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千年女尸

千年女尸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千年女尸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那段日子里,马王堆能够形成一股热潮,绝对是考古界的特例。不仅仅是考古学家,就连很多自然科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这里。这次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协作,其规模在今天看来都是空前的。但当时考古学家没有想到的是,马王堆古墓,还为考古学界增加了一种崭新的尸体类别。自从马王堆不腐女尸被发掘后,国内迅速掀起了一股“马王堆热”,许多市民都想一睹2000多年前贵夫人的芳容。

神秘的马王堆——千年女尸

刘小豹:当时我也是亲历者。要进去参观的人全要排着队,人和人之间连一寸的间距都没有,就是人挨着人,人挤着人,被推着进去推着出去。

我记得一个场景,老在我脑子里头出现。有一个观众,当时大家把门口的玻璃都挤碎了,其中一块玻璃就划伤了他的脖子,鲜血直流,他手捂着脖子,我们都吓坏了,当时工作人员说先包扎一下,结果那个人说,没关系,我先看了再说。就狂热到这种程度。

当时最重要的看点就是一个:就是一个女尸经过千年竟然能够不腐,在我们的概念中完全不可想象。另外,2100多年以前的人是什么样的,我们也不可想象。

此外,新闻报道也推波助澜,民间这种飞短流长的夸张、演绎,使它一切的一切变得非常神奇了。因为民众都看到了当时的关于女尸的照片,其中有贵夫人躺在手术台上,旁边有很多器械,其中有打吊针的架子都放在旁边。到了后来,在街头居然出现了这样一种议论,说这个老太太经过抢救又活过来了,活过来又开始跟我们说话,一说话谁都听不懂呀,急了,咱们赶快又从北京把郭沫若老先生请来了,郭老是我们最有名的古文字专家嘛,结果她说话郭老能听懂,两个人就开始聊了起来,老太太就跟郭老要汉赋,郭老就请这个老太太吃苹果,诸如此类的东西就出来了。

刘小豹:观众到我们馆里面老在问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尸体应该叫什么?很多人非常习惯性地把它称为干尸、木乃伊,我想实际上这里面就有一个尸体类别的问题,我们马王堆尸严格意义上说是新鲜尸体,是一种软体的湿尸。

她的肌肉有弹性,她的关节可以弯动,她的皮肤摸上去手里有油腻感,她的内脏在身体里保存异常完整,内脏上的病变清清楚楚,她绝大部分的细胞、细胞膜、细胞核,包括一部分神经组织,比如说人最容易消失的一种神经组织叫迷走神经丛,都能够历历可见,所以这个很显然,这跟我们后面所提到大家常见的木乃伊有本质不同。

这种类型的尸体,保存得如此完好,年代如此久远,至少在马王堆汉墓发掘之前,在考古发掘当中,或者在其他的发掘当中没有发现。

世界上最常见的古尸是木乃伊,他的时代久远甚至可能上溯到四五千年以前。但是,同马王堆古尸相比,木乃伊的保存状况不能说好,皮肤肌肉干枯,内脏也被摘除。类似的尸体甚至在我国新疆等干旱地区也有发现,他们是干枯脱水后形成的。

相比之下,马王堆古尸肌肤具有弹性,关节可以弯动,甚至最容易腐烂的内脏也保存着完整形态,看上去更像刚刚死亡几个月的人体。

刘小豹:还有一种类似的尸体叫做泥炭揉尸。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不太了解,泥炭揉尸往往是出现在气温比较低、酸性物质特别丰富的沼泽地。

据说苏联西伯利亚那个地方发现一具猛犸象的遗体,它这个尸体的表面的颜色成了一种古铜色,没有一根毛发,而且毛发都腐烂了,皮肤变得很脆,一碰就炸。体内内脏高度腐败。

还有一种叫尸蜡,就是腐烂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特别的化学反应,使尸体体表产生一种黄色的、类似于蜡一类的覆盖物。马王堆尸体上有少量的几处。

所以说,这两种尸体显然与马王堆尸有很大的不同。那么既然如此,当时命名的问题就来了,所以后来经过大家广泛的讨论,最后毫不犹豫地说用马王堆尸来命名马王堆西汉女尸。这一种类型的尸体,它主要指的是,皮肤摸上去油腻感,肌肉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弯动,内脏保存非常好的这一类古尸。

那么,马王堆尸型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没有遵循自然界生死消亡规律呢?1973年3月,来自全国53家科研院所的83位专家学者齐聚长沙,人们形容这次聚会是群星璀璨。专家们还带来了中国当时颇为先进的科学仪器,试图全面揭开汉代贵妇不腐的秘密。

但是,即便有如此强大的技术支持,专家们竟然依旧发生了分歧。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了一种茶色液体上。这种茶色液体第一次出现是在墓主人的内棺中,那么这种神秘的液体究竟是起什么作用的呢?

