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合校前为山东工业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其前身可追溯到山东大学1946年 设立的电机工程系和山东工学院1949年成立的电机工程系。曾有邵洪泮、候博渊、胡颂尧等知名学者和教授在此执教。培养出了史大桢、刘振亚、薛禹胜等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电力及相关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概况


学院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电气工程博 士后流动站,以电气工程学科为核心,融合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管理与经济等相关学科,具有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博 士后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在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致力于培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等五个二级学科的研究、教学、开发、工程技术、管理等高级专门人才。

学院现有教职工127人,其中专任教师89人, 教辅人员22人,管理人员16人。教授26人,副高级职称58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44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泰山学者”1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学者1人,教育 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教育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长期聘任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4人作为特聘教授,指导学科发展并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院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经济等学科方向招收和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电力工程与管理两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生300余 人,博士生70余人,工程硕士等200余 人。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为山东省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电力系统动态模拟与仿真”实验室是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其规模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电工电子实验室被评为山东省“一类基础课实验室”;电气工程实验中心被评为山东省标准化实验室;学院有4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级精品课程。

近年来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40余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0余篇。完成国家、省部和企业委托课题120多项,获得国家级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多项,科研成果转化成绩突出,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地区等十几所著名院校的电力专业建有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并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二、专业设置


(一)本科生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电 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管理。

培养目标——品学兼优、求真务实。基础、专业知识宽厚,具备在电气工程领域从事制造、生产、研发、管理等技能和能力的高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

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讯技术、自动控制科学与技术、经济、管理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主要课程——英语、数学、电路、电磁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电机学、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电力电子、程序设计、经济学、管理学、电力系统、电气设备、高电压技术。

专业方向—电力系统运行、电力系统经济、继电保护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及其控制技术、核电运行与管理、可再生资源发电技术。

(二)研究生专业设置

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一、学科概况

山东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以下简称山大电自学科)始建于1952年(原山东工学院发配电专业),1981年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博士授予权。该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山东省重点学科,“211工程”一、二期和“985”一期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设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并建有电力系统动态模拟与仿真省级重点实验室及电力系统全数字实时仿真实验室等。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35人,其中教授14人(含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13人、讲师8人,他们中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泉城学者1人,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

二、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

1.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方向;

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方向

3.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方向;

4.电能质量与灵活交流输电方向。

围绕这些研究方向,近年来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无功优化与控制、广域同步测量、新原理保护研究与开发、电力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电力市场、电能质量评估与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近五年来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1.“微机电力故障录波监测装置”,采用了新的录波原理和监测技术,能够对电力系统的各种扰动情况做出全面、细致的记录和分析,对监测分析电力系统故障及异常运行情况有重要作用,技术全面推广应用,并出口海外,创直接产值2亿多元,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电力系统广域智能紧急控制方法研究”,提出如何布点设计广域动态安全监控系统、改进预防控制和紧急控制措施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被众多电力系统研究者所引用或参考,并应用于山东电网,对提高山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防止稳定性破坏事故,减少停电频率、时间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社会效益巨大,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在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SCI/EI/ISTP收录200多篇 。

4.“面向电气工程学科的自动控制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教研项目,针对电气工程学科的特点,制定了专门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编撰了配套教材、建立了课程网站,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5.近5年来授予210名研究生博士、硕士学位,在校博士研究生59人、硕士研究生139人,毕业和 在校本科生均为1000多名,本科生的一次就业率高达97%,平均考研率为64%,录取率为33%,硕士生考取博士的比例为25%。

四、学术团队带头人

1.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方向

刘玉田教授,博士,博导,IEEE高级会员,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泉城学者。在国内外重要会议、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4项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

梁军教授,博士,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持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在国内外重要会议、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6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两项。

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方向

潘贞存教授,博士,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两次获国家发明奖,三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重要会议、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高厚磊教授,博士,博导,承担多项省部级及厅局级科研课题,多项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30余篇。

陈青教授,博士,博导,承担多项省部级及厅局级科研课题,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30余篇。

3.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方向

赵建国教授,博士,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 步三等奖一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参编出版全国高校统编教材一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韩学山教授,博士,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原电力工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项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

