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秀美的汾河西畔,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山西博物院的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新馆于2001年8月10日奠基开工,2004年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荟萃了全省文物精华,珍贵藏品约20万件。其中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文物、商代方国文物、两周时期晋及三晋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戏曲文物、明清晋商文物等颇具特色。

中文名称:山西博物院

外文名称:Shanxi Museum

类别:综合性博物馆

地点:山西省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13号

竣工时间:2004年(新馆)

开放时间:2004年(新馆)

馆藏精品:鸟尊,涅槃变相碑,木板漆画



展馆概况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秀美的汾河西畔,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总投资近4亿元人民币,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之一,为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山西省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新馆于2001年8月10日奠基开工,2004年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

作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荟萃了全省文物精华,珍贵藏品约20万件。其中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文物、商代方国文物、两周时期晋及三晋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戏曲文物、明清晋商文物等颇具特色。此外,我院的图书馆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基础设备、设施完备,管理制度完善,院藏图书计16万余册,古籍11万余册,其中善本888函、5043册。最近还被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图书馆处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它紧紧抓住山西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亮点”重点展示,并打破传统陈列模式,以物代史,史物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广受赞誉的陈列风格。

除基本陈列外,山西博物院还根据馆藏特色和时代要求,举办临时展览,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山西博物院还拥有公众服务部、科技保护部、信息网络部等十五个功能齐备的部门及先进的楼宇自控系统、安全技防系统、消防监控系统、电子票务系统及文物商店、对外餐厅、茶舍等完善的服务设施。

作为三晋文化的传承者、垦拓者、引导者,山西博物院本着“三贴近”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群众需求放在首位,着力打造成真正的“艺术展示的殿堂,学生学习的课堂,民众休闲的乐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山西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山西博物院的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现存不可移动文物3.5万余处,全省馆藏文物100余万件。然而几十年来,与山西极为厚重的文化积淀不相符的是:原有的山西博物馆资金短缺、展厅面积狭小、设备陈旧落后,大批珍贵文物沉睡在仓库里,寻常百姓无缘识荆。

上世纪90年代初,山西省开始筹建博物馆新址,经过漫长的准备过程,2001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3.16亿元。新址于日前竣工,并基本完成布展,被命名为“山西博物院”。

历史沿革


从1919年创建至今,山西博物院已走过了九十个春秋,历经艰辛:它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诞生,它遭受过军阀割据的摧残,经历过沦陷日寇的屈辱,接受过解放战争的洗礼,也饱尝了十年浩劫的磨难。回眸这段不平凡的岁月,它见证了山西的博物馆事业从举步维艰到蒸蒸日上的历史沧桑,记录了几代晋博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之路。山西博物院是太原市标志性文化建筑,坐落在风景秀美的滨河文化广场西畔。其前身为民国初创设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至今风雨沧桑已九十年。它是山西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国家一级博物馆。2005年9月新馆正式开放,“晋魂”基本陈列好评如潮,各项工作全面稳步发展。

引领潮流开启新风:领近代文博风潮之先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第一批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文化精英,认为救国必须学习西方,振兴必须开启民智。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一批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应运而生。1919年10月9日,山西博物院的前身——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与南通博物苑、北京国立历史博物院和故宫博物院等十余所博物馆一道开先进思想风气之先,领近代文博事业之潮。

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的创立,不仅在于一省一地文化设施领先,还在于阐发传播社会公共精神和民众公共意识,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实践。创设初期的成长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在太原文庙成立,从此掀开了山西博物院建设历史的篇章。据史料载,图书博物馆建立初期,“广搜中外教育品及教育图书而陈列之,以资公众观览,促进教育之普及及进步”,广泛搜集中外动植矿物标本,乡里金石文物,先贤遗文,并举办了一些展览,如“古先哲遗像胜迹”、 “中外古今书籍”和“吉金珍石名拓”等供观众观览。这些展览的举办对民众起到一定的社会教育作用,为先进思想在山西最初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1925年10月,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更名为山西公立图书馆。当时政府大力支持,拨款修缮馆舍建筑,原馆面积遂扩至9万平方米。博物馆成为图书馆的附设机构,馆员13人,藏书也增至13万余册。博物馆遵循“普示德育、智育、体育、促进社会进化”的宗旨,开放古物、土产、动物、植物、矿物标本、科学仪器、幼教教具等展览,每年约20万人次游览。

在此期间,由山西省公立图书馆牵头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并在此基础上举办了多次成功的展览。1930年10月,山西公立图书馆与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合作,发掘了万泉县(今万荣)汉汾阴后土祠遗址,后经整理举办了土陶器展。1931年1月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研究所、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等联合发掘万泉荆村新石器文化遗址,发现了庙底沟文化遗存,部分出土物入藏山西省公立图书馆。荆村遗址发掘是采用科学考古方法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的早期实践,在我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33年10月,遵照省府颁发的《山西省民众教育馆组织规程》,就太原前山西公立图书馆原址及所有图书物品,筹备开办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制定了“实施民众生计、语文、公民、健康各种教育,并辅导本省各县民众教育事业之进行”的宗旨,积极举办各种展览,广泛开展民众教育活动,并创办了月刊《山西民众教育》。这一时期博物馆事业发展,设备扩充,在质、量两方面均见充实。

