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

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




时代:商周时期

发掘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发掘领队:徐天进

简介


周公庙遗址位于岐山县凤凰山南麓,面积达10平方公里,是一处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大型商周时代遗址。考古工作者在对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进行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甲骨,其中11片上带有文字,这是继2004年之后再次在周公庙遗址区发现甲骨文字。迄今为止该遗址共发现甲骨文523个。

岐山县位于陕西省西部的宝鸡市,因地处岐山(今箭括岭)得名,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从周太王迁岐至周平王东迁的400多年间,岐邑(也称宗州)是周朝的都城所在。都城东迁后,西周王朝的宗庙仍在岐山,仍然是王室进行祭祀及一些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

岐山周公庙遗址有“西周殷墟”之称,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最高等级的大型西周墓地。在这一大型墓地外围,专家发现了长达1500余米的西周城墙,这在西周考古史、中国建筑史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历时多年的发掘,周公庙考古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7处近千座先周、西周时期不同等级的墓葬,考古专家大致探明了遗址的规模和布局。在去年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了“王季”、“文王”等周王称谓,还有“毕公”、“叔郑”、“周公”、“召公”等重要历史人物以及数字卦辞等内容。其中“王季”是首次发现,“王季”为文王的父亲季历,对进一步完善西周诸王年表有重要意义。

规模


周公庙遗址位于岐山县凤凰山南麓,面积达10平方公里,是一处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大型商周时代遗址。考古工作者在对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进行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甲骨,其中11片上带有文字,这是继2004年之后再次在周公庙遗址区发现甲骨文字。迄今为止该遗址共发现甲骨文523个。

岐山县位于陕西省西部的宝鸡市,因地处岐山(今箭括岭)得名,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从周太王迁岐至周平王东迁的400多年间,岐邑(也称宗州)是周朝的都城所在。都城东迁后,西周王朝的宗庙仍在岐山,仍然是王室进行祭祀及一些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

岐山周公庙遗址有“西周殷墟”之称,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最高等级的大型西周墓地。在这一大型墓地外围,专家发现了长达1500余米的西周城墙,这在西周考古史、中国建筑史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历时多年的发掘,周公庙考古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7处近千座先周、西周时期不同等级的墓葬,考古专家大致探明了遗址的规模和布局。在去年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了“王季”、“文王”等周王称谓,还有“毕公”、“叔郑”、“周公”、“召公”等重要历史人物以及数字卦辞等内容。其中“王季”是首次发现,“王季”为文王的父亲季历,对进一步完善西周诸王年表有重要意义。

考古发现


考古工作者在对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进行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甲骨,其中十一片上带有文字,这是继二00四年之后再次在周公庙遗址区发现甲骨文字。迄今为止该遗址共发现甲骨文五百二十三个。

岐山县位于陕西省西部的宝鸡市,因地处岐山(今箭括岭)得名,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从周太王迁岐至周平王东迁的四百多年间,岐邑(也称宗州)是周朝的都城所在。都城东迁后,西周王朝的宗庙仍在岐山,仍然是王室进行祭祀及一些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周公庙遗址位于岐山县凤凰山南麓,面积达十平方公里,是一处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大型商周时代遗址。

此次发现甲骨的地点在岐山周公庙遗址的西半部,距离二00四年庙王甲骨出土地不远,是考古人员在三座灰坑和一座墓葬填土内发现的。目前,已出土了近百片卜骨与卜甲残片,其中上面有文字的十一片,可供辨识的文字有二十八个,有关专家正在对这些文字进行研究考证。

从与甲骨同时出土的陶器判断,这些甲骨的年代应当属于商周时期,最晚也属于西周早期。这是在周公庙遗址区内第四个地点发现甲骨文。到目前为止,周公庙遗址共发现甲骨文五百二十三个,为下一步研究整个周公庙遗址的性质,包括聚落内部的社会结构,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考古学家最近对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遗址出土的7000多片西周甲骨进行辨认分析,在其中发现的文字已经超过2200个,是全国8处发现周代甲骨文遗址地点中最多的。

