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商周考古

商周考古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商周考古


通过考古发掘对商周历史进行的研究。中国考古学按王朝划分研究对象的学科分支之一,属于历史考古学范畴。研究范围相当于历史上的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对商代之前的、中国最早的王朝夏,实际上也纳入了商周考古的范围(见夏文化)。



基本简介


商周考古与史前时代不同,商代、周代已经出现了比较完善的文字体系,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兴起了一批城市。这些特点说明商周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相对其过去而言,出现了重大变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掘和研究,特别是50年代以后,商周考古取得了很大成就,补充了历史文献的不足;但也有不少问题尚未解决,有待继续探索。

简史


自北宋时期形成的金石学,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目的用以“证经补史”,仍属于古物学范畴。20世纪20年代,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此后才有科学的、全面的商周考古。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为商周考古奠定了基础。经过几十年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已经初步建立起商周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对夏文化及商周文化渊源的探索已使问题逐渐明晰;所积累的大批资料,对商周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了解不断深入;同时,对华夏族周围的少数民族与方国文化也开始了研究。随着研究的发展,还出现了甲骨和青铜器分支。

研究成果


分期

通过对商周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明确了商文化序列和西周、东周文化分期。简言之,商代文化可分为早、中、晚3期,通常以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的文化为三者的代表,但也有人认为二里头文化自1~4期均属于夏文化。西周文化据丰镐遗址分为早、晚两期;据西周青铜器则分为早、中、晚三期,分属于武王至穆王、恭王至夷王、厉王至幽王3个阶段。东周文化,春秋自公元前770~前476年,分作3期,每期约100年;战国自前475~前221年,也分作3期,每期约85年。

都城与聚落

城的出现可上溯到龙山文化时期,都城则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最早。那里发现的大型宫殿和各种作坊遗址,揭示出中国早期都城的面貌。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的发掘则使人们对商代中、晚期的都城有了认识。偃师商城发现于1983年。黄陂盘龙城遗址则是商代的方国城址。西周的都城一在周原(见周原遗址),一为丰镐。前者是周人灭商之前的都邑,后者是西周时期的京城。东周时期经济发展,城市迅速兴起,列国都城成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齐、鲁、燕、晋、赵、秦、楚的都城及东周洛阳城、郑韩故城城址中,有的未发现城墙,如二里头、殷墟、周原、丰镐;有的则发现了用夯土筑起、进行防卫的城墙,如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及东周列国都城。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布局,对宫殿区、作坊址、平民居住区、王陵区和平民墓地等具有统一安排。宫殿常建在地势较高的地点,并筑成高台,在都城中占据特殊的位置。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宫殿建筑,由堂、庑、门庭等组成,其格局形式为后世的宫殿所继承。在偃师商城中已出现大城中有小城的格局;至东周时期都城均包括宫城和郭城两部分,国君居宫城,平民区与作坊则在郭城内。商周时期的村落遗址也有大量发现,多见小型居址和手工作坊及墓葬等。其中有少数规模较大,如河北的藁城台西遗址。

墓葬

发现当时社会成员与其生前生活状况相对应,死后的葬制也反映出他们的等级差别。君主与大贵族的墓规模宏大,还设有墓道,已知有的四条、有的两条或一条。随葬品极丰富,包括青铜、玉、漆、象牙等各种质料的珍贵物品,许多大墓中有殉人。在殷墟的侯家庄商王陵区还发现大规模的祭祀场所。中型墓一般无墓道,但有棺有椁,并有较多的青铜礼器和玉石器、骨牙器及漆器等。晚商至西周早期,殉人之风颇盛,在一些中型墓中也发现一至数个殉人。商周贵族还以随葬青铜礼器的组合与数量,显示死者生前所属的等级 。小型墓一般有棺,随葬品以陶器和少量兵器最为常见。在各个遗址中几乎都发现被丢置于坑穴中的尸骨,有的身首分离或残缺不全。商周时期墓葬的情况,与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是一致的。

经济生活

商周两代历时千余年,通过考古发现社会经济获得了可观发展。农业作为主要经济部门,已能提供较多剩余产品,去满足手工业者的需要,并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手工业的分工更细。科学技术也有较快发展。这一时期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化。东周时期还完成了青铜时代向早期铁器时代的转变。