沦陷时期的劫难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1月8日,太原沦陷。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随之沦落日军手中,几经易手、更名,文物藏品遭受惨重损失。

日军接管省立民众教育馆后,将其更名为太原图书馆,附设于“山西文化保护会”,由日军山冈部队管理。之后又先后易手日军舞兵团和山西陆军特务机关代管。1940年12月,由山西陆军特务机关移交伪山西省署,1941年1月,更名为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馆。日军从全省各地掠夺书籍、文物等以充馆藏,并且将一些珍贵文物、书籍运至日本。

1945年抗战胜利,阎锡山委任王仲元为接收委员,恢复省立民众教育馆馆名。由于太原沦陷八年中古物、书籍等饱罹摧残、丧失殆尽,战前盛况已一去不返。经整理统计,有中外文书籍16万册,古物有史前暨商周秦汉等至明清各代名贵珍品9240件。1948年太原解放前夕,阎锡山负隅顽抗,竟将兵工厂设于民众教育馆馆址文庙,博物馆工作被迫中断,馆舍建筑和藏品再遭劫难。

脱胎换骨服务建设:与新中国一起成长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博物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建国初期的整顿改造新中国诞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博事业。1949年4月,省立民众教育馆由人民解放军太原军事委员会文教接管组接管,更名为山西省图书博物馆,下设博物部。

山西图书博物馆先后接收民众教育管、省政府、太岳区移交及个人捐赠的大量文物,藏品总数增至13000余件,图书17万册。经过清点整理,对外开放历史文物和自然博物标本陈列室。1951年,按照“以改造原有博物馆为主”的方针,对原有陈列内容和藏品管理进行了改造和整顿,加强宣传教育功能,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清除旧时代影响。1949年到1951年,前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多达219,000人次,博物馆再次出现生机,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随着第一个经济建设五年计划的实施和深入发展,博物馆建设也迎来了初步发展时期。1953年9月,山西图书博物馆与太原文物馆合并,更名为山西省博物馆,人员编制增至70余人。

1956年,秉承“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地志博物馆模式陆续完成本馆自然之部、历史之部和社会主义建设之部的基本陈列,并对公众开放。这一时期博物馆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先后举办了“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展”、“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成就展”和“农业学大寨展览”等六十个展览,讴歌社会主义制度,阐扬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作用。

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并展开了大规模的藏品征集活动,除了接受政府移交和社会捐赠外,也主动派员到山西各地调查、征集、收购各类文物。五十年代初,征集回宋版“鼓山大藏”十余卷,明版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明唐寅、董其昌等名画五轴,离石汉左表墓画像石十块。从运城还收集回1890年前后落下的陨石标本,并征集到赵铁山、常赞春、董寿平家藏书画数百种。六十年代初,从北京琉璃厂等处购回了部分零散文物和敦煌隋唐写经卷和名家书画数十种,丰富了博物馆藏品种类。博物馆也接受了一些收藏家和爱国群众的捐赠。六十年代初,李宗仁先生通过当时华北局和文化部捐赠的傅山先生“锡予寿王诗”绢本十二条屏。马林先生及其家属先后捐甲骨片二百余片,张筱横先生捐一百五十二卷赵城金藏。

文革时期的挫折正当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全面有序开展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博物馆陈列和藏品被列为“封资修”或“四旧” 受到批判,博物馆事业遭到破坏、艰难维持。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大部分职工坚守岗位,保证了国家财产和文物的安全。1971年11月,博物馆开始逐步恢复业务工作。1972年5月,举办了“山西省出土文物展”,这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举办的第一个展览。此次展出文物1200多件,观众累计达195000余人次。1973年4月到8月,山西博物院精选78件展品,参加国家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赴英、法、加、美、日等国展出。1974年,博物馆举办了“侯马奴隶殉葬墓展览”,并在太原、大同、晋中、忻州、昔阳、阳泉等地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巡回展,吸引了20余万人前来观展。驱走“文化大革命”阴霾,文物展览和藏品收集等各项工作逐步恢复。

改革探索繁荣文化:在改革开放春风中壮大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博物馆事业也加快了拨乱反正的步伐。山西省博物馆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在陈展方式、藏品征集、修复保护、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推陈出新弘扬三晋文化80年代初,山西省博物馆突破原有的通史陈列模式,推出“山西古代史陈列”和“山西革命史陈列”,以山西地方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突出表现发生在山西土地上的重大事件和相关物质文化遗存,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80年代起,文物征集和捐赠活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种捐赠数量繁多、质量上乘,其中不乏文物精品。山西省博物馆与太原电解铜厂密切合作,总计拣选文物一千余件,抢救了大批珍品。其中有商代“速父戊卣”和西周“康生豆”等珍贵青铜器;从西周至明清历代货币达三十余吨,极大丰富了馆藏古币的数量和质量。钱自在先生捐献珍贵文物一百一十件,其中元代顾安《凤竹图》轴、元代日本髪僧金绘《祗园大会图》卷均为孤品。山西省博物馆与汾阳县博物馆合作发掘了隋代梅渊墓,发现并收藏了大量精美瓷器。1986年,建立了山西省第一座国家级文物馆。

