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柔石评传

柔石评传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柔石评传




图书信息


书名:《柔石评传》(平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2年8月1日)

平装: 332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208042349

条形码: 9787208042346

商品尺寸: 20.4 x 14 x 1.6 cm

商品重量: 358 g

品牌: 上海世纪

ASIN: B00119ICNQ

内容简介


《柔石评传》内容简介:还记得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吗?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左联五烈士"吗?难以忘却!难以忘却的纪念!念以忘却五烈士!难以忘却柔石!柔石,不仅仅是一位颇得鲁迅先生赏识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坚定的革命家。其人其事,令人敬仰!

《柔石评传》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代序


柔石,是1931年2月7日深夜,被国民党反动派集体枪杀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荒场上的我党24名优秀革命战士之一。其中与柔石一道同属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有李伟森、胡也频、冯铿、殷夫等5人,世称左联五烈士。

柔石被害之时,鲁迅正在上海一日本人开设的“花园庄公寓”避难,得闻噩耗,彻夜不寐,十分悲愤地写下了“惯于长夜过春时”那首极为悲壮且又战斗力很强的诗句。接着,他还让冯雪峰冒白色恐怖的淫威,秘密编辑出版“纪念战死者专号”《前哨》。鲁迅那《柔石小传》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最先即发表在这个“纪念战死者专号”上。烈士牺牲两周年时,为了表示对柔石等左联五烈士难以忘却的纪念,鲁迅更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发表在《现代》杂志上。他那一系列著名的纪念文章,既热忱歌颂烈士们的英勇业绩,有力地揭露国民党黑暗的反动统治,同时也开创了后人纪念、介绍、研究烈士史事的先河。

我和柔石未曾会面,他的好友冯雪峰、魏金枝、楼适夷、林淡秋等也是我的知友。鲁迅与郁达夫主编的《奔流》于1928年6月创刊,柔石在10月11月一卷五、六两期上首先发表了他的小说《人鬼与他的妻的故事》,在第十期(1929年4月)又发表他的《盗船中》(独幕剧),在第二卷第四期(1929年8月20日)发表了他译的奥国Hermann Bahr的《他底美丽的妻》(小说),在1929年12月20日出版的《奔流》的最后一期(二卷五期),柔石译了丹麦的J,V.Jenoen的《失去的森林》(小说)和丹麦的Jeppe Aakiaer的《稞麦田边》(诗)。《奔流》是鲁迅自己编的,郁达夫作为主编之一,不参加编务,只负责供给稿件。柔石与《奔流》只是投稿的关系。 同时,鲁迅在1928年11月创办“朝花社”,12月6日创刊《朝花》周刊。柔石成为鲁迅办朝花社的得力助手,鲁迅自己的主要精力仍在编《奔流》。

关于创办朝花社的目的,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在介绍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这里的“我们”,就包括柔石在内。柔石在共出20期的《朝花》周刊中,发表了小说、诗歌、杂记和译文计12篇。在共出11期的《朝花旬刊》中,发表了10篇。此外,他更以全副精力投入刊物的编辑工作,正如鲁迅所说“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都由他承担。

我是在柔石牺牲后,于1934年7月为鲁迅创办《译文》月刊,建立“译文社”,做着柔石帮鲁迅办“朝花社”、编《朝花》周刊和《朝花旬刊》类似的工作,只是在《译文》我没有像他那样发表作品。鲁迅对后辈柔石大力扶植的深情厚意,我也亲身感受。《译文》实际上也是循着《朝花》这条线,在反文化“围剿”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前面说过,办“朝花社”的目的,鲁迅说得很清楚,那么办“译文社”又是怎样说的呢?鲁迅在《译文》前记中说:“读者诸君,你们也许想得到,有人偶然得一点空功夫,偶然读点外国作品,偶然翻译了起来,偶然碰在一起,谈得高兴,偶然想在这杂志年里来添加一点热闹,终于偶然又偶然的找得了几个同志,找得了承印的书店,于是就产生了这本小小的《译文》。”这里一连用了六个“偶然”,体现了鲁迅的斗争策略,等于对反动当局说:“译文社”不是什么有计划、有组织的反文化“围剿”了阵地。关于这一点,当时我并不理解,而是今天的新的领会。

……

作者简介


王艾村,1930年1月生,浙江宁海人。1948年宁海城区地下党支部书记。解放宁海时负责接管公安局。浙江省第一次、第三次文代会代表。曾遭极左路线迫害,受苦难20余年。平反后任宁海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县文联副主席。1990年离休。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历史学会、鲁迅研究会会员。南京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有学术论文、诗词、散文等作品被20余种专集所收辑。已出版的个人专著有《秋瑾》、《柔石年谱》、《艾村文史小集》、《宁海教案一王锡桐起义史料集》、《劫后拾残》等。

图书目录


代序

第一章 千秋灵气的故乡(1902——1918)

一 归山虎”的山场

二 贫的家世

三 土历史文化的熏陶

四 家乡求学的日子

第二章 跳出大山的包围(1918——1923)

