源势在必行。我们选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的“大”、“学”两字,组成现在的。

校徽

1、本标志以“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中的首字母“n”“u”构成一“s”,借“S”“N”“U”以寓意“上海师范大学”。

2、字母“n”“u”恰好构成一正一反两个简洁的白玉兰花形,既延续了老标志的造型基础,同时也形象地象征了上海师范大学的地域特征。

3、标志中“n”“u”相互穿插,寓意教师和学生、学校与社会间的多种沟通、互动模式。

4、标志的中心是一虚形“O”,既可以诠释为一种虚心的治学态度,也可以解释为一个新起点。

5、由于“n”“u”字形的空间处理,并较好地利用了图底关系,从而使该单色标志富于变化、极具空间感,从二度空间向三度空间过渡,优于一般的仅限于平面的标志。

设计:娄文冰

校歌

作词:张斌任仲伦作曲:方之江

黄浦江畔春风荡漾,我们在播种希望。

严谨求实,勤奋好学,

沐浴着理想的阳光。

文明健康,为人师表,文明健康,为人师表,

喜看那桃李芬芳,培育出社会的栋梁。

重任,重任,落在我们的肩上;

我们要创造未来,创造辉煌。

重任,重任,落在我们的肩上;

我们要创造未来,创造辉煌。

创造辉煌,辉煌!

校训

上海师范大学校训:厚德 博学 求是 笃行

校训释疑

厚德

“厚德”一词,源出于《易经》。《易坤》说“君子以厚德载物”。还说:“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把“厚”和“德”联系在一起,谓“厚”“德”者可以“载”。白话文的意思就是,有道德的人,才能承载天下的重任,担负起宏大的事业。这里的“厚”字,是使动词,与“德”搭配,有“使道德充裕、厚实”的意思。古人非常重视“德”,他们把“德”,看成是和天地乾坤一样的大事情。我们今天提倡“文明修身”,“德”,就是其中的核心内涵。这里的“德”,包含了许多内容,包括“诚”、“信”、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品格、志向、趣味等等。大学承担着培养全社会精英“芯片”的重要任务,所以,特别要强调一个“德”字。做人,离不开“德”;身正为师,德高望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厚”与“德”都应该视为“修身”最重要的一环。

博学

“博学”一词,源出于孔子的《论语》。《论语雍也》篇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对“博学”,古人也是非常重视的。学生到大学是来学习的,老师讲授知识,培养学生,中心也是围绕一个“学”字。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名份和实质都是一个“学”字。“博”有“大”的意思,“广”的意思,“通达”、“多闻”、“丰富”、“渊博”的意思。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使“学问”“渊博”,都是他们的立身之本。

求是

“求是”是“实事求是”的速写。《汉书河间献王传》说:“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解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求”,是“寻找”、“探索”、“探求”的意思:“是”,是“正确”、“真理”的意思。两字合在一起,即从实际出发,探索真理,求得正确的结论。“德”和“学”的总体要求及基本精神是“求是”。

笃行

“笃行”一词,源出于《礼记中庸》。《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是“笃厚”、“真实”、“真诚”、“忠诚”的意思;“行”,就是去做,去身体力行。在“德”厚、“学”博,从实际求得真理和正解以后,更重要的一层,是去做。学生在学,弦歌一堂;毕业以后,要成为社会栋梁。不仅要学知识,学本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出来;只学不做,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因此,“行”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行”,优秀的品德,学到的东西,才能显现出来。“行”,是我们“学”的目的和归宿点。

学校地理位置


徐汇校区

徐汇校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西南片,北邻桂林公园和康健园,南面上海火车站南站,占地700亩,交通便利,地段繁华,风景优美。

奉贤校区

奉贤校区位于上海市奉贤海湾镇大学城,北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西邻华东理工大学,南面海湾镇和碧海金沙旅游度假区,占地1800亩。

学校定位


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能级社会服务和高品位文化传播的基地,教师教育特色鲜明、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居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部分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文理工协调发展的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并高举师范教育的大旗,发挥师范大学文理科的学科优势,秉承技术师范学院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历史传统,强化教师教育的特色,努力把学校办成文、理、工协调发展,贯穿教师教育的综合性大学。

形成和完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格局,稳定本科招生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拓展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建成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留学生、继续教育学生培养合理结构的,对上海区域发展有重要贡献率的“国际化、综合性、高水平”师范大学。