强化服务宣教丰富多彩引进社会资金,开放博物馆阵地,面向社会联合举办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临时展览,是这一时期改革实践的主体。1984年举办的“建国三十五周年出土文物展”和1996年与省公安厅联合举办的“山西省打团扫恶成果展”是实施这一理念的成功案例,对拓展业务经费渠道、活跃展览活动、发挥主阵地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1991年,山西文物精华展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这是建国以来山西在首都举办的第一次大型综合性文物展览。薄一波、谷牧、洪学智等国家领导、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及数十位老一辈革命家应邀出席了开幕式,首都十几家新闻单位对此次展览活动做了专题报道。此次展览是山西考古成果的大荟萃,精美的展品吸引了无数观众。1997年,山西博物馆同陕西、河南等十余家博物馆合作引进了三省玉器精华展,展览汇集三省古代精品玉器三百余件,并采用了先进的陈展技术,如全展柜灯光照明和辅助灯箱技术。该展览获得了国家文物局当年的“十大精品展”提名奖。此次展览对于探索省际博物馆合作模式、挖掘展品资源提供了成功经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下,山西省博物馆藏品也走出山西,走向世界。截至1999年统计,先后有14批300余件(组)文物藏品分赴美、日、法、德、英、意、澳大利亚和港、澳地区展出,有六十人次参加外展和对外交流活动,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欢迎和喜爱。通过这种“走出去”的文化交流模式,进一步对外宣传了博大精深的山西历史文化,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科学发展走向辉煌:新世纪的高起点

迈入新世纪,实践科学发展观,迎来了经济文化的大繁荣,山西的博物馆事业也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时期。山西博物院担当起山西文博率先发展的重任,承载着一个文物大省迈向文物强省的梦想,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新馆筹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的腾飞,民族文化的复兴,太原文庙的庙苑式古建筑格局已无法适应现代博物馆的功能需求。

1992年,党和政府高瞻远瞩,决定筹建一座现代化新馆。1997年项目批准立项,新馆于2001年奠基,2004年告竣,定名为山西博物院。历时十三年,几代山西人太久太久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山西博物院新馆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万平方米,文物库区1.2万平方米,总投资4.42亿元人民币,是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山西省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

山西博物院建筑群由主馆与四座角楼组成。主馆造型如斗似鼎,斗象征着丰收、喜悦,鼎寓意安定、祥和,体现了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四角楼似舒展的羽翼,与主馆簇拥拱卫。整个建筑群落跌宕起伏,雄浑大气,以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了古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审美取向,给人以很强的时代感。晋魂陈列与新馆建设同步,新馆设计方案的研讨和准备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自2001年5月起,各界专家学者就展览文本内容进行了多次酝酿、讨论、编纂和修改,注重吸收历史考古学科最前沿的成果,参考国内外成功的设计案例。2003年5月,展览方案定稿,2004年8月,陈列设计工程启动。 2005年1月8日,“晋魂”陈列在新落成的馆址举行预展,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并不断对局部内容进行调整、完善。2005年9月26日,大型基本陈列“晋魂”正式向公众开放。“晋魂”这一经典陈列的诞生,凝聚了各级领导、全国文博同仁和所有建设者的心血和智慧。

晋魂陈列分为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陈展面积约1万平方米,展线全长2689米,汇集珍贵文物4400件,精选山西历史文化中最辉煌的历史阶段和最具特色的文物,集中诠释三晋泱泱五千年的恢弘历史和灿烂文化。

同时,在传统陈列方式的基础上,山西博物院融入了一些与古代历史、文化、考古、科技相关的互动项目,寓教于乐。在山西博物院的各展厅漫步,古代文明通过高科技手段展现在观众面前,吸引他们穿梭于古今之间,与古人轻松的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开馆近四年以来,“晋魂”大型基本陈列以新颖独特的设计制作、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观众调查满意度在95% 以上。2007年,山西博物院荣获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文化交流新馆的成立,使山西博物院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我院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积极引进其他兄弟博物馆的展览以及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如“山西考古大发现”“霜红之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书画展”“生命的印记——中国古脊椎动物新成果展”“南国记忆——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华展” 等。2006年5月,由山西博物院承办“2006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论坛”,有幸邀请到全国100余位博物馆馆长和陈列艺术专家齐聚省城太原,成为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与会代表参观山西博物院的晋魂陈列后,反响强烈,高度赞扬“晋魂”陈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山西博物院也积极扩大对外宣传,努力将山西文化推向更广阔的空间。近几年来,山西博物院藏品先后多次走出去参加展览,如在香港举办的“大道流行 ——道德经版本(文物展)”、“天马神骏——中国马的艺术和文化”展,在北京举办的“奇迹天工——中国古代文明创造文物展”、“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等。2008年11月至今,“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文物精华展”先后在深圳、杭州、大连等地博物馆举行巡展,古老的晋文化盛装走向全国,精美的三晋文物征服了各地观众。

