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上海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纲要

上海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纲要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上海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纲要


关于印发《上海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沪教委发〔2001〕149号

各委办局、区(县)教育局、高校和有关单位:

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市人大通过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经调查研究和深入讨论,我委拟定了《上海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纲要》,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同时希望能结合本单位、本系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实施意见或“十五”发展计划,并报我委。

附件:上海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纲要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二○○一年九月三日

上海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纲要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二○○一年八月二十日

遵照市委和市政府的指示精神,我委在认真调查研究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拟定《上海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纲要》如下:

一、“九五”上海教育的主要成绩及存在的突出矛盾

(一)“九五”计划执行情况比预期好。主要成绩:

1、教育事业规模扩大,质量提高。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已初步建成。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上海正朝着“高标准、高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目标迈进。近年来,高中阶段入学率已达到98%;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38.8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建成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市民接受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已达220万人,全市在籍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已从“八五”期间的10年提高到12年。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均有明显提高,涌现了一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先进学校。高校科研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实现了方向和层次上的突破。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为上海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和科研成果,作出了积极贡献。

2、教育管理体制、内部人事管理机制、教育教学工作、招生就业和投资体系等五项改革不断深化,积累了基本经验。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区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高等教育由中央与市政府两级管理、以市政府统筹为主的管理体制也初步形成。在加大政府办学力度的同时,改革办学体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改革高等教育、中等教育招生考试和毕业生就业制度,逐步完善入学和就业等创新机制。积极进行各级各类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到2000年底,全市普通高校已从1995年的45所调整为32所(其中民办1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从66所调整为37所(其中民办1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为5所(其中民办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510多所调整到270余所。一批中小学校(含幼儿园)随着城市布局的调整进行了撤并、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趋于优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提高。大胆依托市场机制,加快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

3、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整体素质有明显的提高。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学历和能力是“九五”计划的重点之一。全市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和校(园)长。基础教育已完成中小幼教师合格学历培训,职业和成人教育教师培训全面展开。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从“八五”末的83.9%、84.6%和75.4%,分别提高到95.5%、95.7%和91.1%,具有高级职务的中小学教师已占5%。高校教师高级职务比例达到近45%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已占到近40%。教师队伍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为确保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4、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多渠道教育投入机制初步形成,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00年,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含区县)为近75亿元,比1995年翻一番。2000年教育部门教育事业费总支出约105亿元。由政府、社会和个人教育成本合理分担的教育多渠道投入机制初步形成。贯彻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办学新体制,广泛吸引社会资源投入,不仅扩大了教育规模,而且使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

5、教育法制建设逐年强化,依法治教初步实现。在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指导下,“九五”期间先后制定、颁发了《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上海市委、市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意见》、《关于本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若干意见》,修订了《上海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同时加强了依法治教、依法行政的力度,努力使全市各级各类教育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教育事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并出现许多新的矛盾。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条件与上海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定位还不相适应。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最紧缺的各类学科带头人,高新技术创新人才,高级金融人才,以及企业开发和高级管理人才至少需万人以上,它将直接影响到上海的综合竞争力。

2、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旺盛需求不相适应。据预测,“十五”期间,每年初中毕业生人数在16-19万人之间;报考高校预测总人数平均在12万人左右,均维持在高峰阶段。人民群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将更为强烈,而一大批学校基础设施还未达标,还有许多村小的规模、效益、质量完全不适应上海发展,高校设施容量不足等等,形成鲜明对照。

3、教育资金不足与构建高标准、高质量的“一流城市、一流教育”不相适应。多年来,虽然经过“危校改造”和“薄弱学校更新”,但是还有许多初中、小学没有达到市颁布的标准,办学条件改善的任务十分艰巨。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经费由于扩招和教育成本增加等原因出现相对下降,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同时,培养高层次人才所需建设的高校重点学科的资金也远远不足。而且由于非义务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及社会对教育投入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影响义务教育及其他教育的发展。科学合理的劳动分配机制尚未形成,直接影响教师队伍建设和吸引高水平人才。

