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相互制衡研究

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相互制衡研究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相互制衡研究




图书信息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1月1日)

丛书名: 学术前沿研究

平装: 20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303115907

条形码: 9787303115907

尺寸: 23.4 x 15.2 x 1 cm

重量: 181 g

内容简介


《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相互制衡研究》内容简介:公司治理问题是伴随着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而产生的,但受到关注却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谁是企业所有者”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股东主权至上”和“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市场经济的黄金定律,物质资本被认为是公司得以建立的基础,股东自然而然地垄断了公司治理中的所有权力,拥有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强烈挑战。随着人力资本作用的日益增强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力量逐渐加强,他们不甘于继续做外部的旁观者,希望能够参与到公司治理来。基于此,《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相互制衡研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旨在突破传统公司治理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局限,立足于科学合理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探究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框架,提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实现方式和实现途径,构建我国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体系,进而提出多元利益主体共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源自理论的挑战

1.1.2 来自实践的反思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回顾与内涵界定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缘起与发展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影响企业生存”阶段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施战略管理”阶段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参与所有权分配”阶段

2.1.4 国内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主流企业理论的比较

2.2.1 主流企业理论的缺陷

2.2.2 主流企业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歧

2.3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

2.3.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2.3.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第3章 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理论基础

3.1 公司治理

3.1.1 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及理论发展

3.1.2 公司治理释义

3.2 从“股东至上”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3.2.1 “股东至上”观点形成的原因

3.2.2 从“股东至上”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3.2.3 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动因分析

3.3 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理论基础

3.3.1 契约理论

3.3.2 产权理论

3.3.3 人力资本理论

3.3.4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3.3.5 资源依赖理论

第4章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与利益冲突

4.1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4.1.1 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根源

4.1.2 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内容

4.2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4.2.1 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4.2.2 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4.3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

4.3.1 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和相互制衡

4.3.2 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平衡和相互制衡

4.3.3 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平衡和相互制衡

4.3.4 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平衡和相互制衡

4.3.5 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利益平衡和相互制衡

4.3.6 企业与政府和社区的利益平衡和相互制衡

第5章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实现途径

5.1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必要性和意义

5.1.1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必要性

5.1.2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现实意义

5.2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实现方式

5.2.1 内部参与型治理:股东、经营者、员工和债权人

5.2.2 交易契约型治理:供应商和消费者

5.2.3 公共契约型治理:政府和社区

5.3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实现途径

5.3.1 内部参与型治理的实现途径

5.3.2 交易契约型治理的实现途径

5.3.3 公共契约型治理的实现途径

第6章 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的构建

6.1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的构建原则

6.1.1 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分散对称分布的原则

6.1.2 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有机结合的原则

6.1.3 公平与效率协调平衡的原则

6.1.4 公司治理安排动态调整的原则

6.1.5 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兼顾的原则

6.2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构建

6.2.1 内部治理的决策机制

6.2.2 内部治理的激励机制

6.2.3 内部治理的监督机制

6.3 市场治理机制的构建

6.3.1 资本市场的治理机制

6.3.2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治理机制

6.3.3 产品市场的治理机制

6.3.4 经理市场的治理机制

6.4 社会环境治理机制

6.4.1 法律法规治理机制

6.4.2 伦理道德和文化治理机制

第7章 我国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路径选择

7.1 我国公司治理之流弊

7.1.1 侧重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忽视治理机制的设计

7.1.2 过分强调股东本位,忽视对利益相关者的保护

7.1.3 公司内部治理弱化,难以形成有效制衡

7.1.4 银行的参与机制严重空缺

7.1.5 完善的市场体系还未形成

7.1.6 公司治理的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不健全

7.2 我国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对策

7.2.1 优化股权结构,培育机构投资者

7.2.2 维护中小股东利益,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

7.2.3 引入银行董事和员工董事,完善董事会的结构和功能

7.2.4 构建和完善规范、竞争和有序的市场体系

7.2.5 保持监督的独立性,形成多元主体的共同监督

7.2.6 培育公司治理文化,推进相关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