此外,山西博物院积极邀请海内外的资深专家学者来院进行学术讲座,积极推动山西优秀文博人才的培养,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亲切关怀山西博物院的建设和发展是三千万山西人民的期盼,凝聚了许多党、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以及全国文博界的鼎力支持。2005年 9月26日开馆以来,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贾庆林、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山西博物院视察和指导工作。历任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亲临山西博物院视察指导,对山西博物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极大的鼓舞了全省文博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新一代晋博人辛勤耕耘换来了文博园地硕果累累。鲁班奖、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正是这些荣誉激励着我们继续努力、不断前行。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老一辈们九十年呕心沥血的经营,铸就了今日山西博物院骄人的业绩。历史记录下了无数博物馆人的辛勤与汗水,甚至是宝贵的生命。他们在山西博物院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并将永远启迪、教育正在创造历史的今人。

九十载传承,薪火相继。让我们沿着老一辈的足迹,发扬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承担起繁荣三晋文化的历史责任,继往开来,不懈追求,为全省文博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馆藏文物


作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荟萃了全省文物精华。据有关数据显示,该院珍贵藏品约20万件。其中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文物、商代方国文物、两周时期晋及三晋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戏曲文物、明清晋商文物等颇具特色。此外,该院的图书馆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基础设备、设施完备,管理制度完善,院藏图书计16万余册,古籍11万余册,其中善本888函、5043册。被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图书馆处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基本陈列


山西博物院,典藏瑰宝,呵护文明,展示珍品,陶冶情操。20万件馆藏文物,荟萃全省文物精华。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宏阔而细腻,循历史脉络,聚文明亮点,浓缩了5000年历史与艺术精华,集中诠释了三晋文化在华夏文明历史中最辉煌的片段,十余件国宝级文物更是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展厅以丰富的现代展示思维和传统的陈列方式相结合。古代文明之光通过高科技手段,引领每一位游客穿梭于古今之间,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2007年,《晋魂》陈列入选“2005-2006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

文明摇篮 以山西最具代表性的史前文化遗存,展示远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揭示文明和国家的形成进程。

夏商踪迹 展示山西地区夏、商两代近千年的风貌。既可见中原古文化的灿烂辉煌,更可看到别具魅力的北方“方国”文化。

晋国霸业 反映了从“桐叶封弟”到“三家分晋”,三晋大地上800年的风云变幻,以及两周时期青铜艺术的华彩。民族熔炉 展示了自汉至隋800余年多民族文化碰撞融汇的艺术凝华,标志着生机勃勃的中华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巅峰。

佛风遗韵 展示了自北朝至明清1500余年间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不但见证了佛教艺术的发展,更映射出古代造型艺术家的审美追求。

戏曲故乡 以山西南部出土的各种戏曲和舞蹈砖雕为主要内容,展现了战国至明清戏曲艺术滥觞、发展并不断成熟的过程,彰显山西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地位。

明清晋商 展示了明清晋商风行天下,创立票号,一度执中国金融之牛耳的辉煌历史。

翰墨丹青、瓷苑艺葩、方圆世界、山川精英和土木华章,精彩纷呈,分别汇集书画、陶瓷、货币、玉器和古建筑精品,着意展示古人在文化艺术上的创造力。

徜徉此间,历史与艺术之美触目皆是,令人心旷神怡。

珍贵藏品


鸟尊 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在凤鸟的腹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鸟的尾部,一只可爱的大象探出了脑袋,长长的鼻子恰到好处地与凤鸟的双足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保证了鸟尊的稳定性。器盖内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表明这是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龙形觥 前端龙首昂翘,瞪目张角,龇牙咧嘴并以此处为流。盖面中央有一蘑菇形纽。器身两侧各有一对耳可以用来悬挂。腹两侧饰鳄鱼、夔龙纹。龙形觥遍饰华丽精美的图案,花纹线条流畅明快。

木板漆画 1965年发现于山西大同市石家寨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为墓室屏风的一部分,画面内容取材于《列女传》。木板漆画笔法熟练,面容生动,衣纹流畅。画面的间隙还有大片题记和榜题文字,似隶非隶,似楷非楷,是难得一见的北魏墨迹。

虞弘墓石椁 上等汉白玉质地。石椁造型为仿木结构的三开间歇山顶建筑,外壁布满了局部描金的精美的浮雕装饰。虞弘是中西亚地区鱼国人。石椁浮雕上是深目高鼻的胡人在举行宴饮、观看乐舞、户外射猎以及家居和行旅的场面。

