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潜山县

潜山县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潜山县


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总面积1686平方千米。潜山县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这里系皖国封地,安徽省简称皖,盖源于此。潜山县山川绮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国家级地质公园等景区。古皖文化内蕴丰厚,有许多名城以及著名人物出生于此。

中文名称:潜山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安庆市

下辖地区:梅城镇,王河镇,天柱山镇等

政府驻地:梅城镇

电话区号:0556

邮政区码:246300

地理位置:安徽省西南部

面积:1686平方公里

人口:58.3万

气候条件: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古南岳天柱山

车牌代码:皖H

身份证代码:340824



地理位置


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属安庆市。面积1686平方公里,人口57万(2006年)。县人民政府驻梅城镇。西汉置皖县,西晋废。东晋为怀宁县,以潜山(天柱山)命名。西部山区盛产竹、松、杉、油桐、茶叶、漆。东部平原主产稻、小麦、豆类、油菜籽、甘薯等。另产茯苓、天麻、黄芪等药材,特产"舒席"。矿产有金红石、大理石、水晶。工业有机械、电器、化学、建材等。合九铁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天柱山、太平塔、石牛洞、吴塘堰等。

区位地理

潜山县地处大别山南麓,南靠长江黄金水道,为吴楚走廊鱼米之乡,古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县域地理坐标在东经11614''--11641''、北纬3027--3104''之间,总面积 1686.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03万亩,山场面积131万亩,水面面积9.2万亩,素称“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境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农业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春雨连绵,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季干冷,多年平均气温16.2℃。

县城距天柱山机场和长江水运码头50公里,105国道(北京-珠海)、318国道(上海-新疆聂拉木)和沪蓉高速、合九铁路、东香高速(东营-香港)贯穿全境,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运、空中运输立体交通网络。距周边的合肥、南京、武汉、南昌四大省会城市均在3小时交通圈内。

行政区划

下辖:

1个世界地质公园: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

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潜山经济开发区、源潭经济开发区;

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安徽省天柱山旅游度假区;

16个乡镇:

梅城镇 王河镇 天柱山镇 黄泥镇 黄柏镇 黄铺镇 水吼镇 余井镇

源潭镇 槎水镇 官庄镇 痘姆乡 油坝乡 五庙乡 塔畈乡 龙潭乡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潜山系皖国封地,为皖国所辖、皖国都城,安徽省简称皖,即源出于此。东汉献帝初平末年(公元193年),庐江太守陆康为远避战乱,将庐江郡治迁至皖县城。此后,袁、曹、孙三家交替据有此地,皖城成为兵争的重镇。唐时,潜山县曾为舒州治所。南宋景定元年(1260)马光祖筑安庆城以前,潜山县城向间为郡、州、府治所驻地,元至治三年(1323年),划出原怀宁县的清朝、玉照2乡,另置潜山县,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总管府。不久,因战乱被废。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改安庆路为宁江府。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又恢复安庆府,直隶于南京。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于旧地置潜山县迄今。首任潜山知县张仁,设县治于原怀宁城旧址(今潜山县梅城镇)。清沿用安庆府旧称。顺治二年(1645年),划属江南省,十八年(1661年),置江南左布政使司以辖之。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正式设置安徽省。尔后,县的全称则为安徽省安庆府潜山县。中华民国初年,安庆府被废,潜山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设安庆道以辖之。民国17年,废安庆道,潜山县又一度直属于安徽省。自民国21年直至县境解放之时,潜山县先后受辖于安徽省第一行政区或安庆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曾改第一行政区为安庆专区)。1949年4月至建国后的1952年4月,称皖北行署安庆专区潜山县;尔后1971年3月,改称安徽省安庆专区潜山县;至1979年底,改安庆专区为安庆地区,再后又改安庆地区为安庆行署,九十年代,地市合并为安庆市,潜山县相沿隶属之。

潜山名片

潜山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内蕴丰厚,人文荟萃,是古皖文化的源头。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潜山安徽龟化石和东方晓鼠化石的发现,使潜山被称为“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地,亚洲哺乳类的发源地”。以“薛家岗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商周的40多处遗址表明了一种新的原始文化类型,受到国内外考古界的高度重视。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就发生在潜山境内。历代名士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留下了许多赞美潜山山水的诗篇,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汇集了他们大量的珍贵题刻。如此丰厚的古皖文化孕育了代代英才,古有东汉大魔术家左慈、三国时卓越的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王蕃、晚唐著名诗人曹崧、宋代第一画家李公麟,今有徽班领袖与京剧鼻祖程长庚、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当代杂技皇后夏菊花、黄梅戏红星韩再芬等,都是潜山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薛家岗遗址

薛家岗古文化遗址,即薛家岗新石器文化遗址,至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位于潜山县城南7.5公里处的河镇乡利华村与永岗村交界处。该处已出土的一千多件古文物(详见出土文物概况介绍),可供参观凭吊,对研究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晚期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理想场所。

该遗址坐落在潜河边上,高出附近农田3-7米,为一椭圆形台地,总面积约有六万多平方米。在已经开挖过的一千多平方米方塘中,人们从土质结构上可以看到五个自然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唐、宋文化层,第三层为殷商文化层,第四、五层为新石器文化层。从四、五层叠压关系和随葬品的组合变化来看,新石器时期的潜山人,已经脱离了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逐渐走向定居,并且创造了相当进步的生活、生产用具。

这里三面临水、一面靠山,在此定居,既便于饮水、耕作、养殖,也便于上山避灾。这一具有独特环境的定居点,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命名为“薛家岗文化”,被安徽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为中国研究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和生产活动之状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在潜山县城内的天宁寨,亦发现了一处新的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在五六千年前,己有另外一个氏族,在潜山定居了。

从已经出土的一千多件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来看,其石器大都经过通体精磨,刃部非常锋利。有一把石挫,光泽晶莹,可以照见人影。尤其是石刀,有一、三、五、七、九等奇数刀孔,更属国内罕见。石器有盆、碗、壶、杯等,大都为当时人民的生活用品。陶器尤为精美,有泥质和夹砂两种,外表为素面磨光,少数有弦纹、刻划纹、针刺纹、堆纹等。折腹壶、鸡冠耳手碗等,形式多样,制作甚为精细。

在这些陶器中,还有数十个球,小的中空有丸,摇之叮哨作响,大球镂有十四个对称圆孔,内有七个小丸,亦摇之有声。这些珍贵的陶器,告诉了人们,早期的潜山人已经掌握了很高的制陶技艺。出土的玉器多为装饰品。有玲成剔透的玉环、玉管、玉琼等。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器物中,以孔眼石刀上的红色花果图案最具有代表性。它构图严谨、线条匀称,布局优美,是薛岗氏族特有的器物。