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倾力保持文科优势,快速提升理工科实力和整体水平,凸现教师教育学科特色,强化艺术教育和旅游教育。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和建设专业,新增专业数主要用于社会发展急需、体现学校特色和错位竞争优势的目录外专业,对社会需求不大的长线专业实施隔年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教学机构


概述

上海师范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和语言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尤其建立了很有特色的上海师范大学交叉学科研究院,其中包括前沿科技、理论与系统跨学科研究中心等,充分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

学校下设18个二级学院、104个研究机构。另设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是我校与共青团上海市委共建的、旨在培养高层次青少年教育与研究人才的二级学院。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上海市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编辑部等机构也设在我校。学校还建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老年大学。

目前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学单位分为理学部、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和跨学科类五大类。

理学部

数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信息与工程科学部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人文学部

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社会科学部

商学院(原金融学院于2012年并入)、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育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体育学院、旅游学院

跨学科类

继续教育学院、进修学院、行知艺术学院

科研中心

研究所 研究中心 研究室等数家研究中心。

孔子学院

学校在密苏里大学、日本广岛福山大学和非洲博茨瓦纳大学建有三所孔子学院。

教育改革

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按照“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修订了教学计划,加强了基础教学,充实更新了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学分制,提高选修课的比例,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修读辅修专业或第二学士学位,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并推荐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国际交流

学校被列入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截至2011年11月,我校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德国、法国、西班牙、波兰、丹麦、荷兰、比利时、芬兰、意大利、匈牙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爱沙尼亚、博茨瓦纳、以色列、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智利、墨西哥以及中国香港、台湾、澳门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个高校和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四个国家签有10个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在校的一年以上长期留学生823人。学校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和日本广岛福山大学和非洲博茨瓦纳大学建有三所孔子学院。

学校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个高校和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上师大学生不会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或影响学业。为保证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设立“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包括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借款、临时困难补助、助学金、奖学金等。

本科专业


提前录取批次

汉语言文学基地班、 汉语言文学(师范)、 历史学(师范)、 英语(师范)、 教育技术学(师范)、 学前教育(师范) 、小学教育(师范)、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公共事业管理(师范)、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物理学(师范)、 化学(师范)、 生物科学(师范)、 科学教育、 地理科学(师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工作)

第一批本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 、古典文献学、 应用心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环境科学、 通讯与信息系统、 哲学、教育技术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园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化工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广告学、旅游管理

艺术和体育类专业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表演(交响乐团)、录音艺术、舞蹈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绘画(油画)、 雕塑 、绘画(书法)、戏剧影视文学、摄影

第二批本科专业

新闻传播学类 、经济学类 、化学类 、电气信息类 、公共管理类、 工商管理类、 地理科学类、 英语 、日语、 法语 、编辑出版学、 社会工作、 档案学 、文化产业管理 、公共关系学、 法学、 人力资源管理 、教育学、 统计学、 电子信息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经济学、 物业管理 、电子商务 、工程管理 、土木工程 、会展经济与管理

第三批专科专业

青少年工作与管理、 社会工作、 心理咨询、 证券与期货、 文秘

桃李芬芳


著名校友

李源潮----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数学系72级)

王沪宁---- 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十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72级外语培训班学员)

冯国勤----上海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第三届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80级校长班学员)

唐振琪----外交部办公厅主任、驻希腊大使。(外语系62级)

李君如----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2008年3月任11届全国政协常委。(历史系71级)

褚君浩----中科院院士。(物理系62级)

唐盛昌----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功臣

刘京海----闸北八中校长、中学特级校长、教心学科特级教师,2003年9月10日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功臣",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黄菊、陈至立等的褒奖和肯定。

胡 敏----著名教育专家、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兼校长、留英学者。曾任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原新东方总裁兼校长。

周艾钧----网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深交所上市公司。

舒榕斌----上海外高桥集团公司总经理

任仲伦----上影集团党委书记、总裁,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

林乃华----中共上海金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

祝学军----中共上海普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吴兆芬----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

吴永祥----山阳中学特级老师,得到国家教委、国家艺教委、上海市委、市人大、市政协的领导,以及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学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方 杰----奥普控股集团(香港上市公司)董事会主席、杭州侨商协会会长

谢月恒----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张长东----上海武警总队副政委,大校警衔

