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创建于清光绪27年(公元1901年),初名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清朝政府创建的第二所国立大学。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一百多年来,这所誉满海内外的百年名校历经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历史发展时期,迁徙分合、春华秋实,成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发祥地。

学校主页:

中文名:山东大学

外文名:Shandong University

简称:山大

校训:学无止境 气有浩然

创办时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类别:国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主管部门:教育部

学校属性:珠峰计划,211工程,985工程

现任校长:徐显明

知名校友:老舍、臧克家、成仿吾、闻一多

所属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要院系: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文学院、数学院、法学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25个

硕士点:310个

博士点:219个

院士:8人

主要奖项:SCI国际学术论文数年全国前十本科生培养排名全国第五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

校风:崇实求新

占地面积:8000余亩

办学理念:山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

办学目标: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办学宗旨:为天下储人才 为国家图富强



学校简介


基本信息

名称:山东大学

简称:山大

曾用名: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

英文名:Shandong University (SDU)

建立时间:光绪27年(公元1901年10月15日)

层次: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中国副部级大学国家教育部“珠峰计划”十六所名校之一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该校的本科生培养得分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之后,居全国第五。综合排名居全国第7位。——《中国大学评价》

性质:教育部直属的老牌重点大学,百年名校,中国名牌大学

山大庄严承诺:致力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和富有创造性的研究生。

办学宗旨:为天下储人才 为国家图富强

办学理念: 山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

办学目标: 用10年的时间,初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进入世界大学排名前100

地址:(东校区新校、中心校区)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政编码:250100

(威海校区)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 邮政编码:264209

综合概况

山东大学坐落在闻名遐迩的世界泉水之都——济南市,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

作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近年来山东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事业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办学质量和为国家、区域服务的能力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9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跨入世界前1%。学校基本完成了从教学科研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在最近武汉大学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上,山东大学列第七位,该中心评价山东大学是近两年上升速度最快的大学。2011年,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发布的最新大学排行榜中,山东大学排名第五位,最权威世界大学排名网站2011年数据山东大学在大陆地区排名为第七位。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袁世凯上书光绪帝《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同年经光绪帝御批在举世闻名的泉城济南创办了山东大学堂。一百多年来,这所誉满海内外的百年名校 ,历经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历史发展时期,迁徙分合、春华秋实,成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科教的重镇。百余年来, 著名文学家闻一多、老舍、梁实秋,史学家郑鹤声、童书业、黄云眉,医学专家孙鸿泉、尤家骏、张汇泉,化学家邓从豪、朱兆良、薛群基,生物学家童第周,物理学家王淦昌、束星北,数学家潘承洞,国际知名的金融数学家彭实戈,内燃机专家丁履德,力学专家刘先志,电力工程专家薛禹胜,共和国元帅罗荣桓,国学大师季羡林,著名诗人臧克家等一大批学界泰斗、栋梁之才都曾在此执掌教鞭或蒙沐教泽。山东大学汲取齐鲁文化营养,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经过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的辉煌与发展,不仅奠定了“文史见长”的学术特色,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享誉甚高的人文学者,以及像《文史哲》这样备受关注的学术阵地,而且数理研究也取得了令世人仰慕的成绩,跻身于中国著名学府的行列,成为教育部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被《大英百科全书》列为中国著名大学之一。改革开放后,山东大学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学科更加齐备,规模更加扩大。

学校规模

学校规模宏大,实力雄厚。总占地面积8000余亩(含即将启动建设的青岛校区约3000亩),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青岛、威海)八个校园(济南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趵突泉校区、千佛山校区、软件园校区、兴隆山校区及青岛校区、威海校区)的办学格局。现有3所附属医院,4所非隶属附属医院,11所教学、实习医院。拥有在职教职工10200人(含威海校区和3所附属医院)。各类全日制学生达6万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43000人,研究生15000人,留学生1600余人。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046人,博士生导师759人。现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8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教授1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和特聘专家岗位28个,国家级教学名师8人。2个创新学术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个创新团队入选国家“优秀创新群体”。拥有精良的教学科研平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8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60个,覆盖文、理、工、医四大学科领域,实现了各学科的协调发展;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推广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国家“111创新引智计划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另有大批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是中国目前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之一,在综合性大学中具有代表性。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教育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3大学科门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5个,本科专业116个,形成了结构完整的学历人才培养体系。在历史发展中,山东大学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特别是经过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在青岛办学时期的辉煌与发展,不仅奠定了“文史见长”的学术特色,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享誉甚高的人文学者,以及像《文史哲》这样备受关注的学术阵地,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打下了良好基础,使山东大学跻身于中国著名学府的行列。上世纪末三校合并以来,新发展的金融数学、晶体材料、凝聚态物理、胶体界面化学、微生物、机械、材料学、心脑血管功能修复、新药制造、中国古典哲学等学科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些方向和领域已处在世界水平。

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又将迎来新的机遇和历史性跨越,所有高等学校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山东大学提出了在建校120周年时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山东大学将抓住机遇,坚持走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道路,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战略,大力推进国际化,全面实施学术振兴行动计划,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的办学目标而不懈努力!