4.电能质量与灵活交流输电方向

田立军教授,博士,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发表论文30余篇。

(孙莹教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抄表技术的研究,承担多项省部级及厅局级科研课题,多项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张波教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运行及控制等研究,承担多项省部级及厅局级科研课题,多项成果通过技术鉴定,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各一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栾兆文教 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运行及控制等研究,承担多项厅局级科研课题,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 篇。徐建政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在电力系统监控中的应用研究,承担多项省部级及厅局级科研课题,多项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发表学术论文20余 篇。)

2.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

一、学科概况

本学科致力于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创新技术和工 程应用研究,特别注重发展新兴与交叉学科领域,是电气工程学院成长和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科研基金课题8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译著1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教师有8人,其中教授4人(含博导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主要的分支研究领域包括:高电压绝缘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特高压输电与电磁环境技术,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放电,高压电器及其智能化,高电压新技术及其应用等。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FACTS变电站的高频电磁兼容环境、电力系统经济型故障限流技术、脉冲电磁式和永磁音圈电机式快速推力机构、基于振动波谱特征的设备机械性能在线监测与状态评估策略、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暂态机理分析与柔性抑制技术、高电压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等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

二、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

1. FACTS变电站的电磁环境技术研究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基金资助。研制用于常规电磁环境、特殊电磁环境以及强电磁环境的测试系统;系统研究电力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问题,探索其高频干扰机制与传播特性,建立电磁干扰的预测模型;研究FACTS变电站的电磁环境评估技术,提出防护准则与抑制措施。

2. 电力系统经济型故障限流技术研究

受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基金和山东电力集团公司重大项目基金资助。开拓了电力系统经济型故障限流技术新方向:开展ZnO避雷器式串联谐振型故障限流器的研究,研制成功110kV等级实验室样机,并对其在高压及超高压输电线路应用中与系统的交互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涉及暂态稳定、继电保护、断路器开断能力、自动重合闸等方面;探索永磁偏置饱和电抗器式故障限流器的拓扑优化设计,为研制高压大容量化样机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

3. 高压电器设备及其智能化

受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回国基金资助。开展脉冲电磁式和永磁音圈电机式快速开关推力机构的实验与仿真研究,基于现代电力电子驱动技术、微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实现高压开关驱动机构运动特性的柔性控制,可获得近于理想的合、分闸速度、行程曲线和较优的机构缓冲特性。

4. 高压电气设备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受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科研基金资助。针对电容性设备,研究提高介质损耗因数监测准确度的数字化新算法,以及谐波条件下介质损耗因数的定义方法;进一步在电网频率短时瞬变的非平稳信号环境下,提出瞬时介质损 耗因数的定义与数字化算法,具有更普遍的应用特性。针对大型大力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OLTC)的运行状态监测,研究以振动波谱特征为主的机械性能在线监测与状态评估策略,提出基于多维相轨图几何特征和隐马尔科夫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研制成功OLTC机械性能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并安装在山东电网的多个高压变电站中,运行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

5. 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暂态机理分析与抑制技术

受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科研基金资助。通过建立正确合理的仿真模型,研究特高压电网各类电磁暂态(工频、操作、雷击、潜供电弧)的产生机理,提出有效的过电压综合抑制措施与优化配置方案;结合未来山东特高压电网的规划,提出具体的过电压抑制方法及绝缘配合原则,为未来山东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6.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

受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资助。开展高电压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研究,涉及废水和废气处理、等离子体放电催化室内空气净化技术等,并利用高压放电技术开展材料表面处理和生物杀菌技术研究。

三、学术团队组成

李庆民教授,博士,博导。近5年来主持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著名国际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获省级奖励2项。

Siew W H教授,博士,博导,山东大学讲座教授。近年来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的研究论文50余篇,获得欧洲发明专利6项。

徐建政教授,硕导。近5年来主持省部级和横向科研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40余篇。

李清泉副教授,博士,硕导。近5年来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著名国际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

娄杰副教授。近5年来主持和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著名国际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获批专利2项。

3. 电机与电器学科[山东省重点学科]

一、学科概况

山东大学电机与电器学科创建于1946年,是原山东工业大学建校初期的主要学科之一。 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授予权。该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和“985”一期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是山东省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磁分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挂靠单位。

本学科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5人(含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有博士学位的5人,博士后出站人员3人,留学回国人员4人。聘请我国永磁电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唐任远教授作为兼职教授,形成了一支以院士为核心、中青年为骨干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学术梯队。