在第三层中出土了许多具有殷商时代特征的青铜器,如箭镰等,为研究安徽省及长江北岸青铜器文化造型艺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致于唐、宋时期的文物就更多了,有唐朝的砖、瓦、当,宋代的瓶、碗、纺锤等许多生活用品,这说明此时的潜山人己具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技能,这些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经过整理分类,有的放在省博物馆保存,有的在潜山文物所陈列室内展出,供游人参观。

山谷寺(三祖寺)

三祖寺,一名山谷寺,又称乾元禅寺,坐落在潜山县城西北9公理处的谷口凤形山上。凤形山,唐宋以来人们习惯称之为三祖山,这里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柱山的南大门,环境清幽,景色怡人。三祖山一峰独秀,翠黛苍郁,东西两侧岗峦逶迤,向南蜿蜒伸展,对三祖寺呈环围合抱之势,使山前形天一个天然谷口。清澈甘冽的山谷流泉从三祖山西侧谷底潺潺流出,滚珠嘎玉,泠泠有声,向南经谷口汇入潜河。宽阔的潜水河像一条洁白的玉带,自西向东轻盈舒展,系于山前。河水清涟,波光粼粼,映现着青山塔影。水光山色,浑作一体,构成了谷口的独物风貌,成为天柱山风景名胜的重要一景。

山谷寺始建于梁武帝时,为高僧宝志禅师首创。相传:南朝梁时,白鹤道人、宝志和尚两人都想在此建道场,梁武帝命他两各施法宝识地,得者居之,道人放白鹤,和尚抛锡杖,鹤飞在前,将落地时被锡杖飞来声所惊,止于他处,锡杖卓立此地,宝志即在此建寺。大同二年(536年)武帝萧衍赐名为山谷寺,佛教二祖曾在此驻锡,境内三祖寺系禅宗三祖祖庭,佛教禅宗在中国的第三代祖师僧璨禅师在此圆寂,肉身葬于寺后小丘上,后人又称为三祖寺。寺院内觉寂塔俗称三祖塔,建于唐玄宗时,塔下藏三祖舍利百粒,代宗大历七年,赐号曰觉寂,塔高六丈,七层八面,结构精巧,壁雕佛像栩栩如生,北有石级可登,外旋中空,螺旋而上。每层有四门相对,两虚两实,虚实分设。游人登塔,常被虚实所迷。

建寺1500年来,这里道教、佛教文化几度辉煌,鼎盛时期有“三千道人八百僧”之说。现今寺门上高悬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山谷寺”匾额。佛道寺观达3600余间,现为全国重点对外开放寺庙。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80年代初,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街北头山各溪涧中,有如牛的大石两处,此处不仅风景优美,尤以虎壁石刻的繁密,古老、名家手迹居多而驰名远近,石刻数量近300方。

据旧《潜山县志》记载“清溪两岸、环壁刻唐,宋人诗,使之无隙石”,此处石刻密集、显眼,具有文学艺术和观赏价值。多为载于史籍经传的名人所留。内有唐代名家李白、李翱、李德修、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李师中、陆游等 人的墨迹。其中最为称道的,是王安石与黄庭坚的四幅真手迹。这个古洞是考证历史学习书示,研究石刻艺术。观赏吟哦古诗词的绝好处所。

孔雀东南飞

在潜山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迷人的传说,发生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10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从潜山县城东门出发,沿梅河西岸向东南行4.5公里,便是焦仲卿的故乡-----焦家畈。焦仲卿为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府内一小吏,娶聪明美丽的民女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凶狠的焦母不容兰芝,以种种借口逼迫焦仲卿将刘兰芝休弃,焦、刘二人被迫分离。离别时,两人发誓生死相爱,不复嫁娶。于是,兰芝在家兄逼迫再嫁时投水自尽,焦仲卿得此消息,也自缢于庭中树上。后来焦刘两家将二人合葬于华山,墓旁种有松柏、梧桐。树木间枝枝相盖,叶叶相连,常常有鸳鸯鸟飞落其间,仰头相啼,如泣如诉达五更。在今小吏港老街东侧的华山岗上可见新修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墓,人们习惯称之为孔雀坟。

如今的焦家畈,早已不见当年小吏的踪迹,但从一些老人娓娓的讲述中,从孔雀台、小吏港及一些民间习俗里,仍强烈地感受到人们对焦、刘的怀念,焦刘二人名字早已溶入了这片山川、河流。尽管焦家畈已没有焦家后代,但焦家畈的地名一直保留至今。小吏港也是因焦仲卿曾是府中小吏而得名。孔雀台更是纪念焦、刘二人的建筑。在今小吏港的下街,可见当年孔雀台的遗址。据史料记载,这座孔雀台始建于唐朝末年。初建时为土台,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规模最大时有几十间房屋,占地百余平方米。台为上下二层,砖木结构。台内侧门上有焦仲卿、刘兰芝画像。逢年过节,常有外地名班名角来此演出,唱唱“仰头相对鸣,夜夜达五更”等有关焦仲卿、刘兰芝忠贞爱情的戏文。在焦、刘的故乡习俗里,人们把折磨媳妇的恶婆婆叫“焦八叉”,把受苦难的媳妇称作“苦芝子”。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一古老的爱情悲剧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读者,这凄丽的故事曾被改编过越剧、弹腔、黄梅戏等多种剧本,深受人同喜爱。遥想当年,潜山何等繁华。县城为庐江府府治和皖县县治所在地,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今日潜山,在改革开发的新形势下,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城内高楼林立,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孔雀东南飞的故乡正在皖西南崛起。在今城区东南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雕塑-------《孔雀东南飞》。这座造型优美的雕塑,为古老的文明县城增添了艳丽,同时也在向后人诉说着那震撼世人的千古绝唱。

古爱情绝唱《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最伟大的长篇叙事诗,被誉为“长诗之圣”。我县小市港就是故事的发生地。古镇小吏港,历史上曾名焦吏港、晓市港、小市港,旧志载“以汉庐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自汉代就有其址。小吏港位于皖水中游,距安庆市5 0 公里,抵天柱山风景区8 公里,与潜山县隔河相望。旧时分上街、中街、下街。今称旧时的三街为老街,新建的区域为新街。古时,小吏港为水运港口,又是官道驿站。设有各种商行、货栈、店堂、饭铺、旅馆、赌场、澡堂、作坊五百余家,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灯火辉煌,常年人声鼎沸,喧嚣热闹。最具盛名的是竹簟行,上达三江,下抵苏杭,客商云集,把外埠的货物带到小吏港,把小市的特产斑竹簟销往全国各地,日成交额高峰达数万条。