一 负笈浙一师

二 “五四”运动的洗礼

三 半新不旧的婚姻

四 在新文学运动中

第三章 求索在人生道上(1923——1928)

一 毕业前后

二 寂寞无聊的“西席”

三 家庭矛盾关系与创作

四 漂流到慈溪

五 远游北京

六 “拜伦式英雄”的理想追求

七 南回后的风萍浪迹

八 开展宁地之文化

九 革命风暴前夜的教育局长

第四章 踏上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前驱之路(1928-1931)

一 “赴沪谋生”路茫茫

二 投奔到鲁迅的麾下

三 办朝花社与编《语丝》

四 “努力、刻苦、忠心于文艺”的战士

五 景云里的亲朋与爱情

六 中国革命文学的前驱

七 《希望》与《为奴隶的母亲》

八 颇具时代特色的爱情纠葛

九 被捕前后

十 龙华狱中

十一 “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十二 革命青春的光华与人民常在

附录一 柔石年谱简编

附录二 柔石若干史事辨识

后记

图书后记


柔石烈士殉难已71年。今年9月28日,是他诞辰100周年。我虔诚地奉献上这部作品,聊表一个后学对先烈的崇敬纪念之忱。

柔石是宁海的儿子。宁海的刚山柔水,孕育着宁海人民刚健挺拔、坚韧又柔和的性格。柔石是宁海的,也是中国的。柔石英年遭害,令人无限痛惜,但他终又是宁海的骄傲。

柔石生活在军阀割据、封建统治、国势式微的旧中国,特别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专制独裁、一片白色恐怖的特定历史年代。为着国家民族的前途、人民生活的幸福和青年自身出路,在苦闷彷徨中探索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甚而为之舍弃了县教育局长的“乌纱”,自行“赴沪谋生”,终至投奔到鲁迅的麾下,后又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的文艺战士。这是极不简单而又难能可贵的事。

柔石烈士不幸牺牲的时候,我才出生不几岁。我的青年时代,正当抗战胜利前后的40年代。那时,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政治实力和社会影响已空前强大,远非柔石当年可比。生活在白区的部分知识青年,他们接受时代的感召,可以通过阅读科学的理论知识和革命进步的文艺作品,得到思想武装——当时有句口号:“革命的理论,是革命行动的指南。”

图书文摘


柔石家居的“华家道地”在西大街南面落坡处,向东十来步再折转北向,走上一条鹅卵石铺成的巷子,巷口头就是西大街,被群众习称为方祠的“方正学先生祠”就巍然屹立在巷口对面街那边。这座祠堂,为明万历三年(1575)所建,有正殿、后厅、东西庑廊等建筑,大门外有牌门一座,碑亭两列,三百余年中几经修建,气象壮丽。柔石对家乡印象最深刻的,除赖以生长的家以外,恐怕就是方祠了。

童年时的柔石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方祠捉迷藏。在方祠周围居住的,多数是农民,也有兼作木匠、泥水匠、篾作匠和小贩的,都是一些贫苦的劳动者。童年的柔石每次走到方祠前,总是看见一簇簇兴高采烈地坐着闲聊的公公、伯伯、叔叔们,偶尔从旁听听,感到很有兴味,不知不觉中,方祠又成为他听故事的好去处。尽管聊天者的话题是那样海阔天空,了无拘束,但多半是以骄傲的心情、自信的口吻谈论家乡古来的一些人文史事。

最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还是方正学先生。人们谈论方孝孺的各种传闻故事。如当时宁海有个贪官即将调任,授意地方给他赠送歌功颂德的匾额,乡人不愿,求助于方孝孺,孝孺挥笔写了“天高三尺”四字,隐喻地皮被刮低三尺,戏弄了贪官。至于方孝孺如何刚正不阿、不怕威胁,拒绝为燕王朱棣草诏,如何疾书“燕贼篡位”四字掷笔于地,大骂不休,如何被割了口舌,还含血喷到皇帝身上,如何惨遭“五马分尸”,宁海方氏亲属,又如何惨遭灭十族祸害等等,更是人们谈论不休的话题。说故事者一遍遍重复却每每又是活灵活现地谈着说着,有时眉飞色舞,有时慷慨激昂,有的悲愤不已,有的长吁短叹。尽管童年时的柔石不怎么理解人们所说故事的历史背景、思想实质,但听着听着,在他那童稚的脑海里,刻印上了许多朦朦胧胧但很是高大的乡贤的形象。其中最为深刻的,自然是方正学先生。

民间口碑中的家乡历史文化熏陶着小平福,伴随他度过了童年,伴随他人学,伴随他成长。

父亲母亲:

儿离家已六日,时记念家中,想家人安好,双亲康健耶?前儿赴东乡时,本欲约沛婴兄同至大湖说校舍修成事,奈沛婴坚拒,不愿再见懿卿先生,盖彼料懿卿先生必不肯上此当耶!儿在沛婴兄家居住两夜,即转雇船赴茶盘俞岳兄家,然又住了三夜,仍商量不出方法来。

相关分词: 柔石 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