山大纵览


韦伯麦特里克斯网亚洲大学排名(2011)亚洲71位,中国大学第6位;

QS亚洲大学排名(2011)96位,世界大学排名401-500位,中国大学第14名;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排名(2011)301-400,中国大学第10名;

武书连2011(2011)中国大学研究院排名第16名,社会科学第14名,自然科学第16名。武书连中国大学排名(2011)第十三名‘;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名(2011)第十五名

国际权威刊物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中国10所杰出大学之一;

《大英百科全书》所列中国著名大学之一;

中国内地最具国际声望的16所大学之一(山大列第8位);

39所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

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全国56所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

教育部“珠峰计划”16所入选院校之一;

在教育部公布的提名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山东大学连续4年获奖总数均列全国高校前三名;

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统计,山东大学科技竞争力已经进入世界高校前500强,列国内高校前十位;

山东大学连续十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进入全国高校前十位,被SCI收录论文的引证总数也进入全国高校前十名;

办学条件


山东大学校本部坐落在山东济南,现有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趵突泉校区、千佛山校区、软件园校区和兴隆山校区6个校园,并在“最适宜人居住”的美丽海滨城市威海设有校区-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5355亩(其中威海校区1628亩)。现有42个教学学院,6所附属医院,12所教学、实习医院,并设有研究生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教育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农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9个,博士点239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5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274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本科专业116个,形成了完整的学历人才培养体系。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在近4000名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8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3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教授10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泰山学者”28人;教授1046人,博士生导师759人。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6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推广中心各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6个;“985工程”二期国家重点建设科技平台和人文社科基地15个;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全,拥有128个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近11亿元,基建面积225万平方米,图书资料792.2万册和先进的数字图书文献库;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专管、开放、共享体系,使用效益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名列前茅;拥有国内一流的校园网络体系和数字化校园环境。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Qingdao, Shandong University Campus)位于青岛即墨市鳌山卫镇,占地3000亩,北起鳌山卫镇星石庄村,南至柴道路南侧的凤凰岭,西至滨海大道,东至鳌山湾海边。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全部完成后可容纳3万名学生求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第一期工程是山东大学的理工学院,计划用地1300余亩,位于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北侧,南侧的1700亩是二期工程用地。按照计划,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拟于2011年破土土动工,一期工程预计2013年8月完成,并开始进行招生。

随着青岛校区筹建工作的启动,山东大学在济南、青岛、威海三地办学的规划即将成为现实。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说:“和山东大学的济南和威海两个校区相比,青岛校区要凸显高端性和国际性。现在不少国内外研究机构都有重大科研项目的中国北方研究中心,在青岛校区,我们将打造东方高等研究中心。定位于理工科研究型校区的青岛校区,其特色是侧重为有山东地域优势的海洋经济、蓝色产业服务,重点发展新兴高新学科;另外,在青岛校区本身的建设上,我们将会把校区打造成低碳、环保、生态的绿色校园。”

徐校长说,将来山东大学可以表述为“山东大学(济南)”、“山东大学(青岛)”、“山东大学(威海)”。其中,青岛校区办学实现了高端性、国际性、特色性、标志性和绿色性,山大“济南-青岛-威海”的格局就形成了,这就是“山东大学系统”。

教育特色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山东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承担着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自2010年参与并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点计划,采用多元、多种、多次选拔机制,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5个学科,每年各选拔20名具有培养潜质的学生,进入泰山学堂学习。学校将为参与试点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采用本博贯通的长周期培养,夯实专业基础,培养专业兴趣,强化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跨学科(院)、跨学校、跨国家(地区)学习,使学生具备本校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海外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宽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将在培养经费、学习条件、科研环境以及政策保障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一流师资的配备、一流学习条件的创造和一流学术氛围的营造,培养具有宽厚的人文素养、宽广的国际视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浓厚的专业兴趣,意志坚强,信念执着,学风朴实,有德性、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具有成为学术界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的良好素质和潜能。

应用学科卓越人才培养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山东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试点高校,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培养未来的创业、研发型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该计划实行本科、硕士、博士三段制,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双导师制和动态管理,聘请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建设。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都将具有长短期海外学习经历或国内知名高校学习经历;在研究生学习期间50%以上的学生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比例未确定,获奖学金学生比例不高于普通班。

