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人与自然:20世纪怒江峡谷人地关系史

人与自然:20世纪怒江峡谷人地关系史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人与自然:20世纪怒江峡谷人地关系史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0月1日)

平装: 18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00491859

条形码: 9787500491859

尺寸: 20.8 x 14.4 x 1.8 cm

重量: 259 g

内容简介


《人与自然--20世纪怒江峡谷人地关系史》内容介绍:所谓“人地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自然/环境、文化三者有机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三者之间具有双向或多向的互动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每一个构成部分的存在与变化都将影响到其他构成部分的存在与变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三者之间相互发挥影响的作用从来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所能发挥影响的作用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可谓此起彼伏、此消彼长,但是从来没有哪个构成部分会完全失去其所具有的影响的作用。正是各构成部分的共同作用促进着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

自然或环境的意义是因人类而生,因为人类的参与,自然或环境才具有了我们人类赋予它的各种意义。因此,有无人类参与的生态系统在本质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对它的研究在意义和方法上也是极不相同的。如各种自然灾害,无人类参与时,我们称之为地质运动、气象气候变化;当有人类参与时,因为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实质性影响,相对于人类而言,我们就称之为自然灾害。在生态人类学的研究中,区分哪些自然灾害是客观存在的,哪些自然灾害是因人类的生存行为而被强化了的,对于准确认识人地关系至关重要。

怒江峡谷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疆云南省的西北部,因为地质构造复杂,峡谷切割很深,是一个地质运动活跃的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非常脆弱,并非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空间。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一地区在空间上与其他地区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生活在峡谷地区的各民族与峡谷外其他民族极少交往,因此,各民族在长期生存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在一种自在状态下影响着人地关系的结构与状态。自然环境的状况对他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的生存十分艰辛。随着社会的发展,主要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来自峡谷外社会力量的影响和推动下,原来的那种封闭状态被彻底打破,这一地区的社会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明显地改变了,人地关系的发展也受到更多更复杂因素的影响: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对人地关系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主要是在外因影响的作用下,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生存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人地关系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下被极大地改变,其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人地之间的矛盾逐渐变得尖锐了。

《人与自然--20世纪怒江峡谷人地关系史》的作者是王东昕。

目录


内容简介

前言

第一章 人地关系的学说史

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史观

二 互动的人地关系

三 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传统文化

四 动态中发展的人地关系

第二章 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

一 封闭的滇西北一隅

二 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

第三章 自然灾害史

一 20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灾害

二 1950年代以来的自然灾害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以前封闭的生存空间与民族社会

一 封闭的峡谷生存空间

二 自然环境对民族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 冲突与融合:20世纪50年代以前异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一 西方文化的传人与发展

二 汉文化的进人与发展

第六章 社会制度与民族平等权利的发展

一 怒江峡谷地区的解放和人民政府的建立

二 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社会进步

三 跨越历史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七章 沉重的代价: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人地关系史

一 传统生计方式的生态适应性

二 水土不适的先进耕作技术

三 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四 关于环境治理的问题

第八章 资源可转化利用的有限性

一 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

二 丰富多样的动物资源

三 高经济价值的地质矿产资源

四 并非所有资源均可开发利用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