小吏港遗有大量《孔雀东南飞》遗迹,镇东一华里有一个村庄名刘家山 ,是《孔雀东南飞》女主人公刘兰芝娘家所在地。刘家山有一口古井曰“苦水井”,相传刘兰芝作姑娘时,在此井汲水,井水清澈甘甜,兰芝死后,井水变苦,无法饮用,故称苦水井,后百姓将其填平。古镇西,一河之隔是焦家坂,焦家坂内有一村庄名焦家园,是焦仲卿家所在地。汉时,小吏港、刘家山焦家园同是庐江郡辖地。今小吏港、刘家山属怀宁县,焦家园属潜山县。小吏港镇东有一山岗,曰花山。“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古时“花”、“华”通用,花山即华山。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在花山上。焦、刘合葬墓,当地群众称为“孔雀坟”。三十年代初期,墓前还曾有古青砖雕刻的墓碑,每年清明节和腊月都有大批群众到此焚香祭祀。八十年代,怀宁县人民政府对此墓进行了修缮,用大理石制作了墓碑,碑文曰“汉焦仲卿刘兰芝之墓”。距“孔雀坟”不远有“望雀墩”,墩上原建有“望雀亭”。相传刘兰芝死后,当地人们筑墩建亭,逢年过节,携老带幼,攀墩登亭,祈盼孔雀归来.. 古镇东有一庙,名“相公庙”,为纪念焦仲卿焦相公所建。有一座桥名“兰芝桥”,为怀念刘兰芝所建。小吏港还有一个名闻遐迩的古建筑——孔雀台,与南京凤凰台、武汉黄鹤楼并称为“长江流域三大精灵”。“到安庆必登塔,到小市必登台”。孔雀台亦名万年台,相传是焦仲卿、刘兰芝定情的场所,后人为歌颂纪念这一对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男女青年,筑台以示怀念,故而得名。据碑文记载,此台始建于唐末,为一土墩台。元朝在土墩上搭了竹棚,上盖竹簟。明朝永乐年间,台基用石条砌筑,台身是砖木结构。到清朝,则修缮成气势恢宏的古戏台。各行业都在特定的日期,相邀戏班在孔雀台演出,少则几日,多则十天半月,这也是小吏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孔雀台四周有一组古建筑群,台右是振风亭,又名化纸亭、字纸亭,系砖砌五层宝塔,塔心是焚烧字纸的场所。小吏港遗风,凡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可随意扔,街道上有专人拾起丢弃的字纸,虔诚地送到字纸亭焚烧,表现出当时人民对文字的尊重和敬仰。遗憾的是“孔雀台”及周围古建筑毁于“文革”期间。距小吏港东一华里地,是著名的新石器遗址“王家山遗址”。距小吏港北三华里地植有著名的“乾隆牡丹”,年代久远,花盘硕大,最著特色的是一株枝上盛开几种不同颜色的花,每年牡丹盛开之时,观赏游客数以万计。

目前,当地政府和人民正抓紧恢复《孔雀东南飞》遗迹原貌,旅游部门将小吏港列为安庆——天柱山旅游线路中一个旅游景区。不久的将来,《孔雀东南飞》将以其独有的文化底蕴,成为皖西南又一亮丽的旅游景点。

二乔故里

皖山皖水是《孔雀东南飞》故事和三国佳丽大、小乔爱情故事的发生地,“长诗之圣”的绝唱和“二乔故里”的佳

话广为流传。

大、小二乔,庐江皖县(今安徽潜山)人也。父乔国老德尊于时。大乔国色流离、资貌绝伦。东汉建安四年,孙策从袁术那里得到三千兵马,回江东恢复祖业,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举攻克皖城。皖城东郊,溪流环绕,松竹掩映着一个村庄——乔公寓所,后人称之为乔公故宅。乔公有二女国色天香,又聪慧过人,远近闻名。因遣人礼聘,得邀乔公允许,送入一对姊妹花。于是,便有了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的韵事。

从二乔方面来说,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按照传统观点,堪称郎才女貌,美满姻缘了。作为艳名倾动一时的美女,江东二乔很自然地成了文学艺术的对象。最早而著名的作品当推唐代诗人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乔公故宅的后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传二乔姐妹常在此梳妆打扮,可谓“修眉细细写春山,松竹箫佩环”。每次妆罢,她俩便将残脂剩粉丢弃井中,长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有胭脂香了。于是,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称。有诗曰:“乔公二女秀色钟,秋水并蒂开芙蓉”。

舒王亭

即“潜阳十景”之一的“舒台夜月”,故址在潜山城内东南隅天宁赛上,舒王台环境十分清幽雅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期间,每夜必登此台读书,兴浓时竞通宵达旦。夜深人静,高台秉烛,浑如月挂中天,后人诗云:“荆公读书处,夜月生辉光。台高月皎洁,清影照回廊。至今留胜迹,千古有余香……”

万涧古戏楼

天柱山西北面的龙潭乡万涧村,群山环绕,苍松翠竹,溪流飞瀑,相映成趣,环境幽雅。该村杨氏宗祠内,有座古朴典雅的古戏楼,人们称之为“万涧古戏楼”。它好似镶嵌在天柱山峰岭幽谷间的璀璨明珠。古戏楼始建于清乾隆初年。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两次重修。今台上除部分木雕及画枋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外,整个戏台尚好。是我县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戏楼,现仍以常接待文艺团体演出。

戏楼系杨氏宗祠的一部分。杨氏宗祠为三厅两厢,总面积为6千平方米。古戏楼位于前厅,离地面2. 8米。中为正台,左右为副台。正台宽5.5米,台深6米,空间高约为3米,台口有雕花栏杆,面积33平方米。正台侧正中有两扇雕花木门,木门两侧各有一圆形洞门,分别供出场和下场用。两边的副台各40平方米,可供乐队伴奏、演员化妆、更衣等用。楼下正中为大门通道,两边有厢房,可供艺人住宿。戏楼面朝大厅,台前为天井,两侧建有看楼可容纳观众800余人。

戏楼属亭阁式全木结构,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台顶木制藻井,绘以花纹。台前楹柱、横梁、枋板、栏杆、天花、后台木门上均有彩绘雕该。图案有鲤鱼、龙凤、花鸟、禽兽等,栩栩如生。

戏楼是该地唯一的娱乐场所,自始建竣工起,曾接待过徽调、高腔、弹腔、京剧、黄梅戏等班社和文艺表演团体演出。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重修杨氏宗谱时以及每年民间重大节日,曾请安庆等地名班唱大戏,据传程长庚家班“四箴堂”班在程祥桂的带领下曾到此演出过。现戏楼枋板上墨迹犹存。一些班社演出的剧目及演员姓名依稀可辨。

该楼是众所周知的徽班故里、黄梅戏之乡——潜山县历史文化的见证。1990年潜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近年来多次来此拍摄专题片。