俞天白----著名小说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吴毅卫----上海市北印刷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党总支书记

叶佩玉----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教育功臣

王志刚----中国中学校长工作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高中教管委员会主任,上海市首届普教名校长培养基地主持人,曹杨二中校长

史维澄----扎根边疆教育事业

刘湘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国新疆电视台高级编辑、著名纪录片导演

陆 纯----上海美丽园大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杰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

宋振东----上海供销合作总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振东博士

张育青----奉贤中学教育科研室副主任,04年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上海市首届“师德标兵”,06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07年上海市“劳动模范”,首批国家级、市级骨干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

徐文华----上海新黄浦酒店公寓总经理

钮卫平----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仇忠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特级校长

陈白桦----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主任。

乔世伟----上海市首批特级校长,上世纪九十年代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4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同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

梅子涵----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儿童文学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出版文学著作数百部,代表作品《女儿的故事》。

影视明星

台湾著名影星

张 庭----台湾著名影星,代表作《夜光神杯》。2011年6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

第一届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毕业学员

赵 薇

刘小微

赵娜娜

潘伊达

曾 昂

陈思成

牟凤彬

范雨林(世民)

郑蓉蓉

是 安

第二届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毕业学员

严 宽

晋 松

姜 鸿

郑 萍

贾 宏

岳 鼎

袁世龙

刘 均

李 解

崔 俊

白文显

第三届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毕业学员

范冰冰

吴晓敏

王莉瑜

袁 满

钱 萍

赵鸿飞

娄亚江

任 山

郭京飞

第四届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毕业学员

周 岚

袁志博

张 程

曾肖龙

2011届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毕业学员

赵奕欢----人气小天后,祖籍吉林,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风靡全国电影《青春期》女一号饰程小雨。

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博士后流动站:6个

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 哲学 数学 教育学 心理学

博士学位授予点(总数44个):6个一级学科,42个二级学科+2个自设博士点

哲学:中国哲学

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 比较教育学

文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都市文化学、对外汉语学

理学:计算数学

工学:环境科学

硕士学位授予点(总数166个):29个一级学科,154个二级学科+2个自设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外国哲学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宗教学 科学技术哲学

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法学:法学理论 法律史 政治学理论 中外政治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外交学 民俗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史 比较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基础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文学:文艺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传播学 音乐学 美术学 设计艺术学 广播电视艺术学

历史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 专门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

理学:基础数学 计算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理论物理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天体物理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植物学 动物学 水生生物学 微生物学 遗传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工学:通信与信息系统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化学 工业催化 环境科学

管理学:旅游管理 行政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

学术研究基本情况


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学

上海高校E-研究院:都市文化E-研究院、比较语言学 E-研究院、计算科学 E-研究院

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都市文化学、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域外汉文古文献学、对外汉语、中国哲学、稀土功能材料、科学计算与仿真技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文学、环境科学、计算数学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植物学、地理学与城市环境、比较教育学、情感教育心理学、中国古代史、行政管理、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经济与管理、计算数学、天体粒子物理、应用语言学、学科教学论、物理化学、教学论、古籍整理研究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化学

上海市级重点实验室:星系与宇宙学半解析、稀土功能

上海市教委重点实验室:科学计算

学术期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中学数学》 《旅游科学》

办学条件


师资

院士:5人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3人

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1名

教授:867人

博士生导师:85 人

硕士生导师:510 人

国内外著名特聘学者专家:600余人

全校教职工人近 3000人,其中专 任教师1713人;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 260 人,副高职称 533 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567人 ,在占教师人数 33.1%,硕博共计1239人,占教师72.33%。

(统计截止于2011年9月)

校舍

学校占地总面积2500余亩,其中徐汇校区占地700余亩(不包括教师公寓),奉贤校区占地1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77万多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5.9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28.1万平方米、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场所7.9万平方米。

资产

全校固定资产总值19.6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5.74亿元,文物古籍资产欲数十亿。每年科研成果转化价值数亿,拥有数家科技转化大中型企业。

图书馆

学校拥有徐汇和奉贤2个中心图书馆,占地32000余平方米,馆藏总量411余万册,拥有100个中外电子数据库和4个具有馆藏特色的资料库,因古籍数量达10万册以上且善本古籍达3千册以上,2009年6月,经国务院专家组审批通过,我校图书馆被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上海高校瓷器博物馆