交叉学科复合人才培养

山东大学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优势和资源,自2000年开始试行英语+法学(五年制)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其中在英语+国际政治、文科+教育学、小语种+法学、小语种+国际贸易、护理+管理等单独组成双学位班;另外在经济、管理、法学、文学、化学、信息、数学等学生需求量大的专业上开设双学位班、辅修班。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打破学院界限,合作建设社会急需的专业。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和哲学与社会学院联合举办了文史哲基地班;数学院和经济学院共同培养金融工程、保险精算专业人才;药学院和工科学院共同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医学院和生命学院联合培养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控制学院、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以及工科学院共同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软件学院和艺术学院共同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共同开办工业生态专业;管理学院与计算机学院一同制定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案等。这些新办专业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受到学生和社会的欢迎。

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山东大学设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命科学与技术六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基地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后备人才,逐步成为该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标杆和教学改革的窗口。为了发扬传统、弘扬学术,更好地激励广大师生向杰出人物学习,不断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6个国家基地均以学界泰斗命名。学校为基地班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实行导师制,采用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教师、国际化教材,营造国际化氛围,为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精英人才创造条件。基地班60-80%的优秀学生可以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一、闻一多班:中国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闻一多,文学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曾在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担任教授,并在20世纪30年代出任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该班探索培养中文学科未来的杰出人才。

二、潘承洞班:数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潘承洞,著名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山东大学校长。潘承洞先生专长于解析数论的研究,尤以对歌德巴赫猜想的卓越研究成就为中外数学家所赞誉。该班探索培养数学学科未来的杰出人才。

三、王淦昌班:物理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王淦昌,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淦昌先生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1934年至1936年期间于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该班探索培养物理学科未来的杰出人才。

四、邓从豪班:化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邓从豪,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山东大学校长。邓从豪先生自1948年至1998年在山东大学工作了50年,为该校化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该班探索培养化学学科未来的杰出人才。

五、童第周班:生物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童第周,生物学家、教育家,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山东大学生物系系主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童第周先生一直从事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该班探索培养生物学科未来的杰出人才。

六、曾呈奎班: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曾呈奎,海洋生物学家、藻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山东大学生物系系主任。曾呈奎先生在海洋生物学资源环境的基础理论研究及中国海洋水产农牧化领域取得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成就。该班探索培养生命技术学科未来的杰出人才。

山东大学特色试验班

山东大学设立了校级人才培养基地、长学制班等特色试验班,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

彭实戈班: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基地。彭实戈,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金融研究院院长。该班由数学学院与经济学院联合设立,培养具有良好数学素养,掌握现代金融理论、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该班已进入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齐鲁医学班:山东大学从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中选拔30名左右特别优秀的学生,进入八年一贯、本硕博融通的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班学习,培养更高层次的医学专门人才。该班已进入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法学试验班:为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法学精英人才,改革传统法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该校开设法学试验班。试验班在法学类新生中选拔,实行“六年一贯、本硕融通”的模式系统培养,达到要求者可直接获得硕士学位。

文史哲校级人才培养基地:按照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模式、自2002年开始试点的特殊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科交叉在办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尝试。六年来,文史哲基地班集文学、史学、哲学三大学科之优秀师资,培养了百余名具有扎实学术功底和创新意识的青年学子。

材料科学与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基地:为探求优秀工科学生而设立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实行精英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培养材料科学领域创新素质高、学科知识全面、科研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基地:该专业是理、工、医、生物等学科高度交叉的新兴朝阳学科,致力于人的防病、治病、康复和健康,致力于探索生命现象提供高水平的科学方法和工程技术手段,培养厚基础、重能力的人才。采用“4+3”学制,毕业可获得硕士学位。

工业生态校级人才培养基地: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合作建设的国际化、新兴交叉专业,引入国际理论体系,选用国际通行的英文教材,部分核心课程由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教授授课。优秀学生可推免本校研究生或进入欧洲顶尖大学完成硕士课程。

七年制医学专业:山东大学目前拥有临床医学、临床医学(药学方向)和口腔医学三个七年制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医学硕士和口腔医学硕士,学制七年,实行具有七年一贯、本硕融通、整体优化、注重素质、加强基础、面向临床的培养方式。

“三跨四经历”

山东大学不断深化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三跨四经历”模式,即学校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院)、跨学校、跨国境”的交流学习,大力推进学生的“第二校园经历”、“海外学习经历”、“社会实践经历”“本校经历”四种经历学习。

1. 跨学科(院),本校经历:学校充分利用学科综合优势,大力推行主辅修、双学位、二次选择专业,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开设英语+法学、英语+政治等双学位班;文史哲班、金融数学班、生物医学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等交叉专业;引导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2. 跨校园,第二校园经历:在国内率先实施大学校际合作计划,现与国内24所“985”、“211”高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 每年选拔700名本科生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进行一学期或一年的交换培养,使学生感受两所高校的文化氛围。

