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孺子牛

孺子牛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孺子牛


“孺子牛”出自《左传哀公六年》中记载的一个典故,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后来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英译


willing ox;public servant

词语典故


名典溯源

“孺子牛”是《左传哀公六年》中记载的一个典故:齐景公有个庶子名叫荼,齐景公非常疼爱他。有一次齐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戏,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口里衔根绳子,让荼牵着走。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齐景公临死前遗命立荼为国君。景公死后,陈僖子要立公子阳生。齐景公的大臣鲍牧对陈僖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 所以,那时"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

鲁迅名句

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而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鲁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孺子牛解析:郭沫若在《孺子牛的质变》里,提到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指出“但这一典故,一落到鲁迅的手里,却完全变了质。在这里,真正是腐朽出神奇了。”

相关雕塑


基本介绍

值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深圳市档案馆特访问了深圳《孺子牛》雕塑的作者、我国著名雕塑家——潘鹤教授。潘鹤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孺子牛》雕塑诞生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简介

潘鹤:我国著名雕塑家。1925年生于广州。现为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美协名誉主席。共有百余座大型雕塑分布于国内外几十个大城市的广场中,知名作品有深圳铜雕《孺子牛》、日本大型雕塑《和平少女》、珠海雕塑《珠海渔女》、《艰苦岁月》等。

背后故事

“大鹏”虽好,放在院子里却不合适

深圳特区刚成立那一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希望能在市委市府大院内建一座雕塑,来表达特区建设精神,以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当时的有关部门找到了我。

第一次讨论时,市领导最初的构想是雕塑一个“大鹏”,既蕴含着深圳历史,又能代表特区一飞冲天,可我经过沉静的思考后却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认为,深圳特区的发展前途无量,虽然现在深圳市最高的楼房不超过五层,但是以后肯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把“大鹏”放在山岗上还可以,但是把“大鹏”放进四周都是高楼大厦的市政府大院里,像是关进了“鸟笼”,怎么能展翅呢?结果是适得其反的。市领导们都同意这个说法,结果这个方案被否定了。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但污泥到底指向何物?

时隔三年,到了1983年夏天,深圳市有关部门又找到了我,因为当时特区五套领导班子已把莲花作为市花,想在市委大院做一个莲花喷水池,理由是:改革开放搞特区,引进外资,长期地和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区深圳一定要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但是我却认为不要建这个莲花喷水池为好,原因是“污泥”指向不明确,是指西方国家吗?是指香港吗?是指资本主义吗?搞改革,建特区,将外界称为“污泥”不妥也不礼貌,不利于以后发展和跟国外的长期合作。雕塑不同于娱乐,雕塑是经过百年后都能起作用的,而且自己用“不染”来赞誉自己更加不可取,当时的市长梁湘很赞同这个说法,于是,建“莲花喷池”的方案也被否定了。

“狮子”威严是有的,但不平易近人

随后,有领导对我说:“做一个大‘狮子’怎么样?”提出要我为市府大院做一个“狮子”雕塑的想法,跟中南海国务院的雕塑保持一致,显示威严。我提出了不同意见,我认为中南海的狮子雕塑是明清两宫遗物,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模仿它不但没有收到效果,而且现在改革开放了,政府部门新作“狮子”就代表封建衙门、摆架子,拉开和群众的距离,特区建设应该是开放的,贴近群众的。梁湘听到这个意见后也表示赞同,于是做一个“狮子”雕塑的想法当场被否决了。

调侃之余得来灵感

过了一年半载,我和梁湘开玩笑说:“梁市长,文革期间你当过‘牛鬼蛇神’吗?”梁湘说:“当过呀,我们这代人文革时期做牛做马都做习惯了。”我说:“现在搞改革,国家正是百废待兴呢,要求我们这一代习惯了牛马生活的人来带头,重新开荒哪!”我是语重心长,随即一个情景在脑海一闪而过:“特区里那些忙碌着的推土机、拖拉机、汽车和建设者不都像是一群牛吗?”于是我向梁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改革开放、搞特区建设,深圳特区从无到有,要求我们这一代人奋斗到底,雕塑一个“开荒牛”最合适不过了。这个想法得到了梁湘的认同,梁湘当天就让我住在市委招待所,当天晚上就起草雕刻图纸,不要让创作灵感及激情流失了。牛的形象是确定下来了,但怎样去表现这头牛,当天晚上我还只是有一个朦胧的初始想法。

几天后,我到关外宝安县办点事,偶然在一农舍旁看到两块老树根,我顿生灵感——辛亥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将中国的封建大树砍掉了,但是树根还在,搞特区就是要“开荒”,要拔掉这些“劣根”,如果在“拓荒牛”的后面再加上这个树根,正好意味着“特区”干部要铲除旧根,把封建意识、小农意识、保守思想和官僚作风连根拔起。于是,我用8块钱买下了这块造型独特的老树根,把它运到了市委市府大院。我在市委招待所住了几天,向深圳市领导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并经市五套班子的同意——“拓荒牛”的方案就这样敲定了。放大制作期间我突然感到我这代人已鞠躬尽瘁筋疲力尽要寄希望于下一代继续奋斗才成事,因此把“开荒牛”前脚稍作弯曲以示意。