古南岳天然石佛

这座奇特的天然大佛位于水吼镇的一个偏远乡村,九山村村口的一座大山上,距离县城仅有20多公里。这座大佛面朝西北方而座,脚下清澈的九山河水环绕而过。大佛面带微笑,显得慈眉善目。而石佛的左侧一个天然石洞,冬暖夏凉,可谓天工之作,整个大佛形象生动,憨态可掬,经过实地测量,这座天然大佛从佛顶到底部高达30多米,可以堪称古南岳第一天然大佛。

黄梅戏之乡

潜山所在的安庆市全境,男女老少皆会唱一曲黄梅戏。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出生成长于潜山。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即潜山县源潭镇人,现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历史名人


01、皖公——周朝古皖国方伯(大夫),引中原地区的文明来教化黎民。

02、焦仲卿——汉《乐府》双璧之一《孔雀东南飞》中的男主人公。

03、左慈(156?-289?)——三国时期著名方士。

04、刘馥(200)、朱光(214)——三国时期魏庐江太守,开凿吴塘、乌石二陂。

05、大乔、小乔——江东二乔:乔莹(177-?)、乔霜(18*-223),江东二郎孙策、周瑜之妻。

06、王蕃(228-266)——三国时期天文学家、数学家,对天文历法和圆周率的研究深有贡献。

07、何充(292-346)——东晋骠骑将军、都督扬豫徐州诸军事、领徐州扬州刺史,外拒羯赵石虎、内佐庾门辅晋。

08、何法倪(339-404)——东晋“晋穆皇后”、何充侄女,在桓氏权贵的阴影下谨伺晋室。

09、何尚之(382-460)——南朝刘宋时著名护法居士,何充曾侄孙,倡佛教、立“玄学馆”,对后世历代教内大德及护法君臣影响极深;职授侍中、司空、礼部尚书。

10、何氏三高——何求(?-489)、何点何胤(446-531),何尚之三孙、南齐三隐士;何胤兼通儒佛,著有《百论》、《十二门论》的注解,还注解了《周易》、《礼记》等。

11、何敬容(48*-549)——南朝萧梁文学家、驸马都尉,官至尚书令、侍中、太子詹事,文学著作多散佚,仅存2篇。

12、宝志禅师(418-514)——著名禅师、三祖寺的开创者,著作多收集在《景德传灯录》中。

13、僧璨(~510-606)——中华佛教禅宗三祖,禅宗的中坚传承人,有著作《信心铭》传世深远。

14、张镇周(620)——唐左武侯将军、舒州都督,举兵平定张善安、陈当世叛乱。

15、曹松(828?—903?)——晚唐诗人,校书郎、秘书省正字,有《曹梦征诗集》3卷140首流传于世。

16、王罕王琪王珪——父王罕,历知宜兴县、潭州、明州;子王琪,婉约派词人,平江知府(苏州),著有《王琪诗》20首;侄王珪(1019—1085),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著述有《宋两朝国史》、《在京诸司库条式》、《王珪集》、《宋六朝会要》、《华阳集》流传后世。

17、李公麟(1049-1106)——桐城人,北宋著名画家,善白描,传世作品有《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等。

18、朱翌(1097-1167)——南宋词人,待制中书舍人。知宣州、平江府,授敷文阁待制;有《满山集》、《猗觉寮杂记》、《漓山诗余》。

19、刘著(~1090~1150)——宋金词人,流落金国;可惜作品多散佚,仅存1篇名作《鹧鸪天》。

20、吴棫(~1100-1154)——南宋音韵学家,所著《韵补》和《诗补音》,为古音研究的开拓者。

21、黄榦(1152-1221)——南宋舒州(安庆)知府,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22、刘源(?-1279)——宋末抗元义士,组织义军在天柱山抗元18年;明宣德敕置“大王庙”,被供奉为当地“保境安民”的神灵。

23、胡缵宗(1480-1560)——明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与书法家;安庆知府,恢复“宸濠之乱”的创伤,重筑吴塘、乌石二陂,乌石陂(乌石堰)号称“金坝”;后巡抚山东、浙江、山西、河南各省;著述多存于《明史艺文志》与清《四库全书》。

24、明朝三进士——徐桂(1535),东昌府司理、刑部主事、员外郎、郧阳知府;金燕(1553),历知浙江桐乡、贵溪、永康等县;徐尧莘(1545-1620),户部主事,历知湖广永州、衡州、荆州府,升辽阳兵备副使、广东按察使、广西布政使。

25、陈延——书画家,与姑孰画派萧云从并称“画苑二妙”,著有《孤竹诗集》。

26、前常后魏——常大忠(1659)、魏其瑸(1737),前清二令,常任5年、魏任8年,旧志称:“潜人士称颂贤父母者,必曰:‘前有常公,后有魏公’”。

27、南疆二孙——1736年,孙式玉授骁骑将军、湖广提标中军参将、镇筸镇总兵;同时,孙越授怀远将军、三江协副将;兄弟进士,媲美南疆,荣极一时。

28、熊会玜——熊会玜,历知崇明县、丹徒县、徐州府、同知苏州船政,所任郡县,政绩卓著。

29、潜山二义——郭益燕,乾隆年间捐建桥梁六处:西门桥、沙河桥、东门桥、黄土仓桥、崩河桥、西溪馆桥;徐德芳,嘉庆年间多次襄助邻里、收埋无主尸骨,让生者奋发、逝者安息。

30、张必刚(1708—1792)——才子,授广东(海南)澄迈知县;著述有《三礼会通》、《浚元书》、清朝第三代《潜山县志》。

31、王凤诏——河闸官,水利专家,授济宁州判、东平州同知、泉河通判,升泇河同知、上南河同知。

32、程长庚(1811-1880)——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徽班领袖,与张二奎、余三胜并称京剧“老生三鼎甲”。

33、徐立——歌手,演员。1984年 2月9日生。潜山县源潭镇人。代表作品电视剧《天空之城》,音乐专辑《天涯》

当代名人


33、郑洪胜(1842-1912)——淮军将领,屡建战功;提督烈勇巴图鲁,天津盛营援台统领、北洋武卫军马队统领,直隶督标中军副将。

34、周士盛(?-1894)——淮军将领,提督,统领四川安定水陆全军,巡视川东防务,记花翎英勇巴图鲁名号。

35、徐积诚——湘军将领,随左宗棠出征新疆讨伐阿古柏多次立功,并多次获得巴图鲁称号,补喀什提标莎车协副将、迪化城守协副将。

36、汪桂芬(1860-1906)——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与谭鑫培、孙菊仙三人并称京剧“老生新三杰”。

37、彭锡蕃(?-1911)——署事江西兴安,补庐陵知县,代吉安府印,政绩显著;有著述《亦庐诗草》。

38、余震(1863-1945)——湖北省建始县知事,犯尊除匪,慨然罢官;任教于安徽书院(安徽大学),潜山县图书馆长,写下许多诗作。

39、余玉琴(1867-1939)——著名京剧花旦、武旦演员,跻身清末民初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陈德霖、王楞仙、杨小楼、余玉琴、朱文英、王瑶卿、龚云甫、穆凤山、钱金福等12名家之列。

40、余谊密——国民党潜山县议长,怀宁、南陵、芜湖知县,芜湖、淮泗道尹,省政务厅长,财政厅长,主持皖省赈务;积极筹款亲自组建反动民团“清剿”黄柏红军,被红28军高敬亭、方永乐、余雄捕杀。

41、程继先(1874-1944)——京剧小生,程长庚之孙,“程派小生”的创始人,该流派在清末京剧小生角成就最高。

42、民国二名医——余增化(1874-1947),在潜山县首次使用西药,改写了潜山县内无西药的历史。汪俊,......