4、教育的管理体制、机制和投资“三位一体”的改革还未完成。办学者和学校管理人员的观念还需不断更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在落实分级管理及其依法办学自主权方面还有许多工作尚未完成。各级各类教育,尤其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结构、办学效益和效率等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痕迹也较明显,亟需深化教育改革。

5、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尚未在全社会形成。全社会对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还有待进一步确立。

二、“十五”期间上海教育面临的环境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五”计划是我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国实施第三步战略向现代化迈进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框架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上海教育“十五”计划,既要充分考虑这三个特性,又要正确估量上海教育面临的客观环境。一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国家宏观政策处在重大调整时期已作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二是当前世界经济加快全球化,急需培养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全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充足的智力和人力资源。三是随着我国面临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全面对接,我国将面临最严峻的人才竞争,教育改革和发展不仅在速度上要大大加快,而且在现代化水平上要大大提高。四是上海正处在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目标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编制“十五”计划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必须站在增强全市综合竞争力的高度,着眼于全国和世界范围,突出计划的方向性、指导性、宏观性和分层次性,瞄准国际大都市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准,加速提升上海现有教育的水平,使之与上海21世纪经济、技术、人才结构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在上海构建出一条人力资本、智力资本集聚与辐射的发展新路。

上海教育的“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要从城市综合优势出发以增强上海城市的国际综合竞争力,提高大都市综合服务功能,构筑教育和人才高地进行编制。在指导思想上坚持:

(一)“十五”应是上海优先发展教育、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五年。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要“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海教育要为不断提升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上海“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上海在“十五”期间,要进一步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12年教育的标准、水平和规模,适度超前发展上海教育。

(二)“十五”应是全面实行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五年。深化体制、机制和投资三位一体的教育改革;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教、依法行政;在实现政府分级管理新体制的同时,实现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在体制创新的同时,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更好的环境,促进各类学校面向社会、办出特色。统筹规划全市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以政府政策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实施上海新一轮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终身教育的需求。开展教育国内、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发展教育。

(三)“十五”应是教育设施大改善、素质教育大推进的五年。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既要为创办一流教育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特别要使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校舍、设备包括计算机和网络设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相匹配,更要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材和教育方法、考试制度的全面改革。

(四)“十五”应是教育系统内部管理改革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水平有较大提高的五年。大力推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按照“师德好、学历高、能力强”的标准,全面强化教师队伍的师德教育和高强度培训,特别是在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运用双语教育能力,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和增强法制意识等方面跨上新的台阶。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和岗位聘任要求,逐步深化、稳步推进教育系统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领先于素质教育的推进速度。

(五)“十五”应是教育直接参与、推动上海和全国经济建设并作新贡献的五年。教育不仅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而且要直接参与现代化建设事业。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紧高科技成果研究和推广,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适度超前经济发展的现有水平。积极贯彻中央关于“拉动内需”、“开发西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战略,扩大办学规模,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并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大力支援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加强教育交流,相互推动,共同提高。积极主动地应对我国加入WTO后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三、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与任务

(一)2015年远景目标

上海要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上海教育的总体水平将达到或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准。基础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普及率与教育质量上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达,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和质量上也有新的提高;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依法有较大增长的同时,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教育投入的新体系;要让市民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机会,基本建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学习型城市”;教育对上海全面发展的贡献率有较大的提高,并为上海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作出突出贡献。同时,上海教育对国内、国外形成强大的辐射功能,成为国际性的教育和人才高地。

(二)2005年发展目标

到2005年,上海教育的总体水平,将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即以较快的速度赶超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教育水准,并在若干领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准。

1、基本建成开放的、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和沟通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形成0?D6岁完整的学前教育体系;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尤其关注农村地区和弱势人群,使基础教育各项指标继续保持或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以上,继续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不断提高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2、基本建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教育设施与实施素质教育模式。全面优化学龄前儿童教育的条件,新建的幼儿园要全部达到“九五” 建设标准;小学、初中标准化建设全部完成;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及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处于全国一流水平,有一批学校成为全国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将寄宿制高中建成全国知名、并能向周边地区辐射的学校;各级各类教育在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教材、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形成一支具有优秀师德,在信息技术、双语教育、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上都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等教育要建成若干所具有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的名牌大学,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