回到广州后,我马上开展了“拓荒牛”雕塑的创作,创作过程中,梁湘市长还专门叫人运送那两块大树根到广州,放在我的工作室里,作为“开荒牛”雕塑“树根”部分的实物参照。

现在,这两块大树根依然放在我的广州美院工作室,历经二十余载,这两块大树根依然保存完好。这两块树根我舍不得扔掉,现在摆放在工作室门口,每当我经过这里,总能让我回忆起当年创作《孺子牛》的难忘岁月。

就这样,象征着特区建设精神的《拓荒牛》雕塑诞生了。这件作品原来命名为“开荒牛”,但是我还是觉得名字值得商榷,就和梁湘商量说:“我们这一代人将来开完荒到底还要不要做牛呢?”梁湘说:“牛肯定是要做的,人民公仆就是人民的牛,人民的孺子牛。”于是,经过深圳市领导班子的讨论后,便将“开荒牛”名字更改为“孺子牛”,有“俯首甘为孺子牛”之意,并将“孺子牛”三字刻在了雕塑的基座上作为作品名。

落成典礼,年轻人欢呼雀跃

1984年7月27日,《孺子牛》雕塑落成,深圳市领导为该雕塑揭幕,一座代表凝聚着特区开拓精神的铜雕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揭幕时,市委大院聚满了人,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是来自特区内的大学生及年轻创业者,他们欢呼雀跃,相争着与市领导及我留影纪念。我当时深有感触,并高兴地对梁湘市长说:“特区建设正是需要大批年轻有为的人,看来拓荒牛后继有人哪。”一时间,“拓荒牛”成了深圳的象征,参观者潮水般慕名而来。不少群众、游客在《孺子牛》前留影纪念。

邓颖超到深圳,会前先到“孺子牛”雕塑前留影

1984年12月,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来深圳视察,看到《孺子牛》雕塑后,深深地被这座铜雕吸引了,她非常喜欢。当时在市委安排了一次会议,可是到了开会的时候,早早赶到会议室的同志却迟迟没有见到邓颖超的身影,大伙都着急了,邓大姐到哪里去了?就在这时,大家接到通知,到大院里的《孺子牛》雕塑前集合。原来邓颖超正在大院观赏着《孺子牛》雕塑和让人为自己和雕塑拍照,并专门把参加会议的同志在开会前召集到《孺子牛》雕塑前合影。她对大家说,“孺子牛”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希望全国的党员干部都能向深圳的干部学习,学习深圳改革开拓的精神,做全国人民的“孺子牛”。

由院内搬到院外,方便游人参观

1999年,深圳市委常委会通过决定,因太多市民跑进市委大院内和《孺子牛》合影,所以决定将《孺子牛》铜雕整体迁到了市委大院大门口外的花坛上。同时,市委大院围墙后退10米,为市民再献出一块绿地,方便群众、游客和《孺子牛》雕塑的参观拍照。

我为深圳市委的这一做法叫好,“孺子牛”精神应该体现在各行各业里,《孺子牛》雕塑是属于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圳所有行业及深圳全体市民的。由院内到院外,更加体现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亲民性、开放性。

深圳二十几年来的高速发展让我欢欣鼓舞,不过我认为,“孺子牛”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广大人民所喜欢的,而“拓荒牛”精神也永不过时,一座城市要继续发展,就一定需要一大批“拓荒牛”继续领导潮流,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去“拓荒”,在更多的未知领域大胆去改革、创新,永不停步。这也是“拓荒牛”的使命,更是深圳“孺子牛”精神的最好归宿吧。

相关绘画


李可染先生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 了重要贡献,既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李可染除以山水画名震中外画坛外,还非常喜欢画牛。他画的牧牛图形神兼备,意境清新美妙,充满生趣和诗意。李可染以牛为创作对象,也以“牛画”而蜚声画坛,更以牛的吃苦精神感动同行。他为自己的画室取名为“师牛堂”。李可染先生画笔下的《孺子牛》、《俯首甘为孺子牛》表现出画家对孺子牛的一种理解和诠释。他曾在画作《五牛图》上题字道:“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爱牛之心跃然纸上。

