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日本现代经济史译

日本现代经济史译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日本现代经济史译


日本现代经济史,原名《昭和经济史》,是由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有泽广已先生主编,40多位知名经济学家集体福利撰写的一部系统分析和阐述近50年(1926-1975年)日本经济发展过程的通史。正如有泽广已先生在本书前言中所说:本书侧重于阐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两个不同时期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撰写者用大量丰富的史料,详细分析了各个时期的经济形势、日本政府的政策和效果。对于研究当代日本经济是一部很有益的参考书。

书名:日本现代经济史译

作者:有泽广已

译者:王琥生

类别:社会经济

页数:417页

定价:35元

出版社:时代教育出版社 时代文献出版社 时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5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有泽广已先生是日本著名经济学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现代经济史上著名的“倾斜生产方式”和“二重结构论”,都是他提出来的。曾担任过东京大学教授、日本内阁经济委员会委员、经济企划厅顾问、法政大学教授、校长,日本原子能委员会委员长,日中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协会会长,日本学习院院士,于80年代末逝世。本书编委会成员和执笔者中,绝大部分也都是我国经济学界熟悉的著名经济学家,如:安藤良雄、金森久雄、向阪正男、筱原三代平、中村隆英、大内力、香西泰、佐伯喜一、宫崎义一、三轮芳郎等等。

本书的内容,从1976年3月1日到11月9日,曾在《日本经济新闻》夕刊上逐日连载。后于1976年12月正式出版,很快成了畅销书,到1977年2月就连续印了第三版。本译文是根据1977年2月7日出版的第三版全译的。80年代初,译者在担任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和辽宁省世界经济学会会长期间,利用业余时间陆续将前四篇译完。后因工作条件变化,曾中断了一个较长时期。直到上世纪90年代离休后,才继续翻译。全部译稿完成后,为保证译文质量,又对全文进行了认真的译校和审改,并对书中需要加以注释说明的日本近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事件或专有名词,做了共192处译者注。最后由子女将五十多万字的手写译稿全部录入电脑,部分章节的小标题,略有更动。

本书目录:


译 者 说 明 2

《昭和经济史》编委会及执笔者名单

序 论 ——从大正到昭和 (1911-1926)

1.战争景气 ——走向工业国

2.战后危机 ——它的历史意义

3.关东大地震 ——打击及其后遗症

4.大正时代的经济遗产 ——救济政策遗留的问题

第一篇 从危机到“非常时期” ——昭和初年到“二二六”事件 (1926-1936)

概述:激荡的时代揭幕 ——无法控制的军费膨胀

1.“大藏大臣的失言” ——挤兑的风潮

2.非常放款 ——日本银行为融通救济资金奔走

3.发生破绽的“政商”们 ——冒进的铃木商店

4.五大银行 ——在危机期间扩大

5.电力外债 ——五大电力公司体制的巩固

6.昭和初年的工人运动 ——在衰退条件下劳资纠纷频繁

7.走向解除黄金禁令 ——向紧缩政策转变

8.新平价与旧平价之争 ——黄金解禁政策的论战

9.财界的复苏 ——寻求产业合理化

10.紧缩财政 ——为压缩开支实行公务人员减薪

11.阴暗的星期四 ——华尔街股票价格空前暴跌

12.失业时代 ——大学毕业无出路

13.农村在危机中挣扎 ——儿童挨饿、姑娘们卖身

14.“中小企业能否生存” ——在金融危机中问题突出

15.产业合理化 ——黄金解禁的最后完成

16.卡特尔时代 ——政府为摆脱危机助力

17.三井与三菱 ——在动荡中扩充实力

18.深刻的财政危机 ——财政收入减少,紧缩政策失败

19.“满洲”的生命线 ——占日本对外投资的70%

20.抢购美元 ——担心重新禁止黄金出口

21.非常时期 ——忧于“国难”的所谓“爱国阵营”

22.对农村的赈济和改善军备 ——高桥大藏大臣的膨胀财政

23.赤字公债 ——依靠日本银行承购的公债发行

24.日英纺织战 ——日本商品受抵制

25.托拉斯时代 ——大企业相继合并

26.财阀的“转向” ——经营方向的转变

27.新兴康采恩 ——在重工业发展中抬头

28.资本主义论战 ——“讲座派”与“劳农派”

29.昭和初期的财界 ——财界经济团体的组成

30.经济跃进的背景 ——六年中出口增加3倍

31.对“满洲”的殖民地统治 ——所谓“王道乐土、五族共和”