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于2002年5月18日建成开馆。上海高校瓷器博物馆是上海市十大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七百四十余平方米,收藏品包括玉器、青铜器、陶瓷、碑帖、书法、绘画、唐卡、服饰、刺绣等,其中不乏珍品。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器形规整,打磨光洁,反映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毛公鼎,散氏盘拓片,属于最初的精拓品;隋僧写经、玄奘译经长卷,为罕见文物;羊脑纸金汁书藏文无量寿佛经,藏佛姆幻化网续密经,为稀世之宝;唐卡多作于清代,颇具民族特色;绘画作品中王原祁、吴历的山水画亦不失为佳作;清宫宗庙人物画也是上海地区少见的展品;来自宫廷的官窑瓷器,更是精致、华美,显示出皇家独有的气度。

上海高校瓷器博物馆依托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瓷器收藏而建。所收藏的陶瓷器从史前文化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开始,历经汉代、两晋、南北朝、隋代各类实用及陪葬陶瓷器,唐代釉色瓷、三彩瓷,宋代名窑单色釉、刻花、堆塑瓷器,西夏剔花陶瓷,元代、明代贴花、青花、颜色釉瓷,清代五彩、粉彩、斗彩、青花釉里红等,时间跨度大,品种丰富;收藏品涵盖汝窑、钧窑、哥窑、龙泉窑、吉州窑、德化窑、景德镇窑等各个历史名窑,基本上反映了中国陶瓷的发展简史。博物馆坚持免费对社会开放的办馆方针,吸引了众多大、中、小学生及市民前来参观,为普及文物知识,弘扬中华灿烂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直属机构

图书馆 档案馆(博物馆) 信息化办公室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编辑部 学报编辑部 上海师资培训中心

后勤实业中心 基础教育发展中心 高等教育研究所

接待服务中心 校医院 研究院

科技开发总公司 
 

附属机构

针对现有的地跨沪、浙、豫三省市的19所附属学校,优化布局结构,将附属学校划分为附中、附小、外国语、实验四个系列。在实现区域分布中学、小学、公办、民办学校等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择机壮大基教集团的整体规模,重点研究四大系列学校特色发展的项目和对策,整体提升附属学校的办学质量,打造出更多的品牌学校。

现有19所附属学校所划分的四大系列分别为:

附中系列(7所):附中、二附中、三附中、四附中、附属罗店高中、附属安阳中学、附属横店高中

附小系列(3所):第一附小、附属卢湾实验小学、附属外国语小学

外国语系列(3所):附属外国语中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附属九亭外国语学校

实验系列(5所):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康城实验学校、附属第二实验学校、经纬实验学校、附属高桥实验中学

附幼系列 :附属幼儿园

上海市实验学校 附属康城实验学校 附属第二实验学校

附属高桥实验学校 附属外国语中学 附属外国语学校

附属九亭外国语学校 附中 二附中

三附中 四附中 附属罗店高中

附属安阳中学 附属横店高中 第一附小

附属卢湾实验小学 附属外国语小学 附属幼儿园系列

经纬实验学校 
 

发展目标


2008~2020年整体建设目标:力争到2020年,使学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上海市高素质师资和各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成为解决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咨询基地。把学校建设成为适应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求的、居国内高校前列、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大学,综合实力跻身全国高校前70位、师范类院校前10位。

发展规划


1、人才培养

本科专业增至85个左右,本科生压缩到20000人左右。研究生达到5000人以上,其中博士研究生达到400人左右。留学生达到4500人左右。继续教育类学生15000人左右。

2、科学研究

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级项目,每年达到40项左右。同时积极争取横向课题及其他各类项目,每年达到200项左右。“十一五”期间每年科研总经费超过一亿元,“十二五”期间在此基础上每年增长10%~20%。

争取公开出版的著作和发表论文数每年增长10%,其中发表在各学科领域前沿杂志的论文数每年增长20%。每年推出精品学术专著5-10部,培育对上海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决策咨询与对策研究成果3-5项。争取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学研究与技术领域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每年增长10%以上。

3、学科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新建5~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使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8个左右;新建25个左右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使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达到50个左右;新建3~5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流动站总数达到8个;新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以上,使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总数超过20个,新建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7个,使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总数达到120个,同时积极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争取再获得1~2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2~4个教育部地方共建重点实验室;力争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再建设1~2个上海高校E-研究院、2~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10个左右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左右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形成若干个上海领先、国内先进、国际上有影响的优势学科。