3. 跨国界,海外学习经历:学校大力推进本科生“海外学习经历”,注重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现与 19个国家和地区的72所高校开展本科生交换培养,学生主要派往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典、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派出形式有语言类整班派出学习,如韩语、西班牙语、俄语等专业;有一学期或一学年互换交流学习的长期项目;有利用寒暑假参加国际暑期学校的短期项目,如美国加州大学暑期学校、英国巴斯大学暑期学校等。除专业学习以外,海外学习还有实践、专业实习类的项目,使更多的学生拥有海外学习经历,接受国际化的教育,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国际化的思维。

4. 社会实践经历:山东大学倡导100%的学生要有社会实践经历。以一年级学生感恩父母、二年级学生接触社会、三年级学生专业实习、四年级学生毕业实习为主题规划设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历史变迁


山东大学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大学,是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的重点大学。其前身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济南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晚清旅日归来的山东籍状元王寿彭,在建校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建校以来,山东大学随着社会的变革,由晚清王朝、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历史阶段。期间曾几度更名,有过停办、重建、合校、搬迁的多次变革,曾在不同时期汇纳过各类大学,也曾分出过十多所高等院校。她在曲折前进的道路上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了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赢得了国内外良好的声誉。

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清光绪二十七年)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是年11月《折稿》获准,在济南泺源书院正式创办了官立山东大学堂。首任校长是著名实业家周学熙(曾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实业家。字缉之﹐别号止庵)。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分专斋、正斋、备斋、分斋督课。聘请中西教习50余人,后增至110多人,美国人赫士为总教习。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等20多门。学制初为三年,后改为四年。1904年学校迁入济南杆石桥新址,改为山东高等学堂。1911年又改称山东高等学校。方燕年、陈恩焘、萧应椿、陈庆和、周学渊、魏业锐、陈恩畲、李豫同、李联璧、范之杰、黄国恩、丁维椽等先后出任校长。1914年北洋政府实行全国设立大学区,各区中心城市设大

学,各省设专门学校的体制,山东隶属中心城市北平,按章大学堂停办。师生分别转入法政、工业、农业、商业四个专门学校,校长丁维椽继任商业专门学校校长,校舍由法政专门学校使用。山东大学堂在建校14年中,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去欧美和日本留学的59人。其中徐镜心、张伯言等人在日本参加同盟会,被孙中山先生委任为山东同盟会负责人。山东大学堂是山东省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学校,也是山东大学历史的起点。

1904年,在济南杆石桥路北购置了140多亩地,修建了校舍和操场,同年冬季迁入新址,并改称山东高等学堂。在“藩库税契项”下拨白银8万两,作为常年经费。学生分为正科一、二、三类,学制三年。1906年将正斋、备斋改称预科。1906在年济南皇华馆设立法政学堂。翌年再设法律学堂,时称第一、第二法政学堂。1906年,山东巡抚杨士骧、吴廷斌又在济南东关全福庄设立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以南郊千佛山、马鞍山北麓五千亩土地作为学堂的林场,1913年易名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0年增设附属中学。1911年又改称山东高等学校,把高等正科作为大学预科。1914年,由北洋政府停办,师生转入山东省立法政、工业、农业、商业、矿业、医学6个专门学校。山东大学堂历时共13年。1912年,留日学生叶春墀请准在济南南关设立商业学校,随后定名山东公立商业专门学校。1912年,青州府高密中等工业学堂和济南工业学堂合并,后又并入山东第一中学,于第二年在一中尚志堂校舍成立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15年,山东省设医学传习所,1916年改名为山东省立医学学校,校址在济南北园白鹤庄,1920年正式命名山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24年8月正式创立私立青岛大学,高恩洪自任校长。设工科和商科,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考试及者授予学士学位。学生除本国外还有南洋华侨和朝鲜学生。革命活动家罗荣桓、彭明晶等系该校学生。校董事会聘请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人为名誉董事。选用德国人在青岛建造的俾斯麦兵营作校址。1925年直奉战争再起,直系军阀失败,高恩洪下野,学校濒于倒闭,校董会公推山东省议长宋传典接任校长,勉强维持。1928年北伐军进抵山东后,奉系败逃,学校经费逐渐断绝停办,学生按大学结业处理。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是随后创办的国立青岛大学的前身,在山东大学历史上占有重要篇章。

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报告,下令将省立山东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由何思源、魏宗晋、陈雪南、赵畸、王近信、彭百川、杨亮功、杨振声、杜光埙、傅斯年、孙学悟等11人组成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着手筹备工作。在筹备过程中,蔡元培先生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设在青岛,取得教育部长蒋梦麟的同意。