32.陆军的宣传小册子 ——提倡国防和统制经济

33.“国维会”与新官僚 ——强烈反对现存各政党

第二篇 混乱的战时经济 (1936-1945

概述:1.从“二二六”事件到“新体制” ——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概述:2.毁灭性的对美宣战 ——“国家物资力量”的绝对劣势

1.准战时经济体制 ——庞大的扩充军备计划

2.重化学工业时代 ——生产的迅速发展

3.政经济三原则 ——军部积极要求扩大生产

4.卢沟桥事件 ——“特殊资本”进行的华北开发

5.直接经济统制的三项法令 ——直接干预资金和物资

6.《满洲重工业会社》和《华北开发会社》 ——新兴财阀“日产”迁往“满洲”

7.企划院 ——国家总动员的中枢机构

8.“物资动员计划”和“扩大生产力计划” ——实行物资的计划分配

9.临时军事费 ——外界无从了解的内容

10.“国家总动员法” ——政府权限极度扩大

11.电力统制 国家管理电力 ——发电、送电、配电一体化管理

12.时局金融 ——对军需产业集中融资

13.物价统制

14.电力、煤炭短缺 ——保证发电和保证煤炭供应均告失败

15.“东亚新秩序” ——为日中战争制造理论

16.新体制 ——“近卫新党”销声敛迹

17.三国同盟和对美关系 ——军需物资对第三国的依赖

18.产业报国会 ——官办的“劳资一体”组织

19.红色“征兵通知”和白色“征用通知” ——劳动者被军需工厂陆续征用

20.“奢侈是大敌 ——西服、照相机、贵金属饰品……

21.进口大米和代食品 ——粮食定量供应制

22.ABCD包围圈 ——对日经济封锁

23.开战与“国力” ——生产力的劣势77∶1

24.从优势急转直下 ——船只很快丧失

25.统制会和“营团” ——经济团体的整顿难产

26.五大重点产业 ——全力增加飞机产量

27.军需省和军需会社法 ——军刀支配下的产业政策

28.企业整顿 ——对中小企业实行停、转、并

29.战时合并 ——地方银行实行“一县一行”

30.战时金融 ——银行的军需融资膨胀

31.“勤劳奉仕” ——学生也走向战场和工场

32.A区和B区 ——对军需物资的疯狂掠夺

33.海上护卫战 ——民用船舶大半被征用

34.增产粮食 ——缺人、缺物转而提倡精神论

35.垂死前的绝望宣言 ——军需生产的崩溃

36.空袭和国民生活 ——消防训练、集体疏散儿童

37.松根油、气球炸弹…… ——最后是“精神作战”

38.十五年战争的遗产 ——国富丧失四分之一

第三篇 从荒废到复兴 (1945-1954)

概述:1.制度改革的时代 ——“经济的民主化”

概述:2.一大批激进的政策决定 ——严酷的道奇紧缩政策

概述:3.朝鲜战争景气 ——从依靠特需到“自立”

1.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 ——在朝不保夕中生活的普通民众

2.GHQ ——掌握占领行政的全权

3.建立新宪法体制 ——接受盟军统帅部方案

4.解散财阀 ——三井、三菱的顽强抵制

5.农地改革 ——187万公顷耕地的开放

6.劳动的民主化 ——盟军统帅部最早的对策

7.金融紧急措施 ——冻结存款兑换新日元

8.停止战时补偿 ——陆续出现无力恢复的企业

9.成立经济安定本部 ——战后统制的总管

10.二一大罢工 ——工人运动高涨的象征

11.倾斜生产方式 ——重点是增产煤炭和钢铁

12.片山内阁上台 ——矛盾的经济政策

13.财界的复苏 ——重新建立“经团联”