3、基本建成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全国教育中心之一,逐步形成与上海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教育高地。扩大招收外省市教育生源和境外学生,加大上海教育的国内外交流、合作。

4、基本建成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遵循教育规律的教育体制、运行机制和投资体系,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新格局。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等教育要加快形成与经济、科技紧密结合的发展机制,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加速高新技术的超前研究和产业化步伐,为上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提高作出新的突出成绩。

(三)“十五”期间上海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任务

“十五”期间,上海的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全市人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基础教育

----重点任务之一是构建并完善0?D6岁托幼一体化的科学的学前教育体系,提高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开发儿童潜力的水平。

----继续高标准、高质量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 “十五”期间前二年,全面完成中小幼校舍设施标准化建设。“十五”期间全程实施新的教育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广研究型课程教学和先进教育技术应用,高中阶段教育要充分利用上海社会经济的综合优势,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从而使中小幼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形成中小幼信息技术应用体系和双语教育的新型教学形式。

----形成中小学生校外、课外活动的场所和基地体系。

----发展一批有质量、有特色、有影响的高中阶段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

----制定出上海基础教育各类学校的新标准和新要求。

2、高等教育

----普通全日制高校在校生规模有较大发展,总规模达到40万人以上(包括研究生8万左右、本科生22万人以上,高职高专生10人以上)。

----拓宽高等教育渠道,扩大招生规模。普通高校在沪招收本专科学生每年达到8-9万人。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重点建设好一批高等学校,形成若干个现代化的具有规模效益的大学城和大学园区。抓好高校教学质量,提高本科生以上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市政府与教育部重点“共建”,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若干所高校建成具有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的大学。

----加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重点造就一批新的学科带头人,建成一批特色学科,使其达到并保持国内一流或国际先进水平。

----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使研究生规模和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全面推进高校生活服务、科研辅助、校园管理等后勤服务社会化。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高校与经济、科技的全面合作。通过联手抓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形成一批有实力、有研发能力、有市场竞争力的并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特别加强原创性研究和开发,加强超前性研究。

----规范、有序发展民办高校,支持和鼓励名牌大学创办相对独立的多元投资的二级学院。

3、职业与成人学历教育

----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基础上,加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新建10个示范性职教公共实训基地。全面完成所有中等职业学校的标准化建设。

----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使高职毕业生成为社会急需的具有较高技能的工作人员。建设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其中3-4所力争进入全国同类学校先进水平。

----成人本科在校学生5万人左右,专科7-8万人。继续发展网络学院、学历文凭考试、注册视听等各种形式高等学历教育。

4、终身教育

----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并通过立法加以确认。每年有250?D300万人接受各级继续成人教育、企业培训,建设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团体和学习型家庭。

----45岁以下的从业人员的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在从业人员中逐步普及计算机和初级外语,某些行业要求从初级提高到中、高级水平。

----加强高级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通过继续教育等多种渠道、培养各行业高级人才,成为学科前沿和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建设农村成人教育制度,形成县、镇、村三级办学网络,大力开展“燎原”项目培训,力争有50%以上乡镇达到燎原计划示范乡镇的标准。

----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发展老年人教育事业。

四、改革举措与配套政策

(一)深化和完成教育体制改革

理顺政府、社会与学校的关系,完善教育管理体系。政府部门要进一步精兵简政,明确职责,转变职能,加强评估与督导,改善宏观管理,实行依法行政。充分发挥区县积极性,完善区县对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的规划和管理的统筹权。高等教育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市政府两级管理、以市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合理调整高校布局结构。各级各类教育都要落实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利和责任,特别是高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的办学实体。

改革办学体制,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和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共同发展新格局。鼓励并规范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捐资办学或参与办学。支持中外合作办学。

(二)积极推进、完善学校教育运行机制的改革

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加快实行聘用合同制,建立“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落实学校人事聘任权,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改革工资奖金分配制度。对拔尖人才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实行特殊的分配、奖励措施;专业技术人才可按专利、知识产权、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充分体现知识和人才的价值。在严格编制和考核、聘任基础上,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对不胜任教员、职员岗位的要坚决调离原岗位。从而形成知识分子在教育系统的劳动与其价值相适应的新机制。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国内外优秀人才信息库,拆“围墙”跨“地域”,广揽英才,建立教育人才高地。采取灵活机制,实行兼职联聘、跨国聘用、高才高薪等柔性交流政策,做到群贤毕至,近悦远来。