43、洪海波(1879-1953)——黄梅戏先师,整理润色的剧目有《珍珠塔》、《双合镜》、《赶子图》等近百部。

44、余良鳌(1881-1930)——革命烈士,潜山县早期革命活动家,中国工农红军三十四师政治部委员,五河区农会主席,在游击中被捕遇害。

45、储琢轩(1885-1962)——贵州省三穗县长,努力化解边民矛盾,安置逃亡难民;解放后定居湖南新晃,在工商联合会任职,为县政协委员。1962年10月病逝。

46、张东野(1889-1974)——民主人士,国民党潜山县议长、省议员,建国后任省、市政协委员,合肥民建、工商联主委,合肥市副市长。

47、王惠芳(1891-1953)——著名京剧演员,与京剧名旦梅兰芳并称“兰蕙齐芳”。

48、程千里(1895-1927)——革命烈士,潜山县早期革命活动家,在五庙组建了潜山县第一个党小组,在湖北大冶富源煤矿工人运动中被杀。

49、胡绍瑗(1895-1930)——革命烈士,中共潜山县委委员,潜山中学庶务,参加了请水寨暴动,组织领导了八斗农民起义,因叛徒告密被捕遇害。

50、杨其文(1895-1960)——中共党员,在舒桐潜岳边界国统区组建“杨其文游击队”,打土顽;后游击队收编为舒城县独立团第六连,任该连连长兼河棚区区长;解放后,任安庆军分区后勤处科长。

51、张恨水(1895-1967)——中国著名章回小说家,《皖江报》、《益世报》、《世界日报》编辑,一生致力于通俗文学创作,有100多种长篇通俗小说,著名的有《啼笑因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八十一岁》等。

52、储皖峰(1896-1942)——教授,从事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执教于上海中国公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平大学、辅仁大学,著述达70余种。

53、郝兆先(1896-1978)——中共地下党员,湖北省总工会主席,国民党第九方面军少将参谋,沧州、临洮、蓝田、洛南县长;解放后参加陕西省司法工作,任陕西省参事室参事。

54、余协中(1898-1983)——教授,著名史学学者,国民党中央考试院参事、东北中正大学校长。

55、余大化(1899-1927)——革命烈士,潜山县早期革命活动家,中共潜山特支书记,在梅城推行革命活动中被捕遇害。

56、汪旭升(1900-1930)——革命烈士,潜山县岭头求志小学校长、六都特支书记、潜山中学庶务,后在岭头组织农民暴动,任游击大队副政委,在白岩寨遭遇敌人偷袭,牺牲。

57、金步蟾(1901-1933)——革命烈士,潜山县逆水支部书记,秋浦县委组织部长,徽州工委执行委员,在秋浦被捕遇害。

58、徐勋(1901-1936)——革命烈士,潜山中学第一任校长,组建独立游击大队,任游击大队政委,继任独立二师副政治部长、主任,病逝于浙江。

59、乌以风(1901-1989)——山东聊城人(后迁潜山野寨)、教授,在潜山助范苑声创办景忠中学(野寨中学),潜心考察研究天柱山,认真撰写《天柱山志》。

60、范苑声(1901-1990)——社会贤达,安庆行署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天柱山开发主任委员,邀乌以风创办景忠中学并亲任董事长兼校长;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赴台后继任立委;范苑声学问渊博,著述甚丰,于经济学说有更多研究。

61、王贯之(1902-1974)——两党民主人士,潜山华正中学第二任校长、省参议员;解放后,任芜湖第一中学校长,第二届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62、王枞(1902-1983)——教育家,CC分子,国民党省党部秘书长、《皖报》社长,创办县立农业职业学校;后来离大陆去台,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省教育厅主任秘书。

63、黄梅戏双旦——左四和(1902-1983),有口述原著《女驸马》等多出,丰富了黄梅戏剧目;胡遐龄(1908-1983),有口述原著《砂子岗》等作品20多出,丰富发展了黄梅戏唱腔,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安徽理事,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64、陈桂珍(1903-1949)——先进的革命群众,热情帮助新四军、解放军,被国民党“还乡队”折磨毒打牺牲,潜山县人民政府追授“新四军母亲”的称号。

65、韩景侯(1905-1935)——革命烈士,中共黟(县)、祁(门)县委书记,柯林暴动总指挥,在祁门珍珠塔开展革命活动时被捕遇害。

66、张牧野(1906-1976)——农工民主党人,张恨水胞弟;国民党安徽省第九专署、第六专署视察主任、当涂县县长,策反芜湖地方武装投诚起义,以迎接解放军渡江。

67、陈醒(1910-2005)——中共党员,新四军皖东北洪泽湖县长、淮北银行行长,解放后任中财委商组局长、商业部办公厅主任。

68、邵文俊(1911-1986)——中共党员、编织技师,县先进工作者,有竹席作品80余幅尤享盛名,其中“迎客松”画屏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中。

69、李肇训(1911-1987)——民主人士,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医院军医组长、地下党外工作者;该医院被改编为第三野战军100医院后,留任为连主治医师,并逐渐提升到副院长;1984年被吸收入党,举为沧浪区政协委员。

70、余法成(1914-1949)——革命烈士,桐城五区新安村农会主席武工队长,因叛徒告发被捕活埋。

71、余思明(1914-1981)——中共党员、劳动模范,农村合作化改造带头人,槎水公社林建大队书记、公社副社长、公社党委委员,县、省人大代表。

72、彭年(1915-1948)——革命烈士,新四军7师挺进团排长,桐城三区区委书记兼三中队政委、区长,在五脊岭滴水崖突围中壮烈牺牲。

73、王零(1918-2010)——新四军苏北军部参谋,中共山东省无棣县委副书记、沾化县委书记;解放后,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为教师队伍的建设做贡献。

74、张海(1918-1968)——中共党员,组建“张海游击队”,多次有力地配合其他部队作战;刘邓大军进驻后,任桐潜第七区(源潭)区长;解放后任潜山县副县长,马鞍山市采石区副区长,林业、劳动局副局长。

