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曲江

曲江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曲江


1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

^陕西省地名


西安地名,位于西安城区东南部,为唐代著名的曲江皇家园林所在地,境内有的曲江池,大雁塔及大唐芙蓉园等风景名胜古迹。曲江新区已成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国家级示范区,5A级景区和生态区。

西安曲江是中国古代园林及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之一。秦时,在此开辟了皇家禁苑——宜春苑并建有著名的离宫——宜春下苑。到了隋朝大兴城倚曲江而建,隋文帝猜忌多疑又迷信风水,大兴城东南高西北低,风水倾向东南,后宫设于北侧中部,在地势上总也无法压过东南,有人提出应该采取“厌胜”的方法进行破除。如把曲江挖成深池,并隔于城外,圈占成皇家禁苑,成为帝王的游乐之地,这样就能永保隋朝的王者之气不受威胁、好在曲江这里有曲水循环的自然形式,稍加修缮就可成为风景迤俪之所。

开皇3年(公元583年),隋文帝正式迁入新都。隋文帝恶其"曲"字,觉得不吉利,于是命令高颖(隋文帝宰相)为这个皇家园林更换新名。有一天晚上,高颖忽然想起曲江池中的莲花盛开,异常红艳,莲花雅称芙蓉,遂拟更曲江为“芙蓉园”。经过隋初的一番改造,曲江重新以皇家园林的性质出现在历史舞台,而且得到了一个新的名称----芙蓉园。同时它与首都大兴城紧密相连,其池下游流入城内,是城东南各坊用水来源之一。

隋炀帝时代,黄衮在曲江池中雕刻各种水饰,臣君做饮曲池之畔享受曲江流饮,把魏晋南北朝的文人曲水流觞故事引入了宫苑之中,给曲江胜迹赋予了一种人文精神,为唐代曲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隋朝芙蓉园的基础上,唐代扩大了曲江园林的建设规模和文化内涵,除在芙蓉园总修紫云楼、彩霞亭、凉堂与蓬莱山之外,又开凿了大型水利工程黄渠,以扩大芙蓉池与曲江池水面,这里成为皇族、僧侣、平民汇聚盛游之地。曲江流饮、杏园关宴、雁塔题名、乐游登高等在中国古代史上脍炙人口的文坛佳话均发生在这里,唐时的曲江性质大变,成为首都长安城唯一的公共园林,达到了她发展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期,成为唐文化的荟萃地,唐都长安的标志性区域,也奏响了中国文化的最强音。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在唐太宗出现贞观之治后,其后的高宗、睿宗等朝,园林建设在这里开始有了较大的举动,奠定了盛唐文化繁荣的基础。

唐玄宗对曲江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使其盛况空前绝后,达到了其园林建设的顶点。在皇家禁苑芙蓉园内,玄宗修建了紫云楼、彩霞亭、临水亭、水殿、山楼、蓬莱山、凉堂等建筑,并建了从大明宫途经兴庆宫直达芙蓉园的夹城(长7960米,宽50米)经过唐玄宗的扩建,芙蓉园内宫殿连绵,楼亭起伏,曲江的园林建筑达到最高境界,各类文化活动也趋于高潮。随着唐末长安城的毁灭,其各种园林建筑也被破坏殆尽,各项文化活动也逐渐沉寂下去,以至于有些最终消逝的无法追寻。曲江----平民聚集游览的公共园林区,不仅在古都西安发展史上空前绝后,而且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绝无仅有。

^建制沿革

曲江乡因有曲江池遗址而得名。汉为杜陵县辖区,隋属大兴县,唐在其地设坊、里,元、明为社,清为仓,民国时期归第九区所辖。解放初为第九区第一乡,1954年由长安县划入3个乡10个村,编为第九区第七乡和第八乡。1955年调整为第一乡和第四乡。1956年合并为曲江池乡。1958年成立曲江池公社。1960年与永宁公社合并称曲江公社时为曲江池分社。次年分设后复称曲江池公社,1963年又改名曲江公社。“文化大革命”初期改称新风公社。1972年恢复曲江公社称谓,1983年改社为乡。