校园掌故


学思湖

“学思湖”应该是师大最有名的地方了吧!这是个坐落在东部校区的环形小湖,湖水明媚可人,湖畔种满青青杨柳,依依柳条下的石凳上,常见学子或捧读书本,或掩卷沉思,或闲聊散心,还有老人临湖垂钓,愿者上钩。湖中有座迷你型小岛,“学思桥”和“成蹊桥”就是小岛和陆地的连接线。岛上郁郁葱葱,多种四季长青的树木长势良好,枝繁叶茂,还有些不知名的花儿,也是开得摇曳多姿,欣欣向荣。岛中央有一假山,假山中央瀑布下有一碧潭,一池春水碧波荡漾;一块草坪因为树立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塑像而被称作“行知园”,天气晴好时总能见到三三两两的学生结伴在草地上嬉戏,或坐或躺,有着说不出的舒畅;园中有一红柱绿檐黑瓦仿古小亭,名为“茂如”(取自上海师院第一任校长廖世承的字号),小巧沉静,可让来往行人小做休憩,享受静谧时光;而湖畔高高低低排列不一的石块则最适合晨读的学生静心学习。

其实,若是论起大小规模,学思湖可能比不上公园里的游湖,但是,对于浪漫的师大人来说,这一弯湖水给校园增添了无限诗意,也可谓“水碧山青宜入画,游人欣赏愿勾留”。想来,应该没有哪个师大人不曾在学思湖畔逗留欣赏过,更不用说“学思湖畔BBS”借助网络力量将这泓湖水挥洒到校外,影响颇广。而且,这“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学思湖虽不若学校年长,但也伴师大人走过了二十余春秋年华。

1958年秋上海师范学院成立之后,占地164亩的上海音乐学院旧址划归该校,其中就包括学思湖的雏形。原本的小湖四周是土坝,一下起雨来很是脏乱,湖上有一个小竹桥,也甚为破烂。1981年,学校为迎接30年校庆,决定将这弯小湖彻底改造一番。当时基建处接到此任务之后,几经挑选,将建造任务承包给“自古出石匠”的浙江温岭的一个工程单位,当时优于石工队颇有名气。据当时在基建处供职的杨登先老先生回忆说,首先改造的是湖坝,为保质量,基建处还专程赴苏州买石料。从苏州到上海,整个湖坝的石料都是用一种比小舢板稍大点的小船一批批运来的,现在想来还真是个不小的工程,不过好在当时物价较低,石料费加运费才花了不到20万。其次便是在湖上造桥了。当时学校并没有专门的造桥图纸,仅向工程队表达了高度、长度等意向,具体桥形是由温岭工程队的建筑师绘制的。工程队根据温岭古桥的特色,让石匠在家乡将石料凿成栏杆、石板运来上海,建筑工人们只需根据桥形“安装”,两座石桥便完成了。再来就是清理湖水,其实这弯小湖并非死水,校外桂林路上的澳塘江就是其源头,当时还有一条河道连接。为了美观和卫生,学校在改造的时候特意将河道填了,以闸门和水管取代之。这样一来,不论外面的河水是涨还是落,闸门都可以保持湖水的水位。

湖水变清了,堤坝围好了,小桥也建起来了,初具规模的小湖总该有个名字,于是学校在全校师生中征集桥梁名。征集活动反响强烈,一时间投稿者甚多,千挑万选后,“学思”和“成蹊”两名脱颖而出,一举中的。

“学思桥”是当时上海师院副院长张波取的。张老先生称,这个名字是论语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缩写,虽简单但内涵丰富。一来,学校是一个学习的环境,学生应该以学习为本,学思结合、学问结合,通过自省来提高自身素质;二来,这句名言出自著名教育家孔子,其实也是古代教育经验的结晶,师范生更应该优学优思、越学越思。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故“学思”与我校校训“厚德、博学、求实、笃行”倒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正因为“学思”二字寓意深远,因此它不仅成为桥名,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这新改造完成的湖名。

“成蹊桥”则由当时中文系77级学生蒋近朱提名。蒋近朱提名“成蹊”的理由有二:理由一,河上本无路,有桥便成蹊(小路);理由二,师大育人才,桃李满天下。《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太史公曰:“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两个理由简洁明了,但是却甚为巧妙的涵盖了桥梁的功用和师范院校的意义,让评选者眼前一亮。