14.金融机构的恢复 ——不受消除经济力量集中法的约束

15.赔偿方针的改变 ——因冷战激化而大幅度缓和

16.1美元=360日元的单一汇率 ——经济恢复和独立的基础

17.道奇路线 ——转向“超平衡”财政

18.稳定危机 ——大企业借机复苏

19.公共企业体制度 ——空有其表的经济核算制

20.兜町的苏醒 ——1949年重开证券交易所

22.肖普建议 ——谋求税制的根本改革

23.工会总评议会的成立 ——工人运动的统一

24.美援物资的回流资金 ——稳定和复兴经济的支柱

25.朝鲜战争特需景气 ——空前的好景气来临

26.旧金山体制 ——复兴的有利起点

27.斯大林逝世引起股市暴跌 ——美苏冷战缓和的揣测

28.一万田教皇时代 ——大力推动资本积累

29.财阀的复活 ——通过相互持股而重新聚集

30.加强产业基础 ——九个电力公司和电源开发公司成立

31.产业合理化 ——钢铁工业投资增加十倍

32.新产业的萌芽 ——为走向批量生产时代建立基础

33.协调和系列化 ——卡特尔的出世

34.昭和29年(1954年)衰退 ——战后首次周期衰退

35.对东南亚的赔偿 ——通过协议形式减轻负担

36.保守势力的联合与革新势力的联合 ——战后日本政党格局的形成

36.农业生产的扩大 ——技术革新的推动

第四篇 高速增长的展开 (1955-1965)

概述:1.惊涛骇浪中的增长 ——经济面貌十年大变

概述:2.技术革新的成果 ——经济计划对高速增长的推动

1.“已经不再是战后” ——向高速增长前进

2.岩户景气 ——史无前例的长期繁荣

3.二重结构论 ——千方百计消除“工资差距”

4.技术革新 ——积极引进国外技术

5.大量消费时代 ——家用电器热迅速扩展

6.投资诱发再投资 ——日益紧密的产业联系

7.沿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区 ——以钢铁、石油为核心的布局

8.能源革命 ——廉价而丰富的石油时代

9.“一应俱全主义” ——每个系列都经营多种产业

10.“石坂泰三时代” ——财界的影响力加强

11.农业的变化 ——城乡差距问题

12.中小企业的变化 ——出现一大批中坚企业

13.工人运动的新潮流 ——在经济斗争中组织春斗

14.人力不足时代 ——成批招工困难

15.流通革命 ——自选商场和减价浪潮

16.引进外资 ——产业现代化和国际收支平衡

17.完善防卫体制 ——“第二次防卫力整备计划”与兵器生产

18.“倍增”的构想 ——围绕增长目标的争论

19.所得倍增计划的功罪 ——通过增长实现经济的现代化

20.全民保险、全民年金 ——重新构筑社会保障体系

21.全国综合开发计划 ——据点开发方式的出现

22.向开放体制转换 ——美国的强烈自由化要求

23.自由化对策的混乱 ——得到好评的“特振法”

24.国际化的迅速进展 ——参加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5.新干线和交通革命 ——适应对速度的要求

26.股票市场的变化 ——信托投资热和股票价格暴涨

27.日中贸易的扩大 ——因邦交未恢复而受制约

第五篇 摸索的时代 (1965-1975)

概述:1.工业的国际地位提高 ——“福利和环境意识”随之强烈

概述:2.资本和贸易实现自由化 ——走向浮动汇率

1.1965年衰退和“结构性衰退”论 ——大倒闭、大冲击

2.山一证券事件和日本银行的特殊融资 ——以微薄的资金力量进行过度竞争

3.走向依赖国债的财政 ——政策的大转变

4.伊奘诺景气 ——战后时间最长的繁荣

5.资本自由化的进展 ——接受优秀的技术

6.不稳定的农业政策 ——粮食生产的调整

7.动荡的社会形势 ——中产阶级化的迅速进展

8.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第2位 ——《经济大国论》表面化

9.对外经济合作走向正规 ——对韩国经济合作的波折

10.国际收支盈余的固定化 ——受惠于日元汇价低

11.日美纺织品谈判 ——美国的强硬姿态

12.大型企业陆续合并 ——在“产业重组”背景下的兼并

13.高速增长和国民生活 ——自用小轿车时代的揭幕

14.环境污染问题 ——各地多次发生危害健康事件

15.过密与过疏 ——国土整治和开发规划

16.日元升值的压力加大 ——日元坚挺,美元疲软

17.尼克松冲击 ——1美元=308日元

18.日本列岛改造论 ——对增长能力的过高评价

19.第三、四次防卫力整备计划 ——“自主防卫”方案

20.实行浮动汇率制 ——短命的“史密森体制”

21.通货膨胀严重 ——急剧膨胀的货币供应

22.福利元年 ——实现5万日元年金

23.日中经济关系的扩展 ——备忘录贸易

24.东南亚对日本的抵制 ——日本对东南亚的投资迅速增加

25.世界性粮食短缺 ——粮食库存水平下降

26.石油冲击 ——资源遇到难题

27.石油冲击后的日本经济 ——企业的利润率下降

附: 日本经济大事记 (1926-1976)

相关分词: 日本 现代 经济史 经济 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