李可染画牛,始于四十年代初。1942年,他蛰居重庆金刚坡下的一户农家,睡房挨着牛棚,他和一只水牛天天见面,看它吃草、挤奶,终日劳作。到了晚上,牛的喘息声、反刍声、搔痒声常常使人夜不能寐。于是他挑灯起床,对牛作画。李可染画的牛,极富生活情趣,这与他长期深入生活、静观默察,对牛的动作习性熟稔于心,不无关系。他笔下的牛,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或观山,或引吭,或竞渡,寥寥数笔,他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他能把牛的形状、比例、动态掌握得恰到好处,更能把牛的朴实无华的性格和充满泥土味的特色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他画的牛多一笔嫌碎,少一笔不够,这就是他多年修炼艺术的结果。

画品即人品,李可染后期的牧牛图,更升华为一种对牛的精神的理解,这精神也是画家本人做人、作艺的准绳。

典型人物


人物故事

“甘为孺子牛”这是中铝河南分公司员工张连发的人生格言。他时常激励自己,要做一头有益于企业、有益于国家的孺子牛。

张连发是中铝河南分公司热力厂锅炉车间设备点检员,承担着车间9台锅炉的4大转动机器共计52台(套)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他对待这些设备就象对待自己的孩子。52台机器就像52个需要精心呵护的孩子,哪一台设备有个“头疼脑热”都叫他寝食难安,坐卧不宁。而他更像一名主治医生,设备如有毛病,他总能对症下药,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张连发25年如一日天天与设备、灰尘、机油打交道,以“脚踏实地、胸怀大局,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锅炉精神实践着自己的人生格言。

有一年秋天,车间零米球磨机大瓦温度就像着了邪,运行不到几个小时,温度表的指示就一个劲地往上升。常规的处理方式是停磨换油,温度就降了,可这一次却不灵了,他处理完1号球磨机,2号球磨机又跟着叫劲;2号球磨机刚处理好,5号球磨机又跟着起哄, 几台球磨机就像几个顽皮的孩子,不是这个擦破了“皮”,就是那个“感了冒”,严重影响了锅炉的正常运行。张连发被折腾得筋疲力尽,他一边不停的跑来跑去监护设备,一边为设备不断的换油。每台球磨机每天换油加油至少4次,每次最少加5桶油。如果每桶油按重20斤计算,一天加油量多达近2吨,他还要将废油过滤澄清以待下次备用。这段时间,张连发吃住在车间,累了他就躺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儿,饿了他就冲包方便面吃……在不断换油加油过程中,他终于发现了这次事故的“罪魁祸首”:原来是现场飘扬的细小的煤粉颗粒长期堆积到球磨机大瓦表面引起了大瓦发热。发现问题后,张连发又着手解决如何过滤煤粉。几经试验,他发现用毛线可以隔离煤粉与大瓦的接触,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球磨机大瓦温度的上升,减少了球磨机的频繁启停的次数,降低运行成本,而其可以保证锅炉安全稳压供汽。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设备恢复了正常运行。然而,张连发却累倒在了岗位上。

人生在世,生疮害病在所难免,可贵的是张连发身患乙型肝炎,他没有因为生病耽误过一天工作。过度的劳累,使张连发积劳成疾,肝炎转化成肝腹水不得不住院,成了一头名副其实的“病牛”。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修养,不要再干重活,但是,有一次,当他得知7号乙侧球磨机大瓦温度居高不下已经一周的消息后,他二话没说,瞒着医生拖着无力的双腿奔向车间。询问情况,解剖机器,迅速指挥球磨机值班工换油、加油、清理毛线,反复冲洗球磨机大瓦,如此往复,直到球磨机完全正常了,他才重新回到医院。这时,张连发已经在厂里整整工作了3天2夜。

张连发还利用自己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大型转动机械点检,缺陷管理等方面积累并创造了一整套工作方法。“操检合一,望闻问切”的工作方法就是其中之一,该方法要求球磨机值班人员在设备检修和点检过程中,要充分借助于人体的口、鼻、眼、手等各种功能器官检查和维护设备,并注意大修后的确认。该方法岗位上一经推广,就使热力厂设备完好率得以迅速提高,故障率不断下降。

寒来暑往,光阴荏苒,从家到工厂,两点连一线,形成了他的人生轨迹,张连发每天早来晚走,一身油一身汗。“辛勤耕耘禾黍香。”据不完全统计,张连发参加工作20多年来,点检发现的设备隐患近8000次,成功避免近百次重大事故发生;他参与技术创新26项,其参与的球磨机喷油润滑项目的实施,年创效益20余万元;回收废油140多吨,创经济效益16多万元。

“力尽筋疲谁复伤?”党组织没有忘记他的贡献,每年,在厂部的光荣榜上,员工们总能看见他的荣誉:“优秀共产党”、“先进生产者”、“设备管理标兵”等等;每年过年过节,上级领导总要到他家里去慰问。领导曾多次要为他调换工作,让他离开这个艰苦的岗位,总被他婉言谢绝。

面对荣誉和党组织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位有着2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孺子牛张连发却很平淡:“我是一名老党员,党培养我这么多年,我要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啊!”。

相关分词: 孺子牛 孺子 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