1928年6月, 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奉令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省立山东大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收用,筹备国立青岛大学。1930年5月,国民党政府任命杨振声为校长,9月21日,举行开学典礼,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学校初设文、理、教育三个学院,分为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行政系和乡村教育系八个系。1932年9月,教育学院停办,学生大部分转入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同时增设工、农两学院。工学院设土木工程学系和机械工程学系。农学院设于济南,设研究、推广两部。不久,又将文、理两学院合并为文理学院。学校设校务会议,由校长、教务长、秘书长、各学院院长、各学系主任和教授代表组成,负责议决一切重大事项。校长杨振声思想进步,富有远见,效法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广聘专家学者,如闻一多、黄敬思、黄际遇、任之恭、傅鹰、沈从文、梁实秋、闻在宥、游国恩、曾省、汤腾汉等著名学者均在校任教。1931年行政院议决,将国立青岛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任命赵太侔(赵畸)接任校长。赵太侔原为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赞同杨振声的办学方针。接任后增聘老舍、洪深、张煦、丁山、王淦昌、童第周、曾呈奎等一批专家学者,师资阵营更为整齐,同时撙节行政费用,添购图书、仪器,先后建成科学馆、工学馆、体育馆、化学馆、水力实验室及实习工等,改善了办学条件。此时期由于外部环境 相对稳定,校内人才荟萃,名流云集,师生勤奋教学、成就蜚然,成为学界仰重的国内知名高等学府。 国立山东大学实行“学年学分制”,学制四年,学生毕业授学士学位。学校先后创办有学术刊物《科 学丛刊》、《文史丛刊》、《励学》、《刁斗》等。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11月国立山东大学由青岛迁往安徽安庆,不久再迁四川万县。图书、仪器、案卷分批运出,损失严重。1938年春学校在万县复课,不久教育部下令“暂行停办”。师生分别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图书、 仪器、机械分别暂交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保管使用。1946年春,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任校长。复校后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计有中国文学、历史学、外国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矿物学、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电机工程学、农艺学、园艺学、水产学15个系,医学院不分系,并附设一个大学先修班和高级护士学校。各学院学生修业年限为四年,其中工学院五年,医学院六年,实行分学制和必修制、选修制。1946年10月25日举行开学典型。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王哲、罗竹风、高剑秋率领军管小组进校,对学校进行接管整顿,山东大学从此进入新的时期。

1945年中共华中局决定,在华中党校基础上,创办华中建设大学。校址设于苏皖边区的旰眙县新埔由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兼任校长。设民政、财政、文艺三系和一个高干班。首届招生。同年5月4日,正式开学。8月份,首届学生结业,学校迁清江市。1946年初,校长彭康率领部分干部教师和学员北上并入临沂山东大学,华中建设大学校长由李亚农继任,解放区知名人士贺希明、张劲夫、张茜、夏征农、戴白韬、阿英、孙冶芳、范长江、车载、朱维基、黎冰鸿、黄源、陶官云等在校工作和执教。学校拟办成一所正规大学,设工、农、文、医、师范、社会科学等六个学院和预科。1945年8月,山东抗日人民政府在解放区临沂,创办了山东大学(为了区别国立山东大学)称临沂山东大学),由李澄之、田佩之任正副校长。设预科部,招收知识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46年初,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彭康,率领该校师生400余人北上,并入临沂山东大学。师资力量 得到充实,学校规模有所扩大,设立政治、经济、教育、文艺四系,转入以专业为主的学习,解放区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何封、薛暮桥、李仲融、王淑明、孙克定、刘力行、胡考、宋日昌、尚钺、宋之的等在校执教。1948年夏,中共华东局决定,以原临沂山东大学渤海地区的部分留守人员为基础,并集中原来的一些教师,会同华中建设大学的部分干部教师,在潍县组建成立华东大学,同年9月4日开学。韦悫任校长,张勃川、李宇超任副校长。济南解放后,于11月迁入济南。迁济后成立文学、社会科学、教育三个学院和一个研究部。另设附属中学。1949年5月,韦悫调任上海市副市长,彭康接任校长,学校向正规化大学过渡。11月,教育学院划出,后成为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交济南市领导,改为实验中学。195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学校调整为政治、文学、史地、艺术、俄文五系,转入正规化的业务学习。1950年冬奉命迁青岛,1951年在青岛与山东大学合校。华中建设大学、临沂山东大学和华东大学,都是短期训练班式的政治大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国家培养了近一万名干部,为革命战争和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1年3月,山东大学和华东大学合校,仍命名为山东大学。华岗任校长兼校党委书记,童第周、陆侃如为副校长、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分中国文学、历史学、外国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矿物学、水产学、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电机工程学、农艺学、园艺学、病虫害学、政治学、艺术学18个系。其中政治和艺术为两个直属系。学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科学研究。1951年创办《文史哲》杂志和《山东大学学报》,开辟了科学园地,促进了学术争鸣。从此山东大学又进入了学术繁荣的新阶段。1952年夏,进行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山东大学根据中央教委部关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方案,调整的院系有:

(一)1952年政治系,迁至济南,组成山东政治学校,现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二)1952年艺术系戏剧组,迁至上海,与上海戏剧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现为上海戏剧学院。

(三)1952年艺术系音乐、美术两组,迁至无锡,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合并,组建 成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现为南京艺术学院。

(四)1952年工学院和土木系,和原山东工学院的土木、纺织系合并,组建成青岛工学院,后又迁至武汉与有关系科合并,成立武汉测绘学院,后并入武汉大学。

(五)1952年工学院的机械、电机两系,迁至济南,与原山东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工学院,即后来的山东工业大学(后并入山东大学)。

(六)1952年农学院的农艺、园艺、植物病虫害学三系,迁至济南,与原山东农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 山东农学院,现为山东农业大学。

(七)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论组部分教师并入该校,组建新的海洋系(后分出)。

(八)理学院的地矿系迁至长春,与有关院校系科合并,组建成长春地质学院,后并入吉林大学。

(九)1954年教育部拟改变高等学校的布局,指令由山东大学负责,在郑州筹建一所新的大学, 由山东大学支援师资,即现今的郑州大学。

(十)医学院因受校舍的限制,暂缓调整。1956年青岛工学院迁去武汉时,使用该院校舍组建成青岛医学院,后合并入青岛大学。

(十一)在迁校济南后,1959年,留在青岛医学、水产、筹建中的地矿三系独立为山东海洋学院,现为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大学在院系调整中,分出的系科和其他院校组建了十所高等院校,取消了院一级组织,留有 中文、历史、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水产八个系,增设海洋学系(后分出),建立文学历史和海洋物 理两个研究所,成为教育部直属的以文、理为主的综合大学。中文、历史两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还接收朝鲜、越南、苏联等国的留学生,学校的影响扩及国外。1955年华岗受诬陷去职,稍后童第周调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7月山东省副省长晁哲甫出任校长兼党委书记。1957年外文系师生进入上海外国语学院,外文系撤销。1958年夏晁哲甫奉调回省,国务院任命成仿吾为校长兼校党委书记。1958年7月,山东大学归由山东省领导,同年10月奉命迁校济南。文科的中文、历史两系和理科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系搬迁济南,海洋、水产和正筹建的地矿三系留在青岛(后独立为山东海洋学院)。 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6月殃及山东大学校园,全校机构随之瘫痪。1967年后,校内山头林立,学校的一派组织夺权后,把校名改为“鲁迅大学”,直到1970年才又恢复了山东大学校名。1970年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将山东大学一分为三:政治、中文、外文、历史四系南迁曲阜,与曲 阜师范学院合并,改称为山东大学;生物学系迁奉泰安,并入山东农学院;校部机关和数学、物理、电子、化学、光学(新建)五系留在济南,成立山东科学技术大学。1973年病中的周恩来总理得悉这一情况,立即签署恢复山东大学原建制的指示,1974年初山东大学恢复原建制,山东科学技术大学即行撤销。1971年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审定”的招生办法,开始招收工农兵学生入学。到1976年共招收五届工农兵学生(学制二、三年),总计毕业3267人。

2000年7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国家教育部和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将隶属于不同管理体制的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原山东医科大学创建于1911年,是直属国家卫生部的重点医科大学,曾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原山东工业大学建立于1949年,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工科院校,是山东重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研发基地,也是山东省属院校中惟一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的高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山东大学,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揭开了山东大学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山东大学的发展一直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府的高度重视。2001年2月26日,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重点共建山东大学协议,使山东大学跨入全国21所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百年校庆前夕,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分别为山东大学题词。江泽民同志的题词是:“团结进取,开拓创新,为把山东大学办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李鹏同志的题词是:“齐鲁大地,人才辈出;百年学府,再创新章。”

新世纪、新山大、新机遇、新发展。山东大学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使命和己任,担承社会责任,致力学术繁荣,培育民族中坚,服务社会发展,探求科学真理,引领文明进步,全面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教育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学校充满了青春和活力,一片生机盎然。合校五年来,该校稳步而顺利地实现了实质性融合,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学位点建设大幅攀升,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步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被教育部赞誉为“合校成功的范例”,2004年进入中央直管的副省部级大学行列。2005年8月22日,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继续重点共建山东大学的协议。

在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全面提升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经过“十一五”期间和更长时间的建设,到建校120周年之际,建设成为我国特别是华东地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综合性、开放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深厚的历史积淀融于创新精神的办学理念,使百年山大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成为海内外学子治学与成才的理想殿堂。