建筑构造


山西博物院建筑群由主馆与四角辅楼组成。主馆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象征着丰收富足与安定吉祥,并以现代技术手段诠释了古人对建筑“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的审美取向。四角辅楼分别是临时展厅、多功能报告厅、文研楼和行政楼。整个建筑群如山似阙,跌宕起伏,雄浑大气,成为太原市重要的标志性文化建筑。

博物院底板长160米、宽130米,用超长、超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形成一块整板,不仅提升抗震等级,防盗功能也堪称一绝。

走进主馆大厅,展厅多可见到各式字体的宏伟的“晋”字,很有山西人的骄傲。这里目前珍藏着各式国宝级青铜、玉器、石刻、陶瓷、砖雕、书画、货币以及其他珍贵文物,12个展厅内共展示着4000多件珍贵文物,它们都是见证山西历史曾经的灿烂和辉煌的精灵分类。

主题收藏


北方青铜文化

北方民族青铜文化,起源于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少数民族地区,它覆盖地域辽阔,文化内涵丰富,纹饰造型独特,是闪烁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颗明珠,北方民族青铜文化大约发展于商代至汉代时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中原及欧亚地区的优秀文化。北方民族青铜器可分为兵器、生产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礼器、车马器等。

商代的山西中西部吕梁山和沿黄河一线存在着与商王朝若即若离的众多“方国”,甲骨文多见记述。灵石、石楼、柳林和保德等地发现了大量商代晚期青铜器,其容器类多与南部典型的商代晚期铜器相同,而小件器物剑、削、匕、刀等却风格迥异,带有浓郁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特色。

侯马盟书

1965~1966年山西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是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国卿大夫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亦称“载书”。其文字是用朱笔书写在玉石片上。共计5000余件,可以辨识的约650余件。其总字数约3000余字。除去重复,单字也有近500个。有圭形、圆形及不规则形。一般用朱红色书写,少数为黑色。其内容可分为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卜筮类等。其发现对于研究古代盟誓制度、晋国历史及古文字意义重大。

三晋铸币

在侯马晋国铸铜遗址中发现了铸造货币的大型作坊,出土了十余万枚耸肩尖足空首布范芯,以及外范和空首布实物。战国时,韩、赵、魏分别铸行了布币、刀币、圜钱,通行于三晋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三晋货币体系。三晋货币铸行区域的广大,不仅反映了三晋商品经济的发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为先秦货币走向统一铺平了道路。

佛教造像

佛教造像碑艺术是佛教单体石造像的一种,它将印度原有的佛教造像题材和雕刻技艺,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和石刻艺术完美结合。

山西特殊的历史地位和自然环境,成就了高超的石刻艺术。在佛教造像方面,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已享誉中外,而更多各种造像隐于乡间古刹。太原华塔和沁县南涅水,以及各地出土与征集的历代石刻与造像,还原了云冈以来佛教民族化,进而到宋元世俗化的过程。特别是唐代造像,造型优雅,丰满健美,仪态万方,令人心驰神往

宝宁寺水陆画

水陆画是在佛寺举行水路道场时悬挂的一种宗教画。右玉县宝宁寺水陆画共有139幅,细绢质地,尺幅大多高120厘米,宽60厘米。虽为不知名的民间匠师所为,但画工深厚,非一般画匠所能比。所选此幅内容十分丰富,上层绘士、农、工、商,以及医生、占卜师等,下层绘戏曲、乐舞及杂技演员,人物众多,形象鲜明。这些水陆画除了传统的描写佛教鬼魅、天堂地狱、因果报应的作品之外,还有少量反映当时战乱、灾荒、病痛、流离等社会生活内容的题材。这些社会题材的描绘细腻生动、耐人寻味

南涅水造像

1957年秋,出土于沁县城北25公里处的南涅水村古寺院遗址中,这批佛教题材的窖藏石刻共有800余件。据石刻中的铭记,最早年号始自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最晚终至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延续500余年。石刻大多为锥形四面体。每块石刻四周雕有佛龛、佛像、佛传故事和各种花卉图案。每组1、3、5 块不等,分组可迭置成塔形,十分壮观。此外,还有个体造像,大的3米余,小的仅有30厘米,是研究北魏至唐宋时期佛教传播、断代和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山西博物院所藏其中部分石刻作品造像精美,雕刻技艺纯熟,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红色收藏

山西是革命老区。在决定中华民族生存与死亡、光明与黑暗前途命运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山西作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要根据地之一,为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山西这块有着悠久历史的土地,成为一块富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也遗留下许多珍贵的遗址、遗物。我院收藏的革命文物多为抗战时期货币、税票、粮票、宣传品、书报刊、徽章等几大类,由于年代久远,多有散失,搜集起来十分困难,今天所能见到的就更觉珍贵