商周时期的手工业有采矿、铸铜 、冶铁、制陶、琢玉、制骨、纺织及漆工、木工等门类。

青铜手工业

青铜手工业在商周时期处于繁盛阶段。工匠们从矿山采掘铜矿石进行冶炼,提取铜金属后,与铅、锡等合理配比,铸造出不同用途的青铜器具,如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装饰品及货币、建筑构件等。品种之多,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尤以礼器的数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在各个都城遗址中几乎都发现了铸铜作坊址。工匠们使用泥范,熟练地采用分铸法,铸造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东周时期还出现了失蜡法铸造工艺,并将焊接、鎏金、嵌红铜等技术用于制作青铜器。这时的青铜铸造业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见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侯马铸铜遗址)。

冶铁制品

冶铁制品出现于西周晚期,但对铁的认识可上溯至商代,当时工匠们已将陨铁嵌在兵器的刃部加以利用。春秋时期,铁金属被用于制作剑、鼎等器具,并出现了生铁与铜制品。其中生铁的发明比国外要早1800多年。战国中期以后,铁工具已在农业和手工业中起支配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陶器是古代居民日常使用的物品,遗址中发现的陶窑与制陶工具很多。从商代中期开始,工匠们用高岭土烧制出原始瓷器,向日后发明青瓷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漆器的出现可上溯到史前时期。西周漆器已出现了镶嵌螺钿的工艺。东周漆器除木胎外,还有夹纻胎,工艺更精。战国中晚期出现了扣器,即在漆制器皿的口缘附加金属扣套的器皿。

商代与西周的丝织品,已知有绢、罗等。东周时期的南方楚墓保存随葬品的条件较好出土有绢、纱、罗、锦、刺绣等不同品种的丝织品。它们织造精良,色泽鲜艳,纹样华丽表明2000余年前中国的纺织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制作玉器也是重要的手工行业。商代的治玉技术已相当成熟,制作出各种色泽、不同用途的器具与装饰品。特别是利用原料天然色泽的变化而制成的俏色玉器,更是反映了工匠们的才智和玉器工艺的成就。商代与西周的玉器均为软玉,东周时期已用硬玉,并将玉器与金银器工艺结合起来,生产出包金、镶银的精美华丽玉制品。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金属铸币在东周列国中流行起来,黄金也成为交换的媒介,度量衡器得到了广泛应用。

文化与艺术

文字的使用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当时的文字多刻在甲骨、铜器及玉石器、陶器上,也有部分写在玉石片、简牍、丝帛上。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资料相当丰富,记录了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大事,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

商代与西周的乐器除陶埙外,还有鼓、钟、磬等。东周墓中还出有箎、笙、排箫、琴、瑟等丝竹乐器。战国早期的曾侯乙编钟,总音域达五个八度,且十二个半音俱全,能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其发现把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商周时期的艺术品,以青铜礼器最具代表性。如四羊尊、象尊、鸮尊等铜器,无论从造型还是装饰方面看,都是上乘的艺术品。以装饰风格而论,西周中期以前的花纹崇尚繁缛,给人以庄严和神秘的感觉;其后兽面纹之类的纹饰逐渐绝迹,代之而起的是风格清新、流畅、纤巧、华丽的花纹。

商周时期的雕塑以玉雕、石雕最多,另有陶塑、骨牙雕、木雕等。妇好墓出土的一批玉石雕像和雕花象牙杯,是晚商雕塑艺术的代表。南方的东周墓中则出有精美的漆木雕。长沙出土的帛画是中国保存最早的绘画作品。

周边地区的青铜文化

在中原地区居民创造灿烂青铜文明的同时,周边地区的居民也先后跨入青铜时代。如北方草原地带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西团山文化及晋北地区的青铜文化;西北地区有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卡约文化;西南地区有巴蜀文化、云南青铜文化;东南地区有湖熟文化(见吴越文化)、吴城文化、百越文化及湖广地区的石门皂市下层文化等。这些青铜文化与中原的商周文化存在交流,又各具特色,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如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的祭祀坑(见三星堆遗址)、江西新干商墓中出土的大批青铜器及其他遗物,都同时包含有中原文化的因素与地方文化的因素。商周时期千余年间华夏族与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与融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促使秦汉时期出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相关分词: 商周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