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山东章丘洛庄汉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遗址

山东章丘洛庄汉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遗址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山东章丘洛庄汉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遗址




时代:西汉

发掘单位: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考古系

简介


山东章丘市枣园镇洛庄村西的汉墓因取土,暴露出一批铜器,章丘市博物馆闻讯进行了紧急清理,引起了市文物局高度重视。2000年7月8日至8月22日,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对洛庄汉墓外围所暴露出的陪葬坑进行了抢救性调查和清理工作。在取得惊人成果后,由山东大学考古系和济南市考古所共同组队发掘。

考古发现


洛庄汉墓封土面积4000平方米,已发现陪葬坑和祭祀坑达到33座,为目前汉代诸侯王陵中发现数量最多的一座;陪葬坑和祭祀坑分布于墓葬周围共分三层,出土随葬品3000余件,反映了埋葬过程中的礼仪活动;东墓道南北两侧发现的建筑遗迹,首次展示了在挖墓或入葬前所存在的奇特埋葬习俗;乐器坑中发现的6套共计107件编磬几乎相当于已发现的西汉编磬数量的总和。

济南洛庄汉墓考古出土金银饰品有700多件,它们大的有70多克,小的只有5、6克,并出土一大型编钟。专家鉴定,洛庄出土的大型编钟工艺考究、保存完好,为西汉第一编钟。这套编钟是在洛庄汉墓主墓室陪葬坑内出土的,同时出土的还有6套石磬和鼓、笙等西汉王室乐器。这套编钟共19件,上面14件为稍小的钮钟,下面则是大型的甬钟。洛庄汉墓出土的这套编钟是目前为止国内考古中发现的第一套西汉时期的编钟,它与战国编钟在形态、花纹等方面都有明显区别。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套编钟不是为殉葬而专门制作的礼器,而是一套实用编钟。这一套19件编钟当年都是调过音的,今天仍然可以用来演奏。而且这套编钟是双音钟,用特制的木棰轻轻敲击编钟不同部位,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

陪葬坑内的随葬品分别是:11号为车马坑,共发现3辆实用真车,其中1辆立车,2辆安车,均为单辕驷马,车马器具齐全,且大部分为鎏金饰品。12、15号为木俑坑,已全部腐朽,从痕迹可知有人、马、偶车等。13号坑为牛坑,内埋2头水牛。14号坑为乐器坑。16号坑也为俑坑,但坑较小,除发现木俑、木马外,还发现约200余件兵士泥俑。17--20号坑,均为小型陪葬坑,每坑内只埋一匹真马,无马具。

14号陪葬坑位于主墓室东北部,南北向,人口朝南。通长22米,宽4米,深28米。坑内随葬品由北向南可分为3区。

A区为弦乐器,主要发现7面瑟,这些瑟南北向置于圆木支成的东西向架子上。瑟均为木制,已全部腐朽,仅剩痕迹,瑟面均髹有极薄的一层漆。其中3面有鎏金铜瑟枘和铜轸,另有1面为骨轸,其余未见金属构件者,从痕迹看应为木制构件。如7号瑟长约1.05厘米、宽40厘米、侧边高约8厘米,瑟尾安有3枚烫金瑟枘,尚残留丝弦痕迹,瑟首有6件铜轸。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批瑟的下面发现了一枚完整的“吕大行印”封泥,为证明洛庄汉墓为吕国诸侯王墓葬,提供了新的证据。

B区主要为敲击乐器,均已腐朽。从漆皮痕迹可知,计有建鼓一面,悬鼓及支架两套,扁圆形小鼓2件。特别重要的是,在B区东侧南北向竖立着一架由錞于、钲、铎组成的乐器架。木架由横梁、立柱和底座组成,横梁上镶嵌着三个铁环,其下正对着3件乐器。有意思的是,这3件器物大小相当悬殊,看起来非常不成比例。

C区绝大部分为打击乐器,主要是编钟1套、编磬6套,另有3件瑟钥和极为罕见的8个球形铜铃。编钟和编磬原来均悬挂于木架上,木架全部朽坏,但痕迹尚较清晰,由北向南分两列排列。最北的西部为一架编钟,架子为上下两层,上层悬挂钮钟14件,下层悬挂甬钟5件。除3件破裂外,其余均完好无损。这套编钟保存非常好,只有少量锈蚀痕迹,大部分斑斓锃亮。钟内调音痕迹清晰可见,可以肯定是实用器。与编钟相对的东侧是第一套编磬,共20件,少数因悬绳朽断而摔裂,大部分保存完好,均为实用器。最为重要的是,这套编磬的股博下刻划有铭文,从小到大分别为“左一”至“左十”和“右一”至“右十”。6套编磬每套20件的4组,14组件的1组,13件的1组,总计107件。这107件编磬几乎相当于已发现的西汉编磬的总和(明器除外),实在令人叹为观之。

汉代的编钟和编磬考古发现的不算太多,这也许与当时这两种打击乐器不再是主要乐器流行于社会上有关。但从战国到汉初的过渡情况如何,由于发现的例子不多,具体情况并不清楚。14号发现的这6套编磬,大部分有刻划文字,虽多为顺序号,但对于研究汉初编磬的悬挂方式及演奏形式都是十分重要的资料。8枚小型球形铜铃的发现,为进一步了解汉初的组合乐器提供了新的资料。而将錞于、钲、铎悬挂在同一架子上,更是第一次发现的排列组合方式,这对进一步认识汉代早期的“乐队”组合,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考古价值


洛庄汉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和礼乐制度提供了第一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