精品典藏


青铜

山西青铜文化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独特。时代序列完整,分布遍及全省。商代青铜器在南部的垣曲、平陆;中部的忻州、介休、灵石;西部吕梁山——黄河一线的石楼、保德等地多有发现。既有典型的中原风格,更有浓郁的“方国”特色。西周青铜器目前仅见于晋南,早年在闻喜和洪洞等地曾有发现。晚近的天马——曲村晋侯墓地发掘,西周晋国铜器群惊世而出,精美华丽且极具学术价值。东周晋国铜器独具风采,太原、浑源、新绛及长治等地所出,精品众多。更有侯马晋国铸铜陶范,艺术、科技价值无与伦比。汉代山西的铜器以太原和雁北所出居多。右玉胡赙温酒樽、酒樽和朔州俳优俑镇等,汉风之余,散发着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

陶瓷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发明了陶器。仰韶时代的山西彩陶以花卉图案最具特色。除日用陶器外,各地不断出土历代陶艺作品。北朝胡人武俑豪放豁达,陶牛雄健威猛,散发出生机勃勃的时代精神。山西是琉璃的故乡,千百年来,相承不衰,代有佳作。除装饰于富丽堂皇的建筑外,也有色彩斑斓的香炉供器之类琉璃艺术品。瓷器是土与火的结晶,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本院收藏中,以北方瓷器最具特色。北朝、隋唐青瓷和白瓷,各显风采。宋元是山西瓷业的黄金时期,窑口遍地,工艺精湛,品种丰富。既有雅致细腻的佳作,更多质朴野趣的精品。装饰手法或剔或刻,或写或画,自然朴实,生动活泼。元代以来,各地窑口衰落,景德镇渐成全国瓷业中心。五彩斑斓的彩瓷作品,将中国陶瓷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玉器

玉,古老而神秘,晶莹其质,典雅其色。古人赋予它至高无上的灵性,代表高贵与神圣,象征纯洁与美好,被人格化而又超乎自然。山西历代玉器以出土居多。陶寺玉琮是祭祀天地鬼神的灵物,黎城神面纹玉戚则是权力的象征。商周玉器以晋侯墓地所出为大宗,工艺精湛,纹饰精美,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太原赵卿墓的玉佩饰,体现了东周时期的华丽风格。明清两代为治玉高峰,雕工细腻,纹饰繁缛。明代白玉雕达摩坐像,清代白玉嵌宝石描金碗和兽首活环双鱼纹洗,玲珑剔透,温润可人,是明清玉器中的精品。

石雕

山西特殊的历史地位和自然环境,成就了高超的石刻艺术。从西汉起2000年来,各类石刻作品精彩纷呈。运程征集的汉代圆雕蹲虎,简练拙朴。大同出土的宋绍祖墓仿木构建筑石椁,由百余件雕凿精细的构件拼装组合而成,是研究北魏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太原隋虞弘墓石椁,以其精美的浮雕艺术和浓郁的异域风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佛教造像方面,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早已享誉中外,而更多各种造像隐于乡间古刹。太原华塔和沁县南涅水,以及各地出土与征集的历代石刻与造像,还原了云冈以来佛教艺术民族化,进而到宋元世俗化的过程。特别是唐代石雕造像,造型优雅,丰满健美,仪态万方,“万物皆备于我”的气度风范,令人心驰神往。宗教本虚幻,艺术却真实。千年的风霜,难以剥泐空灵的笑容;世道的变迁,岂能磨灭悲悯的情怀?——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书画

中国的书画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韵味。崇尚“师法自然”,追求“气韵生动”,挥洒笔墨于尺幅,抒发人生感悟,展现心中的“至善至美”。院藏顾安的《风竹图》轴,王渊的《桃竹锦鸡图》 轴及髻僧的《抵园大会图》 卷均为较罕见的精品。明代书法作品,从明初宋克到中期祝允明、文徵明、陆简,直至晚期的董其昌、陈继儒、张瑞图,这些书法大师都各自成家,代表一时的书风。清代书画为我院馆藏书画的主要部分。清初王铎、傅山借书画抒发胸怀,作品个性强烈,笔法结构都很奇倔。沈荃、吴雯为名重一时的帖学书法家。傅莲苏、张在辛、刘墉、王澍、黄慎、郑燮、阮元的代表作,可以说体现了清代各种书体的面貌。清代晚期,碑学大兴,伊秉绶、张廷济、包世臣、何绍基、吴昌硕等人宗法北碑,真、草、隶、篆诸体各呈新意。清代绘画,王鉴、王翚、王原祁及四王系统的杨晋、黄鼎、王学浩的作品,画风相近,占据清代画坛的正统地位。查士标、郑日文等新安派画家的作品,格调清雅,境界冷逸