75、江才喜(1918-1972)——中共党员,劳动模范,源潭区双峰大队书记、公社党委、区委委员。

76、段曙光(1923-2010)——新四军第七师团参谋,华野营教导员,志愿军团政委,擢新疆军区纪委书记、副政委,中将。

77、吕济民(1928-)——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组长、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组长。

78、余英时(1930-)——著名学者,余协中之子,对儒家思想及中国道统文化的现代诠释自成一体,有著述《士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等多达数十种。

79、范光陵(1932-)——电脑专家,范苑声之子,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哲学博士,任台湾中兴大学教授、系主任,国立成功大学商学院院长。

80、胡之璧(1934-)——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图平根大学理学博士,主要从事中药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现代细胞生物工程技术,在国际上首先培育出转化得率最高的洋地黄细胞株,即著名的“胡氏细胞株”。

81、夏菊花(1937-)——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武汉市文化局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主席、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擅长《顶碗》,主要演出有《软功咬花》、《春燕展翅》,被誉为“最美的中国艺术”、“顶碗皇后”。

82、徐世全(1942-)——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南京、石家庄军事院校副院长,中国军事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军事学重点学术期刊《中国军事教育》主编。

83、杨续喜(1947-)——潜山县“国家星火计划”领军人,安徽省全力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全国劳动模范。

84、韩再芬(1968-)——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安庆再芬黄梅戏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获上海“白玉兰奖”主角奖,黄梅戏电视双“十佳”演员,获奖作品有:《郑小姣》、《女驸马》、《莫愁女》、《杨贵妃》、《孔雀东南飞》等20多部。

名优特产


舒席

舒席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白居易有诗赞:“日高犹掩水窗眼,枕罩清凉八月天”。舒州竹席在明代已斐声海内外,宣统二年(1910年)在南洋赛会上获头奖,民国19年(1930年)巴拿马博览会又夺名牌,现中国革命博物馆里珍藏有编龙凤呈祥、天安门图案的珍品舒席。改革开放以后,舒席品种更多,从床席发展到精屏、壁席、榻榻米和精巧的艺术竹编,且有大量出口。

天柱剑毫

天柱山茶在唐代就很出名,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爱饮此茶,“有人授舒州牧,李德裕谓之曰:到彼即日,天柱茶可想数斛”,天柱剑毫最为天柱山之极品,开汤春绿明亮,旗抢挺直,深身白毫,甘香馨馥。

瓜蒌

葫芦科,多年生攀缘型草本植物。喜生于深山峻岭、荆棘丛生的山崖石缝之中。其果实、果皮、果仁(籽)、根茎均为上好的中药材。《本草纲目》卷十八载:瓜蒌“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止消渴、利大便、消痈肿疮毒”。瓜蒌籽炒用:“补虚劳口干、润心肺、治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手面皱”。现代医药学研究证明:瓜蒌籽含不饱和脂肪酸16.8%,蛋白质5.46%,并含17种氨基酸,三贴皂甙,多种维生素以及钙、铁、锌、硒等16种微量元素。食用瓜蒌籽,有扩张心脏冠脉,增加冠脉流量作用;对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离体绒癌细胞增殖和艾滋病毒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有辅助疗效;能提高肌体免疫功能;并有瘦身美容之功效。

雪湖贡藕

雪湖贡藕是安徽潜山有名的特产,雪湖藕不仅外形肥壮细白,内质鲜甜脆嫩,含有多种维生素,而且生食、热炒风味各不相同。

“雪湖贡藕”产于县城(梅城镇)天宁寨旁的雪湖中。据民国九年《潜山县志》记载:“……果生于水者有芡,有菱、有藕。而城南雪湖之藕,爽若哀梨,真佳品也!”所谓哀梨,有文献载:汉代金陵有一姓哀名仲的人,所种之梨个大味美,含口中不用咀嚼便化成水,称哀梨。旧县志把雪湖贡藕比喻成哀梨,可见此藕品质之优良。

雪湖又名泄湖。传说此湖系曹操筑点将台(天寨),令人取土而成湖。后因盛产莲藕,白莲花开满湖面,远远望去,宛如一湖白雪,故得名。据说,朱元璋战陈友谅,路过此地,品尝了雪湖藕,连声赞好。登基后,令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开湖,采第一批藕送京为贡,故有“雪湖贡藕”之称。又云:乾隆皇帝游皖山(天柱山),吃此藕时,发现此藕“九孔十三丝”,赞不绝口。

但据考证,乾隆并没有游过皖山,倒是清咸丰辛酉(1861年),清军都统李云麟来潜山,游三祖寺,登天柱峰,可能是他吃了此藕,后人传说有讹所致。“雪湖贡藕”洁白如玉,鲜嫩香甜,略呈方圆形,七棱,整条藕一般重3.5_5千克,藕粗一般达9-12厘米,长可达1.5至1.7米,属藕莲类,菜藕,可生吃、熟食。生吃以潜山名菜“雪湖贡藕”为佳。它选用嫩脆之藕,切成长条,削成梳背状,沸水略烫之,加上白糖,便集“清脆、爽润、甘甜”于一菜,成为传统名吃。熟食以“雪湖蒸藕”为美。选用老壮粗藕,藕孔内填满糯米,经过七道工序,高温热汽熏蒸三次,加入白糖、青红丝、蒸制的热藕,味道鲜美,受到省内外旅客称赞,颇负盛名。

“雪湖贡藕”以质优而闻名。究其优质的成因,主要是雪湖地势低洼,原老城0.94平方公里内污泥浊水,暴雨时,首先汇入此湖,经蓄积后,缓缓排出城外。水中肥泥沉淀,湖底肥泥1米多深,富含有机质,非一般湖、塘可比,它为莲藕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营养条件。湖内原有大泉眼30个,小泉眼不计其数,终年涌水,出水量达50升/秒。故湖水、湖泥温度变幅小,严冬时,水温较一般湖水高出三到五度,炎夏时,又低十度左右。雪湖的藕,出叶、开花、长藕虽较一般湖、塘迟,但总生育期不少于一般湖、塘,生长平稳。次年春,一般湖、塘藕经冬冻取出,质量变差,而雪湖藕仍然新鲜,脆嫩如故,品质优良。

1983年,全省蔬菜评比中,被评为全省14个“名、特、优”蔬菜之一。中国植物研究所曾来取样,进行栽培、观察、研究。

皖贡贡糕

皖贡贡糕是徽式糕点中最赋盛名的一种。传说此糕是地方贡给乾隆皇帝品尝,尝后龙心大悦,即封为“贡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生产历史。

皖贡贡糕是在原配方基础上增加黑芝麻、果仁等多种高营养,高品味上等辅料,经多家名师共同参研加工而成。因黑芝麻等具有生津补肾,乌发养颜之功效,深得广大消费者喜爱。其质量有薄如纸,捻如牌,白如雪,燃如烛之特点,故属贡糕精华。

