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恰克图条约

恰克图条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恰克图条约


恰克图条约是中俄两国于雍正六年(1728)签订的,旨在规定中俄在蒙古北部边界(中段边界)及政治﹑经济﹑宗教等诸方面相互关系的条约。应清政府划分国界的建议,俄国特命全权大使萨瓦务拉的思拉维赤于雍正四年十月初八至次年闰三月十四日在北京同清政府代表吏部尚书察毕那﹑理藩院尚书特古忒﹑兵部侍郎图理琛三人会谈,两国代表在恰克图草签有关两国政治﹑经济﹑宗教诸方面相互关系的《恰克图条约》。条约使俄国得到了领土、贸易、宗教等项利益,但对其侵略野心起到某种遏制作用,中俄中段边界遂得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安宁。



条约基本内容


边界方面

中俄中段边界照《布连斯奇界约》的规定:以恰克图和鄂尔怀图山之间的第一个鄂博作为两国边界起点,东自额尔古纳河,西至沙毕纳依岭(即沙宾达巴哈)为界线,以南归中国,以北归俄国。贸易方面,俄商每三年来北京一次,人数不得超过二百人,中国不收赋税,同时允许俄商在两国交界处进行零星贸易,这是后来中俄恰克图互市的由来。1727年,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10万平方公里国土,被迫签订恰克图条约而丧失。

宗教方面

除原住北京的东正教士一人外,准许补遣教士三人,同时接受六名俄国学生来京学习满、汉文,东正教教士在华的居住权从此得到规定。

《恰克图条约》签订的起因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俄国继续侵略蚕食中国蒙古地区。清政府曾多次建议沙俄举行中俄中段边界谈判,均遭拒绝,被迫于1722年4月宣布中断两国贸易。沙俄政府担心中俄边界问题长期拖延不决,将使其对华贸易受到更大影响,加上同瑞典、波斯(今伊朗)连年作战,无力再在中国边境挑起战事,遂于1725年委派S.V.拉占津斯基为全权大使,同清政府代表察毕那、特占忒、图理琛谈判两国划界和贸易问题。

《恰克图条约》签订的经过


1727年8月31日,双方在布尔河畔签订《布连斯奇界约》,随后签订《恰克图条约》。虽然中国官方确定此条约为平等条约,但也有人认为,此时的清朝处于“康乾盛世”时期,而同时沙俄穷兵黩武,国力已有所下降,入侵奥斯曼帝国遭到惨败。然而清朝政府居然不经过抵抗,就直接把领土割让给俄罗斯,沙俄除将17世纪中叶以后侵占的中国蒙古地区划入俄国版图外,还通过划界侵占了贝加尔湖以西和唐努乌梁海以北伊聂谢河上游地区大片中国领土。

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要点如下


一 以后双方均不容留对方逃犯。

二 划界东起额尔古纳河,西至沙弼奈岭。

三 乌第河暂为两国公中地方,双方均不侵占。

四 通商仍照旧例,过境买卖,定於恰克图、尼布楚二处。

五 中国於北京俄罗斯馆,为俄人建教堂,教士四人,学生四人,教习二人,由中国给予赡养。

六 彼此行文平等。

恰克图


恰克图/清代中俄边境重镇。南通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北达上乌丁斯克(今俄罗斯乌兰乌德)。1727年10月﹐中俄《恰克图条约》在此草签﹐次年正式换文。根据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为界﹐旧市街划归俄国﹐清朝於旧市街南别建恰克图新市街。条约还规定﹐准许俄国商人贸易﹐其人数不得过二百人﹐每三年可进北京一次。1729年清朝立市集於恰克图﹐并派理藩院司员驻其地﹐监理中俄互市。汉人称互市地为买卖城。1737年﹐停京师贸易﹐对俄贸易统归恰克图办理。1762年﹐置库伦办事大臣﹐专理俄罗斯贸易。其后﹐因俄国守边官员屡次违约恣行﹐以致失和绝市。1792年中俄订立《恰克图市约》﹐重新通市。在俄国境内之恰克图﹐今俄罗斯仍名恰克图﹔在当时中国境内之恰克图﹐即今蒙古国阿尔丹布拉克。

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关互市始末


中俄两国贸易源远流长。早在17世纪,中俄两国就已经建立了经常性的贸易联系。频繁来华的俄国商队是那时中俄商品交流的主要媒介。1728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中俄贸易形成了商队贸易和边境贸易两种形式并存的格局。从1756年起,俄国那里不再派商队来北京。到1762年在北京的商队贸易完全停止。边境贸易则成了中俄贸易的主要形式。“恰克图互市”则是根据《恰克留条约》的规定设立的。恰克图贸易经久不衰,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特别是19世纪中叶前,中俄贸易几乎全部集中于此,小小的荒漠之丘,竟一时名声大作,成了中俄贸易的“咽喉”要道。清人何秋涛称其是“百货云集,市肆暄”的“朔漠之间一都会”(何秋涛:《切方备乘》卷三十七);俄文史料称其为“西伯利亚汉堡”;有的西方历史文献甚至称其为“沙漠威尼斯”。