其它

旧石器时代的打制工具,看似粗拙,实为当时先进工具,为古代人类生存繁衍做出巨大贡献。宋代是雕版印刷的兴盛时期,大规模的刻书,有开宝四年政府派人在四川成都雕刻的《开宝大藏经》 ,北宋元丰三年至政和二年福州东禅等觉院雕印的《崇宁万寿大藏经》又称“鼓山大藏”,两部大藏经,一为官刻,一为私刻,由于历年战乱,大多亡佚,只有少数流传至今,我院亦有收藏。侯马盟书是春秋战国之交的晋国政治斗争重要物证,学术意义非凡。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反映南北朝之间文化的相互影响。北齐徐显秀墓所出镶嵌人物宝石金戒指,更是北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收藏的晋文化主要论著


专著

1. 《晋国史》 李孟存 李尚师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08

2. 《晋国史纲要》 李孟存 常金仓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8.08

3. 《晋国文化十八篇》 卫文选 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5.12

4. 《晋国人物评传》 李孟存 李尚师 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6.06

5. 《晋国伯业研究》 刘文强 台湾学生书局 2004.07

6. 《春秋晋国赵氏研究》 白国红 中华书局 2007.06

7. 《晋国历史地理研究》 马保春 文物出版社 2007.11

8. 《晋系墓葬制度研究》 宋玲平 科学出版社 2007.08

9. 《闲话晋国—三晋及其文化》刘舒侠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04

10.《晋文化》 刘绪 文物出版社 2007.09

11.《三晋古文化源流》 李元庆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7.08

12.《晋系青铜器研究?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

赵瑞民 韩炳华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02

13.《三晋文化史略》 刘轶强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05

14.《赵国史稿》 沈长云 中华书局 1994.11

15.《赵国史》 冯志刚 张午时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08

16.《三晋货币》

17.《晋都新田史话》 景元祥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10

18.《三晋货币?山西省出土刀布圜钱丛考》

朱华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07

考古报告、论文集、图录

1.《天马—曲村(1980-1989)》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

科学出版社 1999.11

2.《太原晋国赵卿墓》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

文物出版社 1996.12

3. 《晋国赵卿墓》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文物出版社 2004.06

4.《晋国奇珍—山西晋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

上海博物馆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04

5.《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博物馆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2.07

6.《三晋文化研究论丛》 三晋文化研究会学术部编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05

7.《晋国都绛资料汇编》 赵森 申建华 于瑞亮编著

政协绛县委员会 2001.01

8.《新田—山西侯马文物精选》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 侯马市文物局编2001.04

9.《汾河湾—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考古学会 山西省考古学会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

山西高教联合出版社 1996.06

10.《侯马盟书》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编

文物出版社1976.12初版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05增订重版

论文

1. 邹衡《论早期晋都》 《文物》1994年第1期

2. 苏秉琦《谈“晋文化”考古》 《文物与考古记传》 文物出版社 1986

3. 《天马—曲村遗址晋侯墓地及相关问题》

北京大学考古系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天马—曲村遗址考古队

《三晋考古》第一辑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07

4. 田建文《晋国早期都邑探索》

《三晋考古》第一辑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07

5. 马承源《晋侯苏编钟》 《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七期

6. 李伯谦《晋侯墓地发掘与研究》

《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2.07

7. 李伯谦《晋侯墓地墓主推定之再思》

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九期 2001.06

8. 张长寿《关于晋侯墓地的几个问题》 《文物》1998年第1期

9. 李伯谦《从晋侯墓地看西周公墓墓地制度的几个问题》

《考古》1997年第11期

10.孙华《关于晋侯对组墓的几个问题》

《文物》1995年第9期

11.裘锡圭《关于晋侯铜器铭文中的几个问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2期

12.李伯谦《天马—曲村遗址发掘与晋国始封地的推定》

《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 科学出版社 1998

13.李伯谦《晋穆侯夫人随葬玉器反映的西周后期用玉观念的变化》

《刘敦颐先生纪念文集》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8

14.李伯谦《叔虞方鼎铭文考释》 《文物》2001年第8期

15.卢连成《天马—曲村晋侯墓地年代及墓主考订》

《汾河湾—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山西高教联合出版社 1996.06

16.刘克甫《北赵晋国墓地性质问题管见》

《古今论衡.5》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0

17.徐天进《晋侯墓地的发现与研究现状》

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7期 2000.12

18.徐天进《西周至春秋初年晋国墓葬的编年研究》

《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 考古学卷》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19.李学勤《谈叔虞方鼎及其他》 《文物》2001年第10期

20.孙庆伟《也辨“晋国宗室”—兼论晋侯墓地114墓主人》

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10期 2001.09

21.曹玮《关于晋侯墓地随葬器用制度的思考》

《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22.杨育彬 孙广清《河南晋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汾河湾—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山西高教联合出版社 1996.06

23.吴振禄《晋文化几个问题研究》 同上

24.谢尧亭《关于晋文化的几点认识》 同上

25.吉琨璋《晋文化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同上

26.杨林中《楚器、吴器在晋文化中的发现》 同上

27.侯毅《晋国鸟纹鸟造型铜器研究》 同上

28.郝本性《三晋文化与马》 同上

29.马升《试论两周时期晋国的生产工具与物质文明》 同上

30.王克林《论晋文化的传统性与综合性》 同上

31.黄锡全《晋国尖足空首布三考》 同上

32.吉琨璋《晋国春秋中期铜器墓葬初论》

山西省考古学会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 《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04

