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赛涧回族乡

赛涧回族乡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赛涧回族乡


赛涧回族乡,位于颍上县城东南23公里,三面环水,水陆交通方便,属典型农业乡镇,地势低平,主要农作物有大蒜、小麦等,是远近闻名的“大蒜之乡”。



乡镇简介


赛涧回族乡位于颍上县城东南23公里,南邻霍邱县,东毗寿县,均以淮河为天然界限,北临颍河,其地理特征是三面环水,颍正公路贯穿全乡,水陆交通方便,截止2008年,辖14个村,42自然庄,76个村民组,总人口23277人,5563户,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以上,耕地面积29836亩,辖区总面积48.5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清代曾于此设置驿铺,故名赛涧铺;据“县志”载,明初属正阳关乡;清代乾隆年间属东六郡所;民国时期曾于此设乡;1949年建赛涧乡;1958年人民公社时,该乡撤销,辖区划为垂岗人民公社;1961年建区划社时,成立赛涧公社;1969年撤区并社,该社同时撤销;1973年成立赛涧管理区;1979年建区划社时复建赛涧公社;1983年体制改革中,更名为赛涧乡,隶属王岗区公社;1992年撤区并乡时为原王岗大镇的一个总支;1996年11月,成立赛涧乡;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赛涧回族乡。

科教文化


全乡初级中学一所,小学6所,幼儿园3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9.8%;教育普及率达99.8%;成人脱盲率98%;每村都有医疗室,乡卫生院门诊大楼2003年已投入使用,现共有医生15人,科室8个,住院部面积110平方米,病床30多张,现有设备B超机一台,X光200毫安一台,半自动生化仪等,解决了全乡人民看病难问题。

经济建设


该乡属典型农业乡镇,地势低平,属行蓄洪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大蒜、蔬菜等,主要外销农副产品有大豆、大蒜蒜苔、牛、养、鸡、鸭鹅、猪和禽蛋和牛羊皮等,1996年11月建乡以来,1997年全乡粮食总产13153吨,农产业值1008万元,工业总产值4758万元,财政收入1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0元,至2002年全乡粮食总产值17250吨,农业总产值4760万元,工业总产值1400万元,财政收入1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73元,2003年,因非典疫情和特大洪涝灾害给该乡带来各种损失9000多万元。

乡镇特色


1、特色农业 赛涧是远近闻名的“大蒜之乡”

该乡人民种植大蒜已有几百年历史,这里种植的蒜苔以粗大、白长、脆嫩着称,远销山东、河北、内蒙、黑龙江、新疆等地,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该乡每年大蒜种植面积达6000亩以上。

2、 高科技、反季节的“白色工程”

近年来,赛涧回族乡人民积极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在种好常规作物的同时,注重经济作物,目前,全乡较为集中的大棚蔬菜生产周台、黄台两村已达千亩以上,他们种植的反季节蔬菜除当地市场供应外,还销往霍邱、寿县、淮南、蚌埠等地。

3、利用水草资源优势 大量发展养殖业

赛涧人民尤其是赛涧回民群众有着较丰富的养殖经验,加之得天独厚的水草资源优势(有两万多亩外滩地)给赛涧畜牧养殖和水草提供了最佳条件。

特别是回民较集中的清真、周台、王台、赛涧等村群众,家家户户搞养殖,形成了牛、羊、兔、鸡、鸭鹅综合饲养格局,走出了一条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路子。

目前该乡黄牛年底存栏数7千头以上、山羊2万只以上,鸡、鸭、鹅15万只以上,生猪5千头以上,为了加快该乡人民奔小康的进程,该乡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科学实用技术,发挥少数民族的传统优势,逐步建立一批皮革、牛羊肉、蔬菜、大豆、大蒜等生产加工基地,在坚持择优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少数民族的帮扶力度,促进赛涧民族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旅游资源


赛涧回族乡原为颍上县至古镇寿县正阳关的过路店孜,相传原河下有泉眼72眼,铺中祖师庙有3眼,其余多部分在穆台子至彭台子村后河内,天旱水浅时可见,大小如拳头、鸡蛋不等,其中有一大泉眼,喷射泉水,有“赛涧流泉”之美称,为“颍上八景”之一。

相关分词: 赛涧 回族乡 回族 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