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川渝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川渝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例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川渝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例




基本信息


作 者:王德忠 著 丛 书 名: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ISBN:9787030255396出版时间:2009-09-01版 次:1页 数:244装 帧:平装开 本:16开所属分类:图书 > 经济 > 中国经济

内容简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川渝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例》首先研究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进而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研究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川渝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例》通过构建相应指标体系,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分析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实现程度;通过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区域的技术进步贡献率,通过结构效应模型分析川渝经济区工业结构配置效应对经济效率的贡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川渝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例》揭示了优化的新型工业化实现路径;构建了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西部经济一体化的路线图及西部建立生态屏障的长效机制;提出成立介于中央与省市行政区间的常设性、独立性开发机构;建议通过充分供应劣等地保障工业化与城市化,严格保护耕地面积;提出建立与完善政府住房保障体制,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倡导改革资源所有制。

编辑推荐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川渝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资助。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

1.4 理论贡献

第2章 新型工业化理论与一体化理论述论

2.1 新型工业化理论文献述评

2.2 经济一体化理论回顾

2.3 科学发展观、区域一体化与新型工业化

第3章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

3.1 工业化目标模式的比较

3.2 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的提出

3.3 区域新型工业化衡量指标体系

3.4 区域新型工业化实现程度测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工业化实现路径:科技进步

4.1 技术进步对区域工业发展的贡献分析

4.2 区域工业技术的路径演化

4.3 区域工业技术路径演化的原因

4.4 本章小结与对策建议

第5章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工业化实现路径:工业配置

5.1 工业配置相关理论

5.2 川渝经济区工业演进与特点

5.3 工业结构调整效应实证分析

5.4 区域工业的空间布局

5.5 本章小结与对策建议

第6章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工业化实现路径:政府合作

6.1 区域合作的有利条件与障碍

6.2 区域工业合作的冲突与协调

6.3 合作框架

6.4 本章小结与对策建议

第7章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工业化实现路径:城乡一体化

7.1 城乡自然均衡与城乡一体化

7.2 大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

7.3 城乡一体化要解决的关键环节

7.4 川渝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模式:优先发展重点镇

7.5 川渝城乡一体化的契机:搞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

第8章 川渝模式对西部经济一体化的示范意义

8.1 新型工业化与战略示范区选择是西部一体化的重要前提

8.2 建立大都市圈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路径

8.3 政府合作是西部经济区域一体化的组织保证

8.4 技术进步与产业配置是西部区域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序言


当今区域经济良性竞争与发展表现出两大态势:经济发展清洁化与效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发展清洁化与效率化潮流,要求区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体现在:一是更加节约资源,并能在环境承受的极限内排放污染,这实质指的是经济效益高与环境效益好;二是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技术进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要通过高新技术的自身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互动,促使工业增加值与GDP的比重、工业就业人数与总劳动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因此,新型工业化是“干净”的工业化,是可持续的工业化,是高效率的工业化,是公平型的工业化,是行政区之间在良性的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居民福利最大化的工业化。不言而喻,新型工业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区域经济另一发展潮流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不同层次的行政区域之间,为了实现共同繁荣,通过基础设施的全方位对接和制度创新,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商品贸易的无障碍流动,实现区域利益最大化。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行政区之间关系的重新组织,是对行政区之间关系价值的重新评估,是行政区之间实现共赢的重要路径,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契机。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但要求区域市场主体要自我奋力拼搏,更要协同努力,以实现共同繁荣。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做大“饼子”,如果能对协同产生的“剩余”进行公平分配,则合作方可以获得满意的协同效益,并产生区域一体化激励。

后记


在经济全球化与国内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长三角”与“珠三角”“沿渤海湾”地区一体化发展势头迅猛。国内竞争已经演变成了超越企业、产业或行政区域之间的竞争,“经济板块”间的竞争日益成为重要的发展潮流。然而,迄今为止,西部地区的经济板块并未形成,西部经济一体化进程仍然十分缓慢,而东部的“经济板块”与西部地区的“散兵游勇”进行产业竞争,不但东西差距未能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在一体化潮流之下,我国西部广大农村与城市的大量人力资源纷纷向东而去,年年“孔雀东南飞”,南上北下、规模浩大的农民工时时激起笔者的心中之痛。何时西部地区才能出现一个犹如东部的“长三角”或“珠三角”,使全中国人人称赞并心向往之。川渝大量的优势人力资源不但能在家门找到富裕机会,还能吸纳众多他乡之人一同发展!

于是笔者在读博期间,与导师刘朝明和蒋和胜经常探讨这一命题,他们欣然认为,这是一个事关中国经济全局的命题,它不但牵系西部的深度开发,更是可以为中部等其他区域发展提供新思路、新视角、新办法,研究意义不容质疑。于是自2003年起,笔者便着手研究这一命题,博士论文“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与实现路径”就是为这一研究课题进行普遍意义上的理论准备。2005年以“川渝经济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申报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被批获得资助。2005年以“四川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度研究”为题申报四川省科技厅项目,被批获得资助。2006年以“西部经济一体化研究:以川渝经济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例”申报国家社科课题,被批获得资助。2003年以后,围绕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主题,笔者先后在《四川大学学报》《经济学家》《财经科学》《管理现代化》《商业经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经济地理》等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