^辖区选介

【曲江池村委会】 曲江池村位于大雁塔南1公里处,由东曲江池、西曲江池及王家庄组成两个村委会。汉、隋、唐时期是皇家的游乐胜地。唐末战乱,景观毁于战火。唐代名曲池里。东村东南有一道沟壑,称鸿沟岸。清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十六日,太平军遵王赖文光、扶王陈得才率军三万远征到此,在鸿沟岸伏击清军,将清军参将阿扬阿、绿营游击孟柏林击伤,歼六千人。清末民初,村人王根志在鸿沟岸根据戏剧《五典坡》情节建寒窑一座,塑传说人物王宝钏像,每年二、八两月过庙会时热闹异常。今为旅游热点之一。西村南有秦二世胡亥墓,西南有黑河引水工程总配水站曲江水厂,主体工程从1991年底开始,于1993年完成。

东曲江池村委会辖东曲江池、王家庄两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313户、1238人,耕地1358亩。有封头加工厂、五金冲压厂、水泥预制厂等村办企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并有养殖、运输等家庭副业。

西曲江池村委会辖5个村民小组、402户、1593人,耕地2263亩,有五金加工厂、饲料厂、砖厂等村办企业,村民以粮食生产为主。

【新开门村委会】 新开门村位于曲江池村东北部,距大雁塔约1公里。唐开元年间在长安廓城东墙外,修建了一条并行的城墙,两墙中间为从兴庆宫通往曲江池的道路,称夹城,是皇家专用的密封通道。杜牧诗曰: “六飞南幸芙蓉园,十里飘香入夹城。”南出夹城之门名新开门,该村因此得名。有村民小组5个、278户、1183人,耕地1579亩。以种植业为主,主产粮食,兼营果园和养殖业。

【北池头村委会】 北池头村位于大雁塔东侧。因地处曲江池北头而得名。秦汉为宜春下苑、乐游苑。唐代处长安城内,为修行、青龙等坊。唐宰相张九龄曾居此。据传唐以前有村。明崇祯年间村门石匾和清顺治六年(1649年)堡门洞石匾均刻“古北池”。清嘉庆时称北池头。该村水甜做豆腐甚佳,为西安名产。铜器鼓乐历史悠久,很有名气。

北池头村委会辖8个村民小组、933户、2804人,耕地1733亩。村办企业有汽车修理厂、枕芯厂、化工厂。一些村民从事第三产业,个体营运卡车、客车三十余辆,还有旅社、饭馆、炒货、豆制品等,出租房屋者亦多,1993年总产值4051万元。

【春临村村委会】 春临村位于大雁塔之南3公里处雁引路旁的凤栖原上。村西门楼上有“凤原遗迹”,东门楼上有“古凤栖处”两块刻石。中唐名仵村,后唐名王谢村,明永乐年间以在春临宫遗址旁改为春林村,嘉庆《咸宁县志》称春林村,今为春临村。解放前该村在汉中、安康经商者较多。“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率先打成大口辐射井。

春临村委会辖8个村民小组、339户、1373人,耕地2123亩,农业主产小麦,一些村民从事砖瓦等建材生产。

【三兆村村委会】 三兆村位于曲江乡南部。是曲江乡最大的村落,设东、西、南、北门4个村委会、共有15个村民小组、1037户、4301人,耕地7837亩,以产粮为主。村民有制作精美花灯的传统,为花灯专业村。1993年总产值4548万元。村名唐代就有两种写法:三兆和三赵,三兆因有三个墓区即“兆域”得名;三赵,似为最初有三户赵姓人居此。宋、金两代均称三赵村。嘉庆《咸宁县志》称三兆镇,《陕西通志》称三赵镇。村南有汉宣帝杜陵。村西北有三兆火化场,村民以车姓和呼姓为主。民国15年(1926年)军阀刘振华围困西安城时,该村民众自卫组织三兆神团,曾配合冯玉祥将军解西安之危。