教学科研


教育成果

山东大学致力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和一流的研究生。学校秉承“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山之魂,海之韵”的山大文化,弘扬“求真务实,开放拓新”的校风,致力于培养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过硬的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该校积极拓展素质教育,大力吸 引优质生源,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着力进行教育创新,实行了本硕连读和本硕博连读、公共外语、计算机实施分级教学,在全国高校首倡并大力推进“三种经历”,即第二校园经历、海外求学经历、社会实践经历,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毕业生深受社会的欢迎。

科研成果

山东大学具有雄厚的学术科技实力。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统计,山大科技竞争力已经进入世界高校前500强,列国内高校第7位。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紧紧围绕建设综合性、开放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要求,坚持以“整体跟进、重点突破、以人为本、强化创新”为指导思想,突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2001-2006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725项,其中承担国家攻关课题54项、“863”课题96项、“973”课题63项、军工项目56项、重大、重点基金课题1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共计565项,承担科技开发(横向)项目2350项;共鉴定科技成果739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70项。学校连续十几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进入全国高校前十位;近年来被EI收录论文保持在全国高校十位左右,被SCI收录论文的引证总数也进入全国高校前十名。学校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也呈现良好势头,形成了山大华特上市公司和山大鲁能、山大华天等40余家高新技术科技企业,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国际合作

山东大学国内外合作交流十分活跃。学校面向社会、面向海内外,构建了全方位开放式办学格局,服务地方取得重大进展。学校推动校地合作,特别是面向山东省和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开展科技文化、人才培养、社会建设等各种服务,近四年该校与地方、企业共签订科技开发合同1321项,与济南、潍坊、临沂等地市及鲁能集团、将军集团、浪潮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全面合作关系,在校内共建了20余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等产学研基地,在校外建立了88个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对接,搭建起学校科技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科技进步、地方和企业服务于该校人才培养的平台。学校积极推进校校合作,先后与武汉大学等15所高校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启动了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互换培养(访学)、师资共享、科研合作等内容的交流项目,现已接收国内14所高校访学学生共1227人,派往国内9所高校访学学生共914人。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先后与美国等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7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协议关系,与100多个学术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近5年共有2000余人次出国(境)访问、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及合作研究;接待短期交流、访问考察人数达2500多人次;举办国际大学校长论坛、“2002ICM国际数学家大会”卫星会议等国际或双边学术会议47次;参加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国际合作AMS等多项国际尖端科研项目;聘请长期专家127人次,短期专家近400人次;现有各类留学生近2000人,分别来自57个国家和地区;在新加坡建有孔子学院;该校也是国内10所“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之一。

著名校友


享誉世界的生物学家——童第周

酒旗风暖名士狂——梁实秋

数学家校长——潘承洞

文学大师——王统照

缅怀老院长——王哲

水光云影共徘徊——沈从文在山东大学

力学专家——刘先志

宽厚仁和的长者——邓从豪院士

“两弹元勋”——王淦昌

耳鼻喉科专家——孙鸿泉

沉稳厚实的治史之才——郑鹤声

认真为人为学的史学家——张维华

博古通今的法学家——乔伟

张协和院长与山东工学院

获得国际殊荣的吴富恒

民国史专家——孙思白

一代史学宗师——王仲荦

童书业先生二三事

语音康复专家——杨仁中

冯沅君

从白山黑水走来的朗诵诗人——高兰

“骨科圣手”赵常林

萧涤非

地之子——记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台静农先生

学映北斗 风范长存——高亨先生和山东大学

人的花朵——记美学家吕荧先生

中国石油天燃气集团董事长——蒋洁敏(中央委员) 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系

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1982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电子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部长——项怀诚1960年7月山东大学中文系

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秘书长,原陕西省省委书记——李建国1970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

原江苏省省长——季允石1964-1969年山东大学物理系本科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中央候补委员——刘振亚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系

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无线电专业

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1963年毕业于山大内燃机系

马建堂:国家统计局局长,1978-1982年山东大学经济系本科

李从军:中央委员,新华社社长兼党组书记(正部长级)1982-1985年山东大学中文系博士,获山东大学博士学位

陈建国:中央委员,原宁夏自治区书记,1982年山东大学经济系

杨衍银:中央委员,1982年山东大学经济系毕业

王文章:现任文化部副部长:197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

尹力:现任卫生部副部长:1980-1988年原山东医科大学本科,硕士。

邵明立:现任国家药监局局长,中纪委委员、卫生部副部长。

王军民:山东省副省长,198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专业

李兆前:山西省委常委,纪委书记,1978-1985原山工本科硕士,前山工副校长

王随莲:山东省副省长,山工本科硕士,山大(合校后毕业的)博士,原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主任

历任校长


清朝末年

唐绍仪(1866-1938) ,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于1901年-1902年任校长,校址济南

方燕年(1901年—1902年)

陈恩焘(1902年—1905年)

中华民国时期

王寿彭(1926年—1927年)