刘小豹:在一号墓的棺中,女尸被包裹了20多层丝绸之后,浸泡在这个液体当中。刚开棺的时候,这个液体是透明无色的,当把这个包裹女尸的丝织品往上一搬动的时候,大量的沉淀物就上来了,颜色改变了,然后伴随着一种奇臭的味道,一种酸臭。后来在实验室里测,这种液体的pH值非常低,酸性非常强。女尸完全被浸泡在80公升这样的茶褐色的液体当中。

关于这种神秘的液体,科学家们展开了讨论。但是,不同的领域的学者,得出的结论竟然完全相悖。因为在棺材外面没有发现水渍,所以专家们基本排除了外界水渗入的可能性,这时,医学界的观点非常鲜明:这是女尸腐败后流出的尸解水。

因为人体的重量当中有70%都是水分,所以人死了之后,有一个长期的水解过程。从马王堆女尸的遗体可以看出,她生前的生活十分养尊处优,导致体态肥胖。因此,医学界分析,在她去世后能够分解出80公升的尸解水是可能的。

但是,古考学界和历史学界却不太认同这个观点。他们怀疑,这种茶褐色的液体是古人配制的防腐药水,其理由恰恰来自于医学专家的化学检测。茶色液体偏酸性,除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外,竟然含有乙醇、乙酸、汞沉积物等杀菌物质,乙醇就是今天医学中常用的杀菌药物酒精。

刘小豹:我们更认同于,它是当时有意放进去帮助保存这个尸体的液体。同时,不仅有大量的消毒物质,我们还发现了大量的汞化物,汞就是水银。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知道水银的防腐作用了,已经有这个先例了。

后来,考古学家做了一个试验,这个测试的结果表明,除了刚才我提到的那些性状之外,它居然具有轻微的抑制细菌的生长作用。就是你把细菌丢到这个液体当中去,你观察它,这个细菌并不死亡,但是它绝对不繁殖了,但是没有把它杀死,换句话说它也具有轻微的抑制尸体腐烂的作用,它应该具有这种功效。

但是,也有专家提出,这种褐色液体在暗无天日的墓穴里经历了2100多年,任何一种液体、物质都有一个衰减期,经过这么久远的历史,或许它的成分早已与2000年前大相径庭了。

刘小豹:我国的史书记录中,有条件的家庭里头如果有人死亡之后,往往是首先要用香汤进行沐浴,那么这个香汤实际上按照我们现在理解就是具有一种不光是美香尸体的作用,还有一种体表杀菌、消毒的作用。所以说,这种情况也是完全可能存在的,可能当初是许多功效很强的杀菌剂,但是经过很长时间,它的功能已经有所减弱,不过至今我们还能测到一些微弱的作用。不过,这些讨论都没有得到最后的确认,可以说,这还是一个没有解开的问题。

目前,这个液体依然很好地被保存在我们馆里头,对它的研究也还在进一步进行,我们还想探索用新的手段、新的设备再探索一些未知的东西,这些工作还在做,我们也想解开这个谜团。

在反驳考古学家们的推测中,湖南医学院的王鹏程教授提出了一种假说。他认为,棺液中的防腐成分来自汉代贵妇身上的丝绸制品。这些蛋白质纤维的编织物分解发酵后,完全可以产生同等含量的乙醇和乙酸。

但是,和考古学家一样,这依然是没有证实的假说。况且,棺液中的防腐成分含量很低,不可能保证没有生命的人体历经2000多年还不腐烂。对于棺液,专家们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棺液在特定的条件下,对保存尸体起到特殊的作用。那么,这个特定的条件又是什么呢?2000年前的古人又如何造就了汉代贵妇不腐的奇迹呢?

贵妇人是被包裹了20多层丝绸后放入棺木的,丝绸包裹和贵妇人一起浸泡在神秘液体中。丝绸和汉代帝王的金缕玉衣一样,在古代墓葬礼制中都具有某种神秘的象征 意义。而且,同古代埃及的木乃伊制作方法也有几分相似。

刘小豹:包裹起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我相信古代人也意识到它的作用。经过尸体的体表的杀菌、消毒的处理之后,迅速地把尸体用丝绸包裹起来,而且一缠20层之多,那么它就有效地解决了来自于三个方面对这个古尸的影响,第一是物理方面的。第二是化学方面的。第三是生物方面的。换句话说,尸体与来自于外界的三个因素有一个脱离,所以说这个包裹我们觉得对这个尸体的保护应该也是有作用的。

但是,问题马上来了,马王堆是由两个坟冢、三个古墓组成的家族墓葬,三号墓就在一号墓的脚下。人们曾经希望这个墓中再出一具古尸,而且考古队员也确实看到了保存完好的文物、食品、竹简、帛书,但是,同样是经过丝绸包裹的三号墓葬主人,经过久远的时间,竟然只剩下一副骨架,看来丝绸的包裹依然不是决定因素。