周公庙考古队去年对周公庙门前一处大面积灰土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卜甲共计7000多片,有刻辞的甲骨688片。考古队组织技术人员对这些卜甲进行了认真的清理、缀合、照相、拼对,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并聘请国内著名古文字专家前来帮助辨认。最终发现的甲骨文文字已经超过2200个,可以辨识的甲骨文有1600余字。

在可辨识的1600多字中,首次推断发现了周文王父亲的名字。这些甲骨文中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称谓,其中“王季”是首次发现,据推断这个名字就是指文王的父亲季历。这批甲骨文上还有“周公”、“叔郑”、“毕公”、“召公”等重要历史人物以及数字卦辞等内容。

周公庙大量甲骨文的揭秘,为明确周公庙遗址的性质和甲骨文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尤其是首次发现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名字,对进一步完善西周诸王年表有重要意义。

历史解读


北京大学教授徐天进在周公庙附近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两片有刻辞的西周卜甲,经辨识共有 55字。这个重大发现立即引起学术界和国家文物局的高度关注。后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了周公庙考古队,对这一带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钻探和抢救性发掘。在前期的考古发掘中,共清理3座西周时期的卜甲坑。考古专家们对出土的甲骨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将 760多片卜甲拼对缀合为 500多片,经拼对缀合后发现有刻辞者 99片,可辨识的文字达到 495字。刻辞内容多与军事、祭祀有关,出现最多的人名为“周公”。地名中以“周”与“新邑”最为常见。这些发现,为研究当时的卜甲整治、刻辞文例提供了直接文字资料,也为判定周公庙遗址的历史年代提供了文字证据。有“中国商周考古第一人”之称的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邹衡教授说,周公庙甲骨文的大量出土,就其学术意义而言,堪与上世纪河南殷墟遗址的发现相比肩。

周公庙考古队在以往考古的基础上,对周公庙门前一处大面积灰土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卜甲共计 7000多片,有刻辞的甲骨 688片,有甲骨文1600 余字。考古队组织技术人员对这些卜甲进行了详细的清理、拼对、缀合、照相,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并聘请国内著名古文字专家前来帮助辨认。在可辨识的 1600多字中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称谓。其中“王季”是首次发现。据文献记载,“王季”就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少子、文王的父亲季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周公庙考古队队长王占魁说:“周文王出生的时候据说有祥瑞,于是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就决定不能把位子交给老大,也没有交给老二,而是交给了最小的儿子、也就是文王的父亲季历,以便通过他把王位顺利地传给周文王。”据文献记载,季历接位后,师承古公遗道,又与商贵族任氏通婚,积极吸收商文化,加强政治联系,并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张军事实力,成为西方诸侯之长。后因权重遭忌,为商王文丁所杀。

根据专家的解读,这批甲骨文上还有“毕公”、“叔郑”、“周公”、“召公”等重要历史人物以及数字卦辞等内容。专家们认为,从卜甲文字来看,此次发现卜甲的占卜主体应是在世的王及周公。同时,周公庙大量甲骨文的出土揭秘,也为明确周公庙遗址的性质奠定了重要基础,尤其是周文王的父亲“季历”的名字被首次发现,以及周初王朝的一些重要人物“周公”、“毕公”名字的屡次出现,表明遗存性质十分重要。

专家点评


周公庙遗址是一处先周至西周时期的重要聚落遗址。从2004年开始发掘以来,先后发现了大中小型墓葬区、居住区、 铸铜作坊等遗迹和零星刻字甲骨及大量遗物。2008年的重要发现,是在大型宫殿基址前面倾倒垃圾的灰坑中发现了7651块卜甲,且多有刻字,字数达到了以往发现的先周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的两倍,经初步辨识,有人名、地名、方国名、祭祀、战争、占梦、记时、月相等内容,其中亶王、王季、叔郑等周人先王和西周初年重要人物的名字为首次出现,对研究周族历史和先周至西周早期周人的社会结构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