张宗昌(1927年—1928年4月)

杨振声(1930年9月—1932年9月)

赵太侔(1932年9月—1936年6月)

林济青(1936年7月—1938年2月)

赵太侔(1946年2月—1949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华岗(1951年2月—1955年8月)

晁哲甫(1956年7月—1958年7月)

成仿吾(1958年7月—1963年)

吴富恒(1978年12月—1984年6月)

邓从豪(1984年6月—1986年11月)

潘承洞(1986年11月—1997年12月)

曾繁仁(1998年1月—2000年7月)

展涛(2000年7月—2008年11月)

徐显明(2008年11月——)

院部设置


山东大学校本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又称东区新校)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物理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经济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经济研究院(中心)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晶体材料研究所 管理学院

环境研究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 国际教育学院

文史哲研究院

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又称东区老校) 济南市洪家楼5号 邮编250100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法学院 艺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

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又称西校区) 济南市文化西路44号 邮编250012

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口腔医学院 护理学院

药学院

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又称南校区) 济南市经十路73号 邮编25006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土建与水利学院

体育学院

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园校区 济南市舜华路中段 邮编250101

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加拿大高等教育基础部 (2011届 药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护理学院 等)

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又称南新区) 济南市二环东路12550号 邮编25000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土建与水利学院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又称山东大学(威海))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 邮编264209

韩国学院 商学院

法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翻译学院 艺术学院

海洋学院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附属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山东大学口腔医院

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

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

科研机构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卫生部耳鼻喉科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所

山东大学全息生物研究所

山东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循证医学研究所

山东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

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训练中心(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

山东大学金融研究院

山东大学表面化学工程与电工新材料研究所(山东大学表面化学工程与电工材料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墨子研究所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

山东大学微生物研究所

山东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新材料中心

山东大学材料连接技术研究所

山东大学材料液态结构结构及其遗传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大学星及威海星


2004年10月17日,国家天文台在济南宣读了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关于“山东大学星”的命名公报。“山东大学星”成为继“北京大学星”、“南京大学星”、“北京师范大学星”之后,第四颗由我国发现并以高校名称命名的小行星。 “山东大学星”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在1997年10月15日发现的。当天晚上,观测者发现了一颗快速移动的天体,决定对其进行跟踪观测。经过认证,这是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并获得国际小行星中心的暂定编号。因为这颗星被发现的日子,恰好是山东大学建校96周年校庆日,国家天文台决定将它命名为“山东大学星”,并经过了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讨论通过。2011年2月13日上午,山东大学与威海市共建山大威海分校签约暨“威海星”命名仪式在济南举行。仪式上,山东大学向威海市政府颁授“威海星”命名证书,并与和威海市签署共建山大威海分校协议。

“威海星”是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继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之后第三家具有小行星命名权的单位)于2008年12月24日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也是我国内地高校望远镜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其永久正式编号为207931,其命名权归属山东大学。为了表达对分校驻地热情好客的威海人民的崇敬之情以及威海市对校地共建大力支持的感激之情,山东大学决定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威海星”。经过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请,并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所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第66625号公报通知国际社会,第20793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威海星”,这是山东省首颗以城市命名的小行星。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创建于1984年,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山东大学在威海设立的一个校区,是我国高校和地方政府联合共建的第一所大学,学校在“统分结合、优势互补、各俱特色、一体发展”的“大山东大学”发展架构下,面向全国一本线上招生,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与山东大学本部同样级别,为“211工程”和“985工程”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2010年“两会”,学校长徐显明接受采访时表示:山大将探索中国国立大学办学新模式,拟在省内构建“山东大学系统”,带动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 具体来说,山东大学系统包括:在济南,山大有6个校区,今后将统称山大济南校区;现有的威海分校将改称山大威海校区;加上即将建设的山大青岛校区,三个校区将形成一个完整的“山东大学系统”框架。

2011年2月13日上午,山东大学与威海市共建山大威海分校签约暨“威海星”命名仪式在济南举行。之后,山大还将与青岛市签署共建青岛校区协议,加上之前已经签署的山大与济南市共建协议,山东大学“济青威”三极发展格局初现。 根据协议,山东大学与威海市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共建山大威海分校的力度。在山东大学与威海市的共同支持下,争取用5到10年时间,使威海分校成为山东大学在威海的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高水平校区.

威海市在“十二五”期间,每年给予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扶持经费1000万元,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共建合作,把学校打造成为威海市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重要品牌和城市名片;威海市政府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于“十二五”期间联合开展互派干部(教师)挂职锻炼工作,以便进一步拓宽后备干部选拔的渠道和视野。同时,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将进一步加强与威海市的产学研合作,为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撑。山东大学还将积极落实“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威海市共建“蓝色经济区研究咨询中心”等。

相关分词: 山东大学 山东 东大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