33.陶正刚《晋国赵卿墓铜量研究》 同上

34.田建文《“新田模式”—侯马晋国都城遗址研究》 同上

35.谢尧亭《侯马盟书试析》 同上

36.谢尧亭《侯马盟书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山西省考古学会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 《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三》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0.11

37.吉琨璋 王金平《从晋文化墓葬材料看东周宗法社会的衰落与终结》 同上

38.渠传福《关于太原晋国赵卿墓的若干问题》 同上

39.刘绪 徐天进《关于天马—曲村遗址晋国墓葬的几个问题》

《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2.07

40.刘克甫《“北赵晋国墓地即晋侯墓”一说质疑》 同上

41.张长寿《晋侯墓地的墓葬序列和晋侯铜器》 同上

42.许杰《晋侯墓地中南排晋侯墓的早晚序列及其相关问题》 同上

43.侯毅《从晋侯墓铜器看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同上

44.田建文 谢尧亭《问疑晋侯墓》 同上

45.张懋镕《晋侯墓地浅论》 同上

46.陈芳妹《晋侯墓地青铜器所见性别研究的新线索》 同上

47.雍颖《晋侯夫妇墓之比较及晋国高级贵族妇女社会地位试析》 同上

48.黄锡全《晋侯墓地诸位晋侯的排列及叔虞方鼎补证》 同上

49.孙庆伟《晋侯墓地M114年代与墓主的推定》 同上

50.李学勤《叔虞方鼎试证》 同上

51.沈长云《新出叔夭方鼎中夭字的释读问题》 同上

52.王世民《晋侯墓地编钟的再探讨》 同上

53.彭裕商《晋侯苏钟年代浅议》 同上

54.高至喜《晋侯墓地出土楚公逆编钟的几个问题》 同上

55.柯鹤立《试论晋侯邦父墓中的楚公逆编钟》 同上

56.唐友波《晋侯墓群铜器“叔”氏及相关铭文杂识》 同上

57.汪涛《两周之际的青铜器艺术—以晋侯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为例》 同上

58.李朝远《晋侯青铜器探识》 同上

59.马今洪《鸟尊、猪尊、兔尊二题》 同上

60.陶正刚《晋国鸟纹的再研究—论晋国祖先始祖鸟》 同上

61.李学勤《晋侯苏编钟的时、地、人》 《中国文物报》1996.12.01

62.李伯谦《晋侯始封地考略》 《中国文物报》1993.12.12

63.邹衡《晋国早期都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及其学术意义》《文物天地》1998.01

64.马承源《晋侯对鼎》

《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香港中文大学1993

65.倪德卫 夏含夷《晋侯的世袭及其对中国古代纪年的意义》

《中国史研究》2001.01

66.侯毅《晋文化的特色及其历史作用》

《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06

山西博物院图书馆


图书馆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基础设备、设施完备,管理制度完善,院藏图书计16万余册,古籍11万余册,其中善本888函、5043册。

院藏古籍时代从晋、唐、宋元至明清;版本繁多,装帧多样。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如晋人写经、唐人写经、宋代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四川成都雕印的《开宝大藏经》、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在福建东禅等觉院刊印的《鼓山大藏经》,蒙古申统二年(公元1261年)《赵城金藏》补雕本,明崇祯二年刊刻的《山西通志》,大量的傅增湘双鉴楼抄本及藏书尤为珍贵,明末清初山西著名大家傅山批注的北监本《二十一史》,有难得一见傅山先生的真迹。此外还有南北监本、明清各种版本的山西地方方志等等。

山西博物院图书馆从馆藏图书的数量、质量,基础设备、设施等方面,均居全国博物馆图书馆前列。

特色活动


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流传区域相当广阔的民间戏曲艺术。为了能让观众真正走近皮影艺术,中们经常邀请皮影表演艺术家在展厅的皮影戏台进行现场表演,再现皮影艺术的魅力,并且允许有兴趣爱好的观众亲身参与表演,体验皮影戏的乐趣。

石器打制 石器是人类使用时间最长的生产工具,是一种看似简单、但历史内涵最为丰富的文物。石器打制活动通过考古专家的现场表演,让观众近距离观看,或亲自参加石器的制造过程,了解石器的辨识基本知识。

基本信息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13号

交通线路:1.乘6、602、803、807、831、845、866路公交车至漪汾桥西站,顺望景路南行约300米。2.乘865路公交车至望景路站,南行约150米。3.乘1、38、611、618、809、813、822、818、848、855、859、863、308路公交车至迎泽桥西站,顺滨河西路北行约500米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入馆)

闭 馆 日:星期一、除夕和初一

相关分词: 山西 博物院 博物 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