(三)改革教育投资体系

在确保法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同时,切实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各区县也要努力增加教育经费,区县对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必须确保“三个增长”,严格按市政府颁布的公用经费定额拨款。同时要提高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投入的现代教育投入体系,拓宽教育经费来源,并且积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用好市级农村教育专项资金,通过贷、借、拨等办法,积极扶持经济状况较差、但教育落后状况改变显著的镇乡和学校。要改革非义务教育收费办法,逐步实行成本合理分担,公办学校按准成本收费,民办学校按成本收费。要公开标准,规范收费,杜绝乱收费现象。

在完善教育经费拨款办法的基础上,加强经费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重视和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建立教育专项经费投入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教育质量、管理水平、人员使用效益和为社会服务情况挂钩的办法。严格财务审计制度。高校要继续推行贷学金、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在金融机构的支持下,积极探索教育储蓄、教育保险、教育贷款等办法,引导和推动市民的教育消费。对经批准的高校专项建设(包括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和基础实验室建设等),分别情况,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

鼓励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捐(集)资办学或参与办学。对个人将其所得捐赠教育事业的部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应纳所得税中扣除。

要继续确保企事业单位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达到职工工资总额的1.5%,切实用于职工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筹集职工教育经费。

(四)整体推进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确立德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学生正确思想、行为、品德的形成规律,构建大、中、小学分层递进、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横向贯通,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互相渗透,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要认真贯彻执行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法规性文件,按照上海市德育行动计划要求,落实德育工作。要出现一批德育工作先进的区县,涌现一批德育工作成效明显的各级各类学校。市、区县都要建立起一支德育工作骨干队伍,建设管理好一批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在若干德育新课题研究中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

深化大中小学和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重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工作能力。“十五”期间,中小学要完成第二期课程和教材改革工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完成“1018”(指10门公共课和18门专业技术课)课程和教材改革工程。继续搞好高职课程、教材建设。要开展双语教育。高校要按更高的要求,推进300门专业课程、500本左右教材改革。要全面完成基础实验室更新工作。要集中投资建设一批结构合理、设施先进、管理一流的实验教育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要建立教学评估制度,制订评价标准和方法,建立学生质量保证体系,定期考察学校自主确定的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教学过程是否一致,教学效果、质量指标与质量考核是否符合,并通过反馈机制,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与效益。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逐步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并且科学、公正的招生考试办法。在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下,小学进初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初中毕业考试由区县(学校)组织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改革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实行“多次机会,双向选择、多元评价、多元录取”。继续推进高校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扩大考生入学机会,实行“两次考试、两次招生”,进一步完善中、高职教育和各类高等教育的“立交桥”建设,不断完善远程教育等形式的开放式本专科教育,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全民皆有接受各类高等教育的机会。推进高考科目设置和内容的改革,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优秀毕业生可实行“中学校长推荐,高校审核同意”的办法免试入学;试办中学与大学的联合实验班,探索优秀学生报考的新途径、新方法。寄宿制高中、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国家和市重点中职校可招收外地学生和留学生,并鼓励上海学生到外省市接受高等教育。高校要扩大外国留学生招生规模,重视招收海外华侨华人子女来沪学习。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校就业制度。完善政府管理就业的法规,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更加开放,更加规范。加强就业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变就业指导为就业与创业并重的指导,为学生创业提供政策与环境条件,使学生与用人单位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用人观,使“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办法更加健康、规范。

