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




基本信息


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出品的《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于2011年11月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上市。该书是目前国内最早的网络舆情监测实务研究著作,相关理论和方法首次公布,对于从事舆情工作的职业人士和研究者,具有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简介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一书系统和深入地总结了很多舆情监测分析业务经验,集中阐述了舆情分析师的六大基本技能:网络信息挖掘能力、概括剖析能力、抽样统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舆情走势预测能力和舆情对策研究能力。

出版信息


作 者:人民网舆情办公室编

丛 书 名:《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

出 版 社: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01197583

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版 次:1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计算机与互联网 > 网络与通信

特点


该书的执笔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刘鹏飞介绍,该书偏重人工分析,培养舆情分析师职业敏感,紧扣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务求日常工作经验的总结和舆情实务模式的探索与交流,拓展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舆情分析师手册》出版前后,舆情作为新的学科和职业领域,已经引起业界内外的广泛关注。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出,将推动舆情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化,也是对广大舆情工作者的一种鼓励。眼下,网络舆情研究在各地兴起,不断深入,方兴未艾。我们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政府公共治理水平,改善中国互联网舆论生态。

图书目录


前言

绪论网络舆情研究的兴起

一、网络舆论走进历史

二、网民权利意识觉醒

三、网络民意受到重视

四、网络舆情行业破冰

五、网络公关亟待规范

六、网络舆情理论起航

第一章网络舆情信息源

第一节互联网言论

一、论坛/BBS

二、网络新闻

三、维权网站

四、新闻跟帖

五、博客/空间

六、视频播客

七、网络调查

八、网络访谈

第二节传统媒体网络版

一、体制内媒体

二、市场化媒体

三、境外媒体

第三节无线/即时通讯

一、手机媒体

二、QQ群

三、MSN群

第四节新兴社交型媒体

一、微博

二、社交网络

第二章网络舆情选题

第一节舆情选题类型

一、新闻事件

二、公众话题

三、热点现象

第二节舆情选题标准

一、新闻性

二、网络性

三、敏感性

四、可行性

第三节舆情选题定位

一、突发公共事件

(一)自然灾害

(二)事故灾难

(三)公共卫生事件

(四)社会安全事件

二、六大关系

(一)官民关系

(二)警民关系

(三)城乡关系

(四)劳资关系

(五)贫富关系

(六)医患关系

三、社会热点

(一)反腐倡廉

(二)网络问政

(三)司法公正

(四)城管执法

(五)强制拆迁

(六)就业失业

(七)垄断企业

(八)社会思潮

(九)舆论监督

(十)房价物价

(十一)文化之争

(十二)弱势群体

(十三)教育改革

(十四)道德失范

(十五)三农问题

(十六)扫黄打非

四、涉外舆情

(一)领土主权

(二)经济贸易

(三)文化冲突

(四)民族情绪

(五)历史问题

(六)军事动态

第四节网络舆情选题途径

一、论坛首页推荐

二、门户网站新闻排行榜

三、论坛BBS热帖排行榜

四、博客标签排行

五、微博话题榜

六、搜索引擎与百科热词

七、人民网舆情频道排行

第三章网络舆情抽样

第一节舆情抽样搜索工具

一、大众搜索工具

(一)百度高级搜索

(二)奇虎搜索引擎

(三)Google搜索

(四)各网站站内搜索

(五)博客标签搜索

二、人民网舆情软件平台

(一)人民网舆情频道后台

(二)人民网舆情监测平台

第二节舆情样本内涵标准

一、真实性

二、敏感性

三、关注性

四、时效性

五、丰富性

第三节舆情抽样外延标准

一、网站载体权重

二、内容版面权重

三、意见领袖权重

四、样本数量权重

第四章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第一节舆情样本分析工具

第二节舆情抽样分类统计

一、舆情抽样分类

二、舆情抽样统计

第三节舆情图表分析模型

一、比较关系

二、分布关系

三、构成关系

四、关联关系

第四节舆情分析偏差校正

一、社会舆论构成偏差

二、样本内容分析偏差

三、样本统计指数偏差

四、客户偏差修正要求

第五节网络舆情报告文案

一、网络舆情报告类型

二、网络舆情报告格式

第五章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

第一节网络舆情周期

一、舆情发生期

二、舆情发酵期

三、舆情发展期

四、舆情高涨期

五、舆情回落期

六、舆情反馈期

第二节网络舆情宏观研判

一、时空研判

二、民意研判

三、社会研判

第三节政务舆情应对指标

一、政府响应

二、信息透明

三、政府公信力

四、动态反应

五、行政问责

六、网络技巧

七、善后处理

第四节企业舆情应对指标

一、企业响应

二、第三方响应

三、信息透明

四、企业公信力

五、动态反应

六、企业问责

七、网络技巧

八、善后处理

第五节网络舆情应对点评

一、舆情应对经验

二、舆情应对教训

三、舆情应对建议

第六章网络舆情工作体系

第一节网络舆情分析师

一、舆情工作素质

二、舆情政务知识

三、舆情职业规范

四、舆情公共关系

第二节舆情工作机制

一、舆情工作机构

二、突发应急机制

三、新闻发布机制

四、舆情引导机制

(一)舆情引导理念

(二)网民留言板

(三)网络发言人

(四)网络评论员

(五)微博问政

后记

作者简介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是我国最早的专业舆情研究机构之一,从成立之初,就不断探索中国网络舆情发展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在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和应对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少成果在业内长期领先。还为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和大中型企业提供舆情监测平台、监测报告和咨询顾问建议,及时跟踪把握社情民意,妥善应对舆论压力,提升公共治理和企业管理水平和舆情应对能力。

回眸往昔,人民日报社和人民网领导在政治上把握方向,在业务上严格要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条件,给舆情部门的同事以鼓励和支持。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人民在线各部门同事在大量舆情实践基础上,将舆情业务经验不断升华为实务理论。大量成果发表在报纸、杂志、电视台和门户网站,获得舆论关注和肯定。

创作背景


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特别是随着论坛、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等网络互动社区蓬勃兴起,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网络舆情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也需要更加专业、精准地梳理和把握。在网络社区成为舆情首发信息源,改变了社会舆论格局的今天,舆情监测已经成为重要的群众工作。21世纪“传媒新角色”、职业化的网络舆情分析师开始从传统的新闻工作队伍中脱颖而出。

我们要加深对于互联网的认识,首先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研判,科学地分析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和成因,准确把握中国互联网文化的特点与本质,研究科学的对策。各级党政部门和企业应该加强舆情监测分析,及时反映网民诉求热点,掌握舆情动态,研究和把握舆情走势,进一步增强舆情预警和研判能力。特别是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牢固树立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的网络舆论观念。

全媒体时代,数量庞大的网站管理员、论坛版主和意见领袖也掌握着舆论话语,对网络文化走向影响巨大。舆情分析师也要做好媒体和互联网的桥梁,挖掘网络信息和网民意见,追踪网络舆情发展走势,确保互联网文化建设和舆论引导贴近民意、贴近现实。舆情分析师要从海量庞杂信息中采撷精粹,努力研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打通“两个舆论场”,帮助党和政府及时准确地把握民意脉搏,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发现基层社会矛盾,提示政府及早发现和解决,同时让党和政府的声音进入BBS、博客特别是微博客,促进官民顺畅沟通和良性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