二、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

1.电机电器理论与设计技术

研究电机电器理论,电机电器设计和分析技术,电机智能设计系统,以及相关电磁场理论与应用。

2.电机调速与运动控制技术

研究交流调速电机,交流电机调速理论、调速系统及运动控制技术,电机调速系统的性能分析、机电一体化以及人工智能控制在电机传动中的应用。

3.电气设备的动态仿真与故障诊断

研究电气设备的测试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及电气设备故障 诊断的理论、方法和装置。

三、近五年来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1.长期致力于电机及其控制的研究与开发,开发了7个系列的产品并大规模推广使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省部级奖励6项。

2.在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80多篇,SCI/EI/ISTP收录130多篇。

3.“电机学”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

4.近5年 来授予50名研究生博士、硕士学位,在校博士研究生8人、 硕士研究生30人。

四、学术团队带头人

王秀和教授, 博士,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以第一完成人完成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

刘志珍教授,博士,博导,山东省磁力分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在《中国科学》、《电工技术学报》及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约20篇。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省部级项目5项,横向项目10多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级成果奖励3项。

徐衍亮教授,博士。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一项。

李光友教授,先后完成省科委、省教委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教材一部,获省部级奖励三项。

王建民教授,先后完成省科委、省教委科研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一部,获省部级奖励一项。

4. 电力电子学科

一、学科概况

山东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始建于1984年,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建有电能质量研究中心,拥有大功率程控特性曲线图示仪、电能质量测试及分析仪、任意波形发生器、实时频谱分析仪、便携式示波记录仪、可编程电源供应器、红外热成像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以及多种DSP和单片机开发系统,同时拥有Ansoft simplorer、PSIM、ICAP4/IsSpice、PSCAD等正版电力电子仿真软件。可以进行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开发及教学工作。

本学科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9人,讲师2人,有博士学位的7人,留学回国人员6人。其中徐文远博士为国际著名电能质量专家(IEEE PES谐波建模与仿真专题组主席),IEEE Fellow,“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二、主要研究方向:

1. 柔性交流与直流输电技术

2. 新能源发电及并网技术

3. 电能质量综合治理技术

4. 电力电子装置及控制技术

5. 电机调速及控制技术

三、学术团队带头人

徐文远教授,李庆民教授,王广柱教授,张卫星教授

5.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一、学科概况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创建于1946年,在原山东工学院、山东工业大学时期就是重要的学科之一。该学科主要承担电类专业电工理论教学工作、进行电工理论及其在电气工程学科中的应用研究,1999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是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委员会以及山东省磁悬浮工程中心挂靠单位。

本学科现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11人、讲师7人,有博士学位的8人,在站博士后1人,留学回国人员2人,是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学术队伍,每年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人。

二、主要研究领域方向

1.电工新技术

研究电气工程边缘学 科、交叉学科中新技术、新材料及新原理的应用、电磁兼容在电子和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电磁辐射生物效应及机理。

2.电工技术中的科学计算及应用

研究电工技术中电磁场分布、线性和非线性电路解以及电气工程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

3.磁悬浮轴承理论与应用

研究高速、超高速磁悬浮轴承理论,磁场、磁路分析设计、高精度控制技术以及在旋转机械中的应用,研究微型磁悬浮轴承的设计及应用。

4.新型发电技术

研究风力发电技术、新型储能技术以及微型电网技术。

三、近五年来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1.长期致力于电机及其控制的研究与开发,开发了7个系列的产品并大规模推广使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省部级奖励6项。

2.在SCI、EI及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3.“电路”课程于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电工学”课程于2008年被评为山东大学精品课程。

4.近年来授予20余名研究生硕士学位。

四、学术团队带头人

谭震宇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理事,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理论电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计算物理学会蒙特卡罗专业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主持和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刘淑琴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磁悬浮与气悬浮专业委员会委 员,IEEE高级会员。近年来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等科研 项目15项。在国内外著名 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副主编参编规划教材4部。申请发明专利3项。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自然科学三等奖 一项,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省高校巾帼建功十大标兵。

梁振光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教学能手。近年来主持和承担山东省博士基金和多项横向课题,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高电压技术》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EI和ISTP收录18篇。

张明军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硕士生导师,山东省电机工程学会理论电工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近年来承担多项科研课题,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二位)、三等奖1项(第二位),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I收录2篇。

三、机构设置


四、联系地址


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 济南市经十路17923号 邮编250061

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 济南市二环东路12550号 邮编2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