此约签订后,恰克图贸易渐盛,但因俄人不时违约,清高宗弘历时曾三次关闭恰克图市场。

中俄恰克图互市形成的历史背景


18世纪20年代,中俄“京师互市”的中断,是17世纪以来中俄关系中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两国关系并没有继续恶化下去。由于两国都面临许多棘手的事务,各自的处境逼迫他们做出让步,以修整业已存在的各种关系。

18世纪20年代,清正值康末雍初,政局已渐趋稳定,农业生产迅速复兴,同时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对外贸易的扩大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西北边疆又生动乱,准噶尔叛乱成为清==的心头之患。由于俄插手清==内政,支持准噶尔叛乱,致使中俄关系紧张。为尽快平叛准噶尔,清决定在贸易上做出让步,以换取边疆平静。

此时的俄国,正值彼得改革后期,新秩序尚未得到巩固,经济上虽有发展,但落后于西欧。对外战争也使俄国库枯竭,急需开展对华贸易。同时,俄国还面临向东北亚和北太平洋扩张的严重问题,因此也需要缓和同中国的关系,重开边界贸易谈判。

雍正五年七月十五曰(公历1727年8月31日),中俄签订了《布连斯奇界约》,同年九月七曰(俄历10月21曰,公历11月2曰),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汉文称为中俄《喀尔喀会议通商定约》,共十一款。主要内容包括边界、贸易、宗教、越境人犯处理等四个方面。其中贸易方面规定“除两国通商外,两国边境地区之零星贸易,应于尼布楚、色楞格两处,选择妥地,建盖房屋,以准自愿前往贸易者贸易……。

《恰克图条约》签订后


《恰克图条约》签订后,中俄双方根据条约在边境着手开辟贸易点。由于条约规定的另一地点库克多博-祖鲁海图市场地处偏僻,而且远离中俄通商历史形成的主要商路,因而贸易情况始终不佳,不久就被放弃。于是“恰克图互市”就成为19世纪中叶前中俄贸易往来的惟一法定渠道。

中俄恰克图互市的主要发展阶段


恰克图位于色楞格河东岸,南距库伦800华里,属喀尔喀蒙古土谢曰汗辖境。《恰克图条约》签订后,因旧市街归入俄境,中方在境内另外建设新市街,仍称“恰克图”,中国内地商人称其为“买卖城”。从俄国内地到恰克图交通十分方便,而且恰克曰离西伯利亚各城市也很近,因此俄商愿意去恰克图进行贸易。

恰克图市场于1728年9月5曰首次开市。从此开始了绵延两个世纪之久的中俄恰克图贸易。清代中俄恰克图互市主要经历了如下四个发展阶段:

缓慢发展的初期阶段(1728——1762)

恰克图互市的早期发展不很顺利,尤其是最初的30年。俄==“禁止俄国商人贩卖粮食和毛皮,使交易无法进行。最初,甚至不允许贩卖牲畜。在这样的规定下,贸易自然不能开展。”此外,清==对赴恰汉商的严格管制和缺少畅销商品,也使中国商人寥寥无几。所以,恰克图互市一开始就遭遇到重重困难。1729—1730年间曰销售国家毛皮,给恰克图贸易带来一定的兴旺景象,当时卖给中国人的皮货价值达23829卢布。进入40年代,恰克图互市有了新起色,并出现了逐渐上升的势头。这主要是因为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 1743年批准向恰克图移民;1745年准许其他地方商人移居恰克图,准许商人用支票缴纳关税;1762年,取消国家对毛皮的垄断并不派商队赴京,从而使恰克图贸易自由化。恰克图互市如释重负,贸易开始迅速扩大。

大起大落的前期阶段(1762一1792)

然而,恰克图互市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未能妥善处理双方贸易中的矛盾和纠纷,结果导致了三次较长时间的贸易中断:第一次(1762一1768)中断六年;第二次(1778—1780)中断两年;第三次(1785—1792)中断七年。这就是清代史籍所称“恰克图三次闭关”。三次闭关贸易中断总计15年,对中俄双方经济发展及两国人民正常贸易往来显然不利,而且双方商人也蒙受巨大损失。这个时期的恰克图互市交易额,明显出现了大超大落的现象。例如,据俄国海关统计,1762年交易额达到108万卢布,而1766年则降到了4.4万卢布,1776年达到304万卢布,1778年又降到了146万卢布,而1781年则又剧升至757万卢布。

鼎盛的中期阶段(1792—1858)

1792年2月 19曰,《恰克图市约》的签订,结束了18世纪下半叶恰克图互市时断时续的历史。恰克曰贸易从此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

19世纪上半叶,中俄边境局势相对稳定,为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恰克图互市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中方买卖城成为漠北商业“都会”,市政管理和社会生活都井然有序。19世纪30年代,正处拿破仑战争期间,从欧洲到中国的海路受阻,许多欧洲商人只好通过俄国商人在恰克图同中国做生意。因此,到19世纪中叶,俄方恰克图不仅是西伯利亚的商业重镇,而且也驰名欧洲。