刘小豹:其实当我们搞研究的一步步研究深入下去之后,当我们把这个谜团一层一层解开之后,我们发现它就是我们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几个字—深埋密封。

表面上看,2100多年前,人们埋葬汉代贵妇的方式并不复杂,人们可以在地表看见20米高的坟冢,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封土,而封土堆之下便是西汉贵妇辛追的墓坑。墓坑填满了夯实的泥土,深20米。

刘小豹:但是事实上你要能够达到使尸体不腐烂,这个标准的深埋密封绝非一个简单的过程,不像我说的这么简单。首先我们看深埋,这个古代的墓葬埋在地下,埋得越深就越好,相对来说越容易对这个随葬物品也好、尸体也好形成一个保护。因为越深就越容易使它的温度恒定下来,湿度恒定下来,压力恒定下来。

那么马王堆墓有多深呢?20.5米深,已经大大高于这个标准。马王堆一号墓发掘的过程中,出土的时候,中科院来了人,我们也拿温度计在底下测试,温度就是18度。后续的二号墓、三号墓同样也做了这样的测试,温度依然是18度。那么它就告诉我们,这个墓埋入地下之后,2100年以来,它就恒定在18度这个温度。

但是,在一般人看来,摄氏18度这样一个概念,似乎并不能对无孔不入的细菌造成任何影响,许多细菌能在人类想象不到的高温或者低温下生活。而同时,尸体的腐烂,就是由于细菌的分解,那么维持摄氏18度这样一个不高不低的温度,意义又何在呢?

刘小豹:这个温度最重要的作用,不在于抑止细菌生长,而是恒定的温度使得墓葬中的物体不会因为温度而变化,因为温度的变化不停地膨胀收缩。这也是漆器不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是变化的温度,漆器完全可能起泡、开裂、变形。那么由此可见,恒温深埋的一个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恒温、恒湿、恒压,这可能是古人在下葬的时候没有想到的,起码不是刻意计算后决定下葬深度的。

在今天的马王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作为展品保留下来的三号墓的墓坑。从深度上看,它与汉代贵妇的一号墓相差无几。人们不禁要问,同样都是恒温、恒湿、恒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刘小豹:对,这里面还有另一个因素在起作用,就是密封。马王堆的那个汉墓的密封材料有点与众不同,我们大众了解比较多的,就是它用丝绸包裹的这种密封,四层棺椁层层相套的这种密封。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在马王堆裹尸的外面,它这个椁室是用一万多斤木炭包裹起来的,在木炭的外面有一层非常重要的土,我们把它叫做白膏泥。

白膏泥学名叫作微晶高岭土,今天大多用在陶瓷生产中。当年,考古队员清除了填土后就见到了一层白膏泥。白膏泥下面是一层木炭,两者相加厚达2米半,它们紧紧地包裹住六面体的棺椁。

刘小豹: 这个陶土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马王堆的密封首要是它解决了一个最大难题,它真正实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密封,这个泥土非常严,而且很细腻。实际上使用这个土作为密封材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就开始使用了,换句话说2400年以前,我们中国人就意识到这个土具有一种神奇的密封功效。那么究竟是否真的这么有效呢?在实验室里,准确的数据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在实验室里我们做了一个测试,1厘米的白膏泥24小时的渗水率为0,24小时一天一夜一滴水没渗出来。另外,这个白膏泥还有第二个参数,这第二个参数一直没对外公布,但是我亲自经历的。当时,在清华大学的土木建筑学院,有一个姓王的教授,需要我们提供一些白膏泥给他。当时我就让馆里的同志找到了一部分给他,他带回了实验室。结果他从北京给我来了长途电话,他说,告诉你,经过实验,这个白膏泥的数据表明,它的防渗漏系数是混凝土的100倍。这个简直太神奇了。

现在,考古学家完全有理由相信,一号墓之所以保持得如此完好,是因为白膏泥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一号墓的白膏泥用的平均厚度达1.3米,把墓椁上下左右四周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了,没有一丝一毫的空隙,整个这个一号墓的墓椁,同一万多斤木炭就是被白膏泥给包裹起来的。

刘小豹:白膏泥的完美密封,最终导致这个墓室是缺氧无菌的墓。这个墓葬出土之后,咱们中科院系统派了专家来,他们试图在这个墓里面找到一些2000多年以前原始细菌的形态,居然一无所获,一个都没找到。

所以说,完全的无菌状态,当然对尸体保存非常有利。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想到一开始的一个问题。这个墓地不是一个火坑墓吗,不是冒出蓝色的火苗吗?这个火苗的形成就是说明它的厌氧菌在分解有机物的时候产生的,那么当这个厌氧菌把有机物分解完了,当这种甲烷气体处于一种饱和状态的时候,这个墓里的细菌没有了能量来源,也都死了。所以,这里不仅没有了氧气,同样也没有了细菌。

