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气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气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意见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气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意见


鲁政办发[2010]41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我省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提升气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气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搞好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省地处沿海和黄河下游,是气象灾害多发区和气候变化敏感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暴雨暴雪频繁出现,寒潮大风叠加影响,旱涝灾害交替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趋势日益明显,气象灾害的破坏力日益严重,对我省农业、水资源、海岸带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全面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坚持把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放在首位,坚持科技创新,强化基础建设,推进重点工程,不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提供有力保障。

(二)任务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气象服务信息覆盖面达到95%,公众满意率达到90%,气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例下降到2%以内,气象服务整体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三、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建设的基础工作

(一)完善综合气候观测和通信网络系统。进一步推进我省综合气候观测网建设,建立和完善海洋与渔业、农业、交通运输以及风能、太阳能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区域气象观测站点建设达到每个乡镇至少1个。气候观测准确度明显提高,观测精度达到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标准;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5%以上。建设气象应急通信系统和气候变化海量信息存储加工处理系统。整合公安、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海洋与渔业、环保、林业、地震、民航、煤炭、气象等部门监测信息资源,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相关信息共享。

(二)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短期、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和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种类、强度和落区短时预报每3小时发布一次;气象要素预报精细到乡镇。加快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立多部门相互配合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系统,切实提高农村、湖区、山区、海上等偏远地区以及高危行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

(三)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发挥科技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加大对气候变化研究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大力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建设一批气候变化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基地,形成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培养一批全国知名的科技人才。

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

(一)为农气象服务工程。

(1)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立现代农业气象预报平台、气象情报服务平台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指标,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工作,推进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服务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和千亿斤粮食生产。以德州为试点,组建农业墒情自动监测网,建设农田墒情自动监测和干旱预警系统;以栖霞为试点,开展果品生产气象观测和服务工作;以青州为试点,开展“农超对接工程”气象保障示范县建设;以寿光为试点,建设设施农业气象试验站,建立影响温室蔬菜生产的灾害性天气评估系统。

(2)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开展农村防雷工程建设,重点做好农村中小学校、农村危房改造的雷电防御工作。结合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建立农村公共气象信息发布和接收平台。加强基层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做到乡乡有气象协理员、村村有气象信息员。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气象服务工程。

(1)进一步提高海洋气象保障能力,坚持海陆统筹,以陆促海,建设长岛、青岛海洋气象观测基地,着力开展海上气象观测、海气交换通量观测、海上大风、海雾和风能观测,满足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海洋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监测等需要。在全省气象系统内,建立省海洋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和4个市级海洋气象服务分中心。建设和完善石岛海洋气象广播电台。以荣成、寿光为试点,推广使用海洋天气警报接收系统,提高海上作业保障能力。

(2)面向济南都市圈和胶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在气象系统建立和完善城市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服务城市发展。

(3)面向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以济青高速公路为试点,沿线布设25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我省智能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并逐步推广到全省境内的高速公路,布点规模达到300个。

(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气象服务工程。

(1)在东营建设黄河三角洲多生态类型气候监测基地,开展湿地生态气象、农业气象、海洋气象、风能以及太阳能资源等观测。

(2)建立气候资源监测与评估系统、生态环境预报预警系统、敏感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系统,开展黄河三角洲生态气候适应性及其变化、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可行性监测评估,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和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水系生态建设气象服务工程。

(1)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完善济南人工增雨保泉基地,建设东营、聊城、青岛人工增雨防雹基地。省级常年保持2架作业飞机,全省新增火箭发射装置200部,建成规范化高炮火箭作业站点600个,每年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总量提高到30亿立方米。

(2)建设省气象卫星遥感监测评估中心。建立山东水系生态气象综合服务平台,对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区、胶东半岛水源涵养区和沂蒙山区水土保持区等生态区域,开展水循环、旱涝及次生地质灾害等综合监测与评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研究制定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的政策措施,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各级“十二五”发展规划,增强组织和实施能力。加强省级气候变化监测评估机构建设,成立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开展气候变化定期评估并研究提出应对措施。

(二)设立应对气候变化科研专项。科技部门要将气候变化影响综合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和重点科技计划,针对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突出问题,设立科研专项课题,加快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领域重大技术研发。

(三)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推进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地方立法,制定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办法,完善气象标准体系。编制并实施我省中长期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四)加大资金投入。全面贯彻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项目按规定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各级政府要落实匹配资金。对于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建设项目,有关部门要落实配套建设资金。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

(五)提高全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意识。要将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技知识、政策法规、应对措施等纳入各级行政学院培训课程。把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大、中、小学校的教育内容。利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鼓励和倡导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七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