天柱香鸭

天柱香鸭是安徽省天柱山风味特产食品,主料本自山间农家水鸭,生长野外,饮的是山溪泉水,吃的是山野生物。在保持生态原汁的基础上选用天然佐料,精巧配方,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加工制成,气香味醇,一吃难忘,百吃不厌。

天柱香鸭在保留传统鸭肉“滋阴养胃、清肺补血、利水消肿”及食补食疗作用方面更具美食可口特色。

晴雪香茶

安徽名茶甚多,产量占全国第二位。潜山新创制的天柱晴雪茶,为安徽名茶的后起之秀,备受游客赞扬。这种茶,既有黄山毛峰经久耐泡的特点,又有六安瓜片之浓郁芳香。开汤后,茶汁清绿明亮。由于它旗枪挺直,浑身白毫,特冠以“天柱晴雪”之美名。天柱晴雪香茶,来源于古时天柱山之“开火茶”。此茶历史悠久,早已名闻四海。唐代杨华撰《膳夫经手录》云:“舒州天柱茶,峻拔遒劲,甘香芳美,良可重也。”一些文人墨客更视为茶中珍品。天柱晴雪的采摘、焙制十分考究。有兴趣的朋友,可买点尝尝。黄山名茶:黄山名茶主要有驰名中外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溪绿茶、黄山绿牡丹等名茶。茶叶优劣要先靠色、香、味、形来识别。

天柱灵芝

天柱山有一千多种花木,其中,瑞香花最为名贵、最为难得。天柱山瑞香花多生产在海拔一千三、四百米的高山地带。它枝干低矮,不怕风雪严寒而四季常青。初夏时节,新叶翠绿,厚而发亮。瑞香花颜色多样,有紫、红、黄、白数种,风吹花摇,异香扑鼻。

天柱上除瑞香花外,尚有白杜鹃、绿兰花等名贵花木。特别是天柱绿兰更是与众不同。它素有兰心绿萼之称,皆不种自生。还有一种山马兰也很名贵。此花似兰而大,花似菊而紫,花香有子,根可入药,采灼晒干还可为菜。

奇木更多,有樟树、漆树、檀树等几百种。以凌霄树、黄杨、山柞树最为珍贵,人称天柱三大奇木。凌霄树为天柱山所独有植物。因在高山峭壁之上,仰天破云而长,故曰“凌霄树”。又因叶似鱼鳞,山民多叫它“鱼鳞木”。此树耐寒抗风,终年翠绿,姿态十分优美。木质坚细,可刻图章,可制作拐杖。小树移栽盆内,更见老枝盘绕,鱼鳞披散,美不胜收。黄杨树多生产在高山人迹罕至之处,高不倾丈,却都有千年树龄。它枝叶攒簇上耸,不花不实,四时不凋,木质尤为细润,用它制作家具,不仅经久耐用,不变型,不开缝,而且色泽光亮,木纹丽雅。山柞树为长绿灌木,叶小而有细齿,光滑而坚韧,枝干高达一、二丈,秋天开花,色黄,可做木雕材料,亦为天柱山稀有奇木。

自然资源


潜山县山川绮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的古南岳天柱山雄、奇、灵、秀兼备,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地质公园。同时还拥有张恨水陈列馆、太平古塔、摩崖石刻、薛家岗遗址等人文景观。

物产丰富,拥有天柱剑毫、舒席、汉皮纸、书画纸、茯苓、天麻、厚朴、雪湖藕等名优特产,以及大理石、天柱山花岗石、瓷土、水晶、云母、金红石、石英石等极具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

金红石

属第四纪砂矿,未开采,有矿点3处、储量近2万吨,是迄今所知的全国仅有的几个金红石砂矿中储量较大的矿点之一,矿层位于粘土下部的砂砾层和砂层之间,矿体比较规则、稳定,平均厚度1.68米。

铁砂

隐匿于大别山群岩中,蕴藏量计2000吨,以大沙河为最,另外,还含有独居石、石榴子石、辉石、橄榄石、白云母、自然金等矿物。

药材

潜山县为安徽省十大药材基地之一,生长着厚朴、瓜蒌、灵芝、贝母、百合、白术、茯苓等几百种中草药。潜厚朴以皮、花入药,载入《本草纲木》、天柱灵芝、菌盖有晕圈,品质上乘。

经济建设


潜山不仅是一方文化的厚土,一方旅游的胜地,也是一方蕴含潜力、充满希望的热土。近年来,潜山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商气、人气日趋兴旺,外向型经济较为活跃。2002年11月19日批准成立的省级潜山经济开发区和2008年11月4日批准成立的省级天柱山旅游度假区,是该县工业和三产发展的主平台。开发区规划面积11.9平方公里,截止目前已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100多个,先后吸引海南卫康、广东精科、福建吉诺、浙江嘉宜等知名企业入区发展,区内全力集团系国家大型企业。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已建成国家网球训练基地、天柱第一城和皖镇等超亿元的旅游大项目,中国全力集团投资8亿元的温泉度假中心项目入区建设,雨润集团投资40亿元建设雨润国际商务旅游度假中心项目已签订框架协议。

目前,潜山县正积极抢抓中部崛起、沿海产业递度转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历史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追赶跨越、崛起争先”主题,坚定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和大开放战略,大力开展“园区建设突破年”、“招商引资推进年”和“效能建设提升年”活动,努力培植大产业、夯实大平台、实施大投入、推进大建设、优化大环境,促进大和谐,推动潜山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潜山县城距安庆港口和民航机场57公里,105、318国道,合九铁路、沪蓉高速、济广高速公路贯穿县境。县城有十一万伏变电所,电力充裕。潜山水厂日供水能力1.5万吨,5万吨水厂正在扩建之中。通讯实现了市活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开通了移动电话。县城的彭岭工业区属中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和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潜山县开发区正在发展,前景无限。

潜山县是国家批准的对外开放县。

旅游资源


天柱山

天柱山,亦称“皖山”或“潜山”,在潜山县城西北部,汉武帝曾封为南岳。主峰天柱峰,海拔1485米,石骨嶙峋,奇峭险峻。四周有飞来峰、天狮峰、莲花峰、观音峰、黑虎峰等山峰,危崖罗列,怪石嵯峨;云海瀑布,幽深瑰丽。有三祖寺、马祖庵、司元洞、渡仙桥、炼丹台、石牛洞等胜迹。山中有“天柱云雾”名茶及瑞香木、鱼鳞木等多种珍贵植物。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境内的天柱山又名皖山、皖公山,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时封其为“南岳”,后为隋文帝诏废,故被人们尊为“古南岳”。景区内“峰雄、石奇、洞幽、水秀”,兼有丰富的人文景观,集北山之雄,南山之秀于一身,自然风光雄奇灵秀,人文景观博大精深,堪称一幅幅绝妙的山水画卷。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44家国家级重点风景区胜区之一,2011年5月5日批准为安徽继黄山、九华山之后,第三家“AAAAA”级旅游区、并获得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等称号。