随着两国市圈的飞速发展,恰克图市场更加诱人。另外,恰克图互市自身特点也是其具有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它的交易方式采取的是易货贸易;其次,交易办法是约定俗成的;再次,在交易过程中,双方直接见面,不用中介,也不用翻译。交易是整年进行的,但冬季最为繁忙,大宗交易一般都在冬季进行。

曰趋衰落的后期阶段(1851—1903)

恰克图互市进入繁荣期后,一直到50年代初,贸易额仍保持上升势头。每年交易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5%-20%,俄国仅次于英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1851年《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后头二年,贸易额仍很可观。从1853年开始,特别是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签订后,交易额急剧下降,80年代较50年代少了3/4。恰克图互市开始走上了一条下坡路。

20世纪初,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全线通车彻底摧毁了恰克图互市。恰克图互市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的签订,使俄国大批商人将注意力转向西部。俄商深入中国内地,直接采购、制造、贩运茶叶,这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后,俄国与西方势力一起作为一种殖民势力深入中国内地的结果。由于海上交通恢复,一些欧洲国家直接从海路同中国贸易,对恰克图市场造成很大影响。中东铁路的修建使中俄贸易的重心转移到黑龙江,则对恰克曰互市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恰克图互市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恰克图互市是中俄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它同两国人民大众的生活需求和边疆开发结合在一起,主要货物是大众日常用品。正因如此,它才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关互市在中俄关系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首先,恰克图互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俄两国、特别是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恰克图开市以后,俄国==在东西伯利亚兴建了制革厂、羊毛加工厂和呢绒厂;1747年和1755年,在伊尔库茨克建立了两个丝绸厂,其产品行销于恰克图;1763年,俄国==开辟由叶卡捷琳堡经昆古尔到莫斯科的道路,1792年建贝加尔湖环行道路,沿大道设驿站、建村庄,组织向边区移民;此外,恰克图一买卖城的贸易,增加了俄国国库的收入。

其次,中俄恰克图互市为中俄两国人民的接触提供了场所和条件,增加了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两国市圈的许多商人成了老相识甚至多年的朋友。每逢中俄重大节日,双方商人还在。起欢庆佳节。同时也为两国商人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中俄两国人民在恰克图市场上的友好交往,在中俄关系史上留下了值得回顾的一页。

此外,恰克图互市也有助于保持中俄边境局势的相对稳定。俄国在执行其扩张政策时,不得不顾及它在对华贸易上所取得的巨大利益。因而直至鸦片战争以前,俄国在中俄边界始终未敢轻举妄动。

布连斯奇和恰克图条约


(buliansiqi he qiaketu tiaoyue)清代雍正年间与俄国签订的划定边界和通商的两个条约。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中俄中段边界待定。俄国利用这个机会,不断蚕食中国领土。清廷多次与俄国沙皇政府交涉,要求双方早日划定边界及解决与此有关的问题,沙皇政府置若罔闻。清于雍正二年(1724)断然停止中俄贸易。俄国庞大的商队在中俄贸易中赚取了丰厚利益,为保住这一财源,不得不于雍正二年派出谈判代表。萨瓦务拉的思拉维赤被任命为“特遣驻华全权大臣”,率领俄国使团赴中国谈判。雍正四年冬俄国使团到达北京,清廷派吏部尚书查弼纳等人为代表,双方进行了6个月谈判,就原则问题达成了10项协议。接着,两国使团前往边界上的布拉河畔,在中方退让的情况下,按俄方提出的划界方案达成协议。雍正五年八月三十一日签订了《布连斯奇界约》。条约规定了东起额尔古纳河,中经恰克图附近的楚库河(赤奎河),西迄唐努乌梁海地区西北角的沙毕纳伊岭(即沙宾达巴哈)的边界走向,中间树立界碑,以南属于中国,以北属于俄国。根据这个条约,又签订了《阿巴哈伊图界约》和《色楞额界约》,以详细勘分边界。雍正六年六月二十五日,中俄两国全权使臣在恰克图正式签订了两国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总协议《恰克图条约》。条约共11款,主要内容有四:①边界,其内容与《布连斯奇界约》相同;重申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关于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地区暂行存放的规定;②贸易,规定俄国商队每三年来北京一次,恰克图为边界贸易地点;③允许俄国在北京俄罗斯馆内建造东正教堂;④交换越境人犯。上述条约,正式规定了中俄中段边界,在一定时期内限制了俄国的侵略。布连斯奇条约基本上是中俄两国在平等状态下签订的。中国方面主要成果是确定了两个边界,获得俄方送还逃人的许诺,切断了俄国对中国西北叛乱者的援助。俄国则取得了在北京和恰克图的自由贸易权利(参见阿勒坦布拉格),并获得了原未完全控制的色楞格河下游地区。规定了中、俄两国此萨彦岭为界,立鄂博为界碑,外蒙古(即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相关分词: 恰克图 恰克 克图 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