【黄渠头村委会】 黄渠头位于曲江乡政府东2公里处。黄渠是唐代曲江池的主要渠道,开掘于隋开皇二十年(600年)。唐开元元年(713年)和唐太和九年(835年)两次重修。此渠起于终南山大义谷(今长安县大峪),经少陵原分两支,一支人曲江池。据宋人张礼《游城南记》:“出寺(慈恩寺)涉黄渠”,“鲍陂之东北有亭子头,故巡渠亭子也。”该村因居黄渠下游曲江池分水处得名。明为黄渠社,清为黄渠仓。1今93年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264户、1049人,耕地1449亩,主产粮食,饲养奶牛者较多。并办有化工、砖瓦、缝纫、饲料加工等企业。

【五典坡村委会】 五典坡村位于曲江乡南部,1993年全村设3个村民小组、118户、426人,耕地724亩,以粮食生产为主,开办砖场者亦多。相传明正德年间因位于西安去引镇大路的坡头有五家客店,得名五店坡。该村出土王氏墓志载:清雍正年间仍称五店坡。亦说唐代春临宫有五座宫殿,因名五殿坡。明代根据弹词《绣像薛平贵龙凤金钗记》和已有的古典剧目《汾河湾》等情节创作了秦腔剧《五典坡》后,村名也由五店坡改为五典坡。

^曲江现状

曲江新区原名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于1993年批准设立的省级旅游度假区,2003年7月,经西安市政府批准,更名为“曲江新区”。曲江新区属于雁塔区,位于西安城东南,区内有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世界、大唐不夜城等旅游点。 曲江新区以闻名中外的大雁塔和曲江皇家园林遗址为中心,近期规划面积15.88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47平方公里。其是西安市城市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五年西安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区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及现代都市文化的荟萃之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大雁塔风景区已成为中外游客来西安的必游之地,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境外游客达40多万人次。

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是西安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在辖区范围内履行市级管理权限。实现项目审批、规划定点、建设管理、土地出让、企业管理一条龙服务,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同时设有曲江新区发展有限公司。

目前曲江新区分曲江新区、曲江二期两大版块。

2 云南省河流

曲江属珠江水系,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交界处,是南盘江西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江川县西南部,流经玉溪市区、峨山县城,在华宁县盘溪镇方那村注入南盘江,全长160多千米,流域面积约200平方千米。

3 唐代杜甫《曲江》

^曲江二首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归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4 唐代李商隐《曲江》

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曲江,是唐代长安最大的名胜风景区,“开元中疏凿为胜境……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赏,盛于中和上已之节”(康骈《剧谈录》)。安史之乱后荒废。唐文宗颇想恢复升平故事,于大和九年(835)二月派神策军修治曲江。十月,赐百官宴于曲江。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下令罢修。李商隐这首诗,就是事变后第二年春天写的。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自不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凉的时代色彩。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放眼极望,平时皇帝车驾临幸的盛况再也看不到了,只能在夜半时听到冤鬼的悲歌声。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平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这景象,荒凉中显出凄厉,正暗示出刚过去不久的那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残酷事变。在诗人的感受中,这场大事变仿佛划分了两个时代:“平时翠辇过”的景象已经成为极望而不可再见的遥远的过去,眼前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黑暗、萧森而带有恐怖气氛的现实图景。“望断”、“空闻”,从正反两个方面暗寓了一场“天荒地变”。

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平故事。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这里,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从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鹤唳,岂可复闻乎?”这里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西晋灭亡前,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这里借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末联是全篇结穴。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的觉察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这正是本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就全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透露出一种浓重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旨,仍显得水到渠成。

相关分词: 曲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