(五)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要培养一支师德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教师队伍。特别要注重师德教育,倡导严谨治学、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精神,发挥教师表率、示范作用,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继续抓好中小学、学前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要改革师范大学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支持、鼓励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高校输送优秀毕业生充实中小学教师队伍。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分期安排优秀毕业生、骨干教师到郊区中小学任教或兼职联聘。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小学、幼儿园中95%以上教师的学历达到大专以上,部分达到本科及以上,初、高中95%以上专任教师的学历达到大学本科及以上,高中阶段学校教师有一部分达到研究生水平。大力开展教育科研、教学实验等活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双语教学能力、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发挥市、区县和学校三级培训基地的作用,特别要注重中青年教师骨干的培训。加强实施以培养高校青年人才与科研相结合的“曙光计划”,努力培养一批能领导本学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的优秀学术带头人。职业技术学院要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任教,逐步形成一支兼有教学能力和其他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实施素质教育的优秀校长和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加强对中小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的选拔、考核、任用。继续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负责制和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加快推行校长职级制,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机制。高校要逐步推行职员制。各级学校校长都要建立推行素质教育责任制,把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首选考核指标。

(六)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全面合作

高等教育与经济、科技紧密结合,加快开发高新技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上海科技优惠政策,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与产业界、科技界建立长期、紧密、稳定的合作,建立以若干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为载体的教育、经济、科技联合体。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把高校办成主要的智力源与科技创新源。

(七)实施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采取有效措施,建设适合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远程教育公共基础设施,大力提高教育技术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在以现有教育科研网、电视网、电信网为基础建立的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基础上,构建若干高校联合运行的开放式远程教育体系。尽快建成具有较高水平的“一网五环”(即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的构架,积极筹建基础教育网络学校,完成校校通网络,在高中、初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大力开发教育软件、提高教学效益,探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五、若干重点项目

在实施改革与发展目标中,形成若干项重点专项,投入必要资金和力量,保质保量予以完成。

(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通过撤并村小、调整合并、改建翻新等措施,改造三类校以下的初中、小学,全市2000余所左右中小学在“十五”期间初全部达到一、二类学校标准。此项工程从1999年起,列入市府每年实事项目和市关键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幼儿园也要进行标准化建设。同时,积极筹备高中学校建设,再建一批位于城乡交界处的依新机制运行的寄宿型高中。

(二)“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具有国家先进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一批重点学科进入全国一流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复旦、上海交大等若干所高校的办学整体水平接近国际先进、国内一流。

(三)“教师队伍继续教育、培训工程”。对全市10万名中小学教师、1万名高校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再一次的继续教育、培训,培训的重点是师德、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双语教育能力、自身的中国文化基础和法制意识。各级各类教育教师的师德、学历、能力在质与量上有明显提高,以适应素质教育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为此,将充分发挥重点大学的作用。

(四)“大学园区建设工程”。建设若干个大学园区是“十五”期间上海的重点项目,也是上海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适度超前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要举措。旨在深化高校投资、体制、机制“三位一体”的改革,促进师资、信息、资料、设施等教育资源共享,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同时促进学科交叉,开发新学科,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它将关系到上海人力资源利用能力和层次,从而直接影响经济发展。

(五)“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工程”。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继续对国家级、市级学校加强建设,建设10个公共实训基地。建设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力争使其中3-4所进入全国同类学校一流水平。同时,完成结构调整后的中等职业学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六)“青少年素质教育活动基地建设工程”。“十五”期间,在青浦建设上海青少年素质教育活动基地,集科普、文娱、夏令营、军训于一体。同时,结合区县建设全面推进各区县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

(七)“创建学习型城市工程”。为提高上海市民素质和培养在职专门人才,将在组织“文明市民”教育、从业人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十大紧缺人才培训和远程教育等四方面开展成人继续教育,并分别达到“十五”确定的相关目标。

(八)“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工程”。在大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实施“校校通”工程,开发和建设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学校拥有计算机与学生比分别达到:小学1∶15,初中1∶10;高中1∶8,大学1∶5。

(九)“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全面实施《上海高校科技产业化行动计划》,围绕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以项目为抓手,以人才为核心、学科为依托,通过筹集社会资金和体制、机制改革,集中力量推进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特别要加强部分高校的原创能力和超前研究能力,使高校科研领先于经济发展。

(十)“上海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工程”。为有效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问题和困难,“十五”期间要加强教育法规和教育理论的研究、准备和制订,要从全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来探索与推行新的政策的实施,加强与各部门的合作,要加快研究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投资改革的理论和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