在天柱山的神秘谷口有一尊十几米高巨型山岩形成的的天然雕像“皖公神像”,眼耳口鼻俱全,额眼鼻嘴和下巴比例精确,表情庄严生动,浑然天成,惟妙惟肖。传说中每座山都有一个守护神,这皖公便是这天柱山的守护神,也是安徽的守护神。这位安徽的“老祖宗”慈祥可亲,静静望着远方,凝重的表情似乎阅尽了人间苍桑变化。他深邃的目光雄视千古,洞察着世事人心。

金紫山

该景区位于潜山县北部的官庄镇,与岳西县枯井园自然保护区和舒城县万佛山森林公园毗连。公园是以潜山县国有驼岭林场为依托,分为香山、双峰、平阳河三个游览区和疗 养度假区,生产经营区、管理服务区,总面积40.73平方公里。金紫山森林公园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态条件和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以及秀丽的季 相风景线,春天,花的海洋;夏天,绿茵如毯;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天设地造的山林美景,体现了大自然的色彩和神韵,清新 的空气,甘甜的泉水,怡人的气候,成为人们休闲度假、避暑疗养的理想场所。金紫山属大别山山脉向东南延伸的山地,峰峦叠嶂,群山苍莽 ,主峰猪头尖海拔高1539米,为潜山第一高峰,挺拔险峻,主要胜景有12处,即一线岗,双虹岩、气楼瓶、天鼓墩、金鸡门、凤冠石、延寿关 、渡山桥、摩星石、筛月潭、仙女崖,还有自然天成的金紫初雪、登峰拜佛、双龟追日、二仙朝佛、神龙石、狮王石、海狮石、老君座、以及 与植被恋情的松涛岭、石树缘、栎树坡、蝶恋八仙等,主景区香山景区有白鹤洞、狮子眼、白龙井、王河沟,这里四周森林茂密,只见三峰并 立,中天一柱直接云霄,顶峰有数尺高的石香炉,雨后登顶,可俯视长江日出,夕阳映照,云海漂缈,紫气氤氲。公园植被属常绿阔叶混交林 类型,原生植被种类多,主峰一带分布有茅栗、化香、白栎、枫香、山槐、胡枝子等次生落叶阔叶林,还有人工营造的黄山松、杉木和少量的 马尾松、毛竹、茶叶、杜仲、板栗等。

潜山中学


野寨中学——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麓,系安徽省属重点中学。学校创建于1943年,时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由皖鄂豫三省知名人士发起倡议,募资而建,始名“景忠中学”,国民党元老范苑声先生担任首任校长,著名心理学教授乌以风先生担任首任校务主任。

潜山中学——安徽省潜山中学系安徽省示范中学,1958年郭沫若先生亲为题写校名。学校地处潜山县城主城区,北望天柱晴岚,南依雪湖烟柳,东沐舒台文光,西濒潜河绿波。园内古木参天,新苗竞绿。春则桃李争色,秋则桂菊飘香,夏则鹂鸣深树,冬则鹊登寒梅。闹市得幽境,美景怡性情,诚为修身求知的理想之地。

潜山三中——潜山县第三中学位于县城南门口,学校东依南湖烟柳,西濒潜水绿波,北望天柱晴岚,南临碧野万顷。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清幽,是潜阳大地莘莘学子理想的读书场所。如今教学楼、科技楼、办公楼、公寓楼、高标准食堂、青少年活动中心拔地而起,中心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明晰,水泥路纵横交错,绿地、花草点缀其间。作为全县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学校办学理念先进,管理规范,特色鲜明,成果喜人。

潜山二中——潜山二中的前身为安徽省潜山初级师范学校,创办于1956年1月,1961年1月奉命停办;师范停办后,1961年8月至1976年7月,为潜山中学高中部;文革后,于1977年7月建立潜山县第二中学;为发展职业教育,1984年经组织批准,学校改制为安徽省天柱高级职业中学;1993年5月,经省教委批准,撤消职业中学建制,恢复普通高中建制,校名为“安徽省潜山县第二中学”。

黄铺中学——安徽省潜山县黄铺中学创办于1958年,经过几代黄中人的励精图治,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2005年6月晋升为“安庆市示范高中”,实现了学校发展历史性的跨越 .

安徽天柱山学校——安徽天柱山学校坐落于潜山县天柱山路999号“天柱第一城”内,由安徽吉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出资5000万元人民币在原城关初中基础上扩建创办,安庆市教育局于2008年5月8日以教民【2008】110号文件批准正式成立。学校由德高望重的安徽省委原书记卢荣景先生担任名誉校长,由韩焰龙先生任第一任校长(原任潜山一中校长,现任潜山县教育局督导室主任);由付国庆先生任第二任校长(原任省级示范高中黄冈市团风中学原教学副校长);现由徐英亮先生任第三任校长(原任潜山县源潭中学副校长)。2008年10月学校被推选为安庆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单位。

源潭中学——源潭中学是市示范中学,市、县“绿化工作先进单位”,校园植被面积达到省颁“绿色学校”标准:电化教育设备是安徽省一类达标学校;拥有高大宽敞的教学楼、学生公寓楼、教工住宅楼、藏书近五万册的图书馆及6X100米直道、300米环道的标准田径场;按照省示范高中标准建造并装备的科教楼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理化生实验室、科技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音、体、美、劳技专用教室,多功能厅、天文台等于一体,能满足新时期教学需要。

槎水中学——潜山县槎水中学,简称:槎水中学,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槎水镇。槎水中学是潜山县唯一的一所地处山区的普通完中,创办于1958年,占地80余亩,现有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00余人,教职工140余人。这里山环水绕,云淡风轻,风景秀丽,环境宜人。2005年,槎水中学成功申办为“安庆市绿色学校”。

潜山民办永兴高中——潜山县民办永兴高级中学创办于2001年,是本县最早经安庆市教育局批准的一所民办全日制高中。学校位于本县黄铺镇黄铺街,交通便捷,环境幽静,是读书求学的理想场所。学校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宿舍楼、理化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阅览室和体育场,基本设施配套,教学装备齐全。学校现有教学班22个,学生1235名,教职工98人,其中专职教师66人。

潜山民办三环高中——学校位于潜山县源潭镇,交通便利,依山傍水,环境清幽。办学以来,三环人怀抱优质名校的办学理想,践行现代的教育理念,实施严格科学的管理,在以县内外名师团队为龙头,优秀师范类本科生为主体的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得以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得以提高,同类学生发展超过一般学校水平。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招生形势火爆,大批优秀学生选择三环高中就读,这为三环高中教育步入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分词: 潜山县 潜山 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