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人与和

人与和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人与和


人与和是一本书,作者马中,该书通过大量权威史料,用通俗和饶有趣味的叙述风格论证了中国哲学的人本特质同时详细揭示了中国哲学以“和”为善的方法论特色。作者站在全球化立场,对比中西文化根本差异,用平等的眼光审视中西传统哲学,在资料取舍上排除了主观化选择,进而综合概括他们的方法论原则及表述风格,真正突出了国学那些灵魂性的东西,深入浅出,娓娓道来,颇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版权信息


书 名: 人与和

作 者:马中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ISBN: 9787224079906

开本: 16

定价: 26.00 元

作者简介


马中,1946年生,西安市哲学学会会长、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编辑推荐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

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国语》

和,谐也。《广雅》

不刚不柔日和《谥法》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淮南子汜论训》

和,其归也;弱,其用也。《老子指归得一篇》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

中国哲学以“人”为本——有独特的人文历史传统,在总体上呈现无神论倾向?以治人为本、以洽物为末,以敬人为本、以敬神为末。

中国哲学以“和”为本——强调综合思维,总结“共生”规律,实质是一种和谐之“道”,其方法论是辩证法,其核心是阴阳之道。即矛盾均衡理论。

中国人数千年思索的结晶——“人”与“和”,是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独到精神,也是了解国学乃至推进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之根本。《人与和—中国哲学简明读本》简明有力地梳理出中国哲学固有的原则和脉络,能够令读者用很短的时间有宏观而清晰的把握,深入浅出堪称绝佳。

“人”与“和”,昭示了我们对于人文精神、人生理想生生不息追求的境界。正所谓,天与人之和,人与人之和,身与心之和,不正是国家、社会、个人健康发展的真谛吗?

目录


引言

立本篇

第一章 总思路:以“人”为本25

哲学是关于社会人生的学问25

人本化的宇宙观29

中国哲学特殊关注点33

中西哲学对比36

第二章 治人为本。治物为末:中国哲学不是“在物理学之后”43

中国哲学立足于治人的需要44

中国哲学的政治精神45

正确理解政治54

第三章 道德为本。智慧为末:中国哲学不归结为“爱智慧”57

道德为本的共识57

儒家的道德本位主义63

中国哲人的“贬智慧”倾向74

中国哲学道德化思维的成因78

第四章 前人为本。后人为末:中国哲学的历史主义精神82

道德的根基是尊祖82

尊祖的核心是尽孝88

“孝”成为“道”93

孝祖之道的广泛影响100

第五章 敬人为本。敬神为末:中国哲学的无神论倾向104

原始宗教的解体105

先秦时期无神论思想的高涨110

儒家中庸无神论的深远影响115

中国没有宗教传统12l

中国古代无神论思潮的成因126

方法篇

第一章 总原则:崇尚辩证逻辑135

中国辩证思维方式135

对传统辩证法哲学的评价139

制约中国古代思维方法的因素142

第二章 联系的观念:重视系统思维146

中国哲学的整体观146

系统方法的广泛应用15l

第三章 运动的观念:以“生生”为核心159

中国哲学的运动观159

中国哲学的变易之道164

第四章 人本主义的“阴阳”论173

“阴阳”的由来及演进173

中国式对立统一观念179

第五章 重“和”轻“争”的理论归宿189

多极之“和”190

对立之“和”192

对“争”的反思198

礼乐: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204.

表达篇

第一章 简约化:既重视文字。又轻视文字215

中国哲学崇尚简约215

中国哲学崇尚简约的原因221

第二章 模糊化:既认可形式逻辑,又贬抑形式逻辑225

中国哲学作品普遍忽视逻辑性225

中国哲学对形式逻辑的扬弃229

第三章 形象化:借助文学。建构人学233

中国哲学的诗魂(上)233

中国哲学的诗魂(中)238

中国哲学的诗魂(下)244

中国哲学中的“象”250

第四章 经学传统:“我注六经.六经注我”253

经学传统的形成253

从儒学到经学255

道、佛经典体260

经学传统的过与功263

……

文摘


比如,中国最古老的经典著作——“五经”,就多是些口语化的作品。励谓《书经》(《尚书》),基本就是当时一些官方文件,那是些通报情况、整顿思想、统一行动,记人、记事、记言的文字,是必须明白如话的,写得艰深了不行。《诗经》竟有一半内容属民歌民谣,这个秘密经朱熹揭示后,至今已是中国古代文化史方面的常识。《诗》、《书》是古今公认的最重要的先秦经典,则先秦典籍的通俗化,由此可见一斑。

再比如,《论语》、《老子》应当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两本书。而《论语》全部是语录——说话的记录,是典型的通俗化作品。《老子》则走得更远,全书不但不引经据典,反而大量吸收民谚、俚语充实自己。孟子、庄子、韩非都是讲故事的能手。荀子还编写“快板”、“顺口溜”,其《成相篇》采用的是典型的民间通俗文艺形式,朱熹在注序中认为该篇属“举重劝力之歌”(即夯歌),王先谦《荀子集解》引杨惊、卢文招、俞樾各家的注,均认定其为“舂歌”(劳动号子),近代学者杜国庠更认为其类似于“凤阳花鼓词”(《杜国庠文集论荀子的成相篇》)。

在中国历史上,凡属开创学说学派的思想论著,都有通俗化的特点,这就是先秦诸子的文章都比较好读的原因。

至秦汉以后,开创气魄少了,文章反而难读了。然而,尽管如此,董仲舒的文章还是无须多作注解的,仍有先秦之风。

至宋明思潮兴起,文章又有改观。理学家们“自家体贴出天理二字”,从一个新的高度弘扬哲学“道统”,有了新的开创性,便又重新用口语化的作品阐发理论,推广见解。二程及朱熹的著作其口语化的程度往往与当时的话本小说无异,甚至更少修饰和润色,更有家常感。理学思潮中,程朱学派后来绝对控制了全国思想界乃至民众的日常生活习俗,与其传播技巧上的通俗化特点不能说没有关系(王阳明的崛起同样带来过一次“白话文运动”)。而相比之下,宋初张载的著作就显得比较难读。张载的关学此后在社会影响上稍逊于洛学(编者注:张载是关中人,其学说称“关学”;二程为洛阳人,其学说称“洛学”),固然因为其思路与现实体制的走向有所矛盾,但也不能说与其文字较深无关。

中国哲学立足于通俗而不是“通雅”,西方哲学立足于“通雅”而不是通俗。西方古典哲学基本停留在小圈子里,并不面向社会和面向民众,西方哲人的著作往往是献给同道的(这一般在书的扉页上就标明着),并不考虑说服、感召、吸引社会大众。西方哲学史上有不少纯书斋式的学者,其周游列国、遍干诸侯、力图以学说改变天下的

……

相关分词: 人与 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