之后的两年里,学校继续不断完善学思湖,邀请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书画家黄若舟题写桥名,植树、盖亭子、造假山,并于学校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之际,特意到北京塑造了一尊由汉白玉雕刻的陶行知塑像。除此之外,学校还在湖里养鱼,据说那时候每年年末放水清湖时,总能打捞上千斤的鱼,那段时间食堂的伙食应该改善了不少吧。到学校30年校庆之时,学思湖已经被修葺一新,湖水清清,杨柳依依,颇有些“小桥处处随人意,自有泉声伴鸟啼”之感,也渐渐成为上师大的标志之一。

毕业的校友似乎总爱忆起她,因为她是青春岁月中的一抹绿色,明亮跳动;年轻的学子们似乎总爱接近她,因为她是躁动情绪中的一缕清风,沁人心脾。这弯湖水、这片垂柳、这抹香气,曾安抚过多少师大人的心灵,又要迎接多少师大人的欢笑,曾走过的足迹、将留下的回忆,都凝结在学思湖畔。学思湖之于上师大……

校园(徐汇校区)

一个大学的路名非常重要,它 不仅提示我们要去的方向,要走的道路,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天天和我们见面,与我们相处。就像栽在道路两旁的梧桐树和花草一样,是活的生命,是学校风景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整体风貌和学校精神的体现,年年月月,每时每刻,怎可一日无此君?

经过大家的努力,上海师大所有的道路终于有了自己的冠名。在命名的时候,主要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东西部校区的路名要有所区分;二是,大多数路名,是有文化底蕴的成词,是与传统文化精神有联系,与学校有关的;三是,大多数路名,要有确定性和不可改易性;四是,最好一条路名有“望文生义性”,能引起人合理的联想。

我们学校的格局,东部文科比较集中。所以,所有的路名,我都以“文”字起头;西部理科比较集中,而我们学校又是一个以师范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所以西部的路名,大多以“学”字起头,这是大体上的划分。

每条路都有文化意蕴:如原有的“学思路”,出于《论语》。《论语》里孔子的第一句话是就:“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为政》篇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如新命名的“学政路”,“学政”,出于《周礼春宫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指学校的教育行政;宋代太学的教官也称“学政”。因为这条路上有我们学校的行政办公大楼;“学政”,也可以理解为学校行政所在地。此外,如“学馆路”、“学理路”、“学舍路”、“学勤路”等等,都有出处,并令人联想起这条路上有图书馆、有数理信息学院、有学生宿舍和后勤医院等等。东部除了“文苑路”等以外,还有以道路特征命名的“沿河路”、“环湖西路”、“环湖南路”、“环湖东路”、“环湖北路”,不仅有不可改易性和不可替换性,而且,一个学校里有这么多水景路,也提升了学校风景的档次,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

当新路牌清新、脱俗地站在路边以后,学校就会多了一张张新面孔,发了许多新名片,有了崭新的面貌和气象。所有的路牌,都会忠心耿耿地为我们站岗,每天陪伴我们,指示我们去读书,去工作。

行知行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陶行知研究中心 :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协会和上海师范大学筹办。教育部主管的国家一级社会团体,是非盈利性质的民间组织机构。1985年9月5日在北京成立。第一任会长刘季平;第二任会长钱伟长;第三任会长方明;现任会长方明、朱小蔓。该会宗旨是开展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推进和发展教育公益事业;弘扬陶行知先生的奉献精神和创造精神,培育和推广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积极探索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大学排名


根据武书连《2009年中国大学评价》,上海师范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96位,师范类高校中位居第10位,上海高校排名中位居第9位。

(以上数据截至2009年6月20日)

根据武书连《2010年中国大学评价》,上海师范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95位。

根据武书连《2012年中国大学评价》,上海师范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96位,上海高校排名中位居第9位。

(以上数据截至2011年12月21日)

在2010年5月12日公布的年度QS世界亚洲大学排名中,有41所中国大学进入亚洲前200强,其中上海师范大学从去年的201位上升到181位。

在2011年5月23日最新公布的年度QS世界亚洲大学排名中,有40所中国大学进入亚洲前200强,上海师范大学位居191位。

(以上数据截至2011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