1981年,《马王堆汉墓研究》一书出版了。在书中,专家们在全面研究古墓残留物后,对古尸不腐的原因做出了一个完整的分析。

在20米封土之下,存在一座2100多年的古墓,是白膏泥和木炭形成了古墓的密封和恒湿条件。显然,这个古墓具备了现代防腐技术所要求的全部条件:密封、恒湿、无光照和缺氧。

汉代贵妇下葬之后,由于密封的原因,需要氧气生存的细菌很快缺氧死亡,而不需要氧气的细菌渐渐地也因为没有了养分而死亡。汉代贵妇在短时间内结束了腐烂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在此后的两千年里停滞了。

但是,有人提出,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熟知这一系列科学道理的呢?

刘小豹:这个涉及到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观念,人们就觉得死实际上是人活着的另一状态,就是魂和魄的一种关系。当时的古人更多的是把人死了认为是体魄死亡,而灵魂升华了。那么体魄死亡之后,如果体魄保存不好,灵魂找不到寄托,那么它还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活。所以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中国人就追寻这样一条路。

因为有这样一个概念,所以一开始就很在意对尸体的保护,那么经过若干年苦苦的追寻,至少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到了汉代人们已经有了一套非常完整、非常成功的尸体防腐技术。

升天的祈望,灵魂的崇拜,死亡的敬畏,让中国的古人掌握了一种奇特的尸体保存办法。但是,作为一种观念的存在,它还是留给了人们揣摩窥视的痕迹。为什么人们会想到使用

深埋密封等一系列手段对尸体加以保护呢?原来,这其中和我国的另外一项特有技术——养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刘小豹:当我们追溯中国古代纺织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中国是世界人类当中首先发现蚕丝是可以利用的一个民族。

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是,我们祖先最早发现丝绸可以利用的时候,不是为了拿来为人的生活服务的,它是为当事人的一种宗教的观念服务。这个话怎么讲,因为古人发现蚕是非常奇特的东西,古人一直认为,人是灵魂不死的,但是它一直没有找到物证。灵魂怎么不死?它以一种什么形态生存着?这个时候,人们看到了蚕,这是一种让人非常羡慕的动物。

从文字学的角度,后人也发现了相应的证据:“蚕蛹”的“蛹”与“兵马俑”的“俑”,两者有着相当程度的联系,仅仅区别于一个偏旁。于是,后人推断,古人希望通过对蚕的模仿,来实现起死回生的目的。

刘小豹:一个是指动物,一个是指人,但是这个“俑”字都是表明同样一个物体,一个物体在同样的状态下的一个字。是什么状态?死了的状态。蛹在茧里头表面上看是死了的状态,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它居然从茧中爬出并成为一只蛾,蛾又产了很多的卵,它不是又复活了吗?而且它的复活不是简单一个个体的复活,它是子孙后代无限延续的复活。于是古人就突然发现,原来找了半天的这个证据,就在身边的蚕茧中。这是灵魂升天的一个最好的发生器,或者叫一个载体。

就这样,人们为了能像蚕一样起死回生,做到灵魂和肉体的分离、再组合,开始在许多器物、礼仪上加以模仿。在他们看来,只要能钻进和蚕茧具有同样功效的包裹中,就能在未来的某一天重新变化而出。

刘小豹:我们再举一个相同的例子,仰韶文化我们都很清楚,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的瓮罐,瓮罐上都有眼,它为什么要留上眼呢?其实,这是期盼这个孩子的灵魂能够通过这个眼到天上去,实际上这个作用跟蚕茧的作用是完全一致的。而我们国家最早的蚕茧的发现,恰恰也是在同期的新石器时代中。

后来延续到夏商开始,我们就在考古中常发现,甲骨文当中“蚕”字、“丝”字、“纱”字都有了,带绞丝旁的字很多了。甲骨文的青铜器的纹饰上有蚕,有桑叶等。更绝的是我们发现作为随葬品的很多青铜器,也是被丝绸包裹起来的。

所以说,话讲到这儿,大家就应该明白了,他为什么要把青铜器用丝绸包裹起来。当人身体不好的时候,老弱病残的时候我就开始穿丝衣服,等我死了我就用丝绸把我全部包裹起来,然后再把我随葬的器物也用丝绸包裹起来,那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在古人看来,到最后我就会像蚕一样,终有一日,我会再次破茧而出。

就这样,在古人渴求获得第二次生命的徒劳努力中,无意中掌握了一种奇特的技术,才实现了马王堆女尸至今依然未腐的奇迹。但是,关于马王堆古墓,还有许多神秘的话题没